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卫生系统招聘考试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卫生系统招聘复习资料

2015年10月医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诊断学之发热的发生机制
2015-10-14 15:32:3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发热的发生机制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医学基础知识考试中常考的知识点之一。^91考试网卫生人才网帮助大家梳理医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发热的发生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1.致热源性发热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

外源性致热源的种类甚多,包括

①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支原体等

②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

③抗原抗体复合物

④某些类固醇物质,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

⑤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

外源性致热源多为大分子物质,特别是细菌内毒素分子量非常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2)内源性致热源

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温阈)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瘢癎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Tags:卫生系统 招聘 考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15年10月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