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卫生系统招聘考试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卫生系统招聘复习资料

2017年05月医学基础知识:发热的分型及临床意义
2017-05-09 18:11:3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当机体因致热原作用,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产热过多散热过少,使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则称为发热。我们总结发热的分型及临床意义。

(一)发热的临床分度,正常成人腋下温度波动于36℃~37℃之间。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①低热:37.5℃~38.5℃;②中等度热:38.1℃~39℃;③高热:39.1℃~41℃;④超高热:41℃以上。

(二)发热过程:发热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各种原因导致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临床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或寒战。

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

①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到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伴有惊厥。常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疟疾、败血症、急性肾盂肾炎、输液反应或某些药物反应等。

②缓升型:体温缓慢上升,数日内才达高峰,多不伴寒战。见于伤寒、结核病等。

2.高热持续期:体温处于高峰,已达体温调定点水平,散热开始增强,产热并未降低,所以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增快,出汗等。此期可持续数小时(如疟疾)、数日(如肺炎、流感)或数周(如伤寒)。

3.体温下降期:由于机体的防御作用及适当治疗,致热原的作用逐渐减弱或消除,体温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产热减少,散热增多,体温开始下降。此期表现为皮肤潮湿多汗,有时因大量出汗,体液丢失过多,可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尤其年老降体弱者较易发生。

体温下降的方式有两种:

①骤降: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常伴有大汗。见于疟疾、肺炎球菌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等。

②缓降:体温于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等。

(三)热型

将患者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再连接各体温数值点形成体温前曲线,该体温曲线称为热型。热型对发热病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很有意义。临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及斑疹伤寒高热期。

2.驰张热:体温持续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别在2℃以上,但均高于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间歇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高峰,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并规律性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等。

根据不同的热型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但受很多因素影响,热型可以变得不典型,如由于使用抗生素,及时控制了感染,或由于解热镇痛药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使热型不典型。此外,热型也与个体反应性有关,年龄、营养状态均可影响热型。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可仅有低热或不发热。

以上是总结的发热的分型及临床意义,更多医学基础知识重点,请关注^91考试网卫生人才网医学基础知识备考资料!


Don't trouble trouble till trouble troubles you. 麻烦没有来找你,不要去找麻烦。
A brave man may fall, but he cannot yield. 勇者可能跌倒,但不会屈服.
Tags:卫生系统 招聘 考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17年05月2016医疗卫生事业单位..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