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所总体定位于电能生产、输配和高效利用与检测领域战略高新技术和电气科学前沿交叉研究,在促进我国能源转型及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等方面起骨干引领和核心支撑作用。主要研究方向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力设备新技术、电网技术、电力电子与电能变换、超导与新材料应用、生物电磁学与电磁探测等。为进一步实现我所战略目标,拟招聘科研人员若干,欢迎有志投身于电气工程科学研究事业的人才加入到我们队伍中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于1958年在北京开始筹建,作为电气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的国家科研机构,在我国能源技术与电气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网址:www.iee.cas.cnEmail:rczp@mail.iee.ac.cn
联系人:王老师100190邮编: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条6号
(例:1+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姓名)注:应聘电子简历请在电子邮件标题处写明招聘部门编号、学历及学位、学校、专业名称及姓名,以便查看。电子简历以附件形式发送,附件请与邮件标题同名。
2025年科研事业编制岗位
(一)申请条件
1.恪守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学风正派、诚实守信;
2.2025届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3.热爱科研,理工类相关专业。
(二)薪酬待遇
1.解决北京户口,事业编制,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
2.职工公寓、五险一金、带薪休假、补充医疗保险;
3.国际交流、继续教育培训、在职攻读研究生;
4.符合条件者可解决配偶及子女户口;
5.协助子女入托入学等。
序号
|
招聘部门
|
招聘岗位
|
岗位工作内容
|
应聘条件及要求
|
备注
|
专业
|
学历、
学位
|
|
1
|
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研究部
|
中级
|
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
博士研究生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2
|
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研究部
|
中级
|
软件开发,高性能计算,CUDA架构软件开发与实现
|
计算机
|
博士研究生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3
|
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研究部
|
中级
|
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并网,中压直流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保护研究
|
电气工程
|
博士研究生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4
|
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研究部
|
中级
|
高可再生能源占比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负责系统建模、技术验证与示范系统研制
|
电气、计算机、工程热物理等相关专业,具有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建模分析与调控策略方面的研究经验
|
博士研究生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5
|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研究部
|
中级
|
太阳能聚光或集热技术
|
光学、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
|
博士研究生或博士后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6
|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研究部
|
初级
|
镀膜技术
|
材料科学、物理、电子等,有至少1年磁控溅射设备操作经验
|
硕士研究生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7
|
海洋能发电与应用研究部
|
初级
|
电磁场计算与分析,电磁设计。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
硕士研究生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8
|
海洋能发电与应用研究部
|
初级
|
高频电源开发
|
电力电子相关专业
|
硕士研究生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9
|
海洋能发电与应用研究部
|
中级;
初级
|
负责交流永磁电机驱动系统高级控制算法开发、设计、仿真和实验验证;
负责特种电机驱动系统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
负责DCDC电源和电力电子装置控制算法开发;
负责上述装置的现场调试和维护;
负责相关文档整理和质量体系建设。
|
自动化、电力电子相关专业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10
|
海洋能发电与应用研究部
|
中级
|
流体力学与空气动力学计算分析
开展超导磁悬浮应用技术研究
|
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相关专业
电气工程
|
博士研究生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11
|
海洋能发电与应用研究部
|
中级
|
开展超导磁悬浮应用技术研究
|
电气工程
|
博士研究生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12
|
可再生能源综合系统研究部
|
中级;
初级
|
面向典型场景的可再生能源综合系统解决方案研究与设计、评估研究平台开发
|
能源、自动化、电气、电力电子等相关专业,具备较强的系统思维,语言交流能力,具备熟练的英语交流能力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13
|
中科院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风力发电系统质量检测中心
|
中级;
初级
|
1)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安全工程等相关专业硕士毕业生。
2)具备新能源检测技术等的研究背景。
3)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参与项目课题和科研任务等日常工作。
4)恪守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学风正派、诚实守信;工作认真,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
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安全工程等相关专业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14
|
大功率电力电子与直线驱动技术
|
中级
|
高密度电机系统的设计与控制
|
电机系统、电力电子、控制理论、机械工程
|
博士研究生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15
|
大功率电力电子与直线驱动技术
|
中级
|
高速与超高速电磁推进系统优化设计与控制
|
电机系统、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机械工程
|
博士研究生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16
|
高功率密度电气驱动及电动汽车技术研究部
|
中级;
初级
|
高速/高密度永磁电机系统控制技术研究、算法开发、系统测试与外场试验
|
自动化、控制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相关专业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17
|
高功率密度电气驱动及电动汽车技术研究部
|
初级
|
负责SiC功率半导体测试设备研制,完成设备控制软件开发;开展SiC阈值电压温度稳定性以及高速开关稳定性测试方法的研究;开展SiC器件可靠性测试标准研究。
|
1.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2.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3.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硕士研究生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18
|
车用能源系统及控制技术研究部
|
中级;
初级
|
车用小电机设计及控制技术
|
不限专业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19
|
车用能源系统及控制技术研究部
|
中级;
初级
|
无线充电技术、电路硬件和软件设计
|
不限专业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20
|
极端电磁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部
|
中级;
初级
|
机械与结构设计
复合材料设计与加工工艺
|
机械工程
复合材料与工程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
科技岗;
支撑岗;
工程系列;
实验系列
|
21
|
极端电磁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部
|
中级;
初级
|
高电压绝缘技术及应用;
高电压绝缘测量技术;
高电压绝缘实验技术;
电磁场仿真技术
|
电气工程
高电压绝缘
固体物理学
物理化学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博士优先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22
|
极端电磁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部
|
中级;
初级
|
特种电缆技术研究
|
电气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博士优先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23
|
极端电磁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部
|
中级;
初级
|
开展特种直线驱动技术研究,进行电磁场、冲击力学、温度场等计算仿真分析;
开展特种直线电机系统研究,进行温控与结构设计、计算与实验研究;复杂机电系统自动控制技术研究
|
电气工程
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测控技术与仪器
机械与电子工程等相关专业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博士优先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24
|
极端电磁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部
|
中级;
初级
|
特种直线驱动弹道计算、分析
|
电气工程
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兵器发射工程
武器系统与工程等相关专业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博士优先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25
|
极端电磁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部
|
中级;
初级
|
特种电源的研究。
高压脉冲电源研制、试验;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分析。
|
电气工程、电力电子、机电工程、力学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实验系列
|
26
|
极端电磁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部
|
中级;
初级
|
特种电源技术及其应用
|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器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27
|
极端电磁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部
|
中级;
初级
|
科研财务助理
|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项目管理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
支撑岗;
工程系列
|
28
|
极端电磁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部
|
中级;
初级
|
特种直线驱动瞬态测量技术;
特种直线电机结构设计与试验
|
电气工程
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
兵器发射工程/武器系统与工程
复合材料与工程、机械工程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
支撑岗;
工程系列
|
29
|
电力节能与电气系统可靠性技术研究部
|
中级;
初级
|
永磁电机设计
|
电机
电机与控制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30
|
电力设备新技术研究部
|
中级;
初级
|
机械设计与分析
|
机械设计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
支撑岗;
工程系列
|
31
|
电力设备新技术研究部
|
中级;
初级
|
相变换热与两相流动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
支撑岗;
工程系列
|
32
|
电力设备新技术研究部
|
中级;
初级
|
电机系统设计
|
电机与电器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33
|
电网技术研究部
|
中级
|
新型电力系统与储能的规划运行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
博士研究生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34
|
电网技术研究部
|
中级
|
负责电力系统优化与调度、信息物理电力系统仿真建模、数字化能源系统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
电气工程、电子工程,自动化、信息科学、计算机等相关专业
|
博士研究生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35
|
电网技术研究部
|
初级
|
储能系统运行控制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自动化
|
硕士研究生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36
|
电网技术研究部
|
初级
|
协助电力系统优化与调度、信息物理电力系统仿真建模、数字化能源系统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
电气工程、电子工程,自动化、信息科学、计算机等相关专业
|
硕士研究生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37
|
工业仿真计算技术研究部
|
中级
|
电磁建模仿真研究:
1)开展电磁场及多物理耦合数值建模与仿真的算法研究,并编写相关C/C++代码;
2)独立申请或参与科研项目及横向项目;
3)撰写科研论文、申请专利等。
|
电气、电子、计算数学等相关专业
|
博士研究生
|
科技岗;
支撑岗;
工程系列
|
38
|
工业仿真计算技术研究部
|
初级
|
软件开发工程师:
1)协助设计工业仿真软件平台的架构,并完成相应软件的开发;
2)相关物理数学算法的编程与优化;
3)协助完成基于软件测试案例的自动化测试平台建设。
|
计算机科学、电气、电子、数学等相关专业背景
|
硕士研究生
|
科技岗;
支撑岗;
工程系列
|
39
|
柔性电力技术与装备研究部
|
中级;
初级
|
电力系统用电力电子装备及其控制保护系统研究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40
|
储能技术及超导电力应用研究部
|
中级
|
物理储能技术
|
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工程热物理
|
博士研究生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41
|
储能技术及超导电力应用研究部
|
中级
|
电力系统分析
|
电气工程、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
|
博士研究生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42
|
超导磁体与强磁场应用研究部
|
中级;
初级
|
医疗装备与医学成像、强磁场科学仪器、新能源装备技术研发
|
电气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医学影像、流体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相关或相近学科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43
|
超导磁体与强磁场应用研究部
|
中级;
初级
|
重力测量、惯导新技术研发
|
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相关或相近学科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44
|
超导磁体与强磁场应用研究部
|
中级;
初级
|
电磁推进、超导磁浮新技术研发
|
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相关或相近学科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45
|
超导磁体与强磁场应用研究部
|
中级;
初级
|
微波与太赫兹、加速器应用技术研发
|
物理电子学、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相关或相近学科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46
|
超导与能源新材料研究部
|
中级
|
超导材料制备
|
材料学、物理学、化学
|
博士研究生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47
|
超导与能源新材料研究部
|
中级;
初级
|
真空设备的设计、开发、维护等。
|
真空、机械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
支撑岗;
工程系列
|
48
|
微纳加工技术研究部
|
中级
|
电气自动化,嵌入式控制系统开发,精密机械,电子光学设计
|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机械工程
|
博士研究生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49
|
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
|
中级;
初级
|
开展电制燃料储能技术研发
|
化学、化工等相关专业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
科技岗;
工程系列
|
2025年特别研究助理岗位(博士后)
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制度是中国科学院为扩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后备队伍,扩大青年科技人才储备,进一步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科技创新活力,以高质量科教融合自主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后备军的新模式新机制。
(一)申请条件
1.恪守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学风正派、诚实守信;
2.获得博士学位3年以内,应届博士毕业生优先(申请时须已满足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基本要求);
3.申请时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4.具有突出的创新研究成果,科技创新潜质优良;
5.特别研究助理纳入博士后管理,须转入人事关系并保证全脱产从事研究工作;
(二)薪酬待遇
1.税前年薪约35万元起,其中包含:基本年薪、五险一金以及住房补贴;
2.特别研究助理合同期为3年,可续聘一期合同,最长6年。合同期满可以申请研究所事业编制岗位(包括副研究员或者中科院“青促会”等项目);
3.优秀人员可申请“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资助金额80万元。
序号
|
合作导师
|
进站工作内容
|
应具备的专业背景
|
接收
人数
|
1
|
李耀华
|
超高速电磁推进系统优化设计与控制
|
电机系统、电力电子、控制理论、机械工程
|
2
|
2
|
王秋良
|
医疗装备与医学成像、强磁场科学仪器、新能源装备等新技术研发
|
电气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医学影像、流体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相关或相近学科
|
4
|
3
|
王秋良
|
电磁推进、超导磁浮新技术研发
|
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相关或相近学科
|
2
|
4
|
王秋良
|
微波与太赫兹、加速器应用技术研发
|
物理电子学、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相关或相近学科
|
2
|
5
|
马衍伟
|
超导磁通动力学、高性能超导材料的制备基础及关键技术等
|
凝聚态物理、材料加工、材料学
|
2
|
6
|
胡新宁
|
重力测量、惯导新技术研发
|
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相关或相近学科
|
2
|
7
|
李子欣
|
大功率电力电子与电能变换技术、高速电磁驱动与控制技术
|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
2
|
8
|
徐伟
|
高密度电机系统的设计与控制
|
电机系统、电力电子、控制理论、机械工程
|
4
|
9
|
葛琼璇
|
高速与超高速磁悬浮牵引、悬浮、推进系统耦合机理与优化设计与控制
|
直线电机分析设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控制理论
|
2
|
10
|
史黎明
|
新型超高速直线电机拓扑和控制
|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和控制
|
1
|
11
|
王珂
|
新型磁悬浮与直线驱动技术研究
|
直线电机分析设计、磁悬浮系统分析设计与高性能控制
|
1
|
12
|
王凯
|
快充高功率电池;固态电池
|
申请者应具有材料、化学、物理、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拥有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固体化学、理论计算等研究背景的申请人优先
|
1
|
13
|
张熊
|
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容器
|
申请者应具有材料、化学、物理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拥有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等研究背景的申请人优先
|
1
|
14
|
张现平
|
高性能超导材料的制备基础及关键技术
|
凝聚态物理、材料加工、材料学
|
1
|
15
|
王栋樑
|
高性能超导线材制备与性能研究
|
凝聚态物理、材料加工、材料学
|
1
|
16
|
孙现众
|
锂离子电容器关键材料及器件
|
具有材料、化学、物理、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拥有电容器研究背景的申请人优先
|
1
|
17
|
古宏伟
|
超导材料
|
材料学、物理学、电气工程
|
2
|
18
|
丁发柱
|
超导材料
|
超导、半导体物理、电气工程
|
1
|
19
|
王一波
|
大功率海上风电直流变换器关键技术研究
|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
1
|
20
|
王一波
|
可再生能源直流并网和构网关键技术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
1
|
21
|
张国民
|
超导飞轮储能技术
|
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
|
1
|
22
|
张国民
|
超导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
电气工程、物理等相关专业
|
1
|
23
|
张国民
|
超导电力技术
|
电气工程、低温工程等相关专业
|
1
|
24
|
王厚生
|
磁性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
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
|
1
|
25
|
彭爱武
|
流体力学与空气动力学计算分析
|
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相关专业
|
1
|
26
|
温旭辉
|
数据驱动的永磁电机系统控制和健康管理技术研究。
|
应用数学/电力电子/电机等相关专业
|
1
|
27
|
范涛
|
新能源航空器推进电机与扇叶协同设计、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推进电机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
|
电机与电气/人工智能/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力学/流体力学等相关专业
|
1
|
28
|
王又珑
|
高速电机/惯性储能系统的机电耦合动力学、多场同步耦合分析方法、热特性优化技术、结构-热应力下的性能退化与失效机理研究。
|
电机学/固体力学/转子动力学/传热学等相关专业方向
|
1
|
29
|
萍严
|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
|
电气工程
|
1
|
30
|
袁伟群/严萍
|
电力装备数字化技术
|
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
|
31
|
徐伟东/袁伟群
|
电磁发射技术及应用
|
电气工程、高电压技术、脉冲功率技术等相关专业
|
2
|
32
|
还大军
|
复合材料与加工
|
机械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
|
2
|
33
|
孙鹞鸿
|
特种储能电源
|
电化学电池技术、电力电子技术
|
1
|
34
|
许海平
|
永磁电机设计
|
1.电机专业
2.熟悉永磁电机设计
3.熟悉永磁同步电机控制
|
1
|
35
|
裴玮
|
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
|
电力系统或电子专业背景
|
2
|
36
|
裴玮
|
人工智能与电力系统
|
电力系统或人工智能背景
|
1
|
37
|
唐西胜
|
新型飞轮储能的设计及控制
|
电机及驱动
|
1
|
38
|
唐西胜
|
新型电力系统下的储能规划与运行
|
电力系统
|
1
|
39
|
张新
|
负责信息物理电网联合仿真机理研究、电网仿真模型开发、仿真平台搭建等工作。
负责电力系统实时仿真,电网模拟,电力电子控制等相关科研任务。
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参与项目课题和科研任务等日常工作。
|
熟悉电力系统、通讯系统、新能源系统等的建模方法与仿真技术。
熟悉电力系统信息与物理网络安全,通信网络技术,信息物理系统,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
|
2
|
40
|
韦统振
|
柔性电力技术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
2
|
41
|
肖立业
|
物理储能技术
|
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工程热物理
|
1-2
|
42
|
邱清泉
|
重力储能
|
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工程热物理
|
1-2
|
43
|
韩立、刘俊标
|
电子光学计算和设计
|
精密机械或光学设计或电子光学设计等
|
2
|
44
|
韩立、殷伯华
|
嵌入式控制系统开发
|
自动化控制或软件工程或电气工程等
|
2
|
45
|
韩立、张国强
|
传感技术研究
|
物理、精仪、电子
|
1-2
|
46
|
韦统振
|
柔性电力技术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
2
|
47
|
王志峰
|
太阳能聚光光学设计
|
光学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物理学、自动控制等
|
1
|
48
|
王志峰
|
太阳能高温聚光集热技术或储热技术
|
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等
|
1
|
49
|
白凤武
|
太阳能颗粒/固体吸热器技术
|
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等
|
1
|
50
|
宋涛
|
微磁信息检测与分析
|
电子工程、电气工程、自动控制
|
1
|
51
|
刘国强
|
新型发电技术
|
电气工程、海洋工程、电子工程、电磁学、计算数学、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学、仪器科学、电磁勘探、工程热物理、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号与信息检测等相关专业
|
1
|
52
|
刘国强
|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
1
|
53
|
刘国强
|
电磁超材料及应用
|
1
|
54
|
刘国强
|
电磁场正反演方法
|
1
|
55
|
刘国强
|
浅地表勘探方法与仪器
|
1
|
56
|
刘国强
|
医学图像处理
|
1
|
57
|
刘国强
|
通信与智慧感知
|
1
|
58
|
刘国强
|
磁纳米机器人调控与成像
|
1
|
59
|
刘国强
|
计算电磁学
|
1
|
60
|
刘国强
|
智慧医疗
|
1
|
61
|
刘国强
|
工业过程与设备状态检测
|
1
|
62
|
刘国强
|
无损检测
|
1
|
63
|
刘国强
|
神经调控技术
|
1
|
64
|
邵涛
|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特种电力电子技术、等离子体激励源技术、高性能绝缘材料、电气设备智能监测与性能提升新方法
|
电气工程、脉冲功率技术等相关专业
|
2
|
65
|
邵涛、黄邦斗
|
脉冲放电机理与特性:高电压与等离子体测量、诊断、数值模拟
|
电气工程、物理电子、脉冲功率技术、等离子体物理等相关专业
|
1
|
66
|
邵涛、张帅、窦立广
|
等离子体交叉应用:新型反应器设计开放,能源、催化、材料、生物安全、医工交叉等应用
|
化学工程、生物医学、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催化、储能、等相关专业
|
2
|
67
|
章程、任成燕
|
高电压与放电应用:电工材料失效机制、高性能高可靠输变电设备运维技术
|
电气工程、物理电子、计算机等相关专业
|
1
|
68
|
章程
|
等离子体应用技术:等离子体空天应用、材料改性应用
|
电气工程、等离子体物理、流体力学、流场仿真等相关专业
|
1
|
69
|
阮琳
|
电子装备高效传热理论与集成设计
|
热能动力
|
1
|
70
|
阮琳
|
大型水轮发电机数字孪生技术研究与应用
|
电机与电器
|
1
|
71
|
王丽芳
|
电源设计、电路硬件和软件研发工作;电磁场设计等
|
具有电源系统的开发及调试经验;具备硬件设计和开发能力,或具备电机设计或电磁场基础。
|
1-2
|
72
|
王丽芳
|
自动驾驶测试技术研发工作
|
具备自动驾驶SLAM算法/AI决策控制/多机协同技术/自动驾驶加速测试技术的基础。
|
1-2
|
73
|
王丽芳
|
电池安全状态评估与热失控管控、电池数字孪生模型
|
具备电池安全失效分析、故障预警、寿命预测和数字仿真等经验。
|
1-2
|
74
|
赵雷/周春兰
|
光伏材料及器件
|
物理/化学/材料
|
1
|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iee.cas.cn/zp/zxzpxx/2024zxzp/202409/t20240911_7343334.html
Knowledge is no burden. 知识再多不压身.
A honey tongue,a heart of gall. 口如蜜甜者心似胆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