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事业单位考试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国企招聘真题打包下载

2025年09月东海实验室下半年博士人才全国巡回招聘会|
2025-09-12 06:37:48 【

东海实验室参加91考试网2025下半年博士人才全国巡回招聘会,欢迎海内外优秀博士人才报名参会,与东海实验室现场交流。

1. 参会场次

9月16日(周二)-北京站·综合第1场(地点:北京市海淀区鼎好大厦DH3-A座22层)

2. 报名通道:点击立即报名→

https://www.^91exam.com/a/1750059487?fromType=1

本次招聘会不收取参会人才任何费用。

3. 入场方式

参会人才现场扫码并出示签到序列号,凭序列号进场。

 

一、东海实验室简介

东海实验室是由舟山市政府举办,联合浙江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共同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是浙江省重点建设的省级实验室,成立于2022年5月17日。

实验室由国家顶级战略科学家领衔,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空海高端装备技术攻关、工程应用和产业转化方向,有组织推进全海深整机装备服役能力测试平台、重型陆海垂直起降多用途飞行器、深海复合材料智能潜航器等项目攻关,构建起“1611”全链条创新体系和大兵团协同攻关范式,致力于突破空海高端装备领域关键技术瓶颈,发展海洋装备产业、保障海洋国土安全、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加快成为空海高端装备领域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

面向未来,实验室将做好教科人一体化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通过建立“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的教科人合作机制,持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坚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现代海洋装备产业体系,为海洋强国战略贡献更多东海硬核装备。

二、中心概述

空海复合材料制造中心

面向大科学装置、水下装备核心部件和飞行航母主承力结构等研制,开展特定工作场景和极端需求下的复材构件铺层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和力学性能研究,重点揭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熔融结晶行为及缺陷形成机制,攻克超声场、电磁场等辅助的热塑性复合材料性能增强原理及能场定域定量精准调控方法,保障实验室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促进热固性/热塑性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深海等领域的高水平应用。

空海高端装备中心

面向多种深海任务场景,深海无人装备中心主导新一代智能无人潜航器研发,突破复杂海洋环境下自主技术的瓶颈,构建具备态势认知-智能规划-集群协同能力的算法体系,支撑国家海洋战略装备智能化升级,负责系列复合材料潜航器平台及任务载荷的研发工作,涵盖航行控制系统、指挥显示系统、声纳探测、深海传感器、硬件与电气系统等关键领域,打造新一代深海智能作业平台。

航空动力电气化中心

面向大型陆海垂直起降飞行器的多场景应用需求,航空动力电气化中心(APEC)主导新一代兆瓦级涡电混合动力系统研发,攻克高功率密度、电-燃耦合与极端环境热管理等瓶颈,构建“涡电发动机—中压直流航电网络—高功率电机/电驱—先进旋翼—热控与适航”一体化技术体系,支撑国家航空装备绿色电气化升级。中心负责系列涡电发动机原型及配套能源管理、断路保护、适航验证平台的研制,涵盖燃机-电机一体化设计、中压直流(3000V以上)航电网络、高功率密度逆变器、智能功率调度控制和电气化适航与验证等关键领域,致力于打造新一代安全、高效、可适航的航空电推进动力平台。

智能飞行控制中心

面向大型陆海垂直起降、矢量分布式推进、有人驾驶飞行器,智能飞行控制中心—Intelligent Flight Control Center(IFCC)主导新一代智能飞行控制系统研发,攻克高动态环境下自主安全与故障自愈控制瓶颈,构建“态势感知-智能规划-自主控制-人机协同”一体化算法体系,支撑国家航空装备智能化升级。中心负责高算力分布式飞控计算平台及配套任务载荷的集成,涵盖AI感知与大数据智能、视觉导航与辅助飞行系统、智能飞行管理、高阶自主飞行控制、智能航电飞控系统架构、AI-人协同安全、AI适航与安全验证等关键领域,致力于打造新一代安全、实时、智能的飞行控制平台。

三、招聘岗位

学科方向:电子信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能源系统工程等相关专业。

本次计划招聘高层次科研人才112名,招聘岗位详情请下载附件查看。

四、待遇优势

岗位

骨干研究员

专职研究员

特聘研究员(博士后)

骨干岗工程师

普通岗工程师

薪酬待遇

(税前年薪)

80-120万元

45-80万元

综合平均年薪45万元

55-90万元

15-50万元

提供科技创新成果激励和成果转化奖励

人才补贴

1、符合条件最高可享受市级90万元购房补贴,60万元安家补贴,实验室提供不低于1:1配套;

2、符合条件最高可享受市级5000元/月政府津贴,最多发放5年。

1、符合条件最高可享受市级50万元购房补贴,16万元安家补贴,实验室提供不低于1:1配套;

2、符合条件最高可享受市级2000元/月政府津贴,最多发放5年。

1、综合平均年薪45万元(含政府津贴);

2、出站留任室聘专职研究员的,可支持认定浙江省副高职称。

3、出站留任室聘专职研究员的,可享受市级50万元购房补贴,15万元安家补贴,实验室提供不低于1:1配套;

4、出站留任室聘专职研究员的,可享受市级2000元/月政府津贴,最多发放5年。

1、符合条件最高可享受市级50万元购房补贴,15万元安家补贴,实验室提供不低于1:1配套;

2、符合条件最高可享受市级2000元/月政府津贴,最多发放5年。

符合条件最高可享受15万元购房补贴。

晋升通道

1、分类设置考核评价机制,有组织科研和自选研究相结合;

2、打造岗位晋升通道,取得重大成果人员,岗位破格晋升。

科研支持

1、实验室为青年优秀人才提供一定科研启动经费;

2、共享共用浙江大学、海洋二所大型实验设施集群。

生活保障

1、人才公寓30-90平米(40周岁以下博士可免租金);

2、免费提供体育锻炼场馆和设施;

3、三甲医院年度体检、带薪年假、疗休养等福利;

4、协助解决人才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问题。

2025年东海实验室第一批次高层次人才招聘计划表

(空海复合材料制造中心、空海高端装备中心、航空动力电气化中心、智能飞行控制中心)

序号

中心

中心组别单元

组别目标

岗位方向

招聘需求

岗位职责

任职资格

学历

专业要求

经验年限

1

空海复合材料制造中心

复材制造高级专家组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大科学装置、深海装备及新型飞行器三大核心装备研制,重点突破新一代热塑性复合材料体系研发、新型多能场协同制造工艺创新、复材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构建、复材制造性能智能预测体系等核心关键技术,确保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推动我国复材制造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面向航空、航天、深海领域复合材料高端装备和科学装置研制,开展极端环境和极限载荷下的高性能复材结构设计、仿真分析与优化,推动轻量化、高性能和多功能一体化装备的研发。

复材结构设计

1

1、结合实验室飞行航母、水下装备和大科学装置研制,协助制定高性能复合材料结构研制总体方案,确定结构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

2、主导建立多尺度多分辨率的大型复材结构设计分析力学模型,开展面向制造的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为材料改性、缺陷阈值、工艺设计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理论和模型指导。

博士

复合材料力学,结构设计等相关专业

>=10年

2

负责航空、深海环境下复合材料的适应性分析及改性,优化复合材料的自动化制造工艺性,促进国产复合材料在高端领域中的快速应用。

复合材料

1

1、面向热固性、热塑性复合材料在深海高端装备应用中的大深度、高压力、抗蠕变和高韧性需求,研究碳纤维增强热固性、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强韧性优化方法,确保深海极端环境复合材料的适用性;

2、针对激光铺放、热模压、焊接等成型工艺,负责热固性和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工艺适应性分析及优化工作,提高国产复合材料的工程应用性。

博士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

>=10年

3

探索人工智能在复合材料结构优化设计、工艺规划和性能预测方向应用技术路线,负责先进人工智能算法的设计,开发面向复合材料制造规划的智能规划和多尺度力学分析软件,提升复合材料设计和制造过程的智能化,保障复材设计目标和制造性能要求。

人工智能

1

针对高性能复合材料设计、制造和力学分析中的智能化算法及智能化软件的开发需求,结合现有复材制造工艺规划和力学分析中技术瓶颈,负责面向不同技术问题和要求的统一智能算法平台的架构、核心算法设计和软件开发,实现AI为高性能复合材料结构研制的赋能。

博士

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

>=5年

4

面向极端工况的复材构件智能设计

1、面向极端工况的复合材料构件结构-功能-性能一体化设计,支撑轻量化、高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

2、保障构件在极端载荷与环境下的力学性能及损伤容限,揭示能场辅助增强机理;

3、开展热固性/热塑性复合材料铺层优化设计如准各向同性、非对称铺层和基于区域的设计、平衡面内/面外性能,实现面向制造的结构优化。

复材结构设计

8

1、确定结构/系统的服役条件及载荷情况,进行结构总体方案和详细方案的设计;

2、确定结构材料和制造工艺方案;

3、规划结构验证试验,优化结构设计和制造方案;

4、协调相关部门工作,保证研制关键节点,确保结构/系统满足项目需求。

博士/硕士

复合材料、结构力学、结构设计等相关专业

>=5年

5

复材结构强度

8

1、获得极端服役条件下材料性能退化数据,建立材料性能数据库;

2、负责复合材料结构强度建模与仿真,进行结构强度校核、失效模式确定。

博士/硕士

结构力学、复合材料力学等相关专业

>=2年

6

复材铺层设计

8

1、根据结构载荷和减重要求,进行结构分区、铺层优化和区域角度协调;

2、结合复材制造性能影响,进行复材结构设计优化。

博士/硕士

复材结构设计、复合材料力学等相关专业

>=2年

7

多能场辅助复材制造工艺

1、评估材料-工艺匹配性,揭示热塑性复材在极端制造条件下的行为规律及缺陷机制;

2、通过多尺度仿真优化能场辅助工艺参数,面向孔隙消除及界面性能增强实现定域定量调控;

3、小样本数据与机理联合驱动的智能模型构建,热塑性复合材料成型工艺智能优化,实现工艺全流程精准控制与自主决策。

复合材料工艺性分析及材料改性

5

1、评估树脂基体与纤维的工艺适配性,分析纤维表面形态、上浆剂选型等对纤维-树脂界面匹配性影响机制;

2、主导原材料选型、试板制备及样件迭代测试,优化树脂改性配方(如增韧剂/偶联剂添加、及纤维表面处理工艺)。

博士/硕士

材料科学,材料工程等相关专业

>=2年

8

复材制造工艺设计仿真

14

1、开发多物理场(热-流-固、耦合仿真模型);

2、优化超声/电磁场辅助工艺参数及缺陷抑制策略;

3、预测热塑性复材熔融结晶行为及缺陷形成机制;

4、支撑工艺试验设计及全流程精准控制。

博士/硕士

材料科学、力学专业等相关专业

>=2年

9

复材制造工艺智能规划

6

1、开发小样本数据与机理融合的工艺优化智能算法;

2、构建热塑性复材成型工艺知识图谱及决策模型;

3、实现制造全流程参数自主决策与实时调控;

4、建立工艺偏差在线诊断与自修正系统。

博士/硕士

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

>=2年

10

复材制造过程智能管控

1、实现复材制造过程的高精度、高一致性控制,确保能场超声/电磁、辅助工艺的定域定量调控;

2、复材制造过程的多模态数据融合及缺陷预测,实时识别并定位制造缺陷,确保构件零关键缺陷;

3、建立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确保复材构件满足极端工况下的可靠性要求。

制造工艺精准控制

6

1、开发超声/电磁场辅助工艺的精准控制算法;

2、设计多能场定域定量调控系统;

3、优化制造过程一致性及缺陷抑制策略;

4、实现嵌入式实时控制系统部署;

5、编写控制技术文档及调试方案。

博士/硕士

控制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

>=2年

11

制造过程缺陷检测

4

1、设计基于超声/红外/机器视觉的在线检测系统,实现热塑性复材制造过程孔隙、分层等缺陷的实时识别与定位;

2、融合工艺参数与多传感数据,开发小样本驱动的缺陷智能预测算法,建立缺陷形成-工艺参数映射关系;

3、部署工业级在线检测系统,编写设备操作规范及校准流程。

博士/硕士

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

>=2年

12

制造过程智能决策

6

1、开发多模态制造数据融合与实时分析平台;

2、构建基于成型质量标准的智能决策模型;

3、实现工艺参数动态优化与预警;

4、部署制造过程数字孪生监控系统、

博士/硕士

人工智能、数据科学、控制工程等相关专业

>=2年

13

复合材料成型后处理

4

1、开发复材构件后处理工艺(修整/机加工/表面处理);

2、优化后处理参数提升构件尺寸精度,解决后处理工艺偏差问题;

3、制定后处理技术规范及验收标准。

博士/硕士

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

>=2年

14

复材构件智能检测及环境测试

1、通过先进无损检测NDT、+智能分析,确保构件零关键缺陷,满足极端工况下的质量要求;

2、通过多尺度力学+环境模拟测试,验证构件在极端条件下的性能表现,支撑设计优化与工艺改进。

复材制造质量检测

4

1、根据构件的材料、结构和潜在缺陷类型,选择并开发最合适的质量检测工艺步骤;

2、负责质量标准与规程制定,编写和维护中心的质量检测操作规程、验收标准和人员资格认证体系。

博士/硕士

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

>=2年

15

复材制造性能测试

5

1、设计服役条件和载荷下的模拟试验;

2、执行复材构件力学性能、疲劳性测试;

3、分析性能退化行为及失效机理;

4、编制测试报告支撑设计优化。

博士/硕士

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

>=2年

16

空海高端装备中心

技术核心组

组织架构设定、标准化建设、中心技术指导、人员管理、风险预估与防范。

声纳系统专家

1

1、制定声纳载荷技术指标与测试规范,主导成像算法与硬件集成方案;

2、组织水下目标识别与环境感知算法的实海验证;

3、解决声纳系统在复杂海洋环境中的抗干扰与信号增强问题。

博士

声纳、电子、物理等相关专业

>=5年

17

航行控制系统组

负责航行控制软件开发及AI算法应用,由算法技术副部长带领。

主要职责:

1、负责潜航器内部的航行控制软件开发,包括运动控制、导航算法、姿态控制等。

2、负责分布式控制架构的实现,与各类传感器(如DVL、IMU、深度计等)进行数据融合,提高航行精度。

3、研发自动驾驶、任务规划、智能避障等核心控制算法。

4、适配不同计算平台(RK3588、NVIDIAJetson、STM32等),优化计算效率与实时性。

5、负责航行控制软件的系统集成、仿真验证及实海测试。

航行控制算法工程师

2

1、开发高精度运动控制模型(姿态/深度/航向),优化DVL/IMU多源数据融合算法;

2、设计智能避障与任务重规划逻辑,实现动态环境下的自适应控制;

3、主导控制算法在RK3588/Jetson平台的部署与实时性优化。

博士

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等相关专业

>=3年

18

嵌入式软件工程师

2

1、开发底层驱动与实时调度模块,支持STM32/RK3588硬件平台;

2、实现传感器数据采集、通信协议解析与控制指令下发功能;

3、优化嵌入式系统功耗与内存占用。

硕士

计算机、电子、自动化等相关专业

>=2年

19

AI算法工程师

4

1.研发水下目标识别与语义分割神经网络模型;

2.开发基于强化学习的自主决策模块,优化集群任务分配策略;

3.构建海洋环境仿真数据集,支持模型训练与迁移学习。

博士

计算机、AI、自动化等相关专业

>=3年

20

软件测试工程师

1

1、设计硬件在环(HIL)测试用例,构建多场景仿真验证环境;

2、建立自动化测试框架,覆盖控制算法鲁棒性、边界条件与故障注入;

3、主导海试数据回溯分析与问题归零。

硕士

计算机、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

>=2年

21

指挥显示系统组

负责上位机指挥显示系统开发,由软件技术副部长带领。

主要职责:

1、负责潜航器的上位机指挥显示系统软件开发,包括GUI界面设计、数据可视化、远程操控等。

2、设计人机交互系统,实现任务规划、状态监控、视频流处理、数据分析等功能。

3、负责上位机与潜航器之间的通信协议设计,确保可靠的指挥与状态回传。

4、研发任务管理系统,实现多模式控制(自主航行、远程操控、协同作业等)。

5、进行软件优化,确保在Windows平台上的稳定运行,并与航行控制软件紧密协作。

软件开发工程师

2

1、基于Qt开发跨平台指挥系统GUI,实现任务规划、三维态势可视化与告警管理;

2、设计多模态控制协议(自主/遥控/协同),保障指令低延迟传输;

3、优化视频流压缩与实时渲染性能。

硕士

计算机、软件工程、UI/UX等相关专业

>=2年

22

软件测试工程师

1

1、设计硬件在环(HIL)测试用例,构建多场景仿真验证环境;

2、建立自动化测试框架,覆盖控制算法鲁棒性、边界条件与故障注入;

3、主导海试数据回溯分析与问题归零。

硕士

计算机、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

>=2年

23

算法工程师

1

1、构建多潜航器协同航迹规划模型,优化能源与时间成本;

2、设计动态环境下的任务重调度算法,支持紧急中断与恢复机制。

博士

计算机、自动化、数学等相关专业

>=3年

24

声纳探测系统组

负责声纳探测载荷的研发,由声纳系统专家带领。

主要职责:

1、负责潜航器的声纳探测载荷研发,包括侧扫声纳、合成孔径声纳(SAS)、多波束回声测深仪等;

2、研发水下目标探测、成像、目标识别、环境感知等核心算法;

3、进行声纳信号处理,包括回波分析、滤波去噪、波束形成等关键技术;

4、负责声纳设备的硬件集成、软件驱动开发以及通信协议设计;

5、进行实验室测试与海试验证,确保声纳系统的性能稳定可靠。

声纳算法工程师

3

1、开发侧扫声纳/SAS成像算法,优化波束形成与去噪处理流程;

2、研究水下目标分类与特征提取方法,提升小目标检测概率;

3、主导实验室水槽测试与实海数据校准。

博士

声纳、信号处理、物理等相关专业

>=5年

25

硬件电气系统组

负责潜航器的自研硬件、电气系统设计与选型,由硬件技术主管带领。

主要职责:

1、负责潜航器内部的智能硬件研发,包括嵌入式计算平台、数据处理模块等;

2、负责潜航器电气系统的整体规划、设备选型与系统集成;

3、研发高效供配电系统,包括电源管理、负载调度及电磁兼容优化;

4、进行硬件和电气系统的测试与优化,确保长期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硬件研发工程师

1

1、设计高密度嵌入式计算模块,满足水下耐压与散热要求;

2、主导高速信号完整性仿真与电源完整性优化;

3、制定硬件可靠性测试大纲(MTBF/EMC)。

硕士

电子、通信、自动化等相关专业

>=2年

26

嵌入式软件工程师

2

1、开发声纳数据采集与预处理固件,支持实时波束控制;

2、实现以太网/RS485通信协议与驱动接口标准化。

硕士

计算机、电子、自动化等相关专业

>=2年

27

电气系统工程师

1

1、规划潜航器供配电拓扑,实现电池管理与负载智能调度;

2、设计水密接插件选型规范与电缆敷设方案;

3、主导水下电气安全测试(绝缘/耐压/漏电流)。

硕士

电子、电气、自动化等相关专业

>=2年

28

航空动力电气化中心

中心主任

1、制定六大方向技术路线与TRL里程碑;

2、决策重大技术方案,主导涡电原型方案冻结、系统集成与地面/飞行放行;

3、统筹电机、电源、热控、适航、试验五大团队;

4、建立航空智能配电网络与发动机电气化共性平台,推动模块化、国产化;

5、管理年度预算、进度与供应链风险;

6、对接总师、其他中心及外部供应商。

中心主任

1

1、制定六大方向技术路线与TRL里程碑;

2、主导涡电原型方案冻结、系统集成与地面/飞行放行;

3、统筹电机、电源、热控、适航、试验五大团队;

4、建立航空智能配电网络与发动机电气化共性平台,推动模块化、国产化;

5、管理年度预算、进度与供应链风险;

6、对接总师、其他中心及外部供应商。

博士

电气工程、动力工程、电力电子、能源系统、航空推进等相关专业

>=10年

先进涡电发动机

1、设计≥5MW级涡轮-电机一体化核心机,提升功率密度与燃油效率;

2、开发发动机-电机耦合控制、起动/发电双模逻辑;

3、建设整机与组件级高空/热态试车台,完成关键型式试验。

方向负责人

1

1、制定核心机与电动化总体路线,平衡性能、可靠性与成本;

2、统筹空气动力、热管理、电驱与控制学科协作;

3、主导型式试验与适航合规,对里程碑与预算负责。

博士

航空推进、能源动力或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

>=8年

发动机电气化集成

1、将传统附件系统(泵、起动、液压、电驱化),完成机匣布局与热/结构适配;

2、研发发动机-机体配电接口、EMI抑制与屏蔽方案。

方向负责人

1

1、制定附件电驱化与机匣集成路线,平衡性能、重量与可靠性;

2、统筹电驱、结构、热管理与电磁兼容学科协作;

3、主导技术评审、风险管控与资源配置,并对适航合规负责。

博士

航空推进、机电系统、能源动力等相关专业

>=8年

中压直流(MVDC)网络

1、构建3000V以上MVDC配电拓扑、双向功率模块与断路保护策略;

2、设计母线、接插件、绝缘监测与孤岛恢复逻辑;

3、开展雷击、EMI兼容试验与电磁环境建模。

方向负责人

1

1、制定MVDC网络总体技术路线与阶段目标,统筹拓扑、功率模块、保护与绝缘协同设计;

2、组织雷击/EMI兼容方案、试验规划及风险评审;

3、协调飞控、电气系统的接口与适航沟通。

博士

电气工程、电力电子、高压工程等相关专业

>=8年

兆瓦级电机与电驱

1、研发高功率密度/高扭矩密度电机与配套电控;

2、优化电机-驱动-冷却一体结构,降低总质量与体积;

3、搭建电机-电驱HIL平台,完成效率、振动与可靠性验证。

方向负责人

1

1、制定兆瓦级电机与电驱技术路线,统筹电磁、热管理、结构与控制学科;

2、设定性能指标与里程碑,管理预算、资源与风险;

3、主导HIL/地面/飞行试验评审,协调与适航、配电及飞控团队接口。

博士

电机工程、电气或能源动力等相关专业

>=8年

先进旋翼

1、设计低噪、高效率变距旋翼及复合材料桨叶;

2、研究电驱桨毂/分布式多旋翼耦合气动特性与多动力同步控制;

3、完成旋翼-动力系统联合试验。

方向负责人

1

1、制定旋翼技术路线,统筹气动、结构、动力与控制学科;

2、规划低噪声与高效率指标,分配研发资源与预算;

3、主导联试方案、风险评审与适航沟通。

博士

航空动力、飞行器设计等相关专业

>=8年

34

智能飞行控制中心

中心主任

1、制定飞控技术路线与年度里程碑;

2、统筹算法、软/硬件、试验、适航团队协同;

3、决策重大技术方案,负责核心算法/架构技术评审与飞行试验放行;

4、把控经费、进度、质量和安全风险;

5、对接总师、其他中心及外部供应商。

中心主任

1

1、制定智能飞控技术路线与年度里程碑;

2、统筹算法、硬件、试验、适航团队协同;

3、负责核心算法/架构技术评审与飞行试验放行;

4、把控经费、进度、质量和安全风险;

5、对接总师、其他中心及外部供应商。

博士

航空航天、控制工程、电子工程、信号处理、计算机等相关专业

>=10年

35

AI感知与大数据智能

1、构建多模态态势感知算法(视觉/雷达/光电/惯导/数据链);

2、建设数据湖、标注与版本管理平台;

3、训练与部署实时检测、分割、目标跟踪、健康预测模型。

方向负责人

1

1、负责规划并领导大数据智能感知方向的整体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

2、带领团队开发多模态感知算法(视觉、雷达、光电、惯性等),提升飞行器的自主感知能力;

3、主导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的研究与应用,确保传感器融合的准确性与实时性;

4、负责建设飞行器的感知算法平台,指导数据标注、清洗与训练模型的落地;

5、与其他飞行控制分组保持紧密合作,确保感知与控制一体化。

博士

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电子工程等相关专业;

>=8年

36

视觉导航与辅助飞行系统

1、研发视觉定位、SLAM、场景重建与障碍检测;

2、集成多光谱相机/激光雷达/深度相机;

3、开发机组辅助功能:视觉增强起降、起降场识别、ARHUD叠加。

方向负责人

1

1、制定视觉导航与辅助飞行技术路线及里程碑;

2、主导多光谱相机/LiDAR/ToF深度相机等硬件选型、标定与机载集成;

3、把关视觉增强起降、起降场识别、安全包线及适航合规;

4、负责团队招聘、KPI制定、外部协作与成果转化。

博士

计算机视觉、机器人、航空导航等相关专业

>=8年

37

智能航电飞控系统架构

1、规划集中/分布式飞控计算、余度管理、总线网络;

2、选择高算力SoC/AI加速器并完成适航路径;

3、负责BSP、安全RTOS、虚拟化和OTA更新。

方向负责人

1

1、制定专业方向技术路线与里程碑,涵盖计算架构、余度策略、适航流程与OTA保障;

2、统筹硬件选型、软件平台、安全策略与成本平衡;

3、牵头跨组协同并对关键风险与资源配置负责。

博士

航空电子、电子工程、计算机或控制类学科等相关专业

>=8年

 

更多详情,请点击→91考试网2025年下半年博士人才全国巡回招聘会暨博士后招收对接会


Cross the stream where it is shallowest. 渡河要挑最浅处. /从易处着手.
Violence is the last refuge of the incompetent. 暴力是无能者的最后手段。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25年09月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