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词语解释题(每词语0.5分,共10分)1.主相晋国,于今八年,晋国无乱,诸候无阙。
相: 阙:
2.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工: 含宥:
3.或以医来求见者,未尝不以葆精毓神开其心。
毓: 开:
4.惟耽嗜典籍,奋切编摩,纂述诸家,心殚厘订。
编摩: 厘订:
5.幸子敬饵之近,不至于是,故可止御也。
饵: 近:
6.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
尔: 向隅:
7.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惠风: 品类:
8.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至今。
从: 施:
9.每调气度脉,浪决人死生,亦时或有验。
度: 浪:
10.盖前人作法,后人因也。
作法: 因:
五、今译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2.再获书辞,辱征引地理证验多过数百言,以为土之所出乃良,无不可者,是将不然。
3.然必也小大方圆全其才,仁圣工巧全其用,能会精神于相与之际,烛幽隐于玄冥之间者,斯足谓之真医,而可以当性命之任矣。
4.今之处药,或有恶火者,必日之而后咀,然安知采藏之家不常烘煜哉?又不能必。
5.此三主者,苟以至公为嗜好,以众庶为耳鼻,上宣下畅,无所凝滞,虽有奸邪,何恶之遂?
六、阅读理解题(阅读短文并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每词语1分,共10分)
1.《内经》曰:荣者,水谷之精也。和调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于脾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是以出入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也。注之于脉,少则涩,充则实。常以饮食日滋,故能阳生阴长,液汗变化而赤为血也。生化旺,则诸经恃此而长养;衰耗竭,则百脉由此而空虚。可不谨养哉?故曰:血者,神气也,持之则存,失之则亡。
总统: 宣布: 液:
然: 赤:
2.古人用药,补正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自得力。又况虚中挟邪,正当开其一面,戢我人民,攻彼贼寇,或纵或擒,有收有放,庶几贼退民安,而国本坚固;更需酌其邪正之强弱,而用药多寡得宜,方为合法。是以古法中,有补散并行者,参苏饮、益气汤是也;有消补并行者,枳术丸、理中丸是也;有攻补并行者,泻心汤、硝石丸是也;有温补并行者,治中汤、参附汤是也;有清补并行者,参连饮、人参白虎汤是也。
庶几: 酌: 方:
是以: 是:
七、标点题(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共25分)
1.仲景治血以治冲为要冲脉丽于阳明治阳明即治冲也阳明之气下行为顺今乃逆吐失其下行之令急调其胃使气顺吐止则血不致奔脱矣此时血之原委不暇究治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既与好血不相合反与好血不相能或壅而变热或变而为痨或结瘕或刺痛日久变证未可预料必亟为消除以免后为诸患故以消瘀为第二法邪之所凑其正必虚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者矣阴者阳之守阴虚则阳无所附久且阳随而亡故又补虚为收功之法四者乃通治血症之大纲
2.诸疸之症而治之有要者丹溪之言极为真切也特治之之时既概以湿热复能察各症之由加药以瘳之更为对症无误耳至于治疸之药不宜多用寒凉必君以渗泄佐以甘平斯湿可除热易解若太寒凉重伤脾土恐变为腹胀此防于未然者也若既成腹胀者治法必须疏导湿热于大小二便之中总之新起之症惟通用化疸渗湿二汤及久病则宜补益宜参术健脾汤色疸久加黄芪扁豆子疸病久而口淡咽干发热微寒或杂见虚证赤白浊又当参酌治之宜当归秦艽散久而虚必温补宜人参养荣汤或四君子汤下金匮肾气丸若素虚弱避渗泻而过滋补以致湿热增甚又不在久病调补之例
浙江省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医古文(一)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297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D 2.D 3.B 4.B 5.A
6.B 7.C 8.C 9.D 10.A
11.B 12.B 13.D &nbs来源:www.91exam.orgp; 14.D 15.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漏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A B C D E 2.B C D 3.A D E 4.A B D 5.A B C E
6.A C E 7.A B C E 8.B C D 9.A B 10.A B C D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裳既及膝 煜煜然红
2.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3.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
4.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
5.古代的训诂专著 古书里的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