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页:基本病理改变,常用检查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病理改变
病变位于大肠,呈连续性非节段分布。多数在直肠、乙状结肠,可扩展至降结肠、横结肠;少数可累及全结肠,但在国内较少见。偶见涉及回肠末段,有人称为“倒灌性回肠炎”。
病变早期可有粘膜弥漫性炎症,可见水肿、充血与灶性出血。粘膜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组织变脆,触之易出血。粘膜及粘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及中性站细胞浸润。以后随肠腺隐窝底部聚集大量中性粒细胞,即形成小的隐窝脓肿。当隐窝脓肿融合、溃破,粘膜随即出现广泛的浅小不规则溃疡。这些溃疡可沿结肠纵轴发展,逐渐融合成不规则的大片溃疡。由于结肠病变一般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很少深达肌层,所以并发结肠穿孔、瘘管形成或粘膜周围脓肿者少见。少数暴发型或重症患者的病变涉及全结肠,可发生中毒性结肠扩张,肠壁重度充血,肠腔膨大,肠壁变薄,溃疡伤及肌层或浆膜层,常并发急性穿孔。
结肠炎在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中,大量新生肉芽组织增生,常出现炎性息肉。粘膜因不断破坏和修复,其正常结构丧失,纤维组织增加,有腺体的变性、排列紊乱、数目减少等萎缩性改变。由于溃疡愈合而疤痕形成,粘膜肌层与肌层肥厚,使结肠变形缩短、结肠袋消失,甚至有时肠腔变窄。少数病人有结肠癌变,以未分化型多见,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
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检查方法
①肠镜:
从内镜下看病变有以下几个特点:(1)肠粘膜有多发性浅溃疡,形态各异,大小不等,附有脓血性分泌物,粘膜充血、水肿,血管模糊,病变呈弥漫性分布;(2)粘膜粗糙呈细颗粒状,质地变脆,触之易出血;(3)可见炎性息肉,一般出现在慢性修复期,息肉形状千姿百态。肠镜的粘膜活检组织学可见炎性反应,糜烂、溃疡、隐窝脓肿,腺上皮增生和杯状细胞减少等变化。
②病理:
组织学检查呈炎性反应,同时常可见糜烂、溃疡、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杯状细胞减少及上皮变化。
③钡灌肠:
(1)粘膜皱襞粗乱或有细颗粒变化;
(2)多发性浅龛影或小的充盈缺损;
(3)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管状。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