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会计的概念和方法
一、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管理活动。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会计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在人类社会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活动中,劳动成果的数量和劳动耗费的数量始终是人们十分关心的内容。因为作为经济活动物资基础的经济资源总是有限的,而生产出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才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会计就是人类对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进行计量与记录而产生出的。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在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会计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劳动者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只能凭借头脑记忆,以后才逐步的发展到刻契记事、结绳记事等原始的计算与记录的方法来记忆生产过程中的所得与所费。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人们对经济利益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加上文字的出现,商品货币的产生又为统一计量尺度提供了物质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有必要也有可能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于是便产生了专门记录和计算经济活动中所得与所费的会计。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经济管理要求的日益提高,会计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当迈入商品经济社会后会计的内容、方法和技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时至今日,会计的理论内容不断丰富,会计服务的领域也不断拓宽,会计处理的方法也逐步完善,现代会计已成为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在微观和宏观经济管理中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
(一)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借助一定的方法,对特定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完整的核算与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
1.会计核算职能也称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会计核算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1)主要利用货币计量单位对经济活动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
(2)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中、事后的核算,同时也为预测未来提供信息;
(3)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2.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会计监督具有二个方面的特征:
(1)主要是通过价值指标进行的;
(2)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监督。
(三)会计的对象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二、会计的方法
会计方法是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
(一)设置账户
设置账户是对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
(二)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指对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可以了解有关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通过账户的平衡关系,可以检查有关业务的记录是否正确。
(三)填制和审核凭证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可以有效地、经常地实行会计监督,为经济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
(四)登记账簿
账簿是用来连续、系统、完整地记录各项经济件业务的簿籍。登记账簿就是将会计凭证记录的经济业务,序时、分类地计入有关账簿,并定期结账、对账,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完整、系统的会计数据。
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容易出判断题)
(五)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一定对象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各种费用,以便确定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
包括:直接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 间接费用(制造费用)
(六)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盘点实物,查核应收、应付款项,并与账面核对,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实有数额的一种专门方法。
(七)编制会计报表
编制会计报表是根据账簿资料定期编制,总括反映某一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的书面文件。
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
第二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被称为会计假设或者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是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所作的限定,这种限定并不是凭空的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基础之上的,是设计和选择会计方法的重要依据。例如,会计的核算范围究竟有多大?对各项会计要素应采用什么计价基础?如何保证各有关方面及时获得会计信息?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面对客观经济环境做出合理判断后回答,即明确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反之会计核算的原则、方法、和程序就无从建立起来。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步认识和总结而形成的。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明确的前提条件。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它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非是对等的概念,法人可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根据正常的经营方针和既定的经营目标持续经营下去。即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破产清算,所持有的资产将正常营运,所负有的债务将正常偿还。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若干相等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
会计中期只有三种,半年度、季度、月度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
单位的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单位也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二、会计基础
用于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间的二个原则1.权责发生制,2.收付实现制。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要求按照企业实现的经济权利和发生的经济责任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间。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
例题1
根据下列经济业务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计算2006年7月的收入和费用:
(1)7月5日出售甲产品,销售价格4 000.00元,货款存入银行。(销售产品不考虑增值税)
(2)7月8日出售乙产品,销售价格10 000.00元,货款尚未收到。(销售产品不考虑增值税)
(3)7月10日用银行存款支付生产车间7月至12月的租金6 000.00元。
(4)7月30日计提本月银行借款利息1 000.00元。
(5)7月31日收到6月销货款4 000.00元,款项存入银行。
(6)7月31日收到购货单位预付货款8 000.00元,合同约定下月交货,款项存入银行。
第三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是会计的系统产品,只有符合特定要求的会计信息,才能够满足使用者的要求。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八个方面。
1.可靠性
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2.相关性
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具有反馈价值和预测价值
3.可理解性
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
(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纵向可比。要求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不得随意改变。但是,在下述两种情况下,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一是有关法规发生变化,要求企业变更会计政策,二是改变会计政策后能够更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横向可比。要求会计核算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核算。
5.实质重于形式
要求企业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例如:融资租赁的核算、收入的确认(售后回购)、合并报表等会计方法均体现了该原则的要求
6.重要性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7.谨慎性
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以不抬高资产或收益,也不压低负债或费用。很多地方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都是基于谨慎原则,如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或跌价准备等。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设置秘密准备,如本年全额计提坏账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下一年收回应收账款时作为收益就属于一个典型的设置秘密准备的例子。
8.及时性
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掌握程度及方法:以上各项不要求把概念背下来,要求辨别每种情况是符合还是违背以上原则,注意选择题。
第四节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与一般要求
一、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单位在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事项。如商品的买卖、提供劳务等。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就是单位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根据我国《会计法》第十条规定,单位发生的下列交易或事项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一)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视同现金和银行存款的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存款等。有价证券是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如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二)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财物是财产、物资的简称,企业的财物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一般包括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库存商品等流动资产,以及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设施、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
(三)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债权是企业收取款项的权利,一般包括各种应收和预付款项等。债务则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企业需要以资产或劳务等偿付的现时义务,一般包括各项借款、应付和预收款项,以及应交款项等。
(四)资本的增减
资本是投资者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资金。会计上的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
(五)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支出是指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以及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外的支出和损失。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
(六)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财务成果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财务上所取得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盈利或亏损。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净利润的计算、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等。
(七)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二、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
(一)会计核算方法的要求
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