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1、单项选择题 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它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是形式逻辑和()
A.情感逻辑
B.辩证逻辑
C.形象思维
D.感知规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填空题 教材指出:《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想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想象
3、填空题 《论衡》一书的作者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王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王充
4、填空题 严羽是宋代著名的诗论家,他论诗的代表作是经后人编辑成书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沧浪诗话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沧浪诗话
5、多项选择题 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标准,可具体化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A.反映生活的真实性
B.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C.作品组构的整体性
D.艺术表现的独创性
E.作品特色的民族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D, E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6、填空题 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教材认为:“会意”是指具体(),“遣言”是指()问题,“音声迭代”指语言的音乐美。这主要都是指诗赋等纯文学而言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构思;辞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构思;辞藻
7、问答题 陆机是如何论述文体与风格的关系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陆机认为,客观事物的多变决定了文体艺术风格的多样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陆机认为,客观事物的多变决定了文体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2)作品风格的多样变化,又与作家艺术个性密切相关。
(3)不同文体具有各异的风格要求,也是形成艺术风格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8、单项选择题 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
A.“直寻”
B.“诗赋欲丽”
C.“诗缘情而绮靡”
D.“滋味”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9、填空题 陈子昂的代表诗作《()》三十八首和著名的短诗《()》都是体现他的诗歌理想的兴寄深远、风清骨峻之作。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感遇;登幽州台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感遇;登幽州台歌
10、单项选择题 教材认为:孟子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的“养气”,当是指作家应该()。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物化”的精神状态
B.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从人格修养人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1、填空题 两汉时期,第一个著文品评作家才性的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司马迁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司马迁
12、填空题 孔子是先秦()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儒;论语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儒;论语
13、单项选择题 教材认为:《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
A.进行艺术构思
B.确立中心思想
C.铸造文章语言
D.驰骋艺术想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4、填空题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优美;一宏壮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优美;一宏壮
15、填空题 教材指出“()”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里表露的比较重要的诗论思想。在他之前,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也有过相似之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诗穷而后工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诗穷而后工
16、多项选择题 文学批评的阅读过程应该注意().
A.尊重于批评家的好恶
B.反省自己的心理状态
C.注意初感的印象
D.过细咀嚼、反复把玩
E.反复阅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C, D, E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7、单项选择题 提出“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是().
A.陆机
B.刘勰
C.叶燮
D.严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8、填空题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批评宋诗说:“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为诗,以()为诗,()为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文字;议论;才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文字;议论;才学
19、问答题 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体大思精的理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体大思精的理论巨著,全书可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
(2)总论也可称为“文之枢纽”,指从《原道》到《辨骚》五篇;文体论也可称为“论文叙笔”,指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创作论和批评论合称“割情析采”,其中《神思》至《总术》十九篇为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可称为批评论,《时序》、《物色》两篇兼而有之;《序志》篇相当于后序。
(3)刘勰的文学思想以儒家经典为主,但也吸取了不少道家和佛家的思想。
20、填空题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潮流的区别与()在20世纪前期甚为明显,而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融合与相互()的趋向则逐渐抬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对立;渗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对立;渗透
21、单项选择题 西方的文学批评起始于()
A.古希腊
B.古罗马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2、名词解释 以意逆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意逆志”就是要求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思想去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拘泥于个别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23、单项选择题 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A.“和而不流”
B.“引譬连类”
C.“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D.“考见得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4、填空题 胡塞尔的学生()将历史引入现象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海德格尔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海德格尔
25、单项选择题 从社会政治功能来说,文学批评既是对艺术的领悟感受,又是一种()
A.艺术享受
B.科学研究
C.舆论工具
D.哲学价值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6、填空题 梁启超提倡的“诗界革命”、“()”和“()”运动,都是为了使文学成为变法维新,启迪民智的工具。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27、填空题 魏晋南北朝文体论研究的成就与当时文学创作中的()密切相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拟古风气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拟古风气
28、问答题 陆机是如何论述创作前的准备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前,应具备三种要素:其一、观察万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前,应具备三种要素:其一、观察万物;其二、阅读古籍;其三、抱有高尚廉洁的志向。
(2)观察万物主要是为了获得创作素材和想象力,要求通过现象看到本质;阅读古籍主要用以提高写作水平;崇高的志向主要是用以指导文学创作。
(3)陆机既重视作者主体作用,也重视客体的感触激发;既重视作家创作思想,也重视表现思想的技巧。
29、填空题 唐代殷璠的《()》强调诗歌创作的兴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河岳英灵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河岳英灵集
30、问答题 以具体作品为例,评说严羽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宋人十分注重学古,但宋人学古对象和方式往往不尽相同。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宋人十分注重学古,但宋人学古对象和方式往往不尽相同。就学古对象而言,宋诗各家各派的创作风格因此而得以分目;而就学古方式而言,涉及到如何从学习古人而转化为自己的创作。江西派学杜而不得其法,江湖派、四灵派学习晚唐贾岛、姚合等则流于苦吟、纤巧或怪异杂驳。严羽也从学古对象和方式入手,批评了这些倾向,提倡学习盛唐,从而辨析了诗歌创作的一些根本问题。
31、问答题 何为语境理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语境理论是新批评语义分析的核心问题,这一理论由瑞恰兹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语境理论是新批评语义分析的核心问题,这一理论由瑞恰兹提出,后来得到新批评家的赞同和运用。新批评认为,语境对于理解词汇的内在含义十分重要,词语的意义正是“通过它们所在的语境来体现的”。
语境有三层,一是作品语境,指的是某个词、句或段与它们的上下文的关系,正是这种上下文确定了该词、句或段的意义。二是当时写作时的话语语境。三是指文本词语蕴含的历史的积淀。由于语境具有“节略形式”,一个词所具有的多重意义不必在文本中重现。语境构成了一个意义交互的语义场,词语产生了丰富的言外之意,而文学语言语义的这种“先在性”和复义特征为批评家提供了驰骋的天地,充分理解文本语言的现场意义和历史含义遂成为文学批评的任务。
32、单项选择题 文学批评具有实证性,所以它要求文学批评的事实应该是()
A.符合逻辑的想象
B.确凿无误的存在
C.科学的推断
D.合乎情理的推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3、问答题 王充“疾虚妄”精神对于其文学观念有什么影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王充的“真实”是广义的真实,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王充的“真实”是广义的真实,是包括了文学作品的,他坚决反对“奇怪之语”、“虚妄之文”,十分强调文的真实可信,这对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充所谓“增”就是文学创作中的虚构和夸张,他对于满纸胡言的“妄增”严加批评,对于经艺之中的“增益之辞”加以肯定。总的说来王充对“增”的现象持否定态度,他肯定了先秦儒家著作经典和其它个别著作中,那些为了使说理更透彻,描摹更鲜明的带有夸张的修辞,而“传语”“儒书”中的虚构和夸张则是“虚妄之言”。这已经涉及了如何看待生活之真和艺术之真的辨证关系了。尽管王充是为了反对“虚妄之言”,但是他对虚构和夸张的否定,却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浪漫主义创作、神话、传说往往容易被看作是虚妄不实之辞而受到否定。
34、问答题 试比较韩愈“不平则鸣”说和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异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还提出了“不平则鸣&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还提出了“不平则鸣”论。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但他更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了。
35、单项选择题 下列观点属于社会—历史批评观点的是()
A.寓教于乐
B.歌谣文理,与世推移
C.辨于味然后可以言诗
D.文本同而末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6、问答题 试评述梁启超“小说界革命”之内涵。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的思想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的思想首先来自于从创作实践层面对传统小说的总结和评价。《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指出传统小说是:“吾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各种传统的落后思想皆来自传统小说。因而,他的结论是:“故今日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观点,认为革新小说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这种观点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但他对传统小说的否定和抹杀却是片面的。其次,“小说界革命”的思想也来自于从理论层面上对小说感化人心作用的分析和认识。梁启超深入分析了小说特有的移人性情、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熏、浸、刺、提。因为有这种理论认识,所以为改革群众,必要小说界之革命。
37、填空题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晋宋以来特别是齐梁文学提出批评。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和“()”,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兴寄;风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兴寄;风骨
38、填空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把()当作重要的出发点来理解文化生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历史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历史
39、填空题 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提出“思与境偕”的主张,教材认为,“思”可以理解为创作中的(),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在创作主体的情志意 91ExAm.org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与“思”偕往,相互融汇,这就构成了作品的()世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神思;境象;意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神思;境象;意境
40、名词解释 (谢榛的)“情景”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情景是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他认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情景是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他认为“诗乃模写情景之具”,“作诗本乎情景”。他主张诗歌内在的情感深长,外在的景物要远大。情景应融合,要做到“情景适会”(《四溟诗话》卷二)。所以,所谓“情景适会”就是情景交融。怎样才能做到“情景适会”呢?这种“适会”是在客体触发主体的感兴过程中发生的。在这种状态中,主体“思入杳冥”、“无我无物”,主客体之间就达到了完全的融合统一。
41、问答题 试述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说的提出背景、理论内涵和意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明中叶文坛,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明中叶文坛,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文学上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片面强调摹拟古人,把文学创作引上复古的歧途,危害甚大。稍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更把复古拟古推向高潮,严守古格古律,使诗歌创作模拟倾向更为严重。为了抨击七子派的复古之风,公安派的中坚人物袁宏道提出了“独抒性灵”的口号。他在给他的弟弟中道(字小修)的诗集写序时说道:“(小修)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提出了文学批评史上所称的“性灵”说。所谓“独抒性灵”就是“从自己胸臆流出”的真感情的抒发。袁宏道说的“性灵”,是排除了“理”(思想)的感情活动,是下意识的直觉。唯一的规定就是“真”,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物真则贵,文亦如此。它与李贽的"童心说"极为接近。这种观点的提出对复古派的模拟风气当然是一打击。出于这一认识,他认为当代(指他所在的明代的当时)诗文不可能传世,而那些闾阎妇人孺子所唱的民歌《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由于是“真人”所唱之“真声”,或可流传,这就肯定了民歌的价值。
42、单项选择题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往往用形象比喻,追求批评的()
A.思辨倾向
B.诗化倾向
C.客观倾向
D.逻辑分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43、填空题 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种。“四科”具体指:奏议、()、铭诔、()。“四科”实际上共八种文体。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书论;诗赋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书论;诗赋
44、填空题 教材指出:()是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他说:“诗乃模写()之具。”(《四溟诗话》卷四)又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同上卷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情景;情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情景;情景
45、名词解释 (司空图的)“韵味”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对于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司空图从鉴赏角度,把&ldqu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对于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司空图从鉴赏角度,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就是“韵味”说。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强调诗歌要有“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他的“韵味”说本于钟嵘“滋味”说,但有发展变化。什么是“韵味”的具体所指呢?那就是诗歌应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笼而言之,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
46、填空题 在()中,波伏娃首次比较系统地清算了男性作家的文学作品所虚构的().批评了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第二性》;“女人的神话”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第二性》;“女人的神话”
47、填空题 逻辑学意义上的方法有归纳与(),()与逻辑,定性与定量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演绎;历史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演绎;历史
48、填空题 元好问《论诗绝句》中说:“曹刘生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列刘越石,不敢横建安中。”这里曹指曹操,刘指刘桢,刘越石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刘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刘琨
49、填空题 教材认为:刘勰在《体性》篇中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家()之间的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体裁;才性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体裁;才性
50、问答题 简述结构主义批评是如何寻找“无信息的规则”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为了寻找文本的共同结构和规律即“无信息的规则”,结构主义文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为了寻找文本的共同结构和规律即“无信息的规则”,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倡导共时研究,把文学作品视为超越历史的共时现象,使那些变动不居的东西暂时固定下来,从而对其中的各种因素和关系加以仔细辨认,把它们作为同时存在并构成有机整体的结构加以探讨。
在确立“无信息的规则”时,结构主义崇尚分类法,它试图通过分类来揭示文学作品中隐蔽的秩序。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正是通过分类走向抽象,走向符号的。
这种“无信息的规则”并不仅仅满足于说明现存的文学作品,它还力图对未来的文学作品做出预测和规划。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并不是对文学现象的经验归纳,而是一种演绎性的理论建构。
51、填空题 教材指出: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了“()”说,这是他以()喻诗的核心内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妙悟;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妙悟;禅
52、填空题 永明声律论的代表人物有()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沈约、谢眺、王融、周顒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沈约、谢眺、王融、周顒
53、名词解释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精神。"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54、填空题 《文心雕龙》有()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种。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20;34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20;34
55、填空题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的思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屈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屈原
56、填空题 金圣叹说:“圣人之作书也以(),古人之作书也以()。”教材指出:这其实是把作家从道德家中分离了出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德;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德;才
57、名词解释 (沈德潜的)“格调”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明代前后七子推崇盛唐诗,认为盛唐有高古之格,宛亮之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明代前后七子推崇盛唐诗,认为盛唐有高古之格,宛亮之调。主张从格调上学习古人,提倡格调。到沈德潜则提出了格调说。从他的论述看,体裁和音节二者就是所谓格调。体裁指的是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及技巧系统,包括意象的构成方式、篇章、字句的组合方式等,体现为一套具体法则;音节是字音经过选择和有规则的组合构成的语音模式所形成诗歌的音乐美。他继承了明七子高古之格,宛亮之调的主张;认为诗应比兴互陈,反对质直敷陈;欣赏唐诗的“蕴蓄”、“韵流言外”,而不欣赏宋诗的“发露”、“意尽言中”(《清诗别裁集·凡例》),要求诗歌有音调美。但沈德潜在体裁和音节外,又主张“蕴藉”和“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他的格调还应该包含。有益于教化的内容因素。
58、填空题 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的选文标准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59、单项选择题 在文体论上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和十类的古代文论家分别是()。
A.曹丕和钟嵘
B.陆机和刘勰
C.曹丕和陆机
D.钟嵘和刘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60、单项选择题 语言艺术的最显著、最突出的特点是艺术形象的().
A.直观性
B.间接性
C.模糊性
D.意象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61、名词解释 (韩愈的)“气盛言宜”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他说:“气盛则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
62、单项选择题 无论诗话还是评点,批评的出发点还是个人的()
A.思维结果
B.直觉印象
C.知识结构
D.情感体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63、多项选择题 下列观点属于道德批评文学观的有().
A.《诗》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B.“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C.文学批评“作出最终为世间良知所认可的判断”
D.“有德者必有言”
E.“一个作家的职责历来是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C, D, E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64、问答题 简述王国维关于文学创作审美尺度的主要理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也就是文学创作的目的。在这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也就是文学创作的目的。在这一问题上,王国维标举“苦痛说”和“古雅说”。
(2)苦痛说主要是从内容的角度要求主体在对苦痛的深刻体悟中,对生活本质进行观照与反思,实现主体自我的升华与解脱,实际是主张创造能疗救社会和人性的文学作品。
(3)古雅说主要是从形式的角度提出的理论要求。王国维所谓古雅是与优美、宏壮相比较而存在,既要分离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表现的形式,又要融合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内容的原质。古雅说既指出了主体进行文学创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又指出了文学作品是如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其审美价值的问题。
(4)“苦痛说”与“古雅说”是王国维检测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是“天才说”和“游戏说”的延续和深化。
65、填空题 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道家思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道家思想
66、填空题 七十一回本《水浒传》的批改者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金圣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金圣叹
67、单项选择题 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
A.瑞恰兹
B.艾略特
C.克罗齐
D.伯格森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68、名词解释 (《文心雕龙》的)“神思” 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的是艺术思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的是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他指出想象活动的特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并对它做了非常精彩形象的描绘和相当深刻的概括;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更进一步,他阐述“志气”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即分别是“统其关键”和“管其机枢”,这实际上是想象活动的始与终,或曰动因和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刘勰还充分意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维和语言的并非完全相偕的非对应关系,即所谓“方其搦管,气倍于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这不仅是作家的才能所决定的,更是由语言的本性所决定的。“意翻空”和“言征实”总是文学创作中一对永恒的矛盾。《文心雕龙》的许多篇章都对这一问题作了探讨,因此可以说,《神思》篇提出的“言”和“意”的关系是刘勰创作论的纲。(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刘勰《文心雕龙》选录”)
(另一种说法)《神思》是《文心雕龙》的创作论的总论。《神思》中的“神思”是什么意思呢?“神思”就是心思。心思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所以称之为“神”。“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就是说它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神思》讲到了构思的整个过程,从构思前的准备工作,讲到构思时的想象,由想象构成意象,由意象到语言,由语言到声律,再到作品写成后的修改等等。在文思酝酿中,首先必须是使创作者处于虚静的精神状态,然后展开想象活动。想象不受时空的限制,“固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样的想象就可以做到“神与物游”。怎样构思呢?《神思》篇的回答是“神与物游”。所谓“神与物游”,就是要对外界的事物作虚静的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与自己的知识、理论和经历结合起来,构成意象,形成文思;但意象必须在文思涌动中用巧言切状的语言,优美感人的文辞表达出来,写成文章。当然在运用语言时,还应改注意声律,写成文章后还要进行必要的修改。最后才能真正创作成功的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69、问答题 试从中国诗歌创作实践与诗学理论两方面浅述孔子“诗可以怨”所形成的悠久传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孔子在《论语·阳货》提出了"诗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孔子在《论语·阳货》提出了"诗可以怨"。"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都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和揭露黑暗现实的内容,例如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都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现代的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批判黑暗政治的诗歌都可以说是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和论题。司马迁强调《离骚》“盖自怨生”和“发愤著书”就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钟嵘在他的诗歌评论中突出了一个“怨”字,认为只有在描写现实生活过程中表现了进步思想感情的作品,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也才是最美的作品。白居易强调诗歌创作要“为时”、“为事”。如此等等都受到了“诗可以怨”这一传统的影响
70、问答题 简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内涵和影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精神。"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71、单项选择题 屈原首次明确提出的诗论主张是()。
A.发愤著书
B.诗言志
C.发愤抒情
D.诗缘情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72、填空题 《录鬼簿》和《闲情偶记》是我国古代有关戏曲史料和理论的著作。《录鬼簿》的作者是元代的();《闲情偶记》作者是清代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钟嗣成;李渔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钟嗣成;李渔
73、单项选择题 我国古代最早的较为完整的诗乐评论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的().
A.孔子论《诗》
B.季札评周乐
C.荀子论乐
D.孟子论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74、问答题 简述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两个基本命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无意识,在弗洛伊德看来,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无意识,在弗洛伊德看来,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意识,而精神分析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在其全部精神活动中不过是极小的一部分,就像大海里的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能够被人看到,但却只是整个冰山的一小部分,藏在水面以下的是冰山的大部分。无意识就像冰山中水下的部分,在人的全部精神活动中占主导地位。这种无意识正是精神分析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性本能是弗洛伊德的又一重要命题。弗洛伊德的全部学说基本上是以性本能为轴心的,他对性本能的含义和功能的理解较之人们一般理解的要宽泛得多。弗洛伊德认为性的冲动,分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他甚至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于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75、问答题 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阴阳之道。阴阳学说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阴阳之道。阴阳学说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在思维方式上启发了后人以对立划分的眼光去评析变化发展的事物。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矛盾对立的范畴如美丑、虚实、动静、形神等,都发轫于《周易》。而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等,则是《周易》辩证观念的投影。《周易》对世界本源之“道”的认识,也启发了后人对文学本体的探索。
(2)观物取象。此说原是对《易》象起源的说明,但其揭示的认识过程,实际上启发了后世对文学创作规律和法则的探索。“观物”理论是古代文论“物感”说产生的基础。取象理论则涉及到文学想象和形象思维的某些特性。
(3)通变入神。通是规律的继承,变是思想的日新,文学史上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文体的代有兴盛,都是通变理论的具体实现。“神”原指事物发展变化微妙难言的客观规律,严羽、司空图、王渔洋的理论对此都有所承传。
(4)中和之美。《易》以世界的和谐统一位最高境界,由此生发了后世“中和”的美学观。孔子的“诗无邪”说、《礼记》的“温柔敦厚“说等,都受此影响。
(5)观民生民。《易》表达了通过观察民风以正君道的思想,它启发了后代文学家提出“观风”和“风化”的艺术规范,鼓励文学创作去讽谏社会政治得失,从而促进古典批判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形成。
(6)情见乎词。自《易》提出“情见乎词”之后,启发了后人讲究语言艺术如何与内在情理完美统一的问题。对情的规范和对这一规范的突破,构成了古代文论的重要内容。
(7)言意之辩。《易传》认为言和意之间既有矛盾也有联系,言不尽意并不否定言可达意,但言可达意并不能详尽其意。言意的局限可通过“立象”来解决。庄子、陆机、刘勰的理论都深受其影响。这一审美趣味影响创作,形成了追求含蓄蕴藉、意出言外的风格长河。
(8)言语枢机。《周易》强调语言运用,注重修辞,要求切合事理,反对矫情,对后代批评家讲究语言艺术有直接影响。
(9)称名取类。“名”指事物名称,“类”指事物的异同。艺术创作的目的就是以有限的语言文字去涵盖无限的生活内容。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等即受此影响。
(10)贲饰尚素。原意强调本真,但不排斥文饰,而是否定极饰灭真,体现了文饰与质素辩证统一的观点。此说对后世平淡的美学观念以及平淡与华饰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76、单项选择题 孟子不满意摘句比附的读诗法,而提出两种解诗方法,即()
A.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
B.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C.显优劣和定品第
D.象喻式和六观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77、名词解释 (钟嵘的)“性情”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钟嵘在《诗品序》中强调指出诗歌是人的感情的表现,而人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钟嵘在《诗品序》中强调指出诗歌是人的感情的表现,而人的感情的激动,乃是受现实生活的感触而产生的。钟嵘所理解的“物”的内容,不仅有自然事物,而且更重要的是许许多多动人心弦的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客观的现实生活内容,激发了诗人炽烈感情,于是才发而为诗歌。钟嵘在这里表现了对文学和现实关系的正确认识,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陆机《文赋》中主要是讲自然事物,没有涉及到社会生活内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文学和时代的关系时,就着重指出了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内容的特点,指出“文变染乎世情,而兴废系于 时序”。钟嵘所说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其感情论主要是指社会生活所激发的人的感情,具有积极进步的社会内容。
78、问答题 批评家应具备怎样的艺术素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①批评家艺术素质的首要因素,就是艺术感受力。而作为文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①批评家艺术素质的首要因素,就是艺术感受力。而作为文学批评家,首先又是对文学作品语言的感受力。因为文学以语言为媒介,它的形象必能直接由眼睛看到、耳朵听到,而是隐藏在文学语言中间,文学批评家必须借助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才能再建起文学形象。文学批评家还必须具备对作品不同韵味的敏锐、精微的辨别力,他不仅要正确判断作品的优劣,还要能辨别和描述作家艺术风格的特征。
②批评家的另一个重要素质是艺术想象力。批评家的艺术想象力主要表现为一种艺术推想力。文学作品描写的自然、社会和心理现象,都必能用“以少总多”的方法,这就需要读者和批评者推想。批评者依靠推想,填补作品不完整语句、跳跃的结构所留下的空白,从而把握完整丰富的意象,品出更浓的意味。
③批评家还应当具备美感传递力。文学批评的审美吸引力,源于将批评家的评价判断寓于意象比喻和娓娓道来的叙述之中,用富于弹性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批评意见,尽量避免理论词汇和概念的抽象屏障阻隔鉴赏者和艺术品,干扰审美欣赏。这就要求批评家有良好的美感传递力。
79、问答题 刘熙载《艺概·文概》说:“文或结实,或空灵,虽各有所长,皆不免著于一偏。试观韩(愈)文,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试述刘熙载《艺概》的文艺辩证法思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刘熙载在《艺概》中对传统文论的总结并非机械简单的量化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刘熙载在《艺概》中对传统文论的总结并非机械简单的量化积累和汇总,而是时时阐发自己的独到见解,挣脱传统文论的约束,而是以更为公允、辩证的眼光认识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学史现象,提出了许多充满辩证思想、可资后人借鉴的艺术创作经验。
《艺概》有许多充满辩证法思想的提法,如:“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就寓含着以具体表现抽象的辩证法思想。再如:“文或结实,或空灵,虽各有所长,皆不免着于一偏。试观韩文,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结实”和“空灵”是一对矛盾,但韩愈之文,则是对立面的统一体,是矛盾互相转化的统一体。这里都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他像这样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火花的地方在《艺概》中随处可见。
80、填空题 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互通。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乐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乐论
81、名词解释 (《文赋》的)文章“十体”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陆机在《文赋》里把文章体裁分成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陆机在《文赋》里把文章体裁分成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他在此提出文章的十体说,比起曹丕的四科八体又细致了一些,同时指出了这十体文章各有不同的风格。特别是他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只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这与“赋体物而浏亮”一道就强调了这文学作品的两个重要特性:感情和形象。反映了他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已大大地深入了一步。
82、问答题 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文心雕龙》有20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34种,把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文心雕龙》有20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34种,把当时出现的文体都论及了。
(2)刘勰把所有文体分为“文”与“笔”两类。文是指偏向抒情言志、文学性较强的文体;笔是指学术性较强而又不重音韵文采的作品。体现了当时对文字作品文学性和非文学性的区分。
(3)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具体地说,即叙述文体的源流演变,解释文体名称的内涵,选出某一文体的代表性作品,总结某一文体的写作要求。四者结合,形成了文体论史、论、评三者合一的写作特色。
(4)刘勰的文体论全面总结了历代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是刘勰全部文学理论的基石。
83、问答题 论述声律说及其沈约的相关理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六朝的一些音韵学著作已发现了汉字字音的五声,以及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六朝的一些音韵学著作已发现了汉字字音的五声,以及反切等注音方法。
(2)南朝受佛经转读和梵文拼音的影响,又发现了汉语四声。陈寅恪的《四声三问》一文对此作了发明。
(3)四声的发现和应用,形成了最初的诗歌声律,并产生了相应的永明体诗歌。沈约是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并撰有《四声谱》。
(4)沈约的主要理论就是“四声八病”之说。声即四声,用以定韵;病即八病,用以求和。八病是建立在四声基础上的,四声八病说也称为永明声病说。
(5)沈约把四声分为两类:浮声和切响,即平声和仄声(上、去、入)。他要求五言诗一句中,除了双声叠韵词之外,不能出现同声或同韵的字,如有不合,即称为“病”。而一联之中,前后句平仄声调应该错开。
(6)沈约的声律理论既有正面的立说,又有反面的破说,既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又结合了相关的创作实践,是唐代近体诗的先声。
84、填空题 在从事接受史的研究中,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发掘和选择()。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接受文本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接受文本
85、填空题 文学批评活动中的经验包括()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人生经验;阅读经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人生经验;阅读经验
86、填空题 文学批评文章的主要样式包括()、()、对话体、()和()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论著体;随笔体;书信体;序跋体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论著体;随笔体;书信体;序跋体
87、填空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主要在()、文体论四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
88、名词解释 (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89、问答题 严羽为什么提出“以盛唐为法”的主张?试作分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严羽论诗“以识为主”,要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严羽论诗“以识为主”,要求学诗者提高鉴别诗歌优劣的能力,强调学诗入门的重要性。
(2)严羽把“以盛唐为法”看作是诗人有“识”和“入门正”的标志。这是他按照自己的的审美标准,通过对历代诗歌进行比较之后而提出的观点。
(3)“以盛唐为法”的理由是:第一,盛唐诗歌特别追求“兴趣”,具有吟咏情性、不落言筌、无迹可求的审美特征;第二,盛唐诗歌属于“透彻之悟”,是自觉运用妙悟的艺术思维方法进行创作的;第三,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既气势宏伟,感情豪宕,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效果;又在整体风貌上雄浑深厚,具有自然含蓄而又深沉的内在力量。
(4)“以盛唐为法”这一命题,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是对苏轼、黄庭坚以及江西诗派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的有力针砭,同时也批评了“四灵”及江湖诗派缺乏雄壮笔力和浑厚气象的诗风。
90、问答题 叶燮是如何论述创作的主观条件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叶燮认为创作的主观条件就是才、胆、识、力。客观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叶燮认为创作的主观条件就是才、胆、识、力。客观的理、事、情必须通过主观的才、胆、识、力来表现。
(2)“才”是指才思才华,是文学家驾驭创作的具体艺术才能。“胆”指作家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创作中表现为自由创新的艺术精神。“识”指文学家对于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辨识能力。“力”指作家运用形象概括生活的功夫和笔力,以及其独树一帜、自成一家的气魄。
(3)四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缺少其一,即不能称为合格的作家。但四者之中,以“识”为最先,也最为重要。没有“识”,则其他三者也就无所依托。这是符合唯物主义美学原则的。
91、填空题 英国批评家()写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集中表达了他新古典主义的批评思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约翰逊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约翰逊
92、填空题 文学批评的实证性强调(),思辨性强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客观事实;科学抽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客观事实;科学抽象
93、多项选择题 文学的文化意义包括()
A.文学可以揭示人的生存境遇
B.文学可以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C.文学可以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D.文学可以揭示人的生存状况
E.文学可以憧憬人类的未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D, E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94、单项选择题 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
A.困厄的人生境遇
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
C.写不出诗的困境
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95、问答题 《毛诗大序》的“诗有六义”说的内涵及意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教材《中国历代文论精选》的注释说:“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赋,用作动词,指铺叙直说。”“比,比喻。”“兴,起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雅是正的意思。”“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在“题解”中只是笼统地说:它(按,指《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对风、雅的解释符合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观点。后来的经学家关于“诗六义”有诸多的烦琐的阐释和发挥。
96、多项选择题 下列批评家中主要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有()
A.别林斯基
B.泰纳
C.瑞恰兹
D.车尔尼雪夫斯基
E.姚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97、填空题 乾隆时期,当沈德潜的“()”说盛行之时,袁枚则提倡“()”说,与之相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格调;性灵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格调;性灵
98、填空题 “非乐”与“()”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三表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三表法
99、多项选择题 孟子不满意于“赋诗言志”的方式,提出两种解读诗歌的方法是()
A.乐而不淫
B.哀而不伤
C.知人论世
D.言不尽意
E.以意逆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E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00、单项选择题 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在以()。
A.“思无邪”为核心的文艺批评标准;
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C.“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
D.“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01、填空题 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思想感情;语言表达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思想感情;语言表达
102、单项选择题 开创以诗评诗方式的是()
A.杜甫《戏为六绝句》
B.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C.吴可《学诗诗》
D.王若虚《论诗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03、问答题 简述苏轼“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文学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苏轼继欧阳修之后,大力提倡诗文革新,要求文章具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苏轼继欧阳修之后,大力提倡诗文革新,要求文章具有丰富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充沛的思想感情。
(2)苏轼从强调文章内容充实的角度,提出“有意而言”的主张,“意”即指思想内容。
(3)苏轼对文学作品的内容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即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充分发挥其讽谕和教育功能,以便对社会人生起到疗救的作用。
(4)苏轼同时要求文学创作要反映人民疾苦,故其现实精神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对纠正当时文坛的不良创作倾向起到了重要作用。
104、单项选择题 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理论。教材认为:“思”,可理解为()。
A.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
B.作品的思想内容
C.寄托在作品中的作家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D.作品的布局、剪裁、置辞等构思活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05、多项选择题 结构主义批评的基本特征体现为()
A.摒弃主体,标举关系
B.形式就是价值
C.语义分析
D.关注读者的阅读反应
E.无信息规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E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06、填空题 《()》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诗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诗经
107、单项选择题 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
A.《宋元戏曲史》
B.《人间诗话》
C.《蕙风词话》
D.《人间词话》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08、问答题 试简述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的词论观点的内涵,以及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李清照这一著名的词学观点,是针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李清照这一著名的词学观点,是针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词创作和观点而发的,见于她的《论词》一文。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她批评苏轼的词是“句读不葺之诗”。
那么词和诗究竟有什幺本质区别呢?她认为两者区别主要在于: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的声律要求,而词则特别讲究音律、乐律之规则;如果说,诗要求语言的节奏美,则词不仅要求语言的节奏美,而且要求歌唱时的音乐美,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她对于五音、五声、清浊轻重等没有具体解释,但总的说来是词在音律上远比诗律严格。
109、名词解释 (王国维的)“不隔”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还提出了“隔&rdq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还提出了“隔”与“不隔”的观点,主张文学作品应该“不隔”。所谓“不隔”,当是指语言清新平易,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自然真切之美,不见人工雕琢之痕。反之,“隔”则是指语言雕琢,用典深密,精工修饰而缺乏平淡自然之美。“不隔”的思想吸纳了西方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时更是受到了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如钟嵘的“直寻”、司空图的“直致”、严羽的“妙悟”、王夫之的“现量”、王土禛的“神韵”等理论观点的影响,并与之一脉相承。
110、多项选择题 读者批评的理论特征表现为()
A.政治化的文化批评
B.批评文体的美文化特征
C.突出文本的未定性
D.强调文学史的接受因素
E.对读者的重新认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D, E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11、问答题 魏晋南北朝鉴赏论中提出了哪些不良的鉴赏偏向?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信伪迷真。
(2)文人相轻,崇己抑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信伪迷真。
(2)文人相轻,崇己抑人。
(3)贵古贱今,贵远贱近。
(4)名士效应
112、单项选择题 被章学诚称为“百代诗话之祖”的是()
A.钟嵘的《诗品》
B.欧阳修《六一诗话》
C.杜甫《戏为六绝句》
D.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13、单项选择题 文学批评文章体式类别的划分具有较大的()
A.稳定性
B.相对性
C.科学性
D.严谨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14、问答题 简述严羽诗论的局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相对忽视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虽然注意到唐诗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相对忽视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虽然注意到唐诗中的一些现实性很强的作品,但未能明确从理论高度加以自觉提倡。
(2)对于古代诗歌,他只肯定汉魏和盛唐诗歌,而对中晚唐及当代的诗歌,基本予以否定,缺乏历史发展的眼光。
115、填空题 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三国演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三国演义
116、单项选择题 教材认为:司空图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
A.曹丕《典论·论文》的“诗赋欲丽”说
B.陆机《文赋》的“诗缘情而绮靡”说
C.钟嵘《诗品》的“滋味”说
D.《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17、单项选择题 从本质上讲,文学批评是一种().
A.科学研究活动
B.艺术审美活动
C.创作实践活动
D.社会交际活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18、填空题 陆机的《()》,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文赋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文赋
119、单项选择题 《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骨”,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
A.“风即文辞,骨即文意”
B.“风即讽刺,骨即刚正不阿”
C.“风即言辞动人,骨即立意强健”
D.“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20、名词解释 (张炎的)“清空”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张炎《词源》还提出了“清空”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张炎《词源》还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词源》中专设“清空”一节,可见其对“清空”的重视,其开篇即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什么是“清空”呢?从他对一些词人词作的评论看,主要有这样几个层面的内涵:在构思上,想象要丰富,神奇幻妙;所撷取或自造的词之意象要空灵透脱,而忌凡俗;由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象结构整体,构架要疏散空灵,不能筑造得太密太实。这样的词作表现出来的风貌就会自然清新、玲珑透别,使人读之,神观飞越,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词源》推崇姜夔词,如《疏影》、《暗香》、《扬州慢》、《一萼红》等,都被推为清空,骚雅之作。
121、多项选择题 文学批评的文章结构要求()
A.规格化
B.变化
C.谨严
D.章法
E.文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D, E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22、填空题 《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为主的创作过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构思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构思
123、问答题 什么叫“四情说”?王夫之是如何论述诗歌的功能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王夫之从诗歌社会功用与美感作用统一的角度,继承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王夫之从诗歌社会功用与美感作用统一的角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将诗歌创作与功用联系起来,提出“四情说”。
(2)王夫之认为诗歌的兴、观、群、怨都统一于真情,情是四者的根本。兴、观、群、怨分别是情的四种客观内容和表现形态,故称之为“四情”,指出诗歌是通过它所包含的审美情感以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发挥它的社会作用的。所以诗歌创作必须“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从诗歌鉴赏来说,对诗歌中兴观群怨的审美情感进行玩味体悟,就能获得更多的美感享受。王夫之的这一理论深化了传统的“兴观群怨”说的理论深度,同时也丰富了诗歌创作论。
(3) 兴、观、群、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是相因相生、相辅相成的。“兴”与“观”的统一,在创作中即为“情”与“理”的统一,在鉴赏中体现为美感作用与认识作用的统一。“群”与“怨”的关系也基本如此。
(4)王夫之从不同角度对“兴观群怨&rdqu o;进行了新的阐释,是对传统理论的发展与突破。
124、填空题 晋葛洪《抱朴子》的文艺见解主要表现为()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提倡繁富奥博之文,讲究华艳雕饰;主张德行与文章并重;主张今胜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提倡繁富奥博之文,讲究华艳雕饰;主张德行与文章并重;主张今胜于古
125、填空题 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主要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真实性;倾向性;社会效果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真实性;倾向性;社会效果
126、填空题 荀子的《()》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乐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乐论
127、名词解释 (王国维的)“境界”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王国维“境界”说是他在《人间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王国维“境界”说是他在《人间词话》里提出来的。当是受到了西方美学家思想,特别是康德、尼采、叔本华思想的影响,并在中国古代文论家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境界”就是“意境”,就是指文学创作中心物相契、情景交融的意象特征。“境界”的美学特征:一是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想”;二是具有真实自然之美。以意、境二者论文并不从王氏始,唐代皎然以来许多文论家都曾经从不同角度论述到意境问题。只是到了王国维,有关意境的理论才达到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128、问答题 简述苏轼“辞达”的文学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辞达”首先是由孔子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辞达”首先是由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出的,意思是说文学作品中语言的运用只要达意就可以了,似乎对文采的要求不高,实际上孔子在其他地方是主张文质并重的。
(2)苏轼则在《答王庠书》中从“文”的方面对孔子的“辞达”说作了调整和发挥。苏轼认为,所谓“辞达”是说文章要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要准确揭示客观事物的特征,所以辞达是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3)如何做到“辞达”?苏轼认为:首先要细心观察、深入研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客观事物的“理”;其次,要求充分调动艺术手段,准确、鲜明、生动地描绘客观事物。
(4)苏轼虽重视“文”,但他同时也提倡朴实平和的文风。这反映了他的“辞达”理论比较全面而深刻,有力地指导了当时的文学创作。
129、问答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鉴赏论”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关于鉴赏才能。
(2)关于鉴赏者的性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关于鉴赏才能。
(2)关于鉴赏者的性情。
(3)关于“味诗法”与“意象法”。
130、填空题 三角斜伸展式能增强()力量,强健两侧胸肌,收紧两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腿部;腰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腿部;腰肌
131、名词解释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女权主 义文学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
132、填空题 《戏为六绝句》的作者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杜甫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杜甫
133、问答题 简述吕本中诗论的基本内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吕本中所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对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吕本中所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对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论诗的主要目的是想纠正江西派末流机械学习黄庭坚的理论而出现的种种创作弊端。
(2)针对江西派诗人固守定法的创作方式,吕本中提出“活法”说。所谓活法就是既符合创作法规的要求,又能出于规矩之外;既能使创作千变万化,又不违背规矩。简言之,活法即活用其法。“活法”对于江西诗派的创作无疑具有解放意义,但以法论诗,活法的意义也不免受到削弱。
(3)吕本中认为,诗人对活法的把握必须通过“悟入”才能实现。“悟入”既须持久细心地领会,又须勤奋刻苦的学习锻炼。悟入还涉及灵感问题,吕本中认为灵感的产生一方面同外在条件的刺激相关,另一方面同艺术家的艺术思考有关。灵感要靠主体对客体现实的勤奋观察和敏锐把握,靠主体的刻苦思考。
134、名词解释 兴观群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135、填空题 批评的否定精神是评论者()的体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独立意志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独立意志
136、填空题 汉字的四声最早是周颙发现的。而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则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沈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沈约
137、填空题 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把文学称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学;文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学;文
138、名词解释 《艺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艺概》是近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熙载的代表作,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艺概》是近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熙载的代表作,由《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大都涉及文学艺术方面的问题。
(2)《艺概》在思维和方法上的特色就是“概”,即以较少的文字抓住关键的问题,从杂芜的现象中择其精要,通过概括、抽象,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获得关于文艺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3)《艺概》的理论相当丰富,具有强烈的辩证法精神。
139、单项选择题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文论家是()。
A.韩愈
B.陈子昂
C.皎然
D.白居易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40、填空题 李登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声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声类
141、问答题 如何理解王充的“世用”的文学价值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提倡文“为世用”是王充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提倡文“为世用”是王充论述文学的社会作用的重要内容。原文见于《自纪》篇。
(2)所谓文“为世用”,就是要求文学必须有益于世,必须对社会产生好的作用。
(3)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就是劝善惩恶,教化人民;第二,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教育作用,而且还有认识作用。
(4)此说还包括文学要为君王歌功颂德的内容在内。虽事出有因,但亦不无弊端。
142、填空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鉴赏论”的专篇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文心雕龙•知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文心雕龙•知音
143、填空题 东汉前期在儒家文艺思想进一步深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反传统的进步的文艺思潮,它以()为最杰出的代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桓谭、王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桓谭、王充
144、单项选择题 文学批评家对艺术理解的先决条件是()
A.良好的艺术素养
B.对文学的挚爱之情
C.深厚的理论基础
D.高尚的道德修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45、填空题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惟悟乃为(),乃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当行;本色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当行;本色
146、单项选择题 文学批评思维的思辨性主要是强调文学批评思维的()
A.情感体验
B.具体感性
C.科学抽象
D.确凿无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47、多项选择题 文学鉴赏之所以具有审美享受的性质,其主要原因是()
A.鉴赏的客体作品内蕴审美特质
B.鉴赏的客体作品具有思想倾向
C.读者以审美的态度去观照作品
D.读者以理性的思维去分析作品
E.读者以科学的精神去阐释作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48、问答题 试评述金圣叹关于人物性格塑造的理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金圣叹对《水浒传》评点在艺术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深刻地分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金圣叹对《水浒传》评点在艺术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深刻地分析了《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塑造特点。他指出,《水浒传》人物性格有鲜明独特的性格特征:“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金圣叹指出《水浒传》重神似而不拘于形似,能够“以形写神”,才使得人物逼真传神。他认为要使人物形象传神逼真,必须善写人物性格的“同中之异”,如他具体分析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人物形象的个性,分析得活灵活现。
另一方面,他指出《水浒传》写人物,在个性当中也概括了某一类人的共同性:“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体现了共性的个性就是典型化的性格。金圣叹还具体分析了许多书中情节,论述了这些富有个性的人物究竟是如何描写、塑造出来的。
149、填空题 ()的建立既与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有关,又与当时佛经的转读音译有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声律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声律论
150、多项选择题 对20世纪文学批评产生较大影响的哲学理论有()
A.本体论哲学
B.分析哲学
C.认识论哲学
D.现象学
E.科学哲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D, E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51、填空题 清代《石洲诗话》的作者是(),《随园诗话》的作者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翁方纲;袁枚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翁方纲;袁枚
152、问答题 简述王国维文学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关于文艺创作的起源,王国维提出天才说和游戏说。天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关于文艺创作的起源,王国维提出天才说和游戏说。天才是文学创作主体内在于自身又外化于创作的一种人格力量和历史道德感,是文学创作起源的精神特质;游戏说要求主体摆脱现实的物质利益,去追求独立自在的精神自由。
(2)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王国维提出苦痛说。苦痛说要求主体在对苦痛的深刻体悟中,对生活本质进行观照与反思,实现主体自我的升华与解脱,实际是主张创造能疗救社会和人性的文学作品。
(3)文学的审美特征,王国维提出境界说。境界说是王国维文学思想的核心,文学创作的关键在于境界的创造,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
(4)王国维文论思想来源于两条线索:其一是对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精微细致的把握;其二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玲珑剔透的剖析。
153、问答题 王夫之是如何论述“情”与“景”的关系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王夫之认为,在艺术构思熔铸意象的过程中,情与景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王夫之认为,在艺术构思熔铸意象的过程中,情与景不相分离。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感与自然社会的生活图景,在作家头脑里相互生发、相互诱导、相互包容,生成审美意象,物化为诗的形象,并创造出诗歌的意境。
(2)意象中情与景结合的程度不同,会使诗歌审美意象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其一,情与景妙合无垠是他心目中最高的审美意象形态,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现象与本质得到和谐统一;其二,景中有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的审美情思,全在景物描写之中;其三,情中有景,指诗中的景物经过诗人审美情思的溶冶,浸润着浓郁的审美情感,实际上是把诗人的审美情思凝聚成为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
(3)王夫之的“情景相生”论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作深入观察体验的基础之上的,要求它们包孕生活的真实性,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通过景物表现出来,也只有生动的景物,才能蕴含动人的情思。所以王夫之明确提出:“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154、填空题 古代文论中的“通变”观源于《()》。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易传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易传
155、名词解释 “虚静”和“物化”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r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虚静”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由此,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物化”说与他的“虚静”说是联系在一起的。庄子认为“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却了自我,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156、多项选择题 下列观点属于新批评文学观的有()
A.词语意义“通过它们所在的语境来体现的”
B.“文本的历史,历史的文本”
C.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
D.“本体,即诗歌存在的现实”
E.“艺术即白日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C, 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57、问答题 剖析具体作品,阐释张炎提出的“意趣”说的词论观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词源》也专设了“意趣”一节,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词源》也专设了“意趣”一节,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词以意为主,不要蹈袭前人语意。”并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洞仙歌》(冰肌玉骨)、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姜夔《暗香》、《疏影》等词“皆清空中有意趣”,但却批评周邦彦词“惜乎意趣却不高远”。从他的论述看,意趣当是指词中要蕴含着的丰富的审美情趣。但意趣有各种各样,张炎所指则是偏重于蕴含在作品中的超脱高远的情趣,其实它与诗论中的意境很有相同之处。
158、名词解释 (钟嵘的)“滋味”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l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钟嵘是中国古代文论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文艺理论批评家。要做到作品有深厚的“滋味”,钟嵘提出“诗有三义”说,认为要使诗有“滋味”,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的写作方法。怎样综合运用“三义”呢?“三义”中,他又将“兴”放在第一位,并使“三义”综合运用,这就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并且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滋味”的作品。
159、名词解释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还提出了“不平则鸣&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还提出了“不平则鸣”论。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但他更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了。
160、填空题 确定选题必须对()与()进行全面估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客观需求;主观能力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客观需求;主观能力
161、单项选择题 精神分析批评最遭人非议的是对文学活动中的()
A.形式的解释
B.情节的解释
C.性欲的解释
D.道德的解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62、单项选择题 贺拉斯把文学批评比喻为()
A.试金石
B.绊脚石
C.磨刀石
D.风景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63、填空题 儒家比较注重文艺的外部规律研究,道家比较注重文艺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内部规律研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内部规律研究
164、填空题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三大分支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
165、单项选择题 《原诗》作者认为在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才
B.胆
C.识
D.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66、问答题 简述女权主义批评的研究范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重新评价男性笔下的女性形象。女权主义批评着重剖析的是男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 (1)重新评价男性笔下的女性形象。女权主义批评着重剖析的是男性作家笔下的理想的女性形象和男性笔下受到谴责的“坏女人”形象。
(2)关注女性作家。女性的共同经验使女权主义批评格外关注同性的作品,尤其是那些表现女性意识、女性世界的作品。女权主义批评十分注重发掘女作家的女性意识和女性作家特有的审美心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应努力把握女性意识在新时期的创造和延展,更充分地揭示女性文学的潜质。
(3)寻觅女性传统。女权主义批评在重建文学史中不仅要对杰出的妇女作家和作品进行新的开掘和评价,同时还要重新审视大量受男性占主导的社会歧视或忽略的女作家。
167、填空题 元人方回编写的体现“()”诗论的选本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格高;瀛奎律髓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格高;瀛奎律髓
168、填空题 谢榛主张情和景应该互相融合,而二者的融合取决于“情景()”(《四溟诗话》卷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适会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适会
169、问答题 袁枚“性灵”说的内容是什么?他的“性灵”说与公安派“性灵说”有什么不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袁枚灵性说可以从以下几点把握:
(1)袁枚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袁枚灵性说可以从以下几点把握:
(1)袁枚主张尊重人的自然本性。符合自然本性就是真,从真出发,他说:“得千百伪濂、洛、关、闽,不如得一二白傅、樊川。”真可以不合正统道德,它是最高的价值标准。性灵说就是要表现真人的真性情。“尝谓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真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也是袁枚诗学的最高价值标准。从真的诗学观出发,袁枚反对沈德潜人伦日用的正统诗学观。
(2)男女之情也是袁枚性灵说的重要内容。他说:“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情所最先,莫如男女。”因而诗表现男女之情是必然的,天经地义的。因此,他为艳情诗进行辩护。
(3)诗歌在艺术上要变,要有创造性,这是性灵说的另一方面的内容。袁枚的变与公安派的变不同。公安派主张变,但不注意继承传统,袁枚则主张在学古中求变,在继承传统中求创新。艺术表现方式的变化必然导致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所以袁枚反对推尊某一种格调。
(4)性灵说在审美上主张风趣。王土禛推崇的超脱情怀,沈德潜强调的人伦日用,表现在诗格中都具有庄肃的特征,而袁枚性灵说的风趣则与庄肃相对,具有轻松、活泼、诙谐的特点。风趣是诗人摆脱了庄严的道德政治面到了孔之后的轻松活泼的个性的活脱脱的表现。风趣在审美表现上则要求“灵机”、“笔性灵”,即用一种灵活机巧的方式来突现轻松活泼的性灵。袁枚认为这要靠天分才能做到,它来自诗人的真性灵。
袁枚的“性灵”说与袁宏道等公安派“性灵”说名称相同,在内涵上也有其相同之处:他们都提倡诗歌要抒发真人的真性灵。袁枚主张把真当作人生的最高价值,也把真当作他的诗学的最高价值标准,他说:“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袁宏道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也是主张性灵,主张作家要有童心,也即是真心,“物真则贵”,文亦如此,真是诗文的最高价值标准。但是,袁枚从“真性情”的主张出发,认为男女之情也是一种真性情,所以诗歌可以表现而且必然要表现男女之情,所以他为诗歌史上的艳情诗进行了辩护。公安派虽也肯定民间情歌,但对艳情诗似乎未加以肯定。其次,袁枚的“性灵”说还主张诗歌要变,要有创造性,这与公安排诗歌要变的主张也有相同之处。但是袁枚主张在学古中求变,在继承中求创新。公安派主张变却不注意、甚至反对学古,忽视继承传统。
170、填空题 孟子提出了“()”和“()”的文学批评方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71、问答题 魏晋南北朝“创作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缘情说。
(2)心物交融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缘情说。
(2)心物交融说。
(3)动静相济说。
(4)言意说。
172、填空题 唐代皎然的诗论代表作是《()》,另有《诗仪》一卷,全书已佚,只在其他书中有所引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诗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诗式
173、单项选择题 批评家要透过艺术形象把握作品的意义,要求具有()
A.艺术感受力
B.抽象思辨力
C.美感传递力
D.艺术推想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74、问答题 论述白居易关于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理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白居易坚持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一观点。他认为通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白居易坚持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一观点。他认为通过考察古代诗歌的创作实际,可以知道:现实生活触发了人们的情感,引起了诗人的感触,于是才会有诗。
(2)白居易认为文学反映的对象不是一般的现实生活,而必须是现实时事政治。他自己的创作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为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3)白居易还要求诗歌反映民生疾苦,这一主张具有高度的人民性,为后代诗歌诗歌创作指明了方向。
(4)白居易的这一理论是对古代儒家尚用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诗论中的斗争性和人民性特点,则超越了儒家的论诗准则,具有新的理论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
175、单项选择题 文学批评家的想象力主要表现为一种艺术的()
A.欣赏力
B.理解力
C.领悟力
D.推想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76、问答题 司马迁的史学的“实录”精神与文学的真实性有何异同?它对后世文学创作有何积极影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作者曾受到汉武帝的残酷迫害,因而"发愤著书",写成《史记》。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其残忍和好大喜功,求仙访道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既写了他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和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但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真正做到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和文学的真实性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但司马迁的"实录"必须以写真人真事为原则,只能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选择事件、组织材料、裁减史实、安排情节,不能虚构人物和事件;文学的真实性则是通过艺术形象从本质上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它不同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可以在不违反本质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夸张、想象等艺术手法虚构人物和事件情节,构思文学作品。
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特别是所谓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同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成为"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还有象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创作方法上主张要“直笔”“实录”,要求有严格的真实性。
177、单项选择题 别林斯基的《一八四一年的俄国文学》是一篇()
A.专著体批评文本
B.随笔体批评文本
C.对话体批评文本
D.书信体批评文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78、多项选择题 论著体的一般的文体特征是()
A.严密的逻辑性
B.笔调绰约轻灵
C.论点明确
D.随感式抒发
E.推论合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C, E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79、单项选择题 批评文章所依赖的思维形式主要是()
A.描述与抒情
B.分析与综合
C.感受与鉴赏
D.体验与推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80、名词解释 (陈子昂的)“兴寄”和“风骨”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
181、单项选择题 把文学批评比喻为“磨刀石”的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贺拉斯
D.奥古斯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82、名词解释 (袁枚的)“性灵”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袁枚灵性说可以从以下几点把握:
(1)袁枚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袁枚灵性说可以从以下几点把握:
(1)袁枚主张尊重人的自然本性。符合自然本性就是真,从真出发,真可以不合正统道德,它是最高的价值标准。性灵说就是要表现真人的真性情。真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也是袁枚诗学的最高价值标准。从真的诗学观出发,袁枚反对沈德潜人伦日用的正统诗学观。
(2)男女之情也是袁枚性灵说的重要内容。诗表现男女之情是必然的,天经地义的。因此,他为艳情诗进行辩护。
(3)诗歌在艺术上要变,要有创造性,这是性灵说的另一方面的内容。袁枚的变主张在学古中求变,在继承传统中求创新。艺术表现方式的变化必然导致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所以袁枚反对推尊某一种格调。
(4)性灵说在审美上主张风趣。王土禛推崇的超脱情怀,沈德潜强调的人伦日用,表现在诗格中都具有庄肃的特征,而袁枚性灵说的风趣则与庄肃相对,具有轻松、活泼、诙谐的特点。风趣是诗人摆脱了庄严的道德政治面到了孔之后的轻松活泼的个性的活脱脱的表现,它来自诗人的真性灵。
183、填空题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是:摒弃(),标举();形式就是价值;无信息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主体;关系;规则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主体;关系;规则
184、问答题 试述王夫之“现量”说的内涵。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王夫之的“现量”说有三义:现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王夫之的“现量”说有三义:现在义、现成义和显现真实义。对诗歌创作来说,现量说的“现在”义,就是诗人主体置身于当下情境中,景是眼前的景,情是当下之景触发的情。这也就是传统诗论所说的“即兴”。现量说的“现成”义,指的是创作过程的自发性,所谓“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描绘了审美心理的直觉特征,是说创作过程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是超思维的,主体不能也不应该人为地强制这一自发过程。现量说的“显现真实”义,乃是前两方面的必然结果。当下的情与景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发地运动而构成意象,则情和景必然是真实不妄。“现量”说强调情景的当下独特性,强调创作过程的自发性,这就从审美对象和审美表现过程两方面保证了诗歌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简而言之,“现量”在王夫之诗学中的内涵:现在义、现成义是在直接对象面前的审美直觉,而显现真实义则是前二者,即审美直觉的果实。
185、问答题 试评述王夫之情景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王夫之的诗歌创作理论特别注重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意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王夫之的诗歌创作理论特别注重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意境的构成莫不由情、景两大元素:“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
《姜斋诗话》中这样的论述很多,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中的情、景是彼此互相依傍,缺一不可的。他更进一步深入考察,提出诗歌中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种:其一是“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无缝,无法分别,这是最高境界;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当中蕴涵着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感到有景物形象在。总之情景互相融合才能构成诗歌的意境美。
186、单项选择题 教材认为:在沈德潜的诗歌理论里“性情”也是处于首要地位,但他的“性情”是指诗歌的()。
A.格调
B.思想内容
C.情景描写
D.审美情趣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87、填空题 如果说先秦时期主要是为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的话,那么汉魏六朝则是在这种()基础上,发展成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哲学和美学;哲学和美学;系统的具体的文学理论批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哲学和美学;哲学和美学;系统的具体的文学理论批评
188、单项选择题 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
A.王夫之
B.袁枚
C.叶燮
D.沈德潜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89、问答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鉴赏论与当时作家才性论的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二者关系密切,一方面要求鉴赏者具有杰出的鉴赏才能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二者关系密切,一方面要求鉴赏者具有杰出的鉴赏才能,另一方面又要克服种种不良的鉴赏偏向。才性兼优,才能产生真正的批评与鉴赏。
(2)作品之“物”对于鉴赏之“心”也有很大的制约作用。鉴赏其实就是对“物”的把握,不从“物”出发或者缺乏对“物”的正确估量,是难以达到真正的鉴赏的。
190、单项选择题 王国维词学理论核心是()。
A.“境界”说
B.“神韵”说
C.“性灵”说
D.“格调”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91、单项选择题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的第一个文学流派是().
A.表现主义
B.黑色幽默
C.达达主义
D.象征主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92、问答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言意说”的主要内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言意关系,在先秦时期如孔子、庄子等都已开始讨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言意关系,在先秦时期如孔子、庄子等都已开始讨论。
(2)魏晋南北朝的言意说具有一些新的特征:第一,当时的言意之辨起于人物品评的风气,人物品评主张求其神似而略其形貌。第二,言不尽意是文学创作中的语言痛苦。第三,如何解决言不尽意的问题?一是注重对文学语言本身的学习与研究,注意语言的创新和文采、音律的讲究。二是要注重辞外的功夫,追求言外之意。
193、填空题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声律论;四声八病之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声律论;四声八病之说
194、名词解释 “隐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隐秀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来的:“隐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隐秀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来的:“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所谓隐,不是要使文学作品晦涩难明,而是要使读者味之无尽,能给读者丰富的想象余地。所谓秀,不是要作家堆砌辞藻,而是要逼真自然,使读者言如亲临其境一般。可见,隐秀即意象的有机交融,也即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195、问答题 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提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提出“文必秦汉,文必盛唐”,严守古法,模拟形式,基本上是从复古到拟古。何景明的思想略有不同,主张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妨形迹,较为通脱。总体上说,前七子掀起的文学复古运动,对“台阁体”和“理气诗”一类的诗歌,有一定的冲击和批判作用,但由于其理论和创作上的局限,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模拟,对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2)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他们在前七子的基础上,变本加厉地宣扬复古、拟古的主张,给文学发展带来了更消极的影响。
196、名词解释 道德批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道德批评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学批评模式,在中外文学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道德批评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学批评模式,在中外文学批评史上一度占据重要位置。道德批评主张将文学与人生结合起来,坚持用道德的观点看待文学现象,主要采用道德的尺度评价文学作品。
197、问答题 结合文学史和作家作品的实际,谈谈你对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心画心声总失真”一诗观点的看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里主张写诗必须要有真情实感。首先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里主张写诗必须要有真情实感。首先是真情,他认为好诗必定是真情诚意的抒发,第五首(“纵横诗笔见高情”)借评阮籍诗,肯定其中饱蕴着真情郁气,给阮诗以高度评价。从诗主真情论出发,第九首他批评陆机诗“斗靡夸多费览观”,只要“心声”传达到,何必“斗靡夸多”写得太多太长呢?也是从主真情论出发,他反对诗说假话,言不由衷,第六首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评潘岳做人做诗的二重性格,针砭十分深刻。其次是实感,他认为真情必须来自切实的生活感受,第十一首说:“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强调诗要抒写诗人的亲身真实感受,只在心中暗中摸索,临摹前人作品,就想画出秦川长安的真实图景那是不可能的。
198、问答题 《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即“情”与“志”的关系)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毛诗序》继承了《尚书》、《荀子》、《庄子》等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毛诗序》继承了《尚书》、《荀子》、《庄子》等关于“诗言志”的有关观点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点,并有所发挥。
(2)《毛诗序》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对文学艺术情感特性的重视,为后人对于诗歌的本质特点的认识奠定了重要基础。
(3)《毛诗序》对“情”的肯定是有限度的,它要求以封建的“礼义”道德规范来约束“情”,也就是说,“情”要受到“志”的规范。“情”与“志”相比,情始终是第二位的。《毛诗序》的这一观点明显带有封建时代统治思想的印记。
199、填空题 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这是讲基本性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长于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长于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200、填空题 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刘辰翁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刘辰翁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文学》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题库,
分栏、分答案解析排版、小字体方便打印背记!经广大会员朋友实战检验,此方法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绝对是您考试过关的不二利器!
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