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首届赴台陆生毕业去向:理想是当CEO(图)(一)
2015-10-14 12:07:2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台湾同学常说自己的梦想只是开一家咖啡店,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们不介意在餐厅打工,慢慢攒钱。如果换了大陆学生,读完本科就普遍想要赚很多钱,要往上爬,觉得当上C E O才是成功的人生。

  台湾高学历者泛滥,但台湾人的就业观念跟大陆不太一样,他们不觉得大学生去便利店打工会被人看不起。“你走进商场,说不定在鞋柜前向你推销鞋子的人会是你的台湾同学。”

  “会不会后悔到台湾读书?这是我和陆生朋友经常在兴奋后回归沉默时,脑海中跳出来的一个问题。”坐在南都记者面前的闫莹(化名)又陷入沉思。回到广州两个多月,她觉得自己要用好些年来回答这个问题。

  2011年被称为“陆生赴台元年”。那一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公布《2011年招收大陆学生规定及简章》,开放陆生赴台就读大学、硕士及博士班。此前,大陆学生只能以“交换生”身份赴台高校短期学习。据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陆生到台湾各大专院校实际注册人数为928人,其中700多名为大学生,闫莹是其中之一。

  四年的台湾求学生涯打下何种烙印?回看当初的决定是否有另一番感受?结束四年求学后会做出怎样的人生选择?南都记者回访部分广州首批赴台陆生,听他们总结自己和规划未来。

  毕业回流

  台湾烙印让她放下很多

  台湾高校的师资素质和文化氛围,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体谅,让她在无形中学到很多。“现在我开始明白,回大陆后,其实学历也没什么用。但似乎又获得某种说不出的安全感,总感觉不会因为没人看好这个台湾学历而找不到工作要饿死。”

  结束了四年的在台湾求学生涯,回到广州的闫莹有点不习惯。“习惯了台湾的小清新,台腔都是嗲嗲的,听起来很软很舒服。回到大陆,有时感觉人们说话就像吵架一样,少了那么一点弹性。”

  在闫莹眼中,台湾学生和陆生还是有道明显的分隔线。“台湾学生会打扮,爱玩,周末就去唱K泡吧,学习和生活分得很清楚;大陆学生比较安静,循规蹈矩,爱念书,学习成绩普遍比台湾学生好。”她的观察不止这些,“大陆学生感觉很向上,什么都要争第一。但台湾学生安于平淡,理想啊什么的都不会太远大。”

  闫莹说,她的台湾同学常说自己的梦想只是开一家咖啡店,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们不介意在餐厅打工,慢慢攒钱。“如果换了大陆学生,读完本科就普遍想要赚很多钱,要往上爬,觉得当上C E O才是成功的人生。就像我们很多人从小一直说的,‘我长大后想当科学家’”。

  然而现实中,并非人人都能当CE O。从台湾毕业回大陆的闫莹求职就吃了不少“闭门羹”。

  “我读的是市场营销,本以为这专业是‘万金油’、找工作并不难。”闫莹万万没想到,回大陆后,她投了十几份简历,只有两三份有回音。一到面试环节,面试官第一句便问:“为什么要到台湾读书?当年高考没考好吗?”要不就是“台湾的这所学校,没听过”。面试官还会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你一番,说自己的企业招了多少名牌大学生、硕士生,“感觉如坐针毡,直接跟面试官告别出去了”。

  闫莹说,曾有段时间不太想跟高中同学聚会,因为同学们毕业后要不读研,要不已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而她仍然漂着,“家庭状况不允许我消沉,我做起了保险业务员。遭到白眼,被人推赶,那是肯定有的,但我觉得反而因此放下了很多东西,不再有思想负担。”

  她坦承,按照自己以前的思维模式,肯定觉得只有学历低的才乐意去做这种“动嘴皮子”的工作。在台湾呆了四年,她觉得自己潜意识里的一些观念已慢慢开始转变。“其实我的梦想,又何尝不是当个咖啡店老板娘呢?这算是台湾生活的影响吧,经历过挫折,慢慢体会到,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就好。”

  据公开的资料显示,首批来台的大陆毕业生中有686名本科生,74名为专升本学生。其中312人已被录取到岛内研究所继续读书,还有一些被国外大学录取,其他毕业生则须在毕业后30天内离境回大陆就业。

  首届陆生临毕业前,台湾首场由私立大学校院协进会与海基会合办的“2015大陆台商菁英招聘会”上,台塑集团、可成科技、昶辉集团、臻鼎科技、天津台商协会、苏州台商协会等29家台商、台商协会参与揽才,有台湾企业开出含津贴百万年薪的条件,吸引数百位陆生和台生参加。

  闫莹也参加了这次招聘会。跟台商企业负责人面谈过的她,认为台商对陆生的感觉总体比较好,觉得陆生比较踏实肯干,“他们表示会优先考虑来台念过书的大陆青年,起薪约在人民币四五千元左右。”不是没有动过心的闫莹跟家人一商量,还是认为留在广东就业更实际一点。

  回到当初的问题,“会不会后悔到台湾读书?现在下结论是有点早了。”闫莹说,她能感受到四年台湾求学生活在自己身上的烙印。台湾高校的师资素质和文化氛围,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体谅,让她在无形中学到很多。“现在我开始明白,回大陆后,其实学历也没什么用。但似乎又获得某种说不出的安全感,总感觉不会因为没人看好这个台湾学历而找不到工作要饿死。”

  留台读研

  系主任的推荐信起了作用

  作为班上唯一的陆生,张一童坦言“有什么样的表现都会被看在眼里,有事找到系主任,还是会给予一定帮助”。

  不只是闫莹,陆生张一童也在台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的台湾同学本科毕业后,很多会乐于在便利店打工。只要能就业,他们就没有太多择业的顾虑。

  张一童没有就业,选择继续在台湾深造,他考上了台湾师范大学社工专业的研究生。他身边的台湾同学本科毕业后选择升学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开始打工,挣一份仅够养活自己的薪水。“台湾的学生平时也会勤工俭学,像什么便利店店员和销售员之类,他们已习惯于这样的工作了。”张一童称,台湾高学历者泛滥,但台湾人的就业观念跟大陆不太一样,他们不觉得大学生去便利店打工会被人看不起。“你走进商场,说不定在鞋柜前向你推销鞋子的人会是你的台湾同学。台生安于这样的工作,也有可能是他们将这暂时作为当公务员的跳板。”

  台湾和大陆一样,当公务员是很多毕业生的选择。“大部分台生都想考公务员,会一边在便利店兼职一边上补习班。像高雄的建国路,马路左面是公务员补习班,右面就是托福、雅思补习班。也会有全职考公务员的,但压力会很大。一般毕业后考到第三年还考不上,放弃的就比较多”。

  张一童在台湾读到大三时想出国,他爸说,“不要一根筋想着出国,可以有两手准备。”就这样,张一童一边在台湾考研,一边准备出国深造。“因为有两手准备,且台湾的结果出得比较快,加上有人推荐,所以就留在台湾读研了。”

  能申请到台湾的高校读研,张一童说主要是推荐信起了作用。作为班上唯一的陆生,他坦言“有什么样的表现都会被看在眼里,有事找到系主任,还是会给予一定帮助”。

  至于将来就业,张一童称“毫无疑问是要回广州的,我知道广州的社工发展还不错”。

  出国深造

  台湾可以是一个跳板

  “国外学校还是比较看重台湾学历。我找了我实习的医院的科长和学校的主任来写读研推荐信,再附上自己的平时成绩。和大陆的学生相比,国外学校对大陆的学生成绩要求会更高,如果对我们的要求是平均分八十分,对大陆的学生可能就要求九十分。”

  刚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毕业的潘俊杰学的是食品营养。刚入学时他就打算,“有机会就到国外读研究生,不想留在台湾主要是因为以后不能留台湾工作。”他说,在台湾呆了四年也想着换个环境看看。他身边读食品营养的台湾学生大部分去医院就业,“我们那届大概几十名陆生,有四分之三的人会选择继续深造。”潘俊杰表示,自己是陆生中的“多数分子”,且已申请到去澳洲的墨尔本大学深造。

  韵捷也是顺利拿到国外院校录取通知书的陆生之一,她申请到了纽约大学,实现了四年前定下的出国留学的目标。

  当初去台湾读书,并不是韵捷的选择,而是父母为她做出的决定。“父母经过多方打听,觉得去台湾读书比较适合我,因为我当时的高考分数比重本线仅高出20多分,报个北京林业大学可以是稳稳的,其他学校都是高不成低不就。最后父母建议我到台湾去。”

  刚到台湾的韵捷却有点失望。“我所在的大学相当于大陆的二本院校,很多学生不太爱学习。”在台湾的头两年里,她感觉很孤单,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一个人去图书馆,一个人上课,一个人默默为将来做准备。“相当于一个人在跑道上拼命奔跑,回过头往后张望时,身后却没有一个人”,韵捷说。

  唯一让韵捷感到亲切的是,台湾的教授都很平易近人,也尤其喜欢用功读书的陆生,他们普遍对陆生的关怀无微不至。“我的高中同学在大陆上大学,也有人申请到国外高校读研,但找教授写推荐信会比较困难,而我在台湾,教授们都很乐意帮这个忙。”

  值得庆幸的是,韵捷的努力用功也让她成为班上的“学霸”,这对她申请国外高校深造有一定帮助。“在台湾申请国外高校,平时成绩对陆生很有利,因为我们都能拿到比台生更好的成绩。”

  潘俊杰也有同感。“国外学校还是比较看重台湾学历。我找了我实习的医院的科长和学校的主任来写读研推荐信,再附上自己的平时成绩。和大陆的学生相比,国外学校对大陆的学生成绩要求会更高,如果对我们的要求是平均分八十分,对大陆的学生可能就要求九十分。”

  就业短板

  台湾大学不考四六级

  学营销的姗姗,意识到自己回大陆竞争的短板———台湾没有英文四六级考试,加上大陆企业对台湾私立大学基本不了解,企业负责人难免带着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她。

  周余祺还记得毕业前的那场座谈会。校长专门组织了一场陆生座谈会,每位陆生都简短地发言,介绍自己的专业和毕业后的打算。

  帅气的陆生周余祺给人一种酷酷的感觉。学建筑的他做出毕业后回大陆的决定如同当初报考台湾高校一样,顺其自然。四年前,“一开始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因为只有中国文化大学的建筑系才收艺术生,所以就报了。”当他得知自己被台湾高校录取后,没有犹豫就决定去,“第一想法就是可以去玩了”。

  然而上台湾大学,可不是闹着玩的。“我们的专业很考验耐心和毅力,学校有一门专业课叫建筑设计,我百分之八十的课业时间都花在这门课上。到了大四,每位老师会带两到三个学生,这个时候学业很辛苦。大四一整年都想着自己的毕业设计,一点没有放松过。”周余琪打趣说,“想活久一点就不要报这个专业,真的是太累了。”本科毕业前,周余琪也有申请台湾的研究所,但没有被录取,就业成了顺其自然的选择。

  “相对我的专业来说,要看自己的能力,跟学校的关系并不是太大。”周余祺说,大陆的同学就业前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那些在就业方面能对其有所帮助的人。然而大陆学生在台湾实习并不占优势,“台湾同学就业就是在本地建筑设计事务所,平时如果表现不错,老师会推荐到事务所去实习,就有机会转正。我们陆生就没门了。”

  周余祺回广州找工作的经历跟闫莹相似,投了十几份简历,只有一份有回音,于是他就在这家公司一直实习到现在。“现在在公司做的空间设计也不是我的本行。”他说回来后投过简历的大部分公司对台湾高校不甚了解,当然会优先考虑在大陆读书的学生。

  陆生珊珊(化名)从台湾毕业后,本可不急着就业。珊珊家境不错,父母希望她能读研,即使是工作,也要留在广东省内。然而珊珊却选择了去外省就业。学营销的她,意识到自己回大陆竞争的短板———台湾没有英文四六级考试,加上大陆企业对台湾私立大学基本不了解,企业负责人难免带着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她。

  印象

  台湾这四年

  大四时系里会安排一个老师带一两个学生,而不是像大陆那样,每个老师带一堆学生。在台湾读书,师生间可以有更充分的交流

  和走马观花的大陆游客、短暂停留的交换生相比,陆生对台湾的感情更加深厚。

  作为首届去台湾的陆生,张一童称四年的大学生活,台湾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深深吸引着他,“台湾的大学教育更注重实践和互动,课堂上会安排比较多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让学生提问老师,而不是老师向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

  周余祺用“累”来形容自己的大学四年。“我们系的学生会把95%的精力耗费在一门课上,那就是建筑设计,这门课是以小组形式来展开的。”他表示,繁重的学习生活中也能找到一些趣味,比如在大陆申请户外教学可能会比较麻烦,但在台湾就很简单。“之前我修过一门景观系的植物课,一次是去市区逛各大公园,这种方式非常有意思。”

  大四这一年,大陆的高校大部分不会安排课程,而是给毕业生留出充裕的时间在校外实习,但周余祺的大四,可以说是最忙碌的一年。“白天一早就出去了,深更半夜才回到宿舍,我的舍友一周基本没法跟我说上一两句话,甚至面都见不上。”他说,大四时系里会安排一个老师带一两个学生,而不是像大陆那样,每个老师带一堆学生。在台湾读书,师生间可以有更充分的交流,“在我的毕业设计作品上,我会很自豪地写上自己指导老师的名字。”

  曾经有

Tags:高考 保送生 招生简章 报名时间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内蒙古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报名..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482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