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四)
小题2:小说的开头写孤儿院的冬景和“我”住进孤儿院的情况,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结合文章请对孤儿院小男孩杰里形象进行分析,并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6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我们的祖先以五湖四海、三山五岳为依托选择了农耕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中华农耕文化。(或,吉卜赛民族没有自己的祖国领土,流浪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其民族的流亡历史。)
小题2:军事上的接连重大失败导致人民文化的绝亡心理;领土的被瓜分,文化失去魂魄。
小题3:激活一项重大的文化记忆。中华民族在八国联军的枪炮、铁蹄下,面临灭顶之灾时,甲骨文的发现唤起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民族精神得到振奋和鼓舞。
小题4:D
小题5:(1)从历史来看,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终于有大量文字可以印证的起点;
(2)在民族面临巨大灾难时,甲骨文的出现唤起了人们的一种文化记忆,使灾难中绝望的心理获得了一种精神的振奋。
小题6:老子、孔子和他们引领的“诸子百家”的时代。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4分)
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
迟子建
①我对虫子是不陌生的。小时候在菜园和森林中,见过形形色色的虫子。绿色的软绵绵的喜欢吊在杨树枝上的毛毛虫,爱在菜园中飞来飞去的有着漂亮外壳的花大姐,以及在树缝中养尊处优的肥美的白色虫子,都曾带给我许多的乐趣。我曾用树枝挑着绿色的毛毛虫去吓唬比我年幼的小孩子;曾经在菜园中捉了花大姐将它放到透明的玻璃瓶中,看它金红色夹杂着黑色线条的光亮的“外衣”;曾经抠过树缝中的虫子,将它投到火里,品尝它的滋味,想着啄木鸟喜欢吃的东西,一定甘美异常。至于在路上和田间匍匐着的蚂蚁,我对它们更是无所顾忌,想踩死一只就踩死一只,仿佛虫子是大自然中最低贱的生灵,践踏它们是天经地义的。
②成年之后,我不拿虫子恶作剧了,这并不是因为对它们有特别的怜惜之情,而是由于逐渐地把它们给淡忘了。这时候我注意的是飞鸟,是流云,是高耸入云的百年老树,是湖泊中的野雁,是森林里的白雪地上奔逃的兔子。虫子就像尘埃一样,被这些事物给深深地掩埋了。
③然而去年的春节,我却被一只虫子给深深地震撼了。这一年来,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它,它就像一盏灯,在我心情最灰暗的时刻,送来一缕明媚的光。如今我写着以上的文字,想要描述它时,又仿佛看见了它那矫健的身影——虽然说它是那般的小;又仿佛听见了它被摔下来时那山呼海啸般的声音——虽然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声音出现。
④去年在故乡,正月初一,我从弟弟家过完除夕回到自己的家。推开家门,见陈设还是过去的陈设,杜鹃花依然如往年一样怒放着,而窗外的雪山和草滩也一如既往地沐浴着冬日清冷的阳光,这物是人非的场景让我觉得分外的苍凉。我孤独地站在屋子的窗前,久久不肯离开。我想让目光与那些流云做伴,因为它们行踪飘忽,时有时无,与我迷离的心态正吻合。
⑤后来是一个电话让我把目光又转向室内。接过电话,我给供奉在厅堂的菩萨上了三炷香,然后席地而坐,闻着檀香的幽香,茫然地看着光亮的乳黄色的地板。地板干干净净的,看不到杂物和灰尘。突然,我的视野中出现了一个小黑点,开始我以为那是我穿的黑毛衣散落的绒球碎屑,可是,这小黑点渐渐地朝佛龛这侧移动着,我意识到它可能是只虫子。
⑥它果然就是一只虫子!我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它比蚂蚁还要小,通体的黑色,形似乌龟,有很多细密的触角,背上有个锅盖形状的黑壳,漆黑漆黑的。它爬起来姿态万千,一会横着走,一会竖着走,好像这地板是它的舞台,它在上面跳着多姿多彩的舞。当它快行进到佛龛的时候,它停住了脚步,似乎是闻到了奇异的香气,显得格外的好奇。它这一停,仿佛是一个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在酝酿着什么重大决策。果然,它再次前行时就不那么恣意妄为了,它一往无前地朝着佛龛进军,转眼之间,已经是兵临城下,巍然站在了佛龛与地板的交界上。我以为它就此收兵了,谁料它只是在交界处略微停了停,就朝高高的佛龛爬去。在平面上爬行,它是那么的得心应手,而朝着呈直角的佛龛爬,它的整个身子悬在空中,而且佛龛油着光亮的暗红的油漆,不利于它攀登,它刚一上去,就栽了个跟斗。它最初的那一跌,让我暗笑了一声,想着它尝到苦头后一定会掉转身子离开。然而它摆正身子后,又一次向着佛龛攀登。这回它比上次爬得高些,所以跌下时就比第一次要重,它在地板上四脚朝天地乱挣了一番,才使自己翻过身来。我以为它会接受教训,掉头而去了,谁料它重整旗鼓后选择的又是攀登!佛龛上的香燃烧了近一半,在它的香气下,一只无名的黑壳虫子一次一次地继续它认定的旅程。它不屈不挠地爬,又循环往复地被摔下来,可是它不惧疼痛,依然为它的目标而奋斗着。有一回,它已经爬了两尺来高了,可最终还是摔下来,它在地板上打滚,好久也翻不过身来,它的触角乱抖着,像被狂风吹拂的野草。我便伸出一根手指,轻轻地帮它翻过身来,并且把它推到离佛龛远些的地方。它看上去很愤怒,因为它被推到新地方后,是一路疾行又朝佛龛处走来。这次我的耳朵出现了幻觉,我分明听见了万马奔腾的声音,听见了嘹亮的号角;我看见了一个伟大的战士,一个身子小小却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它又朝佛龛爬上去了,也许是体力耗尽的缘故,它爬得还没有先前高了,很快又摔了下来。我不敢再看这只虫子,比之它的顽强,我觉得惭愧。当它踉踉跄跄地又朝佛龛爬去的时候,我离开了厅堂。我想上天对我不薄,让我在一瞬间看到了最壮丽的诗篇。
⑦几天之后,我在佛龛下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只死去的虫子。它是黑亮的,看上去很瘦小,我不知它是不是我看到的那只虫子。它的触角残破不堪,但它的背上的黑壳,却依然那么的明亮。在单调而贫乏的白色天光下,这闪烁的黑色就是光明!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在第一段,作者描写了形形色色的虫子,并生动的描绘了它们带给作者的许多乐趣,这是为了说明“我对虫子是不陌生的”。
B.第四段作者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怒放的杜鹃花,沐浴着阳光的雪山和草滩,以及天上的流云,与第二段的飞鸟、流云、老树、野雁等景物前后呼应,强化了成年的作者“淡忘”了虫子、关注起美丽山川的心理。
C.第六段开头写小虫子“爬起来姿态万千”,“跳着多姿多彩的舞蹈”,突出了它在地面上的爬行是“那么地得心应手”,与后来向着“呈直角的佛龛爬”时的艰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文对小虫子的赞美作了铺垫。
D.在小虫子进军佛龛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将小虫子描写成“为它的目标而奋斗”的“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这真切地传达出了作者内心对它的崇敬之情。
小题2: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出“我”对虫子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6分)
小题3:如何理解“在单调而贫乏的白色天光下,这闪烁的黑色就是光明!”这句话的含意?(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B
小题2:认为虫子是低贱的生灵,任意践踏;渐渐的淡忘了虫子,被其他事物掩埋;被这一只小小的虫子震撼,从不曾忘记。(6分,意思接近即可)
小题3:在看到小虫子的时候正是“我”心情灰暗,心态迷离之时,而那只小虫子身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了“我”,让“我”脆弱的心灵看到了光明。对于自己认定的目标,就要努力实现。(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对虫子的种种描写并非为了证明“我对虫子是不陌生的”,而是要说明“虫子是大自然中最低贱的生灵,践踏它们是天经地义的。”B第四段的景物描写,是为了引出“这物是人非的场景让我觉得分外的苍凉”,这一内心状况与第二段的描写意图并不相同。
小题2:这是一道文意的概括题目,答题区位在文章的前三段,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主要语句:“仿佛虫子是大自然中最低贱的生灵,践踏它们是天经地义的”“逐渐地把它们给淡忘了” “然而去年的春节,我却被一只虫子给深深地震撼了”“这一年来,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它,它就像一盏灯,在我心情最灰暗的时刻,送来一缕明媚的光”
小题3:这是一道分析句子含义的题目,分析句子含义首先要明确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功用。“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信息的作用;“结尾句”或概括上文,表现文章主旨,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强烈的抒发感情;“中心句”记叙文中提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议论文中往往对论点的提示有着重要作用,说明文中往往与提示事物的本质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转承句”承上启下,转换话题;“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矛盾句” 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这样的句子往往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但却侧重一面;“感情句”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这些句子往往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突破口,有时也是文章的主旨;“变式句”根据句式变换的特点,这样的句子往往有强调的意味,强调的点就在位置改变的那一部分上;“修辞句” 结合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此句在文章的结尾,又是情感句,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主旨及作者情感的联系,可以参考的语句是:“这物是人非的场景让我觉得分外的苍凉。我孤独地站在屋子的窗前”“它不屈不挠地爬,又循环往复地被摔下来,可是它不惧疼痛,依然为它的目标而奋斗着”“我不敢再看这只虫子,比之它的顽强,我觉得惭愧”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小题(15分)
百灵①(有删改)
王世襄②
我喜欢百灵。儿时在北京,接近了一些养百灵的人。从这些行家口中得知,养百灵有“北派”“南派”之别。
北派专养“净口百灵”。所谓“净口”就是规定百灵只许叫十三个片段,通称“十三套”。十三套有一定的次序,不得中间偷懒遗漏或胡乱重复。
十三套的内容可惜我已不能全部记清了,只记得从“家雀闹林’’开始,听起来仿佛是隆冬高卧,窗纸初泛鱼肚色,一只麻雀从檐下椽孔跃上枝头,首先发难。继而是两三声同伴的呼应,随后成群飞落庭柯,叽叽喳喳,乱成一片。首套初毕,转入“胡伯喇搅尾儿”。胡伯喇就是伯劳,清脆的关关声中,间以柔婉的呢喃,但比燕子的呢喃嘹亮而多起伏,真是百啭不穷。猛地戛然一声是山喜鹊,主音之后,紧促而颤动的余音作为一句的结尾。下去是学猫叫和鹰叫。学猫叫则高低紧慢,苍老娇媚,听得出有大小雌雄之分。学鹰叫则声声清唳,冷峭非凡,似见其霜翎劲翮,缓缓盘空。复次是“水车子轧狗子”。北京在有自来水之前,都用独轮车给家家户户送水。每日拂晓,大街小巷,一片吱吱扭扭的水车声。狗卧道中,最容易被水车子轧着。故不时有一只狗几声号叫,一瘸一拐地跑了。净口百灵最好能学到水车声自远而近,轧狗之后,又由近而远。如果学不到这个程度,也必须车声、狗声俱备,二者缺一,便是“脏口”,百灵就一文也不值了。十三套连串起来,要求不快不慢、稳稳当当、顺顺溜溜、一气呵成,真可谓洋洋洒洒,斐然成章!
当年我也曾想养一笼净口百灵,无奈下不起这个苦工夫。天不亮,万籁俱寂、百鸟皆喑的时候便提出笼来遛,黎明之前必须回家。白天则将笼子放在专用的空水缸内,盖上盖,使百灵与外界隔绝,每天只有一定的时间让它放声鸣叫。雏鸟初学十三套时,要拜一笼老百灵为师,天天跟它学,两年才能套子基本稳定,三年方可出师。鸟拜了师,人也得向鸟师傅的主人执弟子礼,三节两寿不可怠慢失仪。鸟事加人事,繁不胜繁,所以我只能望笼兴叹了。
中年以后,有机会来到南方的几个大城市,看到北派行家口中所谓的南派养法。高笼中设高台,百灵耸身登上,鼓翅而鸣,继以盘旋飞翔,有如蹁跹起舞。至于歌唱,则适性任情,爱叫什么叫什么。我认为去掉那些人为的清规戒律,多给百灵一点自由,也未可厚非。当年我曾抑南崇北,自然受了北派的影响,未免有门户之见。
不意垂老之年,来到长江以南的濒湖地区——湖北咸宁。我被安排住在围湖造田的工棚里,放了两年牛。劳动之余,躺在堤坡上小憩,听到大自然中的百灵,妙音来自天际。极目层云,只见遥星一点,飘忽闪烁,运行无碍,鸣声却清晰而不间歇,总是一句重复上百十次,然后换一句又重复上百次。如此半晌时刻,蓦地一抿翅,像流星一般下坠千百仞,直落草丛中。这时我好像从九天韶乐中醒来,回到了人间,发现自己还是躺在草坡上,不禁嗒然若失。这片刻可以说是当时最高享受,把抓某某等大字报上的乌七八糟语言③忘个一干二净,真是快哉快哉!
听到了大自然中的百灵,我才恍然有悟,北派的十三套和南派的绕笼飞鸣,都不过是各就百灵重复歌唱的习性,使它在不同的场合有所表现而已。
北派十三套,可以把活鸟变成录音带,一切服从人的意志。老北京玩得如此考究、到家,说出来可以震惊世界。不过想穿了,养鸟简直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没罪找罪受,说句北京老话就是“不冤不乐”。南派的绕笼飞鸣,也终不及让鸟儿在晴空自由翱翔,自由歌唱。对百灵的欣赏由抑南崇北到认识南北各有所长,未容轩轾,直至最后觉得可爱好听还是自由自在的天籁之音,这也算是我的思想感情的一点变化吧。
①百灵,也叫云雀,鸣声悦耳动听,而且善于模仿各种声音,是中国四大名鸟之一。
②王世襄,北京人,祖籍福州,著名文物鉴赏家、收藏家。著作有《明式家具珍赏》《明代鸽经清宫鸽谱》《锦灰堆》等几十部学术专著。“文革’’期间,以“右派”罪名,下放到湖北咸宁接受“监督改造”。
③大字报在“文革”期间被广泛使用,主要用来“揭发”和“批判”,大字报语言大多蛮横粗暴,如“抓某某”等。
小题1:根据北派“十三套”的整体内容,说说“十三套”以模拟“家雀闹林”开始,以“水车子轧狗子”收尾在听觉艺术上具有哪些作用?(5分)
小题2:在百灵的养法上,南派与北派有哪些不同?(4分)
小题3:从全文看,哪些原因使作者对百灵的欣赏几度发生变化?(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北派“十三套”模拟的是大自然和人类生活中各种悦耳动听的音响。(1分)“家雀闹林”从一只麻雀探头探脑到成群叽叽喳喳,模拟大自然从万籁俱寂的冬夜中渐渐苏醒的情景,为后面模拟各种音响作铺垫;(2分)“水车子轧狗子”模拟清晨水车自远而近,轧狗之后。又由近而远的声音,体现出清晨的宁静,与开头呼应(而声音渐远渐悄,则具有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2分)
小题1:北派专养“净口百灵”,百灵至少要经过三年的严格训练,学会十三套唱法。要求中间不能遗漏或胡乱重复,还要不快不慢、稳当顺溜、一气呵成,斐然成章。(2分)而南派养法则讲究适性任情,在高笼中设高台,让百灵绕笼飞鸣,怎么唱都行,无须刻意训练。(2分)
小题1:作者生长在北京,儿时起就受北派影响,未免有门户之见,因而起初抑南崇北(欣赏北派十三套)(2分)。人到中年,作者眼界更开阔,不再人云亦云(能够独立判断),因而认识到南派北派各有所长,难分上下。(2分)垂老之年,作者被下放到湖北放牛,因而感悟到无论南派、北派都是把百灵禁锢在笼中,按照他人的意志歌舞,终不及让百灵在晴空下自由翱翔,自由歌唱美好(百灵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的天籁之音)。(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模拟“家雀闹林”的作用要从为下文做铺垫的角度考虑。而“水车子轧狗子”体现出清晨的宁静,因为在结尾所以要考虑与开头的呼应。
小题1:第二段首句“北派专养净口百灵”和第三段尾句“十三套连串起来,要求不快不慢、稳稳当当、顺顺溜溜、一气呵成,真可谓洋洋洒洒,斐然成章”是写北派,第五段是写南派。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此题可以结合作者的人生历程答题,即儿时——人到中年——垂老之年。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选做题)
李叔同:用六年演绎世纪师魂
李叔同最开始只教美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引导学生入门。他给学生开了较为系统的西洋美术史课程,并精心设计每一课时的教学大纲。上理论课时,讲台上除了点名簿、讲义、教课笔记之外,还总是会放很多的小纸条,那是用来记录讲课要点的。举凡时代、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等,都一一记在这些纸条上。后来,这些纸条不仅成为李叔同任教期间的珍贵文献,也是学生们津津乐道的回忆。
美术课上最受学生喜爱的当然是绘画实习。由于西洋画与国画的学习有本质区别,是从训练石膏模型写生入手而非临摹,这让全班的学生都不知该从何下笔。李叔同便细心地穿梭于学生们的画架之间,一一给予指点,并和学生们一同作画,然后把作品挂在黑板上给学生们看,让学生们通过对比来领会写生的要领。一个多学期后,李叔同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1913年上半年,李叔同写了一篇《石膏模型的用法》,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这种在国内尚未普及的美术教学方法,内中涉及用石膏模型写生教学的优点、模型的收藏方法、写生教室的选定和布置等多个方面。
当学生们渐渐掌握了模型写生的技巧后,李叔同便开始将人体写生的训练引入课堂,这在中国尚属首例。现存的一张珍贵照片记录了当时写生课上的情景。照片上,一名全身赤裸的青年男子的背影占据着居中醒目的位置,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坦然于大庭广众之下裸体示人的人体模特。模特站在一张桌子上,正前方是围成几排弧圈、专心作画的学生。在照片右侧,教室内侧光线较暗的地方,有一人左手插在裤兜里,怡然地站在最后一排,他的前面并没有画架,从轮廓上看,似乎便是李叔同。
课堂内的写生训练给学生打下了良好的绘画基础,李叔同接下来陆续开设了素描、图案、水彩、油画等课程,并开始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到阳光和风景中作画,开展户外写生。
李叔同循序渐进的美术教育不久便有了成绩。从1915年起,李叔同开始将学生创作的铅笔画、粉笔画、传统的水墨画、西洋的水彩和油画,连同他自己的作品,拿到杭州平海路浙江省教育会和西泠印社展出。这在当时的杭州还是件非常新鲜的事,吸引了很多观众,并深受好评。这样的画展,此后不定期地举办过几次。1917年,李叔同组织学生,成立了以学习和研究绘画为目的的“桐阴画会",此后,画展便以“桐阴画会”的名义来举办。1919年5月,其时已出家的李叔同还欣然接受“桐阴画会”的邀请,参观并指导了当年的画展,给学生以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除了美术课,李叔同也负责音乐的教学。教唱歌曲之外,还教学生弹奏风琴和钢琴,后来还讲授作曲的基本方法。学生们时常感到诧异,平时似乎也不大看他怎么预备,却总能按照每个学生的资质,启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待学生们有了一定基础后,李叔同便将大家组织起来,在西泠印社的柏堂举行音乐会,虽然也不邀请什么听众,依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艺术教学实践中,李叔同十分重视课外辅导,是我国早期“第二课堂”的开拓者与实践者。每天早餐以前半小时,午饭后至上课前的三刻钟,下午四点以后直至晚上就寝前,李叔同一一排定学生轮流受教,自己也因此时常忙到午夜。
与此同时,李叔同还极为重视学生课余时间的自修。“桐阴画会”和“乐石社”最初都是作为学生课余活动的团体而成立的,而他给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往往比很多主课还要多。在他的引导和督促下,浙江一师的学生对于绘画和音乐两课,比其他任何的功课都要勤。当时的学生之一曹聚仁后来回忆说,那段时间,连他这素来对音乐没有兴趣的人竟然也在李先生的感染下“发疯地一早起来唱音阶"。而早在1914年5月,黄炎培到浙江一师参观时便已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其专修科的成绩视前两江师范专修科为尤高,主其事者为吾友美术专家李君叔同。(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就美术课而言,学生更喜欢绘画实习。李叔同为了让学生喜欢理论课,特意在上课前准备了很多小纸条来记录讲课要点。
B.西洋画是从写生人手来训练学生的,没有可供照着临摹的范本,这让学生很为难叠李叔同就细心指点并亲自作画示范。
C.将人体写生训练引入课堂,李叔同开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先河,但现存照片显示,他在当时开展这一活动时也是颇为紧张的。
D.李叔同在我国艺术教育方面做了多个有开创性的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体现出他卓越的专业眼光与无私奉献精神。
E.课外作业很多,就连对艺术学科没有兴趣的学生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来训练,这是李叔同辅导学生成绩突出的关键所在。
(2)李叔同的美术教育开展不久便有了成绩,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叔同举办学生画展和音乐会,有什么意义?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叔同的工作态度与方法给我们以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D
(2)李叔同美术教育不久便取得成绩的原因,简而言之在于他教育方法上的循序渐进。具体说来,从训练石膏模型写生人手;学生掌握模型写生技巧后,便开始人体写生;当学生课堂内写生训练基础打好后,又陆续开设素描、图案、水彩、油画等课程;同时,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开展户外写生。
(3)①展示学习成果,让学生有成就感。②提供展示才情的舞台,激发了学习积极性。③引起社会关注,对学生进行鞭策与激励。(意对即可)
(4)①上课前准备很充分,工作非常认真,这是工作成功的基础。②工作之时注意思考、总结,很快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工作极有帮助。③教学(办事)循序渐进,故易出成绩。④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是其工作成效显著的原因之一。⑤有开拓创新精神,敢为人先,这是事业上有建树的必备条件。(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