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唐·刘长卿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①。
鸟向平芜②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独恨长沙谪③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①解携:分手。②平芜:草木茂盛的原野。
③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 故。以贾谊代指朋友梁耿。
小题1:“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答: ?
小题2:有人评说“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一句在表达作者内心的酸楚与悲愤之情时,深切而又含蓄,也有人说此句抒情简洁直白,你同意哪种说法呢?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1:放眼远望,能见的只是飘忽不定的时而千里、万里的白云,而友人在何方呢?白云是否也能把自己的思念带给天边的友人呢?皎洁的月光照着溪流,它应该也同样照着随流水远去的友人吧。(2分)作者用“白云”“明月”等意象抒发了对友人的绵长悠远的思念之情。(3分)
小题2:作者由鸟儿忽远忽近的飞翔联想到自己在宦海中忽东忽西的漂泊;“鸟向平芜远近”中“向”字写出了鸟儿在广阔的平芜上自由飞翔、自由掌握远近方向,“人随流水东西”中,“随”字写出自己宦游,乘风破浪由己,只能听凭命运、权贵的摆布。人鸟相比,反不如鸟。作者运用相反相成的手法,深切而又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内心的酸楚与悲愤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这是有感于秦征君徐少府送别之情而云然。“白云”为漂泊的化身,但又不囿于这一理解。以其为秦征君徐少府送别之情,则似更合。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盖谓秦徐诸君眷念之情如白云明月,伴我千里万里、溪前溪后。注家或以“前溪后溪”为苕溪之东苕溪西苕溪,或以为另有其地,或是,但尽可不必拘泥。既与“千里万里”对举,极言行远,则“前溪后溪”,似不可捉置一处。以为“溪前溪后”,状船行之久、友眷之深可也。“千里万里”犹“近远”,“前溪后溪”犹“东西”。措辞方式,如出一辙。和“近远”“东西”一样,我们初读“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也隐约觉得这里面有某种为前代所无的新的元素。比较明显的是“白云”和“千里万里”、“明月”和“前溪后溪”之间都没有动词连接,而在上文引以为证的几首“白云”诗中都用了动词,白云或“望”,或“随”,或“送”,这些动词都适合本诗语境,但它没有用,反而意蕴更深,境界更阔。
小题2:这两句的意思是:鸟儿在平旷的原野上远近地飞翔,好似人随流水各奔东西。将人与鸟相比,并没有直抒自己的孤独、漂泊之感,所以应为深切而含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错字漏字不得分,共5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沁园春·长沙》)
(2)?,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
(3)由此观之,?。王曰:“善。”(《邹忌讽齐王纳谏》)
(4)人非圣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5)《荷塘月色》中描写荷香的通感句:?,?,?。
参考答案:
(1)粪土当年万户侯
(2)人生易老天难老
(3)王之蔽甚矣
(4)孰能无过
(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题解析:(1)粪土当年万户侯 (注意“侯”字的写法)
(2)人生易老天难老
(3)王之蔽甚矣(注意“蔽”字的写法)
(4)孰能无过(注意“孰”字的写法)
(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爣爣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爣爣(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8~9题。(8分)
除 夜 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除夜”:除夕之夜。
8. 诗人在第二句说“客心何事转凄然”,你认为诗人“转凄然”的原因是什么?(4分)
9.前人评价此诗结尾“意尽”和“添著一语不得”,请分析这种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8.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而诗人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寒灯”描绘出孤寂清冷的意境,渲染了旅
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两相对照,触景生情。
9.结尾两句诗人撇开自己,从对面写来: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是诗人在思故乡。明朝又是新的一年,两鬓又将增添新的白发。结尾两句“意尽”和“添著一语不得”是指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高度概括含蓄的抒写出来了,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主题思想。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諲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榘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宫。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意对即可)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 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