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A.唐代以河西幕府为重镇,把前代的凉州分为河西、陇右两道,河西道设凉州都督府仍治武威,置有皋兰府、贺兰州等八州府。 B.唐诗中写的河西边塞区域往往偏东,由于古凉州横跨黄河,陇西一带是古凉州的中心,所以唐诗中陇西与河西时常分而不清。 C.王维的《陇西行》和耿津的《凉州词》都是将凉州和陇西混在一起写的,薛逢的《凉州词》则说明凉州与黄河有着紧密的关系。 D.王之涣的《凉州词》大约是他初入凉州境时所作,词中描写的是凉州城的景象,据“一片孤城”的形容推测,凉州城不是很大。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项缩小范围。“凉州原来专指黄河以东的地区”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是说“凉州原来就是横跨黄河的”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归纳内容要点。D项偷换概念。从原文“《凉州词》也就是泛写这一带边塞生活的歌词,它并不是专写凉州城的”以及“这仍是一个凉州的泛写”来看,“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的是凉州城的景象”错,“一片孤城”也不能说指的就是“凉州城”。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D项无中生有,强拉因果。从原文看,现在难以具体考证出王之涣的《凉州词》里写到的“孤城”是哪一座城,是因为“历史上不一定留下了记载,本身也不容易保存”,文中没有说是“因为古代凉州的城堡数量太多,而且年代久远”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
一头牛
马卫
岳步云活了六十二岁,家里来的最大的官就是村长,这回村长说这是县长,吓得他差点尿裤子。不为别的,就为他岳步云是我们黑水村的老落后,全村都脱贫了,只有他家还没有脱贫,害得村长年年受批,乡长年年挨骂。这些是小,最关键的是乡长升不了官,常把村长的祖宗八代拿出来骂。
县长真是个好县长,朴实得就像地里的玉米。他看了粮仓,看了猪圈,特别是看到有一头肥硕的牛,嘴里赞不绝口:“不错嘛,这牛不就值五千多吗?还有五头猪,这一加起来不就脱贫了吗?”
随行的记者忙着记录乡长、村长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第二天,村长正儿八经地把红红的“脱贫户”铁牌牌牢牢地打在岳步云的门楣上。
“老岳啊,你家脱贫了,这牛也该还给人家了吧?”村长心情很放松。
“村长,啥子牛?我家可没有租人家的牛啊。”岳步云摇着脑袋说。
“就是昨天县长看过的那头黄牯牛。”
“嘿嘿,村长,你真会说笑话,那头牛是我喂了几年的了,怎么会是别人的?”
这下轮到村长鼓眼睛了。为了让县长参观,更为了脱贫致富的牌子,县长还没有来之前,村长找到在邻村的表弟,那是个养牛专业户,让他借头牛来装门面,事后再还他,顺带给他点儿补助。表弟当然同意。
“岳步云,你可不能耍横啊,这牛明明是为了应付县长的检查借来的,怎么会成了你的?”
“村长啊,这牛在我家的牛圈,不是我家的还是你家的?”
双方说红了眼,撕破了脸。村长怄得吐血,想不到这老实巴交的岳步云,要昧良心,吞了这头牛。村长想:你也太胆大了,也不想想我是谁!
岳步云真是十头枯牛也拉不回头,坚决不承认这牛是别人的。
村长心里很冒火,路过红红酒楼,抬腿就跨了进去。红红给村长炒了他爱吃的椿芽鸡蛋,炖上香菌排骨,再开一瓶本地的崇阳大曲,生意也不做了,二人对酌起来。村长说出他的痛苦。
红红嘻嘻笑起来:“真是笨,不就是一头牛吗?”
“你个蠢婆娘,也敢侃大话?那是一头牛,不是一只鸡,一只兔!”
“一头牛就把你难倒了?”
“你有啥子办法?”
红红说出了她的妙计,村长也不得不佩服。
村长第二天早早地起来,对直来到岳步云家中。他要看看那头牛还在不在。
岳步云看到村长来他家,心里不爽,但没发作。
“村长,你有啥子事哟?”
“还不是那头牛!”
岳步云早料着了,很坦然:“你去牛圈牵嘛!”
村长真的去牛圈,可哪里有?只有几泡牛尿还热乎乎地冒气。
村长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原来,红红给他出的主意很简单一晚上找人把牛偷回来,不就得了?本来就不是他的牛,他岳步云也不敢报案。可现在牛上哪儿去了?
转天,村长还在纳闷,毕竟心里有事,老是放心不下那头牛,不料乡秘书风风火火地闯进来。
“你个背时砍脑壳的还在做梦,乡长叫你快去,出了大事!”
“出了大事?”村长心里迷糊了。
骑着自行车到了乡里,乡长一脸的怒火——原来县里打电话来说,我们黑水村的岳步云牵着头牛到了县里上访。牛背上写着:村长借来一头牛,我们全家熬出头,脱贫就是块铁牌牌,不信大家问这头牛!
县城轰动了,电视台的,报纸的,杂志的,广播的,嚷得个不得了。
岳步云回来了,不过不是一个人,当然还有那头牛。
跟着岳步云回来的小车上,坐着调研组。乡长陪着,村长没资格陪,只有端茶递水的份。那个戴着眼镜白脸白皮的什么科长,亲自把“脱贫户”的铁牌牌摘下来,然后对岳步云说:“大叔,你说了真话,这牛归你,钱由县里出。”
岳步云说:“我不要牛。我只想要上面晓得真相!”
乡长、村长全垂着脑壳。
村长还是不明白:那天,这岳步云为啥不当着县长的面揭穿他呢?不过他已不为这个操心了,因为他的村长当不成了,连累得乡长也当不成了。好在村长的表弟还是得到了县里赔的牛钱,不会来找他的麻烦了。
后来,岳步云成了养牛一专业户,很快就脱贫了,起因就是那头借来的牛。(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岳步云家还没有脱贫,害得村长年年受批,乡长年年挨骂。村长急得帮岳家借了头牛,瞒天过海地给他家“脱了贫”,钉上一了红红的“脱贫户”的铁牌牌。
B.村长的表弟愿意借牛给岳步云,一方面是因为村长允诺给他一些补助,另一方面他也怕由于表哥管辖的村里还有个别贫困户的存在,而影响表哥的政绩。
C.此事轰动了县城,调研组查清事实真相,岳步云家虽被摘下“脱贫户”的铁牌牌,但领导说“谢谢你说了真话,这牛归你”,实现了他不还牛的目的。
D.这篇小说写村长为溜须讨好领导,乡长为了升官,合起伙来造虚假业绩,结果弄巧成拙。小说对社会上弄虚作假、搞虚假政绩之风给予了辛辣的讽刺。
E.这篇小说语言平实,日语化,如话家常,具有浓郁的乡村特色,同时义极具个性化。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用语简省,但性格跃然纸上。
(2)小说前四段的交代和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步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岳步云一开始给人的印象与后来的行为构成一了巨大反差,你认为这种反差是否合理?请从人物形象或情节设计中任选一项,结合原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E
(2)①前四段是小说的开端,交代故事起因,说明村长造假的缘由,交代岳步云贫困户的身份,胆小的性格,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张本。
②照应标题,设置伏笔。突出“肥硕的牛”,照应标题“一头牛”;岳步云是贫困户,家里却有一头“肥硕的牛”,暗示事有蹊跷,为下文交代村长造假埋下伏笔。故意不描写主人公岳步云的表现与态度,为下文他去县里揭露真相埋下伏笔。
③生动的细节描写造成欲扬先抑的效果(对比)。岳步云的胆小窝囊与下文的胆大机智构成鲜明对比,加深读者印象;县长的赞不绝口,村长、乡长的微笑,记者的忙着记录,与下文县里的严肃处理,村长、乡长垂下脑壳构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讽刺效果。
(3)①胆子小,没见过世面。见过最大的官是村长,听到县长来差点吓得尿裤子。
②正直倔强。不能接受村长用虚假手段欺骗上级。
③机智明理。留下造假物证(牛),写打油诗披露真相,相信政府。
④贫穷有志向。主动摘牌,奋力脱贫成为专业户。(答出3点即可。)
(4)【情节设计】不合理。①岳步云讨厌造假,也不想昧下牛,那他为何一开始不拒绝村长造假,也不当着县长的面揭穿真相,过后却牵牛上访?村长想不通,读者也很难想通。②既然岳步云如此机智,有心计,一头牛就让他走上了致富路,那为何“是我们黑水村的老落后,全村都脱贫了,只有他家还没有脱贫”?这些情节设计,虽在意料之外,却不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一种虚假编造的感觉。
合理:①县长视察时,作为主要当事人,他竟然毫无反应,小说一开始就为岳步云扣牛不还,牵牛上访埋下了伏笔,情节上并不突兀。他开始的不动声色,正是为了造成既定事实,扩大影响,出造假者的丑。②岳步云是如此“脱贫”的,就可以想见全村是如何“脱贫”的了。岳步云的未“脱贫”,其实正是他坚持不虚报造假使然。一头牛就让他走上了脱贫致富路,正表明干部们过去并未给他以实实在在的帮助,否则身上蕴藏着巨大潜能的岳步云早就真正脱贫了。这正是小说独到的设计。这样安排抑扬跌宕,前后巨大的反差,使小说富于故事性,突出小说主题。
【人物形象】不合理。①一开始岳步云没见过比村长更大的官,听到县长来吓得差点尿裤子,村长也说他“老实巴交”,给人胆小怕事的感觉,却突然间不怕得罪领导,主动向造假之风宣战,人物性格变化太过突然,前后判若两人。②一开始的岳步云是全村唯一尚未脱贫的,给人窝囊的感觉;后来屡出惊人之举,而且因一头牛而迅速脱贫致富,能力非常出众,前后矛盾。人为刻意安排的性格突变,不符合生活的必然逻辑。
合理。①岳步云胆小但并不窝囊,贫穷但并非没有能力,作者对他的描写是欲扬先抑,前后并不矛盾。②岳步云虽然是一个胆小、没见过世面的农村老汉,但他的性格中有农民的朴实、正直、倔强、厌恶虚假的一面,他的勇于打假的行为是有心理依据的,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黄山绿卡
陈祖芬
①哈根达斯是顶级冰淇淋的象征。哈根达斯店的象征,是那纯白的椅子套和系在椅子套后的粉红大蝴蝶结。那纯白和粉红,叫人想起一含就化的香草冰淇淋和草莓冰淇淋。那厚重的布料,叫人感觉到一种坚挺的自信。
②走进黄山市的一个会场,好像一下跨进了哈根达斯的世界。满眼的白椅套和椅子背后的粉红蝴蝶结。只是这种蝴蝶结是粉红的薄纱。没有哈根达斯的强势,但是比哈根达斯更梦幻。
③比纯白和粉红更多的,是人。这个首届世界500强(黄山)国际论坛,显然来的人数超过了预计。会议就要开始了,服务人员还在扛着一把把座椅,扛着一个个粉红的梦幻进来。
④和我坐在一起的,一位是李总,福建人,在上海创业,早就做成上海人了,又到黄山做事。还有很多的“还有”。又一位是何总,从黑龙江到上海的。又从上海做到了国外。然后一掉头到黄山,在李总那C2C酒店买下一万平米,用来做亚健康研究。她说她去欧洲讲学,说起黑龙江,有的欧洲人不知道。她说黄山,都说知道。欧洲人又接着问:黑龙江离黄山有多远?
⑤想起一个越来越常用的词,叫做:资源组合。那何总原先学财会的,那李总原先学汽车制造的。只是他们比一般人更会把自我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他们称自己是新上海人。而我觉得,他们就要成为新黄山人了。黄山的资源,文化含量,名山秀水和一等的生态环境,这些资源一旦用新概念重新组合,那么黄山,一如市中心那条南宋时期开始兴建的屯溪老街那样,这座非常南宋,非常明清,非常徽派,非常古典的皖南山城,就突然与500强这个词连在了一起。
⑥在非常哈根达斯的会议厅里,中国人外国人杂坐在一起,最后两排也坐着不少老外,好像一个单位的人。我看到有美国苹果公司、英国世纪投资公司、IBM、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杜邦公司……于是我又想起哈根达斯冰淇淋店那纯白椅背上的、坚挺的粉红蝴蝶结。500强是坚挺的,比起他们,黄山的经济就如这个会议厅里粉红纱的蝴蝶结,一种美好的梦幻,引人遐想。
⑦黄山人自己觉得,这个会“外向度不是很高”。不过,毕竟开始了。我包里装着一叠与会者给我的名片,外资、合资、港商、徽商。我一头雾水地看着这一堆名片,觉得好像拿着一堆黄山绿卡。
⑧黄山人自古就有攀岩而上的传统。有一种工作,是腰际系着绳索,在世界自然、世界文化双遗产的黄山的山崖山壁上拾捡垃圾。人称“放绳工”,我看可称为“黄山男”。有黄山男,就会有外向度。
⑨会议的论题之一是全球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演讲者是太平洋岛国论坛驻华贸易代表处首席代表艾伯翰先生和英国世纪投资集团总裁安托号·休欧沃。他们讲到市场决定一切,讲到创新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讲企业内部从最高层到最底层沟通……我听他们演讲,并未感到太多的冲击力,倒是最后一句,从老外口中讲出“我们的黄山”觉得新鲜而亲切。黄山成了“我们的黄山”,老外也就成了我们的老外。
⑩我去黄山闹市的屯溪老街,发现论坛上的老外们洒在老街的一条条小巷里了。一个老外要买三国里的刘、关、张。一个中国女孩问:“你喜欢这个?”老外用共鸣很强的男中音和洋腔洋调的汉语大声说:“喜欢!因为他们是三国的英雄。”走下论坛的洋人,在屯溪老街寻觅三国英雄的洋人,他们的符号意义或许更强于实际意义。
《光明日报》8月报道:黄山深得“二老”厚爱,一是“老天爷”,一是“老祖宗”。黄山市今年上半年接待海内外游客678.9万人次。其中欧美市场游客接待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2%。还有增加城市外向度的国际民俗文化节、国际旅游节、国际山地车比赛、徽文化国际研讨会,甚至这个世界500强国际论坛。我到黄山国际大酒店一住下,先翻看会议安排。细细密密的好几页。第7条,大会安排中英文同声传译,1频道为中文,2频道为英文。
而我想,1频道为徽文化,2频道为全球化。?(选自2007年10月30日《文汇报》,有改动)
小题1: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黄山绿卡:?
(2)“老天爷”:?
(3)“老祖宗”:?
小题2:
第⑧自然段,作者写了“黄山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小题3:
在文中,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写蝴蝶结、屯溪老街?
答:?
小题4:
请从内容上和形式上对文末的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
小题:
(1)指黄山为整合资源与外资、合资、港商、徽商的长期合作。
(2)指大自然造就了黄山风景区的秀美山水。
(3)指黄山保存的博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题:
说明“黄山男”的责任感,有外向度;与下文的“社会责任”相吻合。
小题:
(1)黄山的经济像蝴蝶结一样坚挺,是一种美好的梦幻,引人遐想;屯溪老街是黄山资源、文化含量的象征,与500强资源整合联系在一起了。(2)这就形成了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既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紧凑,又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小题:
内容上:强调了徽文化、黄山资源、文化含量、生态环境和全球经济实施资源整合的重要性。(2)形式上:以文章的转折收束全文,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表达的感情。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
贾梦雨
①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②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大学生沉沦网?络不可自拔,终至退学;“文化名人”华威先生到处讲学,贩卖“口水式文化”;现代化的写字楼里,不少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忙碌,但他们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
③“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④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在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心交瘁。
⑤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之间的关系,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⑥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⑦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选自《新华日报》)
1.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思想评论,围绕“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这一论题,联系生活实际,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B.本文第六段在前两段论述的基础上,指出全球化、世俗化的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从更高的层次来论述中心,增强了论证的深度。
C.“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其根本原因是全球化浪潮拉远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人类彼此间的疏离和自我的迷失。
D.本文论证思路极为严谨,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2.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项是(? )?
A.精神追求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
B.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忙碌着。 ?
C.对事业缺乏激情,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人缺乏感情,对社会缺乏责任感。
D.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
3.文章第二段与第三段都是从“精神亚健康”的表现(症状)方面来展开论述的,这两段是否重复?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不重复。(如果答“重复”,则本题不给分。)因为这两段文字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列举、概述其表现的。第二段是从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列举“精神亚健康”的表现?。第三段是从心灵、精神的层面概括“精神亚健康”的实质?。两段文字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的展开,既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又启发人深思。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在途中
[美]莱斯顿·休斯
这是经济大萧条的年代,一个傍晚,大雪纷飞。萨劲特从一辆载货卡车上跳下来,面对满天飞雪,反应麻木,视而不见。他实在是饿极了,困极了,累极了。
多赛牧师拧亮门厅的电灯,打开住宅的大门,他看到外面正下着雪,然而他发现,站在他面前的,是个一脸粘满雪花的大个子黑人,显然是个夜游人,一个失业者。
萨劲特还未意识到自己是否已开口说话,牧师先生就抢先说:“对不起,不行。你顺着这条街往前走四条马路,往左拐,再走七条马路,就看到收容所了。对不起,这里不行。”
牧师关上了住宅的大门。
萨劲特想告诉那虔诚的人,他已经去过那个收容所了,在这萧条年代,没有一个收容所收留他,或供应他一顿晚饭。不管是真是假,他们反正歧视黑人。可是这位牧师先生,他竟然也说声“不行”,便关上了大门。显然,牧师不愿听他诉说这些,而人家也确实有扇门可以关啊!
大个子黑人转身走开了。满天飞雪,他依旧漠然地直冲冲往雪中走去,或许他已感觉到在下雪了。他停下脚步,在人行道上弓下身子。他饥饿、疲倦、寒冷。他望望天,看看地,忽然发现,他正站再一座教堂前。是啊!一座小数堂,就在牧师住宅的旁边。没错,是教堂。
教堂有两扇门。
在夜色中,宽宽的石阶上铺满了白雪。两扇高高的小圆顶拱门,门两旁各有一根细细的石柱支撑着。正对面有一扉圆形的窗,里面衬着挑花纱窗帘,窗格中间镶着十字架,上面钉着石雕的耶稣基督。这一切在街灯下显得那么宁静、那么殷实。
萨劲特眨眨眼睛,抬头望望,雪花飘进了眼里。这个晚上他第一次注意到了雪。他感到饥饿、感到寒冷、感到绝望,而又存着一线希望。他走上石阶,敲了敲门,没有回音。他转动了一下门的把手,门是上了锁的。他就用肩膀顶门,他有节奏地哼嘿着,就像被铁链栓在一起的囚犯在干活时喊着号子那样。
门给撞开了。
正当门板要往后倒的一刹那,两名警察乘着警车刚好赶到,他们手持警棍,跑上石阶,一把抓住了萨劲特。这一次,萨劲特有了反抗意识,他抓住门边的一根高石柱,抱紧不放。两个警察使劲拉他,他死死抱住石柱,街上过路的行人都跑到两个警察的背后,抱住他们的腰,帮着一块儿拉。萨劲特仍死抱住石柱不放。
接着,教堂倒塌了。把两个警察和其他所有的人都埋在砖块、石头和瓦砾堆下,整个教堂都散倒在雪地里。
萨劲特从瓦砾堆中爬出来,一个劲地朝大街走去。
萨劲特起初还以为自己是独自一人在走着,可是,他还听到了另一个人的脚步,在跟他踩着同一个节拍。他回头看看,看见耶稣基督就在他身旁,和他齐步走着。他就是教堂圆窗格十字架上的那个基督——他仍然是石刻的,表面粗糙,好像就在教堂倒塌那会儿,从十字架上脱落下来,在他身边跟着走的。
“嗳,真见鬼,”萨劲特说,“我这是头一回看到你从十字架上下来。”
“是啊,”耶稣说,他的脚步把雪踩得沙沙作响。
“天啊!我明白,你一定乐意从十字架上下来。”
“当然乐意。”
“你真的在十字架上给钉了两千年?”
“一点儿没错。”
“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
俩人继续在雪地里走着,一直走到铁路旁。铁路上的红绿信号灯,被黑夜中的飞雪半遮着。铁轨一边的远处,有一堆篝火,是一些无业游民点燃的。
“我可要歇脚了。我实在累了。”萨劲特说。
“我要继续往前走,到堪萨斯城去。”耶稣说。
“好吧,回头见!”
大约清晨六点,有一列货车经过,萨劲特沿着铁轨飞跑起来,紧接着一跃身抓住了货车,想翻进一节敞顶煤车。说也奇怪,那节煤车里全是警察。靠近他的那个警察用警棍狠狠地朝他手指关节上打,他设法想翻进去,他直着嗓子嚷:
“妈的!让我进车厢!”
“住嘴!”警察咆哮着,“你这疯黑鬼!”
忽然,萨劲特意识到,他确实在监狱里,哪来的什么十字架上下来的耶稣,火车。晚上流的血,现在都干了,结在脸上,头痛得厉害。过道里的那个警察在狠狠地用警棍打他的手指关节,因为他抓住监狱的破栅门死劲地摇晃,想把这扇门撞开。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美国大萧条时期,一个失业的黑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的遭遇。
B.作者先后写了“他实在是饿极了,困极了,累极了”“他饥饿、疲倦、寒冷”这样的话,目的是说明萨劲特撞倒小教堂是出于无奈。
C.石人耶稣说:“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表现了耶稣对萨劲特的友好,与现实社会中的人形成了对比。
D.小说中关于“大雪”的环境描写,具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深化作品主题等多方面的作用。
E.“听到了另一个人的脚步,在跟他踩着同一个节拍”“和他齐步走着”这些细节描写,使本来是虚构的情节,却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
小题2:主人公萨劲特在现实生活中先后遭遇了哪些艰难的处境?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小说中写到了牧师“住宅的大门”、教堂的“门”、监狱的“铁栅门”,作者写这些“门”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后一部分写了耶稣“从十字架上脱落下来,在他身边跟着走”这样一个虚构的情节,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C和D不给分。
小题2:①在大萧条的年代,萨劲特饥寒交迫,他想找一个收容所栖身,但他到处碰壁。②他遇到了代表仁慈博爱的教区牧师,但牧师一看他是黑人,也将他拒之门外。③他想到小教堂里躲避风寒,但小教堂的门紧闭;他抱着小教堂的立柱不想离开,又因拉倒教堂而被投入监狱。(一点2分,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小题3:①从萨劲特的遭遇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宣传平等博爱的牧师住宅的大门,还是表现宁静、殷实的小教堂的门,都不会为这个黑人流浪汉敞开,唯一可以收容他的是监狱的门。②小说通过不同的“门”,讽刺了披着宗教外衣的牧师们的虚伪,也揭示出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种族之间的实际上的不平等。(一点3分,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小题4:①从情节上看,加上这样一个虚构的情景,使小说在表现上把现实情境与虚幻情景相结合,富于变化,能够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②从主题的表达上看,作者通过从十字架上走下来的耶稣谈吐坦诚,平易近人,二人之间平等相待,十分融洽,与世人、牧师对待萨劲特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口里宣称基督教教义,而实际上不行平等博爱之实的人们的批判。(从情节与主旨两个角度谈,一个角度4分。如果从其他角度谈,谈的有道理,也可适当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这一定义告诉,首先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第二、在这三要素之中人物是中心。第三、小说的主题是最终目的。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在赏析小说时,一定要考虑这三个方面。B、分析不十分恰当。从情节上看,萨劲特并没有有意去撞倒小教堂,是警察要拉走他,萨劲特抱着柱子不走,而把小教堂弄倒了。C、理解错误。这句话是萨劲特对石人耶稣说的,表现了萨劲特对石人耶稣的坦诚友好。D、分析不恰当。小说中关于“大雪”的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其他作用,则显示不出来。
小题2:这是一道文章的情节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文章进行结构的划分,从中找到关键的词语,答题时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的变化,从中可以找到脉络。
小题3:答题时注意分析这些门的象征意义,然后和人物形象进行联系,注意主旨的体现:讽刺了披着宗教外衣的牧师们的虚伪,也揭示出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种族之间的实际上的不平等。
小题4:这是一道探究情节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和人物、主旨以及情节本身的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常见题型》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