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十)
2017-08-09 23:12:5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泾流之大,“泾”通“径”
B、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 辩”通“辨”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D、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见”通“现”,现出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看见。例如“视而不见”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选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少仲尼之闻。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③风乎舞雩,咏而归。
④填然鼓之。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⑥既来之,则安之。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⑧轻伯夷之义。
⑨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A.①⑧/②③④/⑤⑦/⑥⑨
B.①②/③④⑤/⑦⑧/⑥⑨
C.①③/②④⑤/⑦⑨/⑥⑧
D.①⑧/②③④/⑤⑥⑦/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活用现象的辨析能力。第①⑧句中的“少”“轻”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第②③④句中的“水”“军风“鼓”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第⑤⑦句中的“上”“下”“日”是名词活用为副词,在句中作状语;第⑥⑨句中的“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昨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世界的地铁起火事件都在显要位置作了详细的 报道。
B.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电子手”,但因为它没有感觉,灵敏度差, 不能做精细动作,所以远不能满足病人的要求。
C.当上级决定把这次飞行任务交给我们时,我们立刻产生一种非常光荣的感觉真是 难以形容。
D.经过整改,这个单位的人员安排、生产计划以及科室人员的配置,都达到了上级 的要求。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B(A句可以把“关于”改为“对于”,也可把“关于这起震惊世界的地铁起火事件”前置于“世界”之前。C句中,“我们立刻产生一种非常光荣的感觉”和“‘这感觉’真是难以形容”杂糅。D句中,“单位的人员安排”和“科室人员的配置”属于不当并列。)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找出与例句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
例:君为呼入,吾得兄事之?
A.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C.籍吏民,封府库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直面科学创新的文化障碍
汪品先
  ①华夏文化有着历史上的辉煌,但在深层次里存在着不利于科学创新的因素。阻碍科学创新的因素很多,有物质上的、文化上的;但根子还在文化,这是科学创新的土壤。每个民族都有一种说不大清楚却又无所不在 的特征,往往习惯到不能自察,只有和别的民族比较才能发觉,但又深入血脉之中,好比文化细胞里的基因;虽经千年流散,性格鲜明依旧。创新文化就是属于这种层面的东西,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就得向这样的深层次里反思。   
  ②如果拿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作为东西方文化源头的代表进行比较,孔子谈的主要是社会现象、人际关系;而亚里士多德从物理学到生物学都有兴趣,现代科学之产生于西欧,不无文化历史原因。自然科学的产生,源自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并不是为了实用。但这种兴趣在中国古文化里比较淡薄。中国人感兴趣的,一种是儒家之道,另一种是技术的应用。科学研究只为实用服务,“为科学而科学”是受批判的。这种重实用、轻精神的科学观容易导致浮躁、肤浅。科学____是生产力,____是文化,对科学有如痴如醉的热爱,____会有不屈不挠的探索和创新。
  ③东西方文化的另一个区别在于“权威崇拜”。基于农耕经济的华夏文化,特别主张尊师敬祖,学子的任务在于“替圣人立言”,只需引据“子曰”“诗云”,并不要求科学论证。这与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正好背道而驰。如果在学术上只会师承、“紧跟”,对国内外权威唯马首是瞻、看脸色行事,创新就无从谈起。
  ④近百年来中国经历的社会动荡和文化反复,又对创新形成了新的障碍。170年前的鸦片战争,逼出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讨论。与之伴随的一种特殊现象,是我国百年来快速、频繁的文化反复,“尊孔”和“批孔”就是一例。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会像我们那样在如此短暂的历史时期里,对自己的主流意识全面否定和再否定,让是非、善恶的概念,如此频繁地经历180度的翻转。反复过多的后果,一方面是文化支柱的损坏和精神信念的丧失,另一方面是外来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泛滥。历史表明,文化多样性才是创新的最佳环境,相互交流而又相对独立,对外开放又保持特色,例如春秋战国时的中国,或今天的西欧。当今世界在文化上的一边倒,并不见得是好现象。
  ⑤随着亚洲经济的复兴,东方传统文化的国际地位将被重新确定,但是我们自己并不知道答案在哪里。在新条件下对传统古文化作重新认识和“信息挖掘”,是中国创新路上的“法宝”之一。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这固然不利于早期分析科学的发展,但对于今天的系统科学整合研究,这种思维方式有没有优势可以发扬?
 ⑥而中国的当今文化中,也包含着许多不利于科学创新的因素。文化反思,已经成为中国发展到现阶段必须提上日程的国家大事。当今的中国,正处在令全世界同行羡慕的科学春天。然而要使科学投入变为科学创新,不但要有规划,还要有推进创新文化的系统举措。
  ⑦科教和文化单位,对创新文化最为敏感。导向最重要,学校的特色各有不同,但决不可以去培养扭曲了的“社会人”。担负着科技传播责任的媒体,不少却患有趋同和广告化的通病,把科学家当模特儿宣扬,把研究成果当商品炒作,这种陋习有待主管单位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加以纠正。从文化角度发展科学,重要的发力点在于科普的质量。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迫切需要将科学进展用非专业的语言进行传播。其中的关键在人。
  ⑧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会是一个各地齐步走的过程。德国以“科学城市”的评比来促进科普,中国能不能也提倡建设创新型城市?例说,“海派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如果能重新定位、去芜存菁,上海能不能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上先行一步?
 ⑨总之,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和建设小康国家一样具有历史意义、而又不可分割的宏伟目标。那时候的中国不单是经济腾飞,而且在精神上一扫暮气旧习,新意盎然地挺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这将是多么令人振奋的前景!
1.第①自然段中画线的词语“这样”在文中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②段空格处填入最合适的选项( )
A.不但/更/就?
B.不但/更/才?
C.既/又/就?
D.既/又/才
3.本文主要从那两个角度“直面”我国科学创新的文化障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将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作比较,阐明了古代西方文化优于东方文化的观点。
B.作者认为,是否重视“技术应用”和“权威崇拜”,是区分东西方文化的标尺。
C.第④段以“尊孔”和“批孔”的例子来证明我国近代文化主流意识曾屡遭颠覆。
D.文章结尾论证了创新型国家和小康型国家的关系,认为两者目标其实是一致的。
5.从议论文语言讲求准确、严谨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⑧段作者提出上海要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上先行一步”,请你为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一条具体建议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民族文化特色(因素、基因)?
2.B?
3 传统、现实?或:反思、举措(对策、设想)?
4.C?
5.(1)用转折复句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的全面判断,看到不足,更看到当今的价值。
  (2)用商榷的语气引导读者思考,不强加于人,使语义表达更准确严谨。?
6.“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识记字音》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