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四)
2017-08-09 23:23:1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题。
  陶渊明的诗文辞赋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真率自然,每一篇都是他的肺腑之情的自然流露,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他的田园诗风格平淡朴素,清新隽永。但他也写过一些歌颂神话传说的牺牲者和历史上反抗暴政的壮士的诗,风格悲壮豪放,被鲁迅先生称誉为“金刚怒目式”(《题未定草(六)》)的作品。陶渊明重在“写心”“写意”,并不着意描摹物象。但他一旦对景白描写生,只需①的几笔,便能捕捉住景物最突出的特征,妙摄其意态、神韵,并自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他的诗文语言生动精炼,明白如话而情意深厚,犹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于质朴中含有文采,貌似枯槁实则丰腴,这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指出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境界。例如:“②。”诗人用一个“③”字表现盛夏树木清阴的浓郁,使无形无状的凉意,顿时可见可融,成了贮积在浓阴中的一汪清潭。又如“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十个字,不仅写出雪的④,而且传出雪野在静穆中仿佛发出微妙的声音。再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把迎风拂动的禾苗写得生意盎然,活泼可爱,仿佛有灵性,有生命。?
1、在①④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A、①疏疏朗朗?④轻虚洁白?
B、①疏疏朗朗?④轻盈洁白?
C、①萧疏简淡?④轻虚洁白?
D、①萧疏简淡?④空灵洁白?
2、在②③处填入的诗句、词语最恰当的是( ?)?
A、②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③没?
B、②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③余?
C、②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③贮?
D、②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③绕?
3、下列加粗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意然(àng)?丰腴(yú)?
B、揉造作(jiǎo)?积(chú)?
C、清新永(juàn)?望(mí)?
D、蓊郁郁(wěng)?婆(suō)?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陶潜的诗不是一味飘逸,也有“金刚怒目式”。?
B、“大匠运斤无斧凿痕”这一比喻说法既是赞美陶诗艺术造诣之高,又是对其直率自然诗风的肯定。?
C、陶诗的风格是表面质朴,而实际华丽;表面单薄,而实际丰满。?
D、“写心”“写意”,实质上就是鲁迅先生提倡的白描手法。?
5、下列陶渊明的诗句,属“金刚怒目式”的是( ?)?
A、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B、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
C、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D、引壶觞以酌,眄庭柯以怡颜。?
E、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参考答案:1、C
2、C
3、B
4、D
5、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寓言课上的预言
李克南
  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姜琳,正在给孩子们讲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一只狐狸见到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就赞美乌鸦羽毛漂亮、身材健美,并说要是再唱支歌那就更可爱了。乌鸦心里高兴就开始唱歌,可是刚一开口,嘴里的肉就掉在了地上,狐狸叼起肉得意洋洋地走了。
  姜琳讲完故事的寓意,让大家做练习,她说:“同学们,请你们每人对受骗的乌鸦说一句话。”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按老师的暗示对乌鸦说,以后别再虚荣了,听了恭维话就得意忘形,要接受教训。只有一个名叫董玉素的胖乎乎的女孩说:“乌鸦,你别难过了,再吃肉时我分给你一块。”
  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姜老师说:“你这个孩子,是非不分,就像《农夫和蛇》那则寓言里讲的农夫一样,将来走到社会上非吃亏不可。”小玉素心里不服气:乌鸦受骗心里正难过呢,它这个时候一定最需要好朋友的安慰了。
  接着,姜老师又说:“大家再想想,如果乌鸦和狐狸再见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学们抢着回答:无论狐狸怎么夸奖乌鸦,乌鸦就是不理它,最后,狐狸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老师说:“同学们回答得都很正确。”这时,一个小男孩高高地举起手说:“狐狸是狡猾的,它不会再重复老一套办法了。”老师问:“那你说会怎样?”
  于是,那小男孩绘声绘色地讲道:“狐狸再一次见到乌鸦,就对乌鸦说:‘乌鸦老弟,上次我骗了你的肉,真是对不起,我妈妈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我,要我再见到你时,一定要向你道歉,如果你不肯原谅我,我就站在这里不走了。’乌鸦见它说得很诚恳,就对它说:‘狐狸大哥,我原谅你了。’乌鸦一说话,嘴里的肉又掉了,狐狸赶紧跑过去把肉抢了过来。狐狸正要把肉吃下去,忽听乌鸦在树上哈哈大笑,‘臭狐狸,这回你死定了,我在肉里下了毒!’狐狸一听,连忙把叼到嘴里的肉吐出来,跑向不远处的小溪边,不停地用水漱口。这时,乌鸦从树上飞下来,不慌不忙地叼起地上的肉飞走了。”
  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说:“吴宝河同学想象力很丰富,故事讲得也很精彩。好好努力,日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的。”
  转眼20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老师姜琳,已经成为一名著名的特级教师。
  这天,她作为教育界知名人士,应邀到一所监狱,为那里的服刑人员作帮教演讲。到了那里才发现,一同受到邀请的还有本市享有很高声誉、由下岗职工组成的“三实”家政服务公司的女经理,她就是当年那个安慰受骗乌鸦的小女孩——董玉素。让她料想不到的是,演讲结束,代表监狱服刑人员发言的那个穿着囚服的人,竟是她当初预言会成为作家的吴宝河。
  两个身份悬殊的人同时叫她老师,让姜琳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听了董玉素介绍她的“三实(诚实、踏实、朴实)”公司经营理念,以及她对服刑人员充满关爱、鼓励的话,姜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个小女孩,不顾老师提示的所谓正确答案,去安慰寓言中被讽刺、嘲笑的对象——乌鸦,这是多么可贵的童心、爱心!而那个年纪小小,连狐狸都敢骗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智慧”后面,又隐藏着多么可怕的东西啊。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自己当年怎么就没有想过呢?(《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的题目《寓言课上的预言》十分新颖,巧妙地运用了谐音,“寓言”是故事的载体,“预言”是故事的焦点,题目引人入胜,读完小说,回味无穷。
B.“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这是典型的侧面描写。
C.小说的构思有些脱离现实生活实际,20年后董玉素和吴宝河的变化与20年前的反差太大,而且生活中不可能有这么巧合的事情。
D.小说结尾“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表明姜琳老师又在犯一个新的错误,难道吴宝河的犯罪一定与家庭有关吗?
E.小说的主旨是,通过董玉素和吴宝河两个孩子的成长历程的叙述,引发人们进一步对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巧妙之处,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姜老师的“预言”或“反思”你怎样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D
2.参考答案:这篇小小说截取两个场面,非常集中地写两堂课——寓言课,帮教课,时空跨度大,情节跳跃性强,结局与“预言”相反,对比强烈,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3.参考答案:评价“预言”举例(一)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姜老师的课设计得很精彩,对学生,姜老师盛赞吴宝河想象力丰富,故事讲得精彩。并预言他只要好好努力,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作家。这是很好的鼓励。但姜老师的“预言”,对学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吗?如果是,董怎么能成为“三实”的董事长?如果不是,吴怎么会沦为阶下囚?本文的预言不能实现,正是对把教育的功能看得绝对化的一种讽刺,教育不是万能的!(二)人生是一个生命的过程,是一出充满变数的戏,它往往不是依据某条公式定理来推导的,又或者不是由某位预言家来预设的。小说写到这里,是作者的思索,也是读者对自己阅读期待的检视,对自己灵魂进行的一次拷问:我们有没有资格以真理裁决者的身份去轻易裁判别人的人生?
  评价“反思”举例面对自己的学生出现今天这样的截然相反的人生结局,她陷入了深思,甚至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批判性的质疑。姜老师的自责,有一定道理,教师应该用心呵护孩子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充满善良的同情心和洒满阳光的爱心,但当年她却用成年人所谓的理智的道德说教否定了这种宝贵的同情心。这是让她深为内疚和不安的。但把吴宝河看成是连狐狸都敢骗的孩子,要去探究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智慧”后面隐藏的可怕的东西,恐怕就是多虑和危言耸听了,至于把孩子的智慧,看成是“狡诈的心计”就大错了,童心无拘,童言无忌啊!了解一个人的命运,不能从现有的固定思维去判断,而更应该具体结合学生的性格、心理、成长环境,去把握一个学生的发展方向,做老师的更重在引导,而不再急于下结论,了解一个人,需要时间,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观,却更需要全面、细致。我们到底该怎样去教育一个学生,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了解一个人,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评价遇见的人和事?或许,正确与错误,引导和误导,真理和谬论就在你我的一念之间,我们都应该认真地思考。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值得每个人认真对待。老师的一句预言,学生的一句话,别人的一个眼神,都可能有深刻的意味。但不要轻易下一个结论,下任何结论前都应该认真深思。(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公布了中国姓氏研究新成果。专家耗时两年,根据1110个县市、2.96亿人口、4100个姓氏的大量数据绘制出100张大姓分布图。研究发现:这些分布图与《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有重叠,所有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似乎都存在一种说不清的重叠现象。
项目负责人袁义达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大约5000年前,姓就被定为世袭。其间绝大部分是父系社会,中国人都随父姓。而在遗传学上,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他的后代。由此推断,同一姓氏的人群就具有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换言之,姓氏的分布和Y染色体遗传基因的分布应该是平行关系。那么中国姓氏在5000年中是稳定的代代相传,还是像日本一样是偶然一次出现的呢?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只有少数的几个姓,明治天皇为了改革,要求全国人民都要有姓。于是,短短几年出现了8万多个姓,且多数以地名命名,比如松下、井上、田中等。日本人的姓氏就很难与遗传联系起来。
上个世纪90年代,为弄清姓氏传承的稳定性,袁义达对中国姓氏在历史上的分布也进行了一次调查。对宋、明、清和当今这四个时期的姓氏统计发现,一千多年来中国姓氏传承非常稳定,每个时期的姓氏分布曲线基本重合。他说:“中国人的姓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从科学角度来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常好的研究遗传学的标本,是历史上男性活动的忠实记录者。”
两次姓氏统计完成后,他自编软件把100个大姓的分布制成了一张张彩色的姓氏分布图,从中可直观地了解到每个姓氏在全国的分布区域和在当地人口中的比例。他突然感觉这些姓氏分布图有点似曾相识,查阅《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这二者竟然有重叠,比如糖尿病在山东地区比较高发,而孔姓在山东出现的频率也是最高的。
袁教授当然知道,姓氏和疾病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而且疾病和Y染色体的关系也不大,疾病多数发生在常染色体上。可是,让人不解的是,并不只是一两张图相似,或者某个姓氏和疾病表现出某种关联性。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但又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其研究欲望再次被调动起来。这种重叠现象是否和几千年来的人群活动有关呢?如果把常染色体的突变看作疾病,我们5000年中是以男性为主进行群体迁移的,Y染色体在迁移,和Y染色体同在一个个体上的常染色体必定也随之迁移,研究Y染色体的分布规律就能找出常染色体的某些分布规律,必定对研究某种疾病的起源有帮助。“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研究禽流感病毒在通过研究候鸟迁徙的路线一样,”他形象地比喻说,“我们现在没直接研究疾病的分布,而是通过研究载体的分布来找出疾病分布的规律。”
研究还在深入。他认为,对姓氏和疾病关系的探究,可以为研究疾病起源的专家提供一些新的线索和资料。医药学领域现在就开始关注姓氏和遗传基因的关系,有可能为新药和个性化药物的研制提供线索。同样的病在不同人群身上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比如同样的感冒药对某些人十分有效,对某些人则没有半点效果。“如果找到姓氏和遗传基因的关系,那么,根据姓氏开发个性化药物甚至‘对姓下药’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摘自《北京科技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中国姓氏”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姓氏可靠地记录了历史上的中国男性活动,又是当代研究遗传学的好标本。
B.中国人的姓氏不仅具有文化意义,还有相当的科学价值,且姓氏的传承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C.5000年中,中国人口以男性为主进行群体迁移,每个时期的姓氏分布曲线基本重合。
D.中国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但又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小题2:对“所有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似乎都存在一种说不清的重叠现象”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氏项目组绘制出的100张大姓分布图,跟早先的《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惊人重叠。
B.文中举例说,糖尿病在山东地区比较高发,而孔姓在山东出现的频率也是最高的。
C.根据遗传学知识,姓氏和疾病应该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可是二者又分明表现出了某种内在联系。
D.姓的世袭和随父姓的中国传统,使得同一姓氏的人群具有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及其携带的遗传基因;日本的姓氏数量后来居上,却很难与遗传联系起来。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宋、明、清和当今这四个时期的姓氏发现,一千多年来的姓氏分布曲线基本重合,
这说明中国古代人口无迁移。
B.有怎样的姓氏就会有怎样的疾病,比如糖尿病在山东高发,而孔姓在山东出现频率也最高,姓孔就意味着会生糖尿病。
C.疾病多数发生在常染色体上,和Y染色体的关系不大,而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
此,疾病跟男性关系不大。
D.以研究中国姓氏的分布为载体来研究中国人的疾病分布规律,不仅为研究疾病的起源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使根据姓氏开发个性化药物成为一种可能。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5000年中……每个时期的姓氏分布曲线基本重合”扩大了范围
小题2:题干中的“所有的姓氏”是就中国姓氏而言的,日本姓氏超出话题范围;姓氏和 常见疾病之间的“重叠”现象也仅限于中国
小题3:ABC的推断均不合逻辑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洗  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个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的,浑身没劲。小伙子跃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嗯。”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用,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到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地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把水放满,泡在里边;或者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没再想下去,这时候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得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澡洗。”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像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地响,他们默默地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个冷饮店,冰箱轰隆隆地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一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是洗热水澡,还是冷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是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地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回,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儿,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有删改)
小题1: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
小题2: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
?
?
小题3:“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多方面的考虑。请就主题思想这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6分)
?
小题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后退了半步,表明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
B.文中使用的“黄鱼车”、“弄堂”等字眼所体现出来的地域色彩,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C.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就不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的问题如此犹豫
D.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E.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达出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精明,节俭,有些小气:②敏感,细腻,谨慎,多虑;③心地较为善良,通情达理。(答对一点给2分,答满三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③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观点: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1)取材于 “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2)透过“洗澡”引起的故事,体现作者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和思考;(3)“洗澡”触发的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提示人性的奥妙和复杂,表现作者对某种地域、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只要求对主题思想作些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分析充分,给4分。)
小题4:BD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不招呼用车、讨价还价、不卖冷饮的、自制橘子水,体现了主人公精明,节俭,有些小气甚至吝啬的特点;对小伙子的问话的想法及应答,体现了主人公敏感,细腻,谨慎,多虑的性格特征;因天热不忍心再还价、想买两瓶冷饮、给小伙子橘子水喝,体现了主人公心地较为善良,通情达理的特点。
点评: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1、分析人物形象:①关注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提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2.刻画人物的手法:①正面、直接描写,如肖像、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等;②对比、衬托或烘托。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或烘托。
小题2:试题分析:“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 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 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是夏季。“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
点评:环境描写在小说艺术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驰骋的舞台,并为情节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它自然成为最凝聚作者心血的地方之一。 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为探究题,答案开放程度较高,注意从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三个方面选择一个方面考虑。主题涉及小市民习性、人际关系、上海文化等,结构关注线索、故事的展开和结尾,象征要挖掘“洗澡”的多重意蕴。注意结合第4小题的选择考虑。
点评:既然是探究,其探究结论也应该是富有个性色彩的。我们说一切要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要从社会存在的事实出发,但这绝对不是要我们做材料或社会存在的奴隶,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问题,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问题。
小题4:试题分析:A项骑黄鱼车的小伙子骑车迎上前,是希望主人公“他”主动招呼用车;后退半步是因为“他”没有主动招呼,只好自己揽生意。E项作者对两个人物没作明显的褒贬,意在揭示一种市民习性和地域文化。C项这样说有一定道理,但是上海的小市民文化角度考虑,即便“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也有极大可能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问题如此犹豫,这是由其性格决定的。
点评:在理解和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前提下,寻找在文中的对应内容,然后比较辨析,最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手法错误,有的是表达效果的错误,有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一定要静下心了,判断时要仔细认真。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镜子中的难题
  人人都照镜子,对镜子总是使物体左右反转习以为常。然而,为什么镜子使物体左右反转,而不使物体上下反转的问题,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镜像难题”。镜像问题不仅涉及到镜子的几何光学性质,还涉及到人在看映在镜子里的像时的心理作用,这是镜像问题成为千古之谜的原因之一。
  当你面对镜子,举起左手,这时映在镜子里的自己举起了右手。这时你猛然发现,镜子让自己左右反转了。从物理学的角度看,镜子形成像的机理是怎样的呢?找一面镜子垂直于地面放置,在镜子前面依次放三个箭头,箭头的指向分别是向上、向右和向前。垂直镜面,从镜子外向镜子里移动箭头,我们将看到,向上和向右的箭头的实像和虚像会重合在一起,箭头与箭头重合,箭尾与箭尾重合。可是,惟独与镜面垂直的向前的箭头,实物和虚像方向反转,箭头和箭头不能重合。这样看来,从光学角度讲,镜子其实是把实际的物体的前后反转了。可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到的却是左右方向的反转呢?原来,通常在面对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以自己身体作为坐标系来判断它们的位置情况。如果看到自己头上的物体,就会判断“那个东西在上面”,如果看到自己左手方向有个物体,则会判断“那个东西在左边”。在照镜子的时候,我们都以镜子中的像作为坐标系,本来是前后反转,却最后强加给了左右方向,于是在人的眼中,镜像和实物出现了左右反转。
  我们照镜子,就会感觉到左右发生了反转;但是生活中也有感觉左右不反转的事例,比如说汽车的后视镜。假设你坐在车里,有人骑摩托车试图超越你的车,在后视镜里,当你看到试图从右侧超越自己的摩托车时,真实的情况是,它的确是打算从右边超越过去。在这个情形下,尽管我们看到了映在镜子里的车后的像,但是却不会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如果将这个搞错了,以为既然是镜像,左右反转,因此判断摩托车是想从左边超越自己,则十有八九会发生交通事故。
  为什么我们不会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呢?在驾驶员的视野中,不管是镜子内或镜子外,都能看到延伸向前方或后方的道路,两者的方向实际上是相反的。但这个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在镜子内外的世界里使用同一个坐标系,所以有后视野的场景中,人对镜子中的像不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当人们用共同的坐标系捕捉镜子内外的世界时,不会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而如果人们用不同的坐标系分别适用在镜子内外的世界时,我们就会产生反转的感觉。很显然,镜子的神秘有潜在的心理机制的作用。
  通过对镜像问题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大脑意识是具有可塑性的,脑内生理上的机制可以根据后天情况加以改变,产生对后天情况的适应。通常,我们亳不怀疑地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的概念生活着。但是,如果情况改变,我们的大脑能够把过去的常识封锁,重新塑造出另一套坐标系。总之,镜子既平凡又神秘,它把我们的大脑引向无边无际的深邃世界里,而且,它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神秘世界的入口,这是多么地不可思议。(选自《百科知识》2008年2月下半月)
1、下列关于“镜像难题”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人们看映在镜子里的物体时,有时会感觉到左右反转,有时却感觉左右不反转。
B、人们在照镜子时发觉,镜子会使物体发生左右反转,而不能使物体发生上下反转。
C、镜像反转这一镜像难题,不仅与几何光学的性质有关,更与照像人当时的心理有关。
D、从镜子成像的机理来看,镜像只是把物体的前后反转了,而不是左右方向的反转。
2、下列对于“镜像难题”形成原因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从光学角度讲,镜子其实是把实际的物体的前后反转了。
B、人们在照镜子时,多会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坐标系来判断位置情况。
C、人们在照镜子时,多会以镜子中的像作为坐标系来判断位置情况。
D、人们在照镜子时,多会因为所处的环境和位置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觉。
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镜像难题之所以千载难解,其实是因为人们起初只是单纯地从物理学角度去探究。
B、如果不会受到心理错觉的影响,那么在照镜子的时候就不会发生左右反转感觉。
C、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始终会不自觉地用共同的坐标系来了解后视镜中虚像反映出来的实物的方位。 D、大脑意识具有可塑性,脑内生理机制可据后天情况进行改变这一认识是通过对镜像问题研究之后得出的。


参考答案:1、B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