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常见题型》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22 10:46:3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有个盲人在夜晚行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明亮的灯笼。人们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呢?”盲人说:“我提着灯笼,既为别人照亮路,同时也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撞倒我,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保护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这话引起了大家的沉思。
是啊,人生在世,命运多舛,难免会遇到种种不幸,倘若人人都象这位盲人一样,在心中点亮一盏爱之灯,既照亮了别人精神家园的暗夜,又给自己的人生驿站带来成就与愉悦,那么这个世界一定会充满光明的温暖。
根据以上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请以“心中点亮一盏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
这是一道极富文学特质的形象性创意作文题。“灯”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实指”,而是字面意义背后的“虚指”。“虚指”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其实材料中已有揭示,如“在心中点亮一盏爱之灯,既照亮了别人精神家园的暗夜,又给自己的人生驿站带来成就与愉悦”,这便是命题的意义指向。因此只要你用哲学的见解或文学的眼光,弄清楚话题本身是一个比喻的说法,“灯”是喻体,“人们心灵上的某些精神特质”是本体,如真诚、宽容、关爱、谦让、自省等美好人性,然后诠释或描写出人们心灵上所需要的某种精神特质依靠,从而点出它的意蕴。至于文体的选择,因人而异。若你擅长记叙、描绘,可以写成记叙文,叙述一个有关心灵之灯的故事,从而让情感震撼人们;若你擅长议论说理,可以写成议论文,从理性的角度辩证分析心灵上缺乏某类(如关爱之灯)美好人性之灯所受到的种种伤害,告诉人们应该搬掉心灵的石头,清除心灵的障碍物,点亮心灵之灯,这样,我们的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作文
请以“坚守的价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立意自定,2.角度自选,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这是一个命题式的作文,题目的形式是偏正短语,中心语是“价值”,作文的着力点也应该表现“价值”。而要写“价值”,就要求学生必须跳出自我的狭小空间,以审视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思考“价值”的体现之处。除了明确“价值”是全篇文章的写作重心外,学生还要准确理解“坚守”的含义,不能将“坚守”与“坚持”混为一谈,两者有相同之处,但区别也是很明显的:“坚持”强调的是持续不断,主要是指动作行为,如坚持锻炼,坚持行善等;“坚守”强调的是守护守卫,主要是指职责追求,如坚守阵地,坚守信念等。并且还要明确“坚守”一词的言下之意,之所以是“守”,而且还是“坚守”,说明在现实中遇到了侵犯或挑战,“坚守”阵地,说明遇到了敌人的进攻,而且敌人的兵力肯定是远胜于己;“坚守”岗位,说明现实中有“非常”情况或处于“非常”时期,如非典时期的医护人员,春节期间的环卫工人等;“坚守”信念,“坚守”理想,“坚守”道义等,说明外在的条件或情况对自己的信念、理想、道义等构成了挑战,自己的守护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下笔作文前对这些要心中有数,不能昏昏然去写。至于“坚守的价值”如何体现,稍加分析就可以明确,应是指自己的“坚守”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自然,对后世等所具有的意义。
明确里题目要求后,写作时还要善于打开思路。其实,不妨就从坚守的“实”的对象想起,写起。安史之乱时,张巡坚守睢城,惨烈至极,其“价值”在哪里?这在《〈张中丞传〉后叙》中说的很清楚:“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还有解放战争时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解放军坚守阵地,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其对整个战役,乃至对以后全国的解放都意义重大,并且在国难当头之时,作为一个战士,杀身成仁,为国捐躯,本身就非常有价值。由此想来,由此写来,由实及虚,思路会逐渐打开,或者哪怕就写对“实”的对象的坚守,如阵地、岗位、传统手艺等,或记叙,或议论,也是一篇好文章。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作文。(70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人说,瑕不掩瑜;也有人认为,瑕可掩瑜。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注意】
①题目自拟。②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写作题  人生要学会三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有时烦恼是自找的。请以“自得其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文体不限,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一、细心审题,理解“得”字。
自得其乐: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字词层面的含义)
成语出处: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白翎雀生于乌桓朔漠之地,雌雄和鸣,自得其乐。”
类似的成语有:
知足常乐、心满意足、无忧无虑、自我陶醉、怡然自得、悠闲自得、逍遥自在、悠哉游哉等。严格地说,写成其中一种都是偏题。关健就在“得”字。
有同学说提示语中就有“知足常乐”啊。这就涉及提示语与作文题的关系。提示语与文章立意之间存在三关系:大于、小于、等于。材料只是提供了立意方向,不是立意本身。而且江苏这种四不像的作文题,立意应当服从题目而不是提示语,当然也不要忽视材料(如“气”)。像这个题目如果写“知足常乐”就顶多是基本扣题,三类以下文。(为什么?没有理想、没有责任、没有爱好)
再看“自得其乐”这个题目,“得”:得到、获得,“从中获得”。从什么“中”?应当是自己的工作、爱好、追求的理想或者是正做的某件事,如爬山、卖艺、高三艰苦的学习生活、帮助别人、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总之,十分热爱这项工作—“好”,才会其乐无穷;自我设定目标,达到就快乐;自得其乐的人一定有目标、有追求、有爱好、有情趣,而且能从中获得乐趣。
由好到痴,乐的升华,一种超越常人的自得之乐。慈善成瘾、卖艺成僻、从善如流、让自得其乐成为了一种习惯。(生活层面的含义)
当然,自得其乐的更高境界是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改其志,并能从中找到别人难以理解的乐趣。“得乐”表明本无乐,只因你心好之才能乐之。孔子在赞扬颜回时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五柳先生传》中“箪瓢屡空”一句用了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的典故,虽然生活清苦,常常没有吃的,但是陶渊明仍然以一种淡定闲适的心来对待。(哲学层面的含义)
这时,自得其乐就是一种心境,一种淡泊与坚守的境界。(美学层面的含义)
总之,“自得其乐”就是在别人认为没有快乐、发现不了快乐的地方得到了乐趣。进而“好”,进而“痴”,即使困窘贫穷也不改其志。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列小诗,按照要求作文。
浪前浪:是你推着我前进吗?
后浪:我以为是紧随着你。
于是,前浪和后浪扬声大笑
向海
  根据以上小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题目自拟,角度自定,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