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22 10:51:0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锰结核主要分布在水深4~6公里的深海盆的海底,在东太平洋的克拉里昂断裂带与克里帕顿断裂带之间储量特别大,大约平均每平方米100公斤以上,总量估计可达30亿~50亿吨。锰结核是一种。它外形浑圆,一般是褐色的,往往以贝壳、珊瑚、鱼牙、鱼骨为核心,其他物质成层状生长,包裹核心,含有锰、铁、铜等20多种金属元素。到目前为止,关于锰结核的金属元素供应源有多种说法。早期比较流行的是,大陆或岛屿上岩石风化后分解出的金属离子,被风或河流带入海洋。后来也有人提出,是海底火山、海底风化和水溶液为它提供了所需的金属元素。海水本身是盐类溶液,也可能是重要的金属元素供应源。宇宙尘埃等外空物质也能形成锰结核的元素供应源。近年来,海底多金属矿泉被大量发现,有人提出可能这些矿泉带来的矿物质才是锰结核形成的基本物质基础。?
在深水环境下,锰结核不停地生长,单体锰结核生长速度极慢,可全世界的锰结核增长总量十分可观。科学家估计,太平洋的锰结核一年之内生长的铜就可供世界用3年!?
关于锰结核的生长机理,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假说:一是自生化学沉积说,认为海底的PH值增高时,氢氧化铁会围绕一个核心沉淀,这种沉淀物可吸附锰离子并产生催化作用,促使二氧化锰不断生成。二是生物成因说,它的理论根据是,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锰结核的表面和内部细微构造时,发现结核表面有很多由底栖微生物形成的空管和微窟窿,当其形成管子时,摄取了大量的微结核于壳内。三是火山活动说,认为火山爆发喷发出大量气体,伴随着锰、铁、铜及其他微量金属,这些金属进入海水中后,沉淀出铁的含水氧化物,使锰和其他金属经过氧化富集、沉淀,形成锰结核。?
现在已经估计出,锰结核大约每千年生长1毫米,有的甚至每万年生长1毫米,其生长速度远远低于海底沉积物的堆积速度。可是为什么锰结核没有被厚厚的海洋沉积物埋起来,还有待于人类去发掘。?
小题1:根据上下文,下列对“锰结核”的解释,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以海中生物残骸为核心,其他物质层状堆积形成的矿石?
B.火山爆发喷发出的含金属元素的气体的凝结物?
C.表层含有大量二氧化锰、氢氧化铁等物质的沉淀物?
D.含有丰富的锰、铁、铜等金属元素的海底团块?

小题2:下列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锰结核一般是褐色的,在锰结核的“核”上,含有多种金属元素的物质一层包裹一层,外形浑圆。?
B.锰结核含有锰、铁等20多种金属元素,它的表面有许多由底栖微生物形成的空管和微窟窿。?
C.锰结核的金属元素供应源是大陆或岛屿的岩石、海底火山喷发的气体、本身是盐类溶液的海水以及宇宙尘埃等。?
D.锰结核的年增长总量非常大,但就单体的锰结核增长速度看,非常缓慢,远远低于海底沉积物的堆积速度。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
A.海中的氢氧化铁围绕一个核心沉淀,当海底的PH值增高时,能促使二氧化锰的生成,并最终形成锰结核。
B.锰结核主要分布在深海盆的海底,这与其金属元素供应源和生长机理密切相关。?
C.海底火山爆发喷出的炽热气体,能将海中的锰、铁、铜及其他微量金属析出,形成锰结核。
D.锰结核的生长速度不同,体积大小不一,彼此相差很大,因他此无法估计锰结核的年生长量。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C
小题:B?


本题解析:
小题:A项,第一段中有“……往往以贝壳、珊瑚、鱼牙、鱼骨为核心”,可见此项说法太绝对;B项,火山爆发只是锰结核元素供应源的一种,且说法未被证实;C项,只是锰结核的生长机理的一种假说,不能用来作解释内容。?
小题:C项中列举的几个方面的锰结核的金属元素供应源都是一种学说,到目前为止,没有得到证实,不能把未然变为已然。?
小题:A项,原文中说“认为海底的PH值增高时,氢氧化铁会围绕一个核心沉淀”有因果关系;C项,在文中倒数第二段中关于火山活动说,可以找到依据;D项,在文中最后一段中说“现在已经估计出,锰结核大约每千年生长1毫米,有的甚至每万年生长1毫米”,据此可得出判断。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媒 体 与 学 术
  学术被认为是象牙之塔,媒体则是面向大众的。近些年,媒体与学术出现了互相渗透的情形。一方面,大学教授纷纷走上媒体,设席开坛,担当评委,评点时事。另一方面,媒体不断干预学术,既揭露腐败,抨击造假,又胡编学术,乱造大师。
  对此,反对者和支持者各有道理。
  其实,学术与媒体互相渗透,其得失在于人,在于媒体人有无学术根基或是学者对媒体有无驾驭能力。我国自有报刊始,学者与媒体就互相交融。报纸副刊,是学术与媒体沟通的最好渠道。许多知名副刊,主其事者和作者,多为大学教授,学术根底厚实。学术与媒体合二为一,尤其是学者与媒体人合二为一,提高了媒体的文化品位,学术也转变为社会生活的思想资源。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报纸副刊纷纷萎缩,文化版转型为娱乐。这让传统媒体的学术见识大为减弱,也令学术与社会渐离渐远。直到近些年,电视等媒体相继开设大讲堂,将学者引入新型传播方式,化学术叙述为大众话题,重新构筑学术与媒体的桥梁。不过,这与传统媒体和学术的结合,不是一回事。
  从前的学者多是通才,学术是他们的根基,报刊是他们的心声,社会是他们启蒙的对象。可以说,主动发言是他们的特征。今天,学者被媒体看好的前提是专业,讲什么以观众的市场需求为前提,带有很大的被动性。文笔是过去学者介入媒体的基础,在学术底气的映照下,优美晓畅的文字带给读者思想和情趣。现在的学者进入电视和广播,需要的是讲解故事的能力、编排故事的技巧,“三分钟一个亮点,五分钟一个高潮”。阅读、思索是今天的弱项,盯住屏幕接受才是主流,而屏幕最容易传播的是现成的结论、引人入胜的情节、拍案惊奇的形象、且听下回分解的期待。
  时代不同,媒体人、学者、受众不同,媒体与学术互相渗透的结果自然也不相同。最大的不同就是思想换作故事,启蒙改为娱乐。现在人们需要的是消遣,所以,学术必须具备大众文化市场需求的基本要素才可以进入媒体。丧失学术独立,这就是准入证。而许多媒体用“眼球效应”替代社会效应,学术价值从属于新闻价值,这是通行证。
  今天,在电视里讲故事不能不说一口流畅的普通话。但我也奇怪,过去的学问大家,大多地方口音浓重,却四处设帐授徒,桃李满天下。是不是那时的人们更尊崇思想与文化,而现在一切都系于表演,别的只是一种装饰?
1、媒体与学术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请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媒体与学术相互交融,体现出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传统媒体与学术结合,可能具备哪些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我国自有报刊始,学者与媒体就互相交融。
  (2)上个世纪90年代起,学术与社会渐离渐远。
  (3)近些年,媒体与学术出现了互相渗透的情形。(意对即可)
2、媒体根据大众文化市场需求选择学者;学者要善讲故事,讲什么缺少主动性(或:学术失去了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独立性);渗透的结果是用故事实现娱乐。(意对即可)
3、(1)对媒体而言:有利于媒体提高文化品位,加大对学术界的监督力度;
  (2)对学术而言:有利于学术转化为社会生活的思想资源;
  (3)对社会而言:有利于提升读者思想和情趣,推进社会启蒙,促进崇尚思想与文化的社会风气的形成。(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抢盐
刘永飞
(1)一大早,王月荣就接到儿子的电话,儿子在电话里的声音很急促,他说,妈,你放下电话赶紧去买盐,买得越多越好。
(2)王月荣有些意外,她问买盐干啥?儿子说,您就别问了,现在我这里所有的人都在抢购,这附近的超市已经买不到盐了,我等会要去更远的郊区碰碰运气。
(3)王月荣还是没明白儿子的意思,她问没事儿买那么多盐干什么,又不能当饭吃,当汤喝,儿子在电话那头就不耐烦了,他说,您先别问那么多赶紧去买吧,我晚上再给您解释。儿子还说,别告诉其他人,知道的人多了,反而自己买不到了。
(4)儿子挂掉电话,王月荣心怀忐忑,她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城里人怎么突然抢起盐来了。可是王月荣转念一想,城里人学问大,懂得的东西多,要抢购什么东西总是有道理。再说了,儿子是不会骗自己的。想到这儿,她把自己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带足了钱和手提袋就匆忙出了门。
(5)出了门的王月荣没有直接踏上去镇上的小路,而是犹豫了片刻,返身往村后走去,她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白文举。她和白文举家处得不错,尤其白文举会说话,见了面儿总是先夸一阵王月荣的儿子有本事,说什么同是大学毕业生,有的人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了,可是她的儿子不但落户到城里,而且还在城里买了房子。这话王月荣爱听,儿子的确是她的骄傲。
(6)所以,她愿意把这个好消息给白文举分享,说不定白文举又会对她的儿子一阵猛夸呢。此时的王月荣走得很急,脚步却努力迈得很轻,整个人就显得鬼鬼祟祟。?
(7)一去白文举家要经过李秀英的门口,走到李秀英门口,她的脚步更轻了,像过地雷阵那样小心翼翼,这件事儿她不想让李秀英知道,她烦李秀英。这主要是因为李秀英嘴巴大,啥事都往外说,她的一张嘴就像个广播站,一天到晚地发信号,无非是张家长李家短什么的。最让王月荣反感的是她竟给人说,自己的儿子留在城里不是自己的本事,是找个城里媳妇的缘故,还说什么“倒插的杨柳不是柳,倒插门的女婿不是人”的怪论。就凭这点她也不会让这样的好消息给她分享。让她后悔去吧,想到这儿,她嘿嘿地笑起来。
(8)让她颇感心安的是,此时的村子很安静,除了鸡鸭鹅在街上溜走,并没有看到村里的人。否则,真要是遇见了,自己是说,还是不说呢,说吧,人家买到了,恐怕自己就买不到了,不说吧,这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也怪不好意思的。
(9)“他文举叔、他文举叔。”来到白文举门口,王月荣压着嗓子喊,屋里没人应承。老东西睡得真死相,算了,我还是多买些吧,回头给他几包,省得把李秀英给喊醒了。
(10)等上了去镇上的官路,人流就多起来,看到自行车、电瓶车、摩托车一辆辆从身旁鱼贯而过,王月荣心里就紧张,他们该不会都去抢盐的吧!想到这儿,她真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学骑自行车,这要是盐都被别人都买光了,自己咋办呢。可是她仔细一想,他们应该还不知道消息呢,想想看儿子才打来电话,离乡下这么远不可能那么快传到。这样想着心里平静片刻,可是看到人流越汇越多,心里又不踏实起来,好在她离镇上是越来越近了。
(11)可是,就在王月荣挥汗如雨疾步如飞往镇上赶的时候,她却看到不少人开始从镇上返回,按道理说这集市刚开始,人们不该这么早回来。正疑惑着,王月荣看到白文举和其他村人各背着个尼龙袋一路聊着笑着回来了。她还看见李秀英也在其中,她一路走还不忘用蓝格格手巾抹汗。
(12)等他们看到王月荣,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说,你咋才来呀,街上的盐早就被抢光了,王月荣一听脚步就有些踉跄,她想说些什么,不知道从何说起,什么话也没说出来,就哇一声捂住脸蹲在地上哭起来了。众人赶忙上前劝说,而王月荣像撒泼的孩子,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众人无奈,只能悻悻地走了。
(13)王月荣就这样从镇上哭回来,她不知道这到底咋回事,怎么大家都比她知道得早?为什么这么多人去抢盐却没人告诉她,这不是大家商量好欺负她吗!她越想越委屈,越委屈眼泪越多。
(14)当王月荣有气无力地回到家门口,立刻停住了哭泣,她看到自己的门前铺着一条蓝格格手巾,手巾上整齐地堆放着一袋袋食盐,足有15包之多。
(15)就在这时,她口袋里的手机响了,是儿子打来的,儿子的声音跟先前一样急促,他说,妈,盐买了吗,要是没买就别买了,刚才网上和电视上说了是谣传。王月荣一听立刻又哭起来了,电话那头儿子一直在喊:“妈,你怎么了,你怎么了?”此时,王月荣哭得声音更响了。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小题1:小说第(4)段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作者塑造了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王月荣?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的后半部分重点写了王月荣的“哭”,使王月荣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请结合文章分析她“哭”的原因。(4分)
小题4:中国人的“抢盐”行为,有人认为是荒唐的举动,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您对中国人“抢盐”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段话巧妙地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揭示了王月荣接到儿子的电话后虽有疑惑,但更相信儿子的真实心理。(2分)为下文情的的发展作了有力的铺垫。(1分)
小题2:塑造了一个思想愚昧、心胸狭隘而又富有虚荣心的农村妇女形象。 (“思想愚昧、心胸狭隘而又富有虚荣心”一个要点一分共3分)简要分析(3分)如:分析①当儿子让她赶快去“抢盐”时,她听从了儿子的叮嘱,不愿把这一消息告诉其他人,表现了对儿子的盲从。②只因为李秀英说过他儿子的“不好”,就怀恨在心,不想让李秀英知道要尽快“抢盐”的事,显示出她狭窄的心胸。③白文举会说话,见了面总是先夸一阵她的儿子有本事,她就愿意和白文举一家交往,表现了强烈的虚荣心。
小题3:①她听说“街上的盐早就被抢光了”,为自己抢不到盐而哭。?②她为“这么多人去抢盐却没人告诉她”而哭,觉得自己被人欺负了。?③当儿子告诉他别“抢盐”了时,她又为今天“戏剧式”的遭遇而哭。? (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小题4:观点一:抢盐的举动是荒唐的。? (1分)
理由(4分)①中国曾不止一次陷入如此疯狂的“抢购”风潮中,如2003年SARS时,人们抢购板蓝根、84消毒液、口罩等,应该给人以深刻的教训——不要盲目跟风。②“抢盐潮”再一次凸显国内一些消费者的不理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基本知识以及盲从心理。?③我们要理智去评测一些事情,然后再开始行动。不够理性的消费者再一次成了虚假信息和市场炒作的受害者。习惯盲从的消费者应该学会理性购物。?
观点二:抢盐的举动是可以理解的。(1分)
理由(4分)①这并不是素质高低的问题。美国和韩国不也出现抢碘片抢海藻类食品的热潮吗?其实消费者怕的并不是日本的核辐射,而是内地食盐价格的可能上涨。中国的消费者已经从“蒜你狠”、“豆你玩”和“姜你军”中吃尽了苦头。他们已学会抢购和囤积即将涨价的生活必需品。②中国国民绝人多数还是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这缘于勤俭持家、喜欢储蓄的文化传统,也与百姓福利水平不高、存后顾之忧有关。③物价上涨,尤其是市场炒作所导致的物价暴涨,已成为百姓的人敌。因此,政府应着力平稳物价,才能稳定人心、稳定社会。


本题解析:
小题1:像“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类问题一般是考查是小说的表达方式,一般来说小说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考生在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所考查段落属于哪一种表达方式,本文第四段属于心理描写,从情节安排来看,起铺垫的作用。
小题2: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王月荣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小题3:本题是考查学生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王月荣的“哭”在文中后半部分先后出现三次。第一次是在第12段,当众人告诉她盐被抢光了,她觉得自己抢不到了;第二次是13段,回家的路上,王月荣觉得无人告诉她,她觉得委屈而哭;第三次是在文章结尾,儿子告诉她不用抢盐了,这次的哭需要结合全文来分析,可以得出,此次的哭是因为她一天的经历。
小题4:做这类题时考生务必要首先表明观点,然后分析持这种观点的原因。当然分析时要结合生活实际,多做一些横向比较,以充分的事实依据阐述自己的观点。考生可以认为抢盐的举动是可以理解的,也可以答抢盐的举动是功荒唐的,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都要自圆其说,言之成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两根蜡烛应互相照亮
麦克·里奇
  劳丽丝主管见我太忙,便叫我再多招一个帮手。在招聘会上,有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坐在了我的对面。女孩美丽得让我羡慕,但更多的是嫉妒。虽然我自我感觉不错,但仅仅是一个白领丽人。而她,要是有了我相同的资历,马上变身为一名出色的职场佳丽,肯定比我更出色。
  在她简短的自我介绍后,便很礼貌地将简历递到了我的面前。她叫爱尼,当我看到她竟然毕业于纽约一家名牌大学的时候,直觉告诉我,这个人不能要:如果哪天公司裁员的话,她便是我最大的威胁。
  我让她回去等消息。当然,她永远也无法等到我的消息。
  没想到,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劳丽丝主管冲我笑了笑说:“琳达,你来我的办公室一趟,看我给你带来了什么好消息,以后你的工作就不会那么辛苦了。”令我大吃一惊的是,劳丽丝办公室里竟然坐着爱尼。?
  劳丽丝主管说:“这便是我从你昨天交上来的招聘名单里挑选出来的,现在,她已经是我们部门的一员,希望你们好好合作。”?
  爱尼冲我一笑,说:“学姐,以后请多多关照。”我的心里一沉,但表面上没显露出不高兴来,我提醒她说,这可不是学校,我也不是你的学姐。爱尼赶紧改口说:“那我就叫你琳达姐吧,我以后一定好好跟你学!”我没有心情跟她客套,我怎么也想不明白,她的简历怎么会在劳丽丝主管的手里呢??
  我快步来到自己的办公桌前,这才发现,我的办公桌上除了一张广告单外,已经没有其他的东西了。也就是说,我误将爱尼的简历跟其他人的简历夹在一起交给了劳丽丝主管。而我竟然愚蠢到以为从路边接到的那张广告单是爱尼的简历,还自以为是地将它压在了我的办公桌上。?
  我将爱尼安排在我对面的办公桌前坐下后,便打开电脑,胡乱地敲着键盘。我的眼睛虽然死死地盯着电脑荧屏,但心里却狠狠地想,看你这个小妮子能有多大能耐,我总会想到一个整治你的办法!
  爱尼几乎每天早晨都比我早到,还极讨好地冲我笑着打招呼,不管我愿不愿意,她都是琳达姐、琳达姐地叫。说实在话,她长得确实好看,人也乖巧,如果不是同事的话,我倒真想跟她交个知心朋友。
  有一天,爱尼突然递过来一张报表,说是请我给看看,其谦虚的程度很让人感动。本来我是不想看的,她的工作,出了错又不找我。见她态度诚恳,我心软了。谁知,我看着看着便看出了问题,而且这还不是一般的问题,一单业务的数字由原来的363.6万,变成了393.9万。这还了得,弄得不好公司会亏本的。就在我正准备好好地数落她时,我又突然改变了主意:如果在例会上将这件事情说出来,说不定劳丽丝主管便将她辞了呢。  
  好不容易盼到例会,爱尼将自己的报表早早地发给了大家。还没等劳丽丝开口说话,我便迫不及待地拿起报表。我完全不顾爱尼直向我眨眼睛的着急样,我在心里说,你别以为我会包庇你!
  我清了清嗓子说:“这个新来的爱尼也太大意了,竟然出了这么大的错误,你们大家都看看,这是什么数字?”
  就在我准确地找到那组数字时,我傻眼了,原来爱尼早已将报表重新校对过并改过来了。面对所有人的目光,特别是来自劳丽丝和爱尼的目光时,我的脸腾地红了。
  一回到办公室,爱尼便一个劲地向我解释,她不是故意的。她当时给我报表的时候只校过一遍。后来,她一想,这么重要的工作,不能马虎,便又反复校对,这才校出了问题,没想到我也看出来了。爱尼越解释,我便越生气。我想,无论如何,我不能这么轻易地放过她,如果万一不行,我便直接去跟劳丽丝主管说,在这个公司里,有她没我,有我没她!毕竟我已经干了这么长时间,对所有的业务都比她熟悉,谁重谁轻,劳丽丝主管一清二楚。可是,令人奇怪的是,爱尼对我的刁难并不往心里去,一如既往地对我笑脸相迎,几乎让我没有机会在劳丽丝面前讲她的坏话。
  转眼到了年底,公司根据业绩宣布,我们部门是全公司最优秀的部门,而我跟爱尼又是我们部门最优秀的员工。站在公司年终大会讲台上领奖的那一刻,我跟爱尼高兴得抱头而泣。会后,劳丽丝主管将我叫到她的办公室。她说:“琳达,你和爱尼都很优秀,我祝贺你们。只是,有一件事情我还得跟你说,那就是我觉得你们相处得似乎不太融洽,特别是你的宽容心不够。在你招聘爱尼的时候,我看到你交给我的简历中并没有她的名字。后来我无意中在你的办公桌上看到了她的简历,这才给了爱尼来我们公司的机会。但愿我的猜测是多余的。要知道,像你们这样的好员工,哪个公司都不会嫌多。两根蜡烛同时点燃,其中一根蜡烛不会影响到另一根蜡烛的光亮,只会互相照亮对方,照亮整个公司的前程。”
  那一刻,我羞愧地低下了头,也正是从那一刻起,我与爱尼成了真正的朋友。(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6期)
1.由手嫉妒,琳达想法设法排挤、刁难爱尼。这种排挤、刁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别概述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倒数第二段的横线处以”劳丽丝主管”的口吻补写出照应小说标题的语句。(7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爱尼形象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篇小说中的琳达,作者着墨不少,这里含有对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三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任选两个角度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把爱尼的简历故意压在自己的的办公桌上,以使之落聘小上报;②发现爱尼报表有错之后并不指出,故意推迟到公司例会上通报,想使之被辞:③明明是自己的错,不仅不听爱尼解释,还持别生气,并打算要挟上司:④总想找机会在主管面前说爱尼的坏话。(答对3点即可给满分)?’
2.示例:要知道,像你们这样的好员工,哪个公司都不会嫌多。两根蜡烛同时点燃,其中一根焰烛不会影响到另一根蜡烛的光亮,只会互相照亮对方,照亮整个公司的前程。(意思对,能照应题目即可。)
3.①爱尼是个虽然初入职场却令人赞赏敬佩的职员。②她长得漂亮,毕业于名牌大学,③为人亲和、有礼貌、宽容人度,④谦虚诚恳,⑤做事认真细致,业绩优秀。(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4.要点:①使主题更集中(突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职场中乃至社会上人与人之间要亲密合作、互相关心帮助,而琳达总是排挤、刁难他人,她所起的作用就是从反面突出主题。②使人物更可敬。劳丽丝主管和爱尼是这个社会中真善美的化身,琳达对她们起了反衬作用,使她们的形象更高大、更可敬:③使情节更波折。正是由于琳达对爱尼百般排挤、?刁难,才产生了矛盾冲突,使情节一波三折。(答对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黑?白
①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②雨总是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落在秦淮河的灯影里、富春江的柔波上。打湿了鱼鳞瓦风火墙草顶屋吊脚楼,打湿了衡山庐山峨眉山雁荡山,打湿了太湖洪湖洞庭湖鄱阳湖,打湿了白娘子的断桥、李煜的雕栏、唐伯虎的桃花、湿庭筠的青衫。梅子黄时雨,黄梅时节家家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南方的雨啊。在江南三月杏花村一蓑纷飞的细雨中,我们看见严凤英赤脚在青草池塘畔“打猪草”,那清甜婉转的黄梅调让人想起南方的故乡的炊烟牧歌与青梅竹马。
③雪总是落在赭黄色的北方,落在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渡,落在乾陵黄土塬下、边关熢火台上。覆盖着平遥老宅草原敖包黄土窑洞四合大院,覆盖着天山阴山昆仑山祁连山,覆盖着渭河黄河塔里木河绥芬河,覆盖着蔡文姬的斗篷、穆桂英的战袍、苏武的额发、成吉思汗的墓草。大雪满弓刀,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落黄河静无声,飞雪连天射白鹿——这是北方的雪啊。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空下,秦腔总是如狼烟般冲天而起,那是苦难生命的呐喊,如暴风雪般抽打得我的脸与心像刀割一般痛。
④温暖湿润风调雨顺的气候让南方人民种稻植桑,酿酒水纺丝绸,富足的生活又让南方的才子佳人多如鸳鸯蝴蝶。南方文人显得轻薄小气无病呻吟,总是和秦淮八艳红楼裙钗之类的红粉佳人藕断丝连。那李煜做了一国之君,把所有的心思全花在吟风弄月捏弄三寸金莲上,这样的国岂有不亡不破之理?
⑤寒冷干旱让北方多风光,常常是荒沙千里寸草不生。风不调雨不顺的气候给人类的生存雪上加霜,恶劣的生存条件造成了强硬的民魂。只有狂风才吹得起猎猎大纛,只有苦难才塑得出坚毅筋骨。北方的男人站起来顶天立地更多的是硬汉,那些在血河里沉浮在沙场上的拼杀的男儿出人头地成了杀人如麻的一代枭雄,发生在北方冰天雪里的故事哪一个不令人荡气回肠,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纷争与融合的历史。
⑥在北方的餐桌上,北方男人的好胃口又一次让我目瞪口呆,手抓肉扯羊腿地饕餮之后,一个个还端起比脑袋还大的家伙再吞两碗羊肉泡馍,然后拍拍手走向风雪迷漫的大漠,去对抗风沙一样粗粝的生存。而男方的男子吃什么呢?米饭,豆浆、牛奶——我身边那些离开空调、私家车、银行卡就没活的上海小男人更是吃巧克力甜点,品法国干红,然后用纸巾拭净嘴角,挽着衣香鬓影的漂亮美眉去看《花样年华》。
⑦南方落雨北方落雪是地理不同的结果,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南北温差。当西伯利亚冷空气横雪中国大陆便是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落红殆尽黄叶萧萧,这便是冬天。立春以后南方沿海湿润季风以持久的恒心一点一滴地向北方反攻,进入盛夏。但紧接着北方寒流开始频繁活动,一阵阵清凉秋风是它们打入南方的“先遣部队”,紧跟着的是一股又一股无情冷漠的“百万大兵”,不久又将占领南方。
⑧北方的雪融进黄河里,黄河岸边走着骆驼与牦牛;南方的雨流进长江里,长江岸边腾飞起孔雀与凤凰。北方黄河像男人,是龙的子孙;南方的长江像女儿,是凤的传人。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因为,南方北方都在同一片国土之上。
(选自2004年第3期《散文·海外版》,有改动)
小题1:第②、③段分别描述了落雨的南方和落雪的北方,请简要归纳这两段从哪几个方面对南北方进行比较,并请据此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南方和北方的特点。(5分)
小题2:第五段中,作者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请根据文章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6分)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含义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4:本文作者在谈及“江南才子”和“北方男人”时,有明显的褒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态度?请作简要阐述。(5分)


参考答案:
小题:(4分)?第②、③段分别从南北方的名胜、民居、山岳湖河、人物典故传说、诗词名句、戏剧等方面进行比较(3分);突出了南方秀丽(或:柔美)、北方雄健的特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南北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产生了经济的差异,造成了南北人民物质生活的差异,(2分)以及生理特点、心理追求等方面的差异。(2分)困苦的生活激发北方人投身于抗争,富足的生活引发南方人舞文弄墨。(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中华民族最终大融合,或祖国大地南北儿女团结一致,(1分)让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是华夏儿女共同的愿望,或共同的追求(答“渴望祖国实现和平统一”也算对)。(2分)拟人手法或象征手法,(1分)形象而富有韵味。(2分)
小题:同意。江南才子总是沉溺于“秦淮八艳红楼裙钗”的温柔之乡,才子皇帝李煜荒淫亡国,作者对他们的轻薄庸俗尽情讽刺;北方男人粗犷豪迈,有与生活抗争的阳刚之气,作者对此纵情赞美。
不同意。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