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四)
A.汉语让我们牢记自己身份,也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标记。 B.汉语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独特的文化意蕴。 C.汉语在中国式生存中血脉相延,承载着民族独特的思维。 D.汉语隽永有致,古老而优雅。故深受欢迎,“热”追全球,可见汉语的魅力。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中“会有希腊文,拉丁文的命运”不符文章原意。从文中第六段中可见没有这样的表述。
小题2:D项在原文中找不到这种因果关系。
小题3:B项原文没有这种内在联系。C项原文没有这种意思,过度引申。D项在作者看来,母语修养不仅是在校师生的重要课题,更是所有国人的责任。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
做英雄还是当懦夫——船长们遭遇海难时的生死抉择
①截至2月1?日,意大利游轮“科?斯塔·康科迪亚”号触礁事件确认死亡人数为17人,16人下落不明,生还几率渺茫。该游轮船长弗朗切斯科·斯凯蒂诺已被警方软禁。1月13日,他的疏忽导致这艘造价5.6亿美元巨轮触礁搁浅,船体渗水并侧翻。紧接着他又做出一个更糟糕的决定:在游轮上仍有大量乘客未获救的情况下,斯凯蒂诺却私自弃船,跳上一艘救生艇逃生。 ?
②当赶来的意大利海岸警卫队发现他安全地裹在毛毯里时,这位船长竟拒绝返回游轮。甚至还拙劣地辩称是不慎滑落到救生艇里的,再也无法爬回到船上。由于一系列玩忽职守的行为,斯凯蒂诺成为意大利“最招人恨的人”。因为他违背了百年来海上航行一条不成文的规则:遭遇海难时,船长必须是最后一个离开船的人。?
③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科斯塔·康科迪亚”号巨大船身严重倾斜,大半没入水中的震撼画面时,全世界的人不约而同地将其和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冰海沉船的惨烈场面联系到一起。近代?历史的海难中,许多船长坚守到最后一刻的英勇事迹被广为传诵。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一百年前“泰坦尼克”号船长E.J.史密斯。 ?
④1912年4月14日漆黑冰冷的那个夜晚,当他和船员们将妇孺送上救生艇后,自己却已无法脱身。当死亡逼近,他们仍坚守岗位,伴随着驻船乐队《上帝离我们更近了》的歌声,锅炉爆炸,电力中断,船身断为两截,海水将这些英勇的人卷进大西洋的深渊。
⑤更近的一个例子发生在2010年,一位名叫罗伯特·罗耶的船长驾驶的捕鱼船在阿拉斯加海域触礁沉没。当海水涌入舱门,船身急速下沉时,三位船员被迫跳船逃生。但罗耶船长坚守在舵手室向海岸警卫队呼救,成为他们后来获救的关键。在海水中漂浮了3个小时之后,罗耶船长和他的船员终于被救起,但不幸的是罗耶由于头部受重伤,最终不治身亡。 ?
⑥那么,船长必须坚守到最后的规矩从何而来?据史学家考证,它可追溯到1852年,当年2月的一天,英国皇家海军运兵船“伯肯黑德”号在南非开普敦海岸触礁,船长萨尔蒙德立即指挥先将妇女和儿童送上仅有的三艘救生船,而所有士兵则整齐列队在甲板上等待命令。直到船身断成两截,船员和士兵们落入水中后,船长仍命令他们不得靠近已经下水的救生船,因为这可能导致已经满员的小?船倾覆,最终船上642人中,仅有193人生还。包括船长在内所有高级船员全部遇难。
⑦几个月后,英国皇家海军宣布授予船员烈士称号,而“妇女儿童优先”的英勇之举也备受褒扬并从此成为约定俗成的做法。 ?
⑧不过在斯凯蒂诺的家乡,他的亲人和朋友们仍相信这位船长并非贪生怕死的逃兵,不应过多苛求他在生死关头的决定。?美国《波士?顿邮报》称,对于公众而言,海难不仅是事故,也是一场活生生的戏剧。不幸的是,这场剧中船长只有两个角色可以选择:英雄,或懦夫。然而,即便一船之长也是血肉之躯,要求他们也压制自己求生的本能是否现实??
⑨研究近代海事历史的学者指出,坚守岗位、将乘客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船长要远多于那些弃乘客于不顾的船长。而在法律上,虽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明文规定船长必须最后一个离开沉船,但都要求他们恪守职责,最大限度确保乘客的安全。 ?
⑩通常一艘船悬挂哪国国旗,就受到该国法律的约束。根据美国的海事法律,弃船逃生的船长不会受到刑事指控。但如果船长逃避责任导致乘客死伤,依然要面临过失杀人罪名。而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船长弃船则有可能被认定为触犯刑法。意大利的法律人士称,如果斯凯蒂诺玩忽职守和谋杀乘客的罪名成立,将有可能最高被判12年监禁。 ?
海事安全专家相信,即便斯凯蒂诺能免于法律上的制裁,也不太可能再度指挥游轮或货轮,因为其声誉上的损失已?难弥补。历史上类似的事件发生后,在法律范畴之外,还有道德的制约。
美国马萨诸塞州海事学院院长、海军上将理查德·尔诺认为,不顾乘客安危弃船的行?为触犯了海上约定俗成而不容妥协的铁律,“这不仅仅是海上的规则与传统,更关乎责任。”(摘自2月3日—9日《国际先驱导报》作者谢来)(有删节)
1.文章第③至⑥段列举了近百年来遭遇海难时船长们行为表现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其作用是什么?
?
2.文章第⑧段至结尾写“科斯塔·康科迪亚”号触礁事件发生后的各方反应,这样写的效果如何?
?
3.“新闻报道无论怎样客观,总隐藏着作者的主观倾向。”那么,本篇新闻中作者的主观倾向是什么?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这种倾向?
?
参考答案:1.作用之一是和“科斯塔·康科迪亚”号触礁事件作对比,以表明此次事件中船长弗朗切斯科·斯凯蒂诺的行为与约定俗成的“规则与传统”相违背;作用之二是为了说明海难发生时船长?必须坚守到最后的规矩由来。?
2.①使文章内容更真实、客观而全面;②强调了船长斯凯蒂诺的行为所引起的法理、情理、传统之间的冲突,进而引起人们的思考。
3.作者?的主观倾向是?“科斯塔·康科迪亚”号海难事件中船长是位不负责任的人;首先,作者依据“在游轮上仍有大量乘客未获救的情况下,斯凯蒂诺却私自弃船,跳上一艘救生艇逃生”这个事实,用了“更糟糕”“玩忽职守”等主观色彩较浓的表述;其次是⑨至自然段作为“社会反映”而被作者所选用的材料中也同样出现了“恪守职责”、“逃避责任”、“关乎责任”等引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
修建军
“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同之辨早在西周末年《国语》、《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孔子有关和同之辨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的历史体现。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的文化理想.但是孔子并未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在对三代文化的“损益”、“因革”有着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整个儒学的发展史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战国中后期以来,儒攀的所谓的“驳杂不纯”的特征就日渐明显.汉代以后所谓的“独尊”的儒学,也是儒、道、墨、法、阴阳等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实质上,自汉代开始,阳儒阴法或者说儒显道隐,一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而其他诸子学说,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脉潜流,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不竭源泉。
文化心态体现为一种社会心态,“和而不同”还表现在中华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汉代以来,随着中国本土道教的产生以及印度佛教的东采,中国逐步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以至三教融合的局面。这期间从对立到交融,经过了一个长期过程.后来伊斯兰以及基督教的传入也属于这种情形。自从16世纪末叶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得以在与异域文化的交锋中实现交融,从而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并发展。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有助于人们对文化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全球化使今天的世界文明面临着两个课题:一方面,积极寻找各种文明间深层对话、沟通与理解的文化路径;另一方面,民族性的存在和坚持也同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和必要。“文化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多元化”使文化价值的发展陷入一种悖论之中。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作用?“和而不同”就是我们的哲学依据,“寻找现代文明的普遍标志和中华文化的契合点”、高扬“文化自觉”、实现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应是我们对待中华文化的理性而现实的态度。
“和而不同”文化心态的价值追求是“有容乃大”。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既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数千年形成的传统文明,又要面对高新科技浪潮的冲击和急剧动荡的世界局势。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从“文化自觉”到实现“和而不同”,必须处理好几个“要”和“不要”的问题:诸如:要充满自信,看到中华文化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同时要敢于正视中华文化中一些糟粕成分;要自觉吸收外来文化中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而不能全盘西化等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新文化既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又具有高度的智慧性。(原载2011.12.30《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有关“和”与“同”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作为哲学概念的“和”与“同”早在先秦时期就被提出。其概念之争在西周末年的书籍中早有记载。
B.“和”与“同”在争论之初两者是相对立的,是孔子将其继承和发展,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
C.“和而不同”这一观点的提出本身就遵循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规律,体现了“和”与“同”两个概念在争辩中的进步发展。
D。“和”就是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寻求统_;“同”就是不顾事物之间的差异一刀切的要求统一。
2.下列不属于“和而不同”文化现象的一项是( )
A.孔子复周礼,并不是一味的照搬“周礼”,而是对“礼”的内涵不断的充实发展。
B.战国中后期以来的儒家学说存在着“驳杂不纯”的特征,时隐时现的有着其他诸予学说的影子。
C.中国的“儒…‘道”文化之外,吸收了印度佛教的思想,形成三教鼎立乃至融合的局面。
D.伊斯兰教及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也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在交锋中实现交融,内容更加丰富。
3.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但同时它又不排斥其他学说的存在,形成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B.“和而不同”既表现在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上,也表现在中华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
C.在全球化时代,“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对如何既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又让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全球的发展与文明之中很重要;
D.“和而不同”就是既要充满自信,看到中华文化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又要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丰富自我。
参考答案:1.B
2.D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8分)
装在套子里的人(节选)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啊。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就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间里响着:
“哈哈哈!”
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他没听见华连卡说什么话,他什么也没有看见。一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然后他上了床,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
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去送葬。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这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不知道有多少呢?
小题1:作者说,华连卡的笑声结束了别里科夫预想中的婚事,也结束了他的人间生活,华连卡的笑声对别里科究竟有什么影响?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
小题2: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这固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也符合别里科夫的性格逻辑。他最怕出乱子,怕人取笑,宁可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眼下就要跟华连卡结婚,自己却闹出这么个乱子,被人如此取笑,这对他来说,是一个超乎寻常的打击,因此一病不起。
小题2: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这就揭示了别里科夫的社会时代的典型意义。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实质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是从华连卡这个次要人物的角度来表现主要人物别里科夫。解答时要回到原文,揣摩上下文语境就能领悟。
小题2:本题考查对作品主题的概括。回答时一定要联系大的时间背景,正是沙皇这一专制制度才造就了别里科夫这一典型人物。因此只有推翻沙皇统治,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筒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在巴金的《家》中,把屠格涅夫的“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句话作为座右铭的是谁?这一人物形象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用一个具体情节或事件加以说明。
(2)简析“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关于宝玉得名和抓周的故事。
参考答案:(1)觉慧是个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典型。
A反抗祖父。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高老太爷勃然大怒。
B向鸣凤示爱。高公馆的三少爷觉慧勇敢地向、丫环鸣凤表达爱意。他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枷锁,真挚而热烈地爱着鸣凤。在觉慧的眼中,鸣凤是那般美好,美丽、聪明、贤惠,觉慧在心里默默地如痴如醉地爱着她,已经完全超越了主仆的等级界限。
C揭穿“捉鬼,行孝的丑剧。高老太爷病重,生命垂危,奄奄一息。这个封建大家族迷信神灵,在陈姨太的提议下,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祈神活动之中,虔诚地企盼高老太爷的康复。而觉慧则第一个无畏地戳穿了这个鬼把戏。
(2)王夫人生了一位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便取名叫宝玉。周岁时,贾政要试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之物摆了无数,让宝玉抓取。谁知宝玉却抓了些脂粉钗环。贾政为此大怒,认为宝玉长大必为酒色之徒。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