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
?——记奋战在雪域高原国防施工一线的兰州军区某工兵团
■?解放军报社记者?张海平?高志文?孙兴维
这是2010年两种别样的眼泪:
在都市,有一棵银幕上的树叫“山楂树”,许多人坐在影院里看着它擦着眼泪,这是一种怎样的泪?在高原,有一棵雪山上的树叫“英雄树”,它是兰州军区某工兵团。记者走近它,看到这棵很少有人知道的“英雄树”落泪了,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泪?讲述着怎样的故事呢?
“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
那一刻,这支队伍哭了。
当总部专家组宣布由他们施工的国防工程全部通过验收时,工兵团几乎人人流下热泪。
“战友们,请你们把所有的机械车辆都鸣响,让我再听一听那熟悉的声音。”此刻,雪山上的机械车辆鸣声震天动地,三营原教导员刘克勇仿佛又回到这支队伍中。
每年春未到、燕未来,刘克勇背起行囊走向高原。山,爬了几天几夜;车,行在云上云下。白天,钻洞开岩,泥浆满身,吃不饱的是氧,吃一肚的是尘,每次有险情,他把战士挡在身后。高原缺氧累得吃不下饭,他组织吃饭比赛,对大伙说:吃,在雪山上不是美味和享受,而是生存,是战斗。可当战士问他自己为啥每顿只喝一碗稀饭?他就笑着说:自小爱粥,新兵时外号叫“一碗粥”。直到有一天,他连一碗粥也喝不完,倒下了。
没人知道,4年上雪山累倒的教导员,这次是带着胃癌的诊断书上山的,每天背着大伙儿大把地吃药。手术后医生说:来晚了。预感时日不多,他对妻子说:“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撑着病体,他回到了秦岭深处父母住的那间土房。临终前,他对妻子说:“给战友捎句话,我想穿着军装走。”军装送来了,上面还别着他刚荣立的二等功军功章。穿上这身军装,刘克勇永远合上了眼睛,这一天离他36岁生日还有36天。
工兵团的几多好战友,几多好兄弟,他们就像这棵“英雄树”的落叶,纵然化作了泥土,却滋养着雪山上这棵挺拔伟岸的“英雄树”,为祖国站岗尽忠。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
那天,这个老兵哭了。
当工程通过验收时,李副参谋长流着热泪和战士们紧紧相拥。工程在高海拔延伸,离天三尺三。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新兵心里发慌,这时李副参谋长他走在最前面当“试验品”。医生说:“你50多岁的人,不能和小伙子比。”他说:“只要我没倒下,他们就会平安。”那次,他刚组织战士撤离,数十吨重的巨石就像锅盖一样压了下来。烟尘未散,大伙儿惊魂未定,他抓起手电筒往塌方处走,连队干部拉住他:“让年轻人上吧……”他回过头说了一句话:“哪有父母让孩子往险处冲,自己站在旁边看的道理!”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一位将军动情地说。士官黄渝,患高原肺水肿被送下山,不顾医生劝阻两次悄悄重返雪山,两次被领导强行送下山。士官周伟,施工中食指被砸断,伤未痊愈就返回连队。他说:“手受伤了,但眼和腿好使,可以在山上当个安全员。”
在雪山上他们懂得了什么是军人的使命,什么是为国担当。他们是这棵“英雄树”挺拔的干,茁壮向上。
“退伍时,带不走一身军装,但雪山已把我炼成一块钢”
那天,退伍老兵捧着军装落泪。
一年又一年,他们四季在雪山上穿着厚厚的迷彩服。部队规定,战士退伍要上交军装。很多老兵入伍时发的春秋和夏季军服,他们没有机会穿一次。入冬的大西北,寒风刺骨,这里出现了独特的风景:老兵们穿着崭新的夏季军装相拥在一起,在营门前、宿舍旁、岗哨上,兴高采烈地合影留念。这是他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穿着这身漂亮军装。
军号吹响,向军旗敬最后一个军礼,转过身背起简单的行囊,老兵们从五湖四海来,回大南北去。他们行囊里带走的是什么呢?老兵杨伟,带走了一双被焊花灼得满是洞眼的胶鞋,他说:“退伍带不走一身军装,但雪山已把我炼成一块钢。有这双鞋在身边,此生哪有跨不过的坎。”老兵蒋迪伟行囊里的几个矿泉水瓶子,装着他从工地捡的石块,他说:“看着它,一辈子记着在雪山的日子,一辈子懂得怎样做人做事。”
“英雄树”的眼泪,没有“山楂树”的凄凉和忧伤,只有报效祖国的热血与刚强,不辱使命的欣慰与豪迈。拥抱了雪山,拥抱了战友,一批批老兵这样离营返乡。他们化作了这棵“英雄树”的种子,撒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第2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1.简要分析主标题的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首尾段及主体三部分的开头都写到了“泪”或“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第2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你认为它有哪些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主标题采用了“英雄树”这个比喻的说法,形象地体现了兰州军区某工兵团这一英雄群体在雪域高原不辱使命、报效国家的崇高精神,流露出作者对笔下人物的赞颂之情,对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2.在内容上,反映了兵团官兵军人的风骨与丰富的情感世界,使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完整,使主题得到了深化;结构上,前后紧密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具有整体性。
3.(1)文章用事实说话,没有夸张,用细节描写较客观地展现了兵团官兵的英雄事迹,使文章具有可感性与真实性;
(2)展现了革命军人的时代风采,事迹感人,催人奋进;
(3)作品语言生动,意蕴深厚,让读者如临其境,读后浓烈的英雄气息铺面而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秋?兴?赵丽宏
秋风一天凉似一天。风中桂花的幽香消散了,菊花的清香又飘起。窗外那棵老槐树,不知什么时候有了黄叶,民一紧,黄叶就飘到了窗台上。在热闹的都市里,要想品味大自然的秋色,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都市人的观念中,季节的转换,除了气温的变化,除了服装的更替,似乎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了。
而我这个爱遥想的人,偏偏不愿意被四处逼来的钢筋水泥囚禁了自己的思绪。听着窗外的风声,我想着故乡的辽阔透明的天空,想着长江边上那一望无际的银色芦花,想着从芦苇丛中扑楞着翅膀飞上天空的野鸭和大雁,想着由翠绿逐渐变成金黄色的田野……唉,可怜的都市人,就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只能用可怜的回忆来想象奇妙的自然秋色了。
小时候,背过古人吟咏秋天的诗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明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诗句使我对自然的秋色心驰神往。想起来,古人虽然住不进现代都市的深院高楼,享受不到很多时髦便捷的现代化,但他们常常被奇妙的大自然陶醉,他们的心境常常和自然融为一体,世俗的喧嚣和烦恼在青山绿水中烟消云散。这样的境界,对久居都市的现代人来说,大概只能是梦境了。
年轻时代,我的生命也曾和大自然连成一体。在故乡崇明岛“插队落户”多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晒黑了皮肤,磨硬了筋骨,闻惯了泥土的气味,从外表上看,我曾经和土生土长的乡亲们没有了区别。然而骨子里的习性难改。当我一个人坐在江边的长堤上,面对着浩瀚的长江,面对着银波荡漾的芦苇的海洋,倾听着在天空中发出凄厉呼叫的雁群,我总是灵魂出窍,神思飞扬。我曾经想,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应该是有知觉的,其中包括一滴水,一株芦苇,一只大雁。我躺在涛声不绝的江边,闭上眼睛,幻想自己变成一滴水,在江海中自由自在地奔腾,变成一株芦苇,摇动着银色的头颅,在秋风中无拘无束地舞蹈,也变成一只大雁,拍动翅膀高飞在云天,去寻找遥远的目标……我曾经把自己的这些幻想写在我的诗文里,这是对青春的诓歌,是对人生的憧憬,是对生命和自然天真直率的jié问。如今再回头聆听年轻时的心声,我依旧怦然心动。当年的涛声、雁鸣、飞扬的芦花、掺杂着青草和野艾菊清香的潮湿的海风、荡漾着蟋蟀和纺织娘鸣唱的清凉的月光,仿佛仍在我的周围飘动鸣响。故乡啊,在你的身边,这一切都还美妙一如当年么?
然而一切都很遥远了。此刻,窗外流动的是都市的秋风,没有大自然清新辽远的气息。今年夏天回故乡时,我从长江边采了几枝未开放的芦花,回来插在无水的盆中,它们居然都—一开出了银色的花朵,使我欣喜不已。这些芦花,也使我联想到自己鬓边频生的白发,这是人生进入秋季的象征,谁也无法阻挡这种进程,就像无法阻挡秋天替代夏天、春天替代冬天一样。不过我想,人的心灵和精神的四季,大概是可以由自己来调节的。当生存的空间和生理的年龄像无情的网向你军过来时,你的心灵却可以脱 yǐng而出,飞向你想抵达的任何境界,只要你有这样的兴致,有这样的愿望,有这样的勇气。
是的,此刻,聆听着秋声,凝视着芦花,我在问自己:你,还会不会变成一只大雁,到自由的天空中飞翔呢?
小题1: .根据文中的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四分)
(1)jié(?)问?(2)脱yǐng(?)而出
小题2: .请概括:秋的到来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和人生感悟?文章又是如何引出感慨和感悟的?(6分)
小题3: .第4段划线部分.作者通过幻想表达了什么?(4分)
小题4: .联系全文,说说你对“人的心灵和精神的四季,大概是可以由自己来调节的”这
句话的理解。(4分)
小题5: .写那几技“插在无水的盆中”的芦花,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 .(1)诘(2)颖
小题: 、感慨:在都市里不容易品味大自然的秋色,都市人只能用回忆来想象奇妙的自然秋色。
感悟:人的心灵和精神的四季,大概是可以由自己来调节的气文章从秋风起、从“我”的爱遇想,引出感慨。接着回忆小时背的古诗,指出古人享?有自然之乐的境界。然后很自然地回忆“我”年轻时在大自然中的退想。再从芦花联想到自己年岁渐长,而最终引出了人生感悟。
小题: .(4分)向往自由。追求理想,憧憬人生。(大意对即可)
小题: .(4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心灵和精神也会起变化(如青年、中年、老年之不同),就像经历四季一样。但是,人只要能保持心灵的自由,保持对人生的憧憬,那么就可?以拥有年轻的心灵和精神,也就是可以自由调节心灵和精神的四季。
小题: .(4分,每点2分)(1)表达作者对故乡的大自然秋色的深深眷恋和向往。(2)联想到白发,自然而巧妙地引发出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听到吴冠中老人去世的消息,我简直悔绿了肠子-- 我这个没心没肺的人竟然没在搬家的一年里去看望他。 ? 回想起前年春节最后一次给先生拜年,和往常看望他时一样,我除了带去一张会说拜年话的嘴,仍旧空着两手。 ? 虽说是过年,但他的家新年和旧年一样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变化。他的生活多年来一如既往,没有任何实质的改变。小画室不到十平方米,朝阳,画案旁的餐桌上已摆放好午餐。先生说,他们请了一位下岗女工帮忙做一顿饭,其余两顿自己做,基本吃剩的。我注意到先生好像是刚刚理了发,就问:还是街边师傅的手艺? 吴先生显得挺高兴,说:街边理发的师傅们搬进了理发室,不用站街啦。很多年来,吴先生总在街心公园的林荫小道边,花两元钱找个“蹲摊”的理发师傅理发。每次我遇见,就会开他的玩笑说:这么有价值的脑袋怎就这么廉价地“处理”一下? 吴先生扭过头说:剃头师傅是“行为艺术”,我是纸上谈兵,我们工作不同,价值一样。玩笑间,吴先生总会有意无意地谈到他的“创作观点”。每到这时,我都觉得他很孤独,他期望别人的理解。 ? 我和吴先生毗邻而居十几年,那几年他每天都会沿着小区转圈散步,时间宽裕时会一大早敲敲我家的门,如我还没去上班,就会来坐坐。赶上我正好出门时,他会叫我一起和他徒步到离我们小区三四公里,儿子为他准备的大画室去看他的“大画”。先生说,近年画“大画”少了,所以去那里也少了,主要原因是不想重复自己,没有新意、没有激情的作品不想画,另外精力、体力也觉得差了些。尽管如此,在这近十年里,老人家的画展不断,国内外不少博物馆收藏他画作的报道也不断。他说他希望把自己认为的精品都捐给博物馆,不愿流落民间,由拍卖行拍来拍去。他说,无论拍卖的价多高都和他本人没有丝毫关系了。 ? 记得2001 年我去先生家,他的家与往日稍有不同,窗台上多了一个小罐头瓶插着的红色康乃馨,书桌上的花瓶里多了带有绿叶的金色都金香。这使我忽然想到,今天大约是先生的生日。那两束淡雅、朴素、没有任何装饰的鲜花,一定是他的儿孙或熟悉他的朋友、热爱他崇拜他的弟子悄悄送来,以表心意的。先生一辈子从来没为自己张罗过生日,也坚决不主张任何人为他过生日。因此,我不知道哪天是他的生日。他只说:我是老羊,你是小羊,我们都属羊。他随口问了我这只羊的生日。突然有一天,他散步时又到我家,高高兴兴地祝我生日快乐,送给我一幅他写的字:“羊生日、见日出,殷红色”。我们相识多年,我从未张口向他求过一幅字画,这一突如其来的珍贵的生日礼物让我特别兴奋也特别惭愧。 先生和这个世界永别了。而今,我把他老人家送给我的那套精装本《吴冠中文集》摆放在桌上,点燃一支蜡烛,在幽幽的烛光中怀念这位画家、文学家,他送我书时说的话言犹在耳:“文是画之余,是画之补,是画到穷时的美感变种。只可惜,我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风景画家,不能互换,是文是画,只求表达真性情吧!” ( 胡殷红《忘年之交吴冠中先生》,选自20l0 年《名人传记》第8 期,有删节)? 1.根据对原文的理解,下列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表达了对吴先生的怀念与崇敬,文中也处处流露了搬家后没能及时探望先生的后悔之意。 B.称剃头是“行为艺术”说明先生作为艺术家善于发现美,在他眼里生活中诸多人、事都是艺术。 C.先生想把自己认为的精品之作捐献给博物馆,目的是保护这些作品,不希望作品收藏子民间。 D.从对先生吃饭、理发等生活状况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悟出“名利身外之物”等诸多生活哲理。 2.根据原文,下列有关吴冠中先生性格特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总是空手去给先生拜年,从两人的君子之交中,可见先生的淡泊名利、为人谦和。 B.先生常叫我去看他的“大画”,表现了先生精神的孤独,很难有人真正理解和欣赏。 C.先生生日出现的两束淡雅、朴素而无装饰的鲜花,恰是其素雅、低调形象的生动写照 D.先生随口一问后,就送来一幅字祝福我的生日,体现先生对他人包括后辈的热忱与尊重。 3.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吴冠中先生的创作观,并联系现实举例谈谈你对此的感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参考答案:1.D
2.B
3.(1)①创作应严谨;不能重复自己,应保持新意、保持激情;②对于创作,无论是文是画都应表达真性情。
? (2)感想:做人要求真,为艺要求新等。如我们写考场作文也应抒发真情实感。(只要联系自身实际,是由吴冠中的创作观引发出来的感想均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
双桅船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 对比《祖国呵,亲爱的祖国》与本诗,你能分别说出两首诗中流淌的“爱”的具体内涵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的第一节中“昨天……今天……明天”有什么意味?它们凝练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诗中有哪些意象?试择其一二略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者曾亲历“文化大革命”十年非人道暴行及人与人之间的仇视与隔膜,是朦胧诗人的代表之一。舒婷用诗捍卫了“爱”的纯洁与执著。《祖》诗中洋溢着深沉而真挚的祖国之爱,《双》诗则充分展示着普通人的自爱和爱人。有人称,“爱”是舒婷情感和意识中供养的神明。她自己则用诗歌去直面特定年代人们共同的匮乏,去唤醒人们心中最美好的爱心,她分外珍惜生活中的感情和友谊。有人形象地描述她的诗作:对于忧愁的心,它是温柔亲切的笑容;对于痛苦多于欢乐的生活,这是扶助人们进取和追求的手。舒婷说:“当做一个正直的普通人都很不容易的时候,我不奢望当英雄。”正是那不故作英雄和骑士的爱,才使得“爱”有了分量,多了一份思索,也添了一丝回味。对爱的咏赞和歌唱构成了舒婷诗作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诗魂!
2.诗作在第一节中用“昨天”“今天”“明天”形象地展示了一代人的成长历程,那里有昨天的失落,今天的思索,更有明天的向往和追求。这样写,正凝练而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时代的深刻思索:她不是无可奈何地唱一个失血时代的挽歌,凭吊受伤的心灵,而是用理想观照现实,希望人们能够按我们所向往的那样生活。她把视线的焦点投向人,关心人的权利、价值和尊严,不满人的现实处境,把人放在过去、现实和未来的关系中进行思考。
3.如被雾打湿双翼的“双桅船”“心爱的岸”“一场风暴、一盏灯”“航程”“视线”“纬度”等。诗中的“雾”“船”“风暴”“灯”已远远超出了其实在意义,而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如“雾”可象征一代人成长的不利的环境,让人迷惘、困惑,前途渺茫。“打湿”自然暗指一代人心灵上的创伤、阴影一时无法消除。不容“我”迟疑的“风”则可看作是飞逝的人生、不再的光阴,生命的使命是如“风”一般不断鼓动“我”的“双翼”,即便是“打湿了”的,不断提醒我要启航。善用意象,加强了诗的跳跃性,拓宽了诗的想像空间,也增多了品味的乐趣。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霸王别姬: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虚假报道
“霸王别姬”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如果我们说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虚假报道,可能人们会觉得不可思议、荒谬绝伦。其实就从司马迁《史记》的字里行间,只要不带偏见地仔细寻觅,我们就完全可以把事情的真相还原出来。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四个与霸王别姬有关的场景: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项羽突围、乌江自刎。在场景一和场景二中,项羽身在楚军垓下大营,虽说“兵少”,但也只是相对汉军的重兵而言。《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垓下之战时“项羽之卒可十万”,虽然经过此前与汉军的拼死搏杀会有所损失,但到被围时为止,汉军还没有对楚军构成歼灭性打击,因此守卫在垓下大营的楚军至少还有数万,否则汉军也不用唱什么楚歌了,大军直接一拥而上灭了项羽即可。而且后来知道项羽率800余骑出逃后,汉军只派了5000骑去追,若不是垓下大营中还有大量楚军英勇奋战,刘邦是不会如此不把项羽放在心上,让五六十万大军在营中睡大觉的。?
然而,到了场景三和场景四,项羽“直夜溃围南出”时,身边却只带了“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那么其他在垓下大营的几万楚军到哪里去了呢?只有一个解释——他们被项羽抛弃了。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说整场垓下战役中,汉军“斩首八万”。考虑到楚军一共也就是10万人,可以说基本上全军覆没,除了个别侥幸逃走和数千至万余人被俘之外,其他都血洒疆场了。垓下一战中,10万楚军竟然死了8万,而又没有任何刘邦杀俘的记载,足见楚军战斗之英勇顽强。?
与英勇的楚军官兵成鲜明对照的,则是表现得如此怯懦的项羽。要知道,在垓下大营中的项羽还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手下还有数万精锐之师,江东还有广阔的天地,汉军的围困看起来也不太严密(否则不会直到天亮才发现项羽突围),他是完全可以率军突围,再谋求卷土重来的。曾经一度英勇无敌的项羽为什么在垓下表现得如此不堪,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项羽一生纵横疆场,从来没有过经受挫败的经验。然而,在垓下他平生第一次兵败被围,这对他肯定会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再加上四面楚歌和与虞姬离别的刺激,当众“大惊”和“泣”的项羽很可能已经陷入精神崩溃的境地(否则作为一个三军主帅,他是绝不应当当众有这样的行为的),一曲《垓下歌》充分反映出了他绝望的内心世界。一向偏爱感情用事的西楚霸王,终于完全丧失了理智和勇气,做出了弃军而逃的决定。项羽最终“不肯过江东”的决定,很可能就是针对自己弃军而逃的这一行径而言。
分析到这里,霸王别姬的真相已经很清楚了,简而言之,就是一场项羽在战事不利的压力下,在汉军心理攻势面前,精神崩溃,弃军而逃,最终自刎谢罪的丑剧。然而,在太史公司马迁的生花妙笔之下,通过突出局部(别姬、突围、自刎)、无视整体(弃军而逃的性质、剩余楚军的命运)的方式,竟把一场丑剧装裱成了一曲壮丽的英雄史诗,造成了这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虚假报道,懦夫成了英雄,真正的英雄却被遗忘,那八万抛头颅洒热血的楚军将士地下有知,情何以堪啊!
(摘自《新华文摘》2011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霸王别姬是虚假报道”的理由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垓下之战时“项羽之卒可十万”,“四面楚歌”时,虽有些损失,还有数万之众,项
羽弃军而逃是懦夫之举,司马迁却把他写成了英雄。
B.垓下一战,10万楚军竟然有8万战死疆场,足见楚军战斗之英勇顽强,在《史记》
中这些真正的英雄却被遗忘了,逃跑成了壮举,懦夫成了英雄。
C.项羽在垓下还有数万精锐之师,且汉军防守又不太严密,项羽完全可率大军突出重
围,没有“别姬”之必要。
D.汉数十万大军围困,四面楚歌,项羽精神崩溃,置数万将士于不顾,仓惶而逃;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