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22 10:55:4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参考答案:1.D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1)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来  (2)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3)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4)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5)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6)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7)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8)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9)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10)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11)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12)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小题1:文章开篇从“没打过人”写起,且反复强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义。(4分)
(1)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2分)
?
?(2)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啐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2分)
?
?
小题3:文中最后一段说:“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结合文章和自己的亲身体会,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样写,一是引出下文;(2分)二是与打过孩子形成对比反衬,表明打孩子是出于无奈,出于爱。(2分)
小题1:(1)殴打是母亲在所有方法和努力都宣告失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的最后的手段。(2分)(2)对于不懂事犯了错误的孩子,责罚是不可少的。责罚可以让他永远记住自己的错误,铭记一些道理与教训,而这种责罚别人是不能替代的。(2分)
小题1:打,是为了孩子少犯错误,健康成长;不打,是怕伤害孩子,也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方式不同,目的一样,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2分)谈自己的亲身体会。(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
触 摸 阳 光
我曾经读到过这样的一个句子:阳光走着猫步来。我当时在心里反复咀嚼这句话之后,仍延续着说不出来的感动。我以前一直以为阳光只是单纯平淡的理性意义上的一种东西,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无数角落,它和空气、雨水、泥土一样廉价,它甚至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太阳正常运行的附属物。
后来,又读到代薇的诗句:阳光照射进来/像一杯刚刚挤出来的泛着泡沫的牛奶/还带着牛棚和干草的气味/睡衣的颜色。我第一次觉得阳光也如此的美丽和充满感性。
我选择在一个闲暇的午后,坐在临窗的书桌边。阳光从窗棂斜射进来,它照在墙角水仙舒展的花瓣上,然后又落在我身后凌乱堆放的书籍上。我书房中许多寂寞的什物,正承受着它温柔的抚摩,这四周阳光也一样地安静。
我可以在时间的推移中,感受到阳光的优美步伐,它如同一个小女孩,掀起裙角,蹑着小脚,从我房间走过,尔后又静静地离开。她的到来,只相当于秋天里落叶的一次自然降落,而不会惊扰我凝神时的短暂安睡。
一直生活在北方习惯了,到了南方总有些不适应。南方气候湿而多雨,阳光有时也不是很绚烂的那种,所以很多时候会特别怀念那些在北方的日子,尤其是在冬天,南昌的冬天并不太冷,只是风较大,因而阳光显得微弱,它完全比不上北方的那种明朗的照耀。
我生活的这个地方,冬天里雾气会很重,所以我清晨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掀开寝室窗帘,去等待那一缕阳光穿透雾霭,照射进来。然后紧接着是到走廊晾晒被褥,在接近正午时分,阳光才会无限地笼罩整个阳台,让我们沐浴个彻底。在阳光下弹着木吉他的忧郁男孩,他比我更懂得,阳光的每一次照耀,都会是一次非比寻常的精心弹奏。
我记得高中时代的我,喜欢在晴朗的周末黄昏,去后山坡上看日落。那时候总是独自坐在一块巨石上,看着太阳在河对岸缓缓地沉下去,云层变成灰蓝色,这是一天中阳光最温情的时候。山坡上到处是陌生的坟墓,但我从不惧怕,我坦然自如地走在寂静的松树林中,因为内心的宽阔。阳光就是这样,它总能涤净你曾经骚动的心。
在遭遇了好些天的雨水连绵之后的一个下午,阳光终于让我再次看到阳台上被子漫天铺开的景象,也让我再次听见廊檐下伴着吉他声的动听哼唱,一些爽朗的笑声也随着阳光的来临而重新复活。那个下午,我在漫长的等待之中,突然想出去看看太阳,这个想法让我的室友惊讶不已,但没人愿意接受。我打电话给一位要好的朋友,很诚挚地提出邀请。我原以为这是一个超乎寻常的奇妙想法,它甚至要比看月亮更具浪漫气息,但最终她没有同意。她还劝我放弃这个很荒诞的想法,在寝室里安静地看书。其实是她们无法体会一个人对阳光的眷恋和挚爱。
我还是去了。整个下午,我就一个人躺在草坪上,闭上眼睛,那和月光一样温和的光芒,拂过我的脸,我体味到了前所未有的亲切。很久没有如此近距离地触摸阳光了,我们被尘世所累而日渐发霉的心,其实需要更多的晾晒!
(选自《读者》2005年第21期)
1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8分)
(1)请指出“它如同一个小女孩,掀起裙角,蹑着小脚,从我房间走过,尔后又静静地离开”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答:?
(2)请说出“我们被尘世所累而日渐发霉的心,其实需要更多的晾晒”的含意。(5分)
答:?
?
13.作者为什么要回忆高中时代那一段幸福的生活?(4分)
答:?
?
14.本文第5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有什么作用?(5分)
答:?


参考答案:12.(1)拟人。(1分)生动而形象地抒写了阳光的优美和带给人的温馨和安宁。(2分)(2)这句话委婉地体现了作者对现代人庸俗灵魂的批判。因为很多时候,在高效率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身心疲惫的人们慢慢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意识和情怀,正一步一步沦为生活的奴仆。
13.通过对那一段幸福生活的回忆,表明作者对阳光的孜孜以求,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沐浴外,更重要的是,阳光可以涤净自己骚动的心灵。
14.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将气候湿而多雨、阳光微弱之地与自己曾经住过的“阳光灿烂”的地方作对比,暗示自己已经久违了灿烂的阳光,表达了对阳光的无限向往之情。


本题解析:12.该题的信息在文章末尾,但须结合全文的主旨作答。这就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触摸阳光”,要从更远的视角去关注社会人生。答对了“对现代人庸俗灵魂的批判”得3分,答对了“为什么要这样”的内容得2分。
13.该题的信息区在文中的第7段。首先要明确何为“幸福的生活”,然后扣住阳光的作用来找相关的信息。答对了“对阳光的孜孜以求”得2分,答对了“涤净自己骚动的心灵”得2分。
14.该题的信息区明确指向第5段。作者将南方的天气和北方的天气放在一起写,显然是为了作一个对照。掌握了表现手法后,再分析其作用便很容易了。答对了“表现手法”得1分,答对了“作用”得4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乱世中的美神(有删改)
梁衡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请看两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减字木兰花》)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看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①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②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甜蜜的爱情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灵感也丰富了她的词作内容,从她早期的诗作宛然可见她迷人的风姿。
B.读李清照的词要善于解读她的“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都表达了诗人的“相思之愁”。
C.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但她也写过一些比较豪放、意境开阔的词作,比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D.乱世中美神的美,不仅在容颜的美、自信的美,心灵的美,更在于才藻的美、独立不迁的美。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 题。
? 书院是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从唐中叶开始至晚清教育改制,书院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化教学组织延续了一千多年。一方面,书院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书院精神,这是一种经过千余年的传承与创新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书院在长期办学的历程中,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教育体制、管理制度和教学方法,并且受到宋以后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书院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具特色、最有地位的教育机构,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这恰恰在于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的紧密结合。书院具有十分成熟完善的教育体制、管理制度和教学方式,这种新型文化教育的特色,首先在于它继承了古代私学教育制度的优长,古代社会中,那些执著于以道为志的儒家人士表现出一种独立学术、自由讲学的需求,体现出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统一的精神,故而他们又创造了一种有利于自己精神追求的组织制度。从孔子创立的私学到诸子百家的争鸣,从汉儒的精舍到魏晋名士的清谈,无不表现出这种私学教育制度的优长。书院的出现,就是中国传统私学制度发展的结果。书院作为一种官学系统之外的教育组织,不依靠朝廷的正式诏令而建立,其主持者、管理者都没有纳入朝廷的官学教职之中,故而在聘任山长、选择学生方面有着独立自主权,可以完全依据书院自身的标准。一方面,书院能自主聘任山长或教职人员,山长往往是一些名师大儒,在学术界、教育界的声望很高,能够制订一整套合乎书院精神的教学方法和制度,这些教学方法和制度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院聘任山长的依据是道德修养境界和学术水平。此外,学术大师还可以自由地到各地书院讲学,更加强化了书院自主办学的特点。另一方面,书院生徒也能较为自由地流动,往往是择师而从,来去自由,使独立的学术追求更为便利和频繁。正是这种相对的独立性,使得书院在高度中央集权的中国古代社会中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在大多数的历史时期,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建书院,以便能体现出自己追求的书院精神。
? 但是,书院又和以前的私学有很大的区别,它体现出制度创新的特点。书院在教学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备的制度。譬如,为实现“讲学明道”的办学理念,书院可以邀请不同学术学派的学者前来讲学,“会讲”是最为典型的“讲学明道”制度。为了体现出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统一的书院精神,书院形成了师生之间、生徒之间“问难论辩”的教学制度。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徒之间可以平等参与学术讨论,这对学者的学术研究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生徒也能在参与中得到启发,甚至有可能因此而走上学术研究与传播之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满足学习、生活的需要,大多数书院都制订了作为生活与学习准则的学规,这些学规能鲜明地体现出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统一的书院精神。
(选自2012 年4 月《新华文摘》A 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书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院是我国存在于唐中叶至晚清时期的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文化教学组织,它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B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书院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书院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相统一。
C .书院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教育体制、管理制度和教学方法,如“会讲”制度、“问难论辩”制度等。
D .书院是我国古代独立于官学系统之外的具有完全自治权的教育组织,是我国教育史上最具特色、最有地位的教育机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孔子创立的私学到诸子百家的争鸣,从汉儒的精舍到魏晋名士的清谈,这些都对书院制度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B .书院的出现是我国传统私学制度发展的结果,它既继承了古代私学教育制度的优长,又和私学有很大的不同。
C .山长由书院自主聘任,具有极高的道德修养、很高的学术水平以及先进的办学理念的名师大儒才有可能被聘任。
D .学规是生徒生活和学习的准则,书院制订的学规体现了我国古代书院在继承古代私学教育制度方面创新性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过千余年的传承与创新而形成的精神和十分成熟、完善的制度紧密结合,是书院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B .执著于以道为志的儒家士人要创造有利于自己精神追求的组织制度,是因为他们有独立学术、自由讲学的要求。
C .在书院作为一种文化教学组织的一千多年中,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建书院,而创建的书院则体现了个人追求的书院精神。
D .“问难论辩”的教学制度不仅对学者的学术研究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能让生徒都积极地走上学术研究与传播之路。?
E、国家不幸诗人幸,多灾多难的乱世成全了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达到这样的高度,是因为她超越了一己的愁怨,把山河破碎爱巢倾覆的痛楚融入了诗作。
小题2:联系原文,请用几个词(或短语)概括出“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中“愁”的内涵。(3分)
小题3:文章第二次提到那个“孙姓女子”,是否重复?请结合具体语言环境逐一分析(2分)
小题4:(1)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反衬手法,请写出其中两处。(2分)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C
小题1:国愁,家愁,情愁,学术著作未成之愁。(只要答到三点就给3分。)
小题1:不重复。 第一次是为了揭示李清照超越时空孤独的缘起。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第二次是为了说明李清照的才华不被当时任何人理解。(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1)①以早年的幸福生活反衬李清照晚境的凄凉;②以世道的艰难反衬李清照的理想美;③以爱情、生活的磨难反衬李清照的心灵美、诗歌美;④以世风“才藻非女子事”来反衬李清照的执著。(2分,只要答到其中两点即可。)
(2)通过多角度的反衬,突出了李清照身处逆境,关心国事,仍然进行不懈的艺术追求的坚强品格,使“乱世中的美神”形象更加光彩照人。(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家愁、情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包含国愁。C、《武陵春》是婉约词。
小题1:概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中“愁”的内涵,可以结合文中对李清照经历概括出国愁,家愁,情愁,学术著作未成之愁。
小题1:首先回答出“重复与否”,再答理由,结合“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可得出“第一次是为了揭示李清照超越时空孤独的缘起”,结合“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可得出“第二次是为了说明李清照的才华不被当时任何人理解”。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此题考查运用反衬手法的妙处。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问东风,松间毕竟如何
何九盈
夜色微茫,月光泼地,挈妇将雏,安步当车,渐至北京大学资源西楼。历阶而下,别有洞天。门楣上写着一位哲人推崇过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此即去年崛起城西郊海淀的“风入松书店”。偌大的堂屋,插架纵横,顾客盈庭,韵韵风风,红尘远隔。若谓一书一世界,此一大千世界也。
人问:“是哪位高人韵士,取得如此雅洁潇洒店名 ?”据《乐府诗集》引《琴集》曰:“风入松晋嵇康所作也。”此说如可信,由魏晋至今,这古琴曲名已有将近1800年历史了。中间宋人以之为词牌名,今人又以之为店牌名。佳名传世,代有知音,此岂偶然!于是我问东风,松间毕竟如何?
东风说:“书润屋,书亦润心”。歌曰:“西岭松风落日秋,千枝万叶风飕飕,美人援琴弄成曲,写得松间声断续,声断续,清我魂,流波坏陵安足论。”
请用心灵之耳,谛听笔底风雷,纸上涛声,此实人生一乐也。
风入松!我愿与儿永为近邻。
1、本文题目采用拟人得手法,这样拟题有什么好处?(不超过16字)
答:
2、请解释“书润屋,书亦润心”的含义。(不超过20字)
答:
3、本文仅400余字,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请就这一点从立意、剪裁、语言三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运用拟人手法亲切自然,活泼生动。
2、书使房屋丰富高雅,也使人心充实美好。
3、立意:以文人的眼,写著名大学附近新崛起的书店,这在商潮澎湃、物欲横流的今天,独具匠心,令读书人为之一振,因而文不多易形成共鸣。
剪裁:文之重点放在进入书店之所见并点出店名由来:“人,诗意地栖居”,入笔便见不俗;“风入松”与古曲、宋词、元曲的联系,古雅蕴藉;尤其是与东风对话,神韵备出。简括而又精辟。
语言:多文言,文约词丰,句式整齐,以少胜多。


本题解析:
1、答出拟人手法的修辞效果即可
2、注意“润屋”和“润心”都要具体地说出来。
3、题目本身已经指出了答题的方向,要结合选文进行概括。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