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22 11:00:1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中国报业第一人:王韬 施?亮 林语堂曾经称赞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王韬是江苏省苏州人,他的父亲为乡村塾师,亦是饱学之士。王韬少年聪慧,从父苦读古代经史。1847年,王韬父亲在上海设馆授徒,也有学者推测他为英人所设的墨海书馆服务。次年春天,王韬至上海探望父亲,在墨海书馆首次与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及两个女儿会面,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这次相见时,麦都思盛意邀请王韬留墨海书馆工作,但王韬却未应邀。第二年农历六月其父去世,王韬因经济窘迫,遂应聘至墨海书馆,从此接触西学,耳目为之一新,一生事业始发轫于斯。 王韬于1870年重返香港,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为《华字日报》撰稿。不过,这份由外国人掌控的报纸当然不会为中国人说话。他颇感言论不自由的束缚,很多自己的政见不能得到充分表达。四年后,他在友人黄平甫帮助下集资买下原英华印书院的印刷设备,成立了中华印务总局。随后又创办了《循环日报》。这是第一份“华人资本、华人操权”的新闻政论性报纸,也是清末第一份传播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人自办报纸出版时间最长也影响最大的。王韬担任首任《循环日报》主编,他与香港报业人士交往甚密,比如《华字日报》的陈廷蔼等都是其好友,良好的人脉关系使他在报业声望很高。中国知识分子古来就有“清议”传统,王韬在报纸上以“遁窟废民”、“天南遁叟”、“欧西寓公”等笔名撰写的政论文章大都刊登在“中外新闻”栏目里,据学者研究约有上千篇,大概分为三种内容:一是评说国际时事和中外关系;二是呼唤社会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各方面;三是议论社会生活中如防火、防盗、禁赌、赈灾等实际问题。他还邀请了郑观应等具有早期改良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写文章,痛陈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主张学习西方,变法自强。《循环日报》的新闻版分“京报选录”、“羊城新闻”、“中外新闻”等栏目。除日报外,每月另出月报一册,选择重要新闻和评论文章汇编而成,单独发行。《循环日报》还有固定的商业性专栏,如“香港目下棉纱花匹头杂货行情”、“公司股份行情”、“船期消息”等,商业经济信息占了一版、四版两个版面,新闻占了二版全版和三版半个版面。全报约一万八千字,商业经济交通信息占一万一千字,新闻占七千字。由于经济版适应了香港、广州及澳门地区华人贸易的需要,成为了报社的主要收入来源,使之能长期维持经济独立。 经过多年办报,王韬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他在许多论文中阐述了办报目的、报纸职能与作用,报纸应该坚持的立场及主笔的遴选等。他提倡报刊应发表自由言论,彰显其民主议政的职能;主张加强报刊信息沟通的功能,担负起“广见闻、通上下”的桥梁作用;还强调报刊应当“辅教化”,明确其去恶扬善和开启民智的社会责任。他特别呼吁报业从业人员应该道德高尚,通晓古今,因为报纸不仅要“博采群言、兼收并蓄”,传播新知识,而且要评论时事,开启民智;“纪事”和“述情”两方面都要求报人有“通才”的业务素质。 王韬以《循环日报》主编身份,应日本《报知新闻》邀请,1879年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月的访问。这次访问被认为是“中日两国新闻工作者之间的第一次交流”。王韬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他深刻感受到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的巨变。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国内的文字、文化、风俗甚至政治生活领域都存有中国古风,所以他总情不自禁将两国加以互相比较。他认为,中国应该学习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政治变革经验,提倡西学,发展工商业和新式交通事业。但是,他也对当时日本社会盲目崇拜西方、全盘西化等种种做法持否定态度。日本之行使他思考了很多,后来写成了《扶桑纪游》一书。他晚年时中日关系紧张,发生甲午战争,他由于对日本社会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所以能够提出对付日本的诸多方策。 王韬于1884年重归故国,主持格致学院,后来发展为岭南大学,曾经为国内培养了许多人材。王韬在这一段时间,曾经与洋务派的丁日昌、盛宣怀等官宦交往甚密切,但他更多的精力放在著书立说上,写了不少文章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他反对闭关自守,呼吁变法图强以挽救民族危机。 1897年秋,王韬阖然长逝于上海寓所。 [注]王韬(1828-1897):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原名得宾,1862年改名韬,字紫诠,号仲韬,又号天南遁叟、蘅华馆主等。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王韬曾经为香港《华字日报》撰稿,自己的政见无法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他自办报纸的动因之一。 B.王韬担任首任《循环日报》主编之后,身体力行,经常在该报纸发表政论文章,针砭时事,主张西化。 C.王韬在业界具有良好的人脉关系,报纸又办得内容丰富务实,形式多样,因而能长期保持经济独立。 D.文章写王韬应《报知新闻》的邀请前往日本进行访问一事,从交流角度突出了他是中国报业第一人。
| E.文章写王韬主持格致学院,与洋务派的盛怀宣等官宦交往,照应前文,表现王韬对教育的重视与开明。 小题2:文中说“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林语堂称赞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你赞成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E 小题2:因与麦都思的会面,开阔了王韬的视野,使他得以接触西学,形成民主与变法思想,并致力于通过新闻报纸进行思想传播。 小题3:示例:赞成。因为王韬创办了中国人真正独立拥有的第一份新闻报纸,而且是第一份传播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对中国社会变革影响巨大而深远;其次,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提倡新闻自由,主张新闻议政,强调新闻的教育功能,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要德才兼备等,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不赞成,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BE(B“主张西化”有误;E“照应前文”有误) 点评:五选二的题最容易出错,所以应该仔细阅读选项中的内容。只要将选项中的内容和文章中相对应的句子一一对应,就可以发现有些是与文章不相符的。向本题中B项“主张西化”就和原文不符。 小题2:试题分析:通过文章可以看出来,“这”指的是“在墨海书馆首次与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及两个女儿会面”,而认识了麦都思以后,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点评:对于此类题,同学们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关键性文句多富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点评: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些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山涛为吏部尚书(《资治通鉴》) 以前太常山涛为吏部尚书。涛典选十余年,每一官缺,辄择才贲可为者启拟数人,得诏 旨有所向,然后显奏之。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言之于帝,帝益亲爱之。涛甄拔人物,各为题目而奏之,时称“山公启事”。 涛荐嵇绍于帝,请以为秘书郎,帝发诏征之。绍以父康得罪,屏居私门,欲辞不就。壹谓之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况于人乎?”绍乃应命,帝以为秘书丞,初,东关之败,文帝问僚属日:“近日之事,谁任其咎?”安东司马王仪对曰:“责在主帅。”文帝怒日:“司马欲委罪孤邪!”引出斩之。仪子褒痛父非命,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未尝西向而坐,庐于墓侧,旦夕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为之枯。读《诗》至。衷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为之废《蓼莪》「注1」 。家贫,计口而田,度身而蚕;人或馈之,不受;助之,不听。诸生密为刈麦,褒辙弃之。遂不仕而终。 臣光日:昔舜诛鲧而禹事舜,不敢废至公也。嵇康、王仪、死皆不以其罪,二子不事晋室可也。嵇绍苟无荡阴之忠「注2」 ,殆不免于君子之讥乎! 注l:《蓼莪》,《诗经‘小雅》篇名.歌咏“为人子必须尽孝”,诗中反复吟哦“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吴天罔扳”。 注2:晋惠帝于永兴元年(公元304年)败绩于荡阴,中三矢,百官侍御皆散,丽嵇绍朝服,下马登辇,以身卫惠帝,被乱兵所杀。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言之于帝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绍以父康得罪令以责之里正 C?树为之枯缇骑接剑而前,问:“谁为哀者?” D?计口而田子路率尔而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涛典选十余年典:主管,执掌。 B.得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之?显:明显。 C?近日之事,谁任其咎? 任:听凭,放任。 D.司马欲委罪孤邪!委:推卸。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这则短文写到的人物有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文中的文帝)、吏部尚书山涛、嵇康与其子嵇绍、王仪与其子王褒。短文说的是山涛掌管吏部为晋武帝推荐干部很能干,嵇绍事晋、王褒不事晋,以及《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对这些事情的看法。 B 山涛任吏部尚书推荐干部,善于揣摩晋武帝的意思。他先拟出数人,看晋武帝倾向于哪一个,他就将这个人排在推荐名单的前头,因此每次推荐的干部都被晋武帝任用。大臣们不知就里,以为是山涛太过于自作主张了。 C?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残害死了,他的儿子嵇绍却在山涛的劝说下,出来为晋王朝服务;而王褒则因其父王仪不该死而被文帝司马昭害死了,终生不仕。司马光按照忠孝标准对这两人不同的做法都表示了赞同。? D?王褒痛父非命,隐居教授。他成天哀痛父母,吟哦《诗经?小雅。蓼莪》篇,使得他的学生都不敢再吟诵这首诗了。学生们看到他生活贫困,经常周济他,帮助他做农活,最终让他安享天年。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O分) (1) 涛谓之日;“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况于人乎?” 译文; (2) 嵇康、王仪,死皆不以其罪,二子不事晋室可也。 译文:?
参考答案: 8、D 9、C(任:承担) 10、D(“不敢再吟诵”错) 11、(1) 译文:山涛对嵇绍说:“我替你思考很久了。天地运行四季变换,都有消减、增长的变化,何况是人的悲伤情感呢?” (2) 译文:嵇康和王仪,他们的死,都不是他们的罪过造成的(而是司马氏集团迫害致死的),因此,他们的儿子(嵇绍和王褒)不出来服事晋王朝,这是可以的。
本题解析: 8.D9.C10.D 四、(23分) 11.翻译(10分) (1)每个句子占1分,共5分 (2)不以其罪,不因为他们的罪过,2分;后一个句子3分。共5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老北京的小胡同? 萧乾 (1)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由于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爸爸在世时管开关东直门,所以东北城角就成了我早年的世界。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2)还是位老姑姑告诉我说,我是在羊管(或羊倌)胡同出生的。七十年代读了美国黑人写的那本《根》,我也去寻过一次根。大约3岁上我就搬走了,但印象中我们家好像是坐西朝东,门前有一排垂杨柳。当然,样子全变了。九十年代一位摄影记者非要拍我念过中学的崇实学校(今北京二十一中),顺便把我拉到羊管胡同,在那牌子下面只拍了一张。 (3)其实,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10岁上,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我曾在小说《落日》中描写过她的死,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 (4)母亲去世后,我寄养在堂兄家里。当时我半工半读:织地毯和送羊奶,短不了走街串巷。高中差半年毕业(1927年冬),因“学运”被变相开除,远走广东潮汕。1929年虽然又回到北平上大学,但那时过的是校园生活了。我这辈子只有头17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 (5)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①盆锔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6)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7)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尾,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 (8)另外是夜行人:有戏迷,也有醉鬼,尖声唱着“一马离了”或“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么唱也不知是为了满足一下无处发挥的表演欲呢,还是走黑道发怵,在给自己壮胆。 (9)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几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②,穷孩子也能用秫秸③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10)夏天,我还常钻到东直门的芦苇塘里去捉蛤蟆,要么就在坟堆旁边逮蛐蛐——还有油葫芦。蛐蛐会咬架,油葫芦个头大,但不咬。它叫起来可优雅啦。当然,金钟更好听,却难得能抓到一只。这些,我都是养在泥罐子里,每天给一两颗毛豆、一点水就成了。 (11)北京还有一种死胡同,有点像上海的弄堂。可是弄堂里见不到阳光。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 (12)胡同可以说是一种中古民用建筑。我在伦敦和慕尼黑的古城都见到过类似的胡同。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他们舍得加固,可真舍不得拆。新加坡的城市现代化就搞猛了。四十年代我两次过狮城,很有东方味道。八十年代再去,认不得了。幸而他们还保留了一条“牛车水”。我每次去新加坡必去那里吃碗排骨茶,边吃边想着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 (13)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 ①[锔(jū)]用锔子连合破裂的陶瓷器等。 ②[沙雁]做工精细的风筝。下文中的”屁股帘儿”是一种自制的简易风筝。 ③[秫秸(shú jie)]去掉穗的高粱秆。 小题1:品味第(9)段中“大摇大摆”一词,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个词的理解。(4分) 小题2:作者回忆了北京小胡同的哪些事情?(6分) 小题3:作者写到北京的死胡同时,也写了其他地方的胡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写出“屁股帘儿”飞起时摇摇晃晃的样子,表达了“我”兴奋与满足的心情。(4分) 小题2:(1)胡同里是一阙动人的交响乐,从早到晚,一刻不停;春夏秋冬,各有特性;夜晚则徐缓,拖长,而且当中必然有间歇——有的还挺长。(2)儿时买小风车,刻泥饽饽,放风筝。(3)捉蛤蟆,逮蛐蛐。(6分) 小题3:(1)作者通过北京死胡同与上海弄堂对比,写出了北京胡同里的平方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2)与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相比,突出了北京小胡同的独特魅力。(3)这样对比写更突出了作者对小胡同的怀念与留恋。(6分) 小题4:“感触”(6分) 示例一:表达了作者对胡同生活的难以割舍的深切情感。 示例二: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应当保留它的文化传统。 示例三:对城市建设中不适当拆除胡同的做法表示遗憾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道题目应从分析人物的身份入手。由文章我们可以发现,正因为那时作者是一个穷孩子,所以他的自尊心格外强,不管做什么,他都不能让自己显得比别人差。所以看到不花什么钱的屁股帘儿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一点也不比阔孩子花钱买的精致的沙雁风筝差,心里自然十分满足,因此答案应为:写出“屁股帘儿”飞起时摇摇晃晃的样子,表达了“我”兴奋与满足的心情。 小题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文中(5)—(10)段是写回忆中的北京小胡同。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胡同里的交响乐,儿时的乐趣。 小题3: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作用。文中(11)—(12)写了上海弄堂、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北京小胡同的独特魅力,更突出了作者对小胡同的怀念与留恋。 小题4:写出感触最深的一点;能结合文章加以分析;语言通顺、有条理。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对《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第三节的鉴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A.诗人在狱中看到窗外大雪,触景生情,以第一人称口吻,追述了大堰河勤劳善良、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 B.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洁白无瑕,而白雪覆盖大地的庄严肃穆的景象正好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悼念,因此诗人说“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C.“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典押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描绘了一种荒凉、寂寞、冷落、凄凉的惨淡景象。 D.主要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而首尾反复“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则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MadeinChina到Cultured①inChina 今日中国为什么需要原创性的、生机勃勃的文化产品?最直观的原因是,光有MadeinChina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需要我们称之为的CulturedinChina。经济繁华与权力荣耀都抵不过时间的淘洗,如果面向未来我们无言相告,譬如没有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来深刻地铭记这一时代,那么自1978年以来全体中国人辛苦开创的激流般的30年,多年之后就将是历史上的南柯一梦。 我们本能地需要杰出的文学艺术。普鲁斯特写道:“我曾经长久地凝视着一株开花的李子树,贪婪地留恋着其中的真理。”我们每个人也都需要信念和价值观,以免自己身陷尘嚣之中、随波逐流而内心惶恐。人们不只是在今天需要这些,我们过去、现在和将来都需要精神的丰足。只是在如此急遽变化的年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文化的指引。文化是国家的灯塔。 可是今天,机制与文化,仍然是这个快速强大起来的国家的两只跛足。毋庸讳言,中国文化的原创力并不出色。报纸上的文化版面已经成为稀缺产品,电视上的读书节目纷纷在收视率上一败涂地。这里最寻常可见的景象是,文化名人们追逐着新闻热点而非真问题,新晋的年轻人则热衷于一夜成名式的冒险和投机。 有时我们把这难堪的局面归结为历史债务。曾有很长的时间,这个国家既阻隔了西方文化,又破坏了自我传统。至于最近一些年,好像又被归为了文化空窗期:过去穷怕了,如今都忙着赚钱,哪顾得上什么文化?道理其实很简单,没有让人舒展的制度安排,就没有舒展的人;没有舒展的人,就没有舒展的精神;没有舒展的精神,就没有舒展的杰作。 我们应该意识到文化不是经济的花瓶,而是国家精神之根。没有杰出的文化生产,公众就会失去精神的方向。谁能设想没有惠特曼的吟唱、林肯的演说的美国是什么样子?在中国,千年之前的人们会在那些优美醇厚的文章中得到精神的慰籍,观照人生中的至善至美,而今天的人们已经难以得到相应的体验。 我们正在面临着一个来自世界的问题:今日中国人将成为没有文化和信念的地球寄生者吗?如果有自信心的话,我们就不能只把这一问题视为冒犯。我们需要以国家文化的重回精神高地来给出答案。(节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①Culture:本义是“文化”,这里作动词用,意为“文化生产”。 1.“我曾经长久地凝视着一株开花的李子树,贪婪地留恋着其中的真理。”文章第二段引用普鲁斯特的这句话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说说“CulturedinChina”的具体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说“我们需要以国家文化的重回精神高地来给出答案”,请联系文本思考,在这一过程中个人和国家应该有怎样的作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以普鲁斯特的话论证“我们本能地需要杰出的文学艺术”这一看法,强调有了文化的指引我们才能获得精神上的丰足;同时,普鲁斯特的话本身就是宝贵的文化产品,给公众指明了精神的方向。 2.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重视文化生产;只有诞生更多的原创性的文化产品,才能延续中国千年以来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要以深厚的文化来树立国家形象,使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对即可) 3.个人:应该摆脱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改变漠视文化的错误态度;在急遽变化的年代,依靠文化的指引,使自己获得精神的慰藉,人生的观照。国家:为杰出文化产品的诞生提供好的机制,鼓励有才华的人去创造生机勃勃的文化产品。(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