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无论是冬眠动物,还是非冬眠动物,甚至人类,其心脏工作的原理是相同的。
B.我从他这封信的字里行间中发现了某些话,某些词与其基本格调极不相符。
C.李白的一生,绝不是置身云端,飘然而来,飘然而去;而是足踏大地,从风里、雨里、泥泞里,甚至惊涛骇浪里,度过了他的一生。
D.老师在看到他那些颇具幽默之趣的漫画人物后,竟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字里行间里”与“中”重复;C“从”改为“在”; D项中“忍俊不禁”和“笑起来”重复。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3分)
①而在苏轼看来,一般知识分子恰恰好走这两个极端。
②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他认为“必仕则忘其身”。
③苏轼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他认为“必不仕则忘其君”。
④仕与隐,是古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人生首要课题,从而也构成了古典诗文中的永恒主题之一。
⑤一个人如果永远悠游燕息于山林风月之中,固然可以全身远祸,陶情冶性,但却丢开了为君王效力的义务,没有负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⑥一个人如果一心追求功名爵禄,不顾政局的好坏、执政者是否贤明,就会入迷途而不知返,临危境而不知止,必然招来杀身之祸。
参考答案:④②⑥③⑤①
本题解析:本组句子主要讲了两个内容,“不必仕”和“不必不仕”;④是领起句,①是总结句;②⑥是说“不必仕”,③⑤是说“不必不仕”。依据前面“仕与隐,是古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人生首要课题”②⑥应在前,③⑤在后。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和(hé)和谐和解和衷共济随声附和
B.横(héng)横亘横祸横空出世蛮横残暴
C.强(qiǎng)强使强迫牵强附会强颜欢笑
D.冠(guān)冠冕冠盖怒发冲冠勇冠三军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A项“随声附和”读hè,其余读hé; B项“横亘”“横空出世”读héng,其余读hèng;C项都读qiǎng;D项“勇冠三军”读guàn,其余读guān。)
本题难度:一般
4、语言运用题 把下面的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分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核心价值观是能够体现社会主体成员的价值诉求,反映社会主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对社会变革与进步起维系和推动作用的有特定精神内核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核心价值观是有特定精神内核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它能够体现社会主体成员的价值诉求,它能够反映社会主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它对社会变革与进步起维系和推动作用。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长句变短句,应该先抽取主干“核心价值观是……有特定精神内核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然后将“能够体现社会主体成员的价值诉求,反映社会主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对社会变革与进步起维系和推动作用”三个定语独立成句并使之成分完整,最后将所有句子进行逻辑排序。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从救学生的 “最美教师”到救乘客的“最美司机”,从托举女童的“最美路人”到拾金不昧的“最美的哥”,“最美”成为最炙手可热的词汇。
B.老人在谈及自己一生与朋友交往的经历后总结说,世人的交往大抵是倾盖如旧,而白首如新则需要极大的机缘和运气。
C.第九届大河财富论坛2013年年会在大河锦江饭店隆重开幕,国内外500余位嘉宾齐聚郑州坐而论道,为中原崛起献计献策。
D.如今视觉文化方兴未艾 ,在这图像和文本相互转换、相互模仿、共同存在的现实状况下,图文关系正在成为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跨学科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