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九)
①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②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③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④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 ⑤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⑥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A.①③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⑤ |
2、阅读题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少孤,鞠于外家,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袖所著文谒戚纶,纶器重之。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县东南旧有港,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公浦”。
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考所言为殿最,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谏章由阁门始得进而不赐对①,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宗道风闻,多所论列,帝意颇厌其数。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盖思念之也。
章献太后②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时有请立刘氏七庙③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宗道曰:“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太后遽命辇后乘舆。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书。宗道曰:“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再迁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疾剧,帝临问,赐白金三千两。既卒,皇太后临奠之。赠兵部尚书。
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①不赐对:不能跟皇帝当面谈意见。②章献太后:姓刘,是宋真宗的皇后。真宗去世后,仁宗即位时年幼,章献太后遂垂帘听政。后归政仁宗,卒谥“章献明肃”。③七庙:历代帝王为进行宗治统治,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七庙只有天子才能设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第以实言之。第:难道
B.袖所著文谒戚纶袖:衣袖
C.帝诘之,宗道谢曰谢:推辞
D.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故事:定例
小题2:下列句子中能直接表现鲁宗道“遇事敢言”的是(?)
①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②宗道屡于帝前折之?③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
④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⑤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⑥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句子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宗道为海盐县令时,县东南原来有小河道,能够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遣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从此称他为“鲁公浦”。
B.天禧元年,朝廷开始诏令两省设置六名谏官,考核宗道的谏议言论,列为上等,两省首先提拔宗道与刘烨担任右正言。
C.宗道曾指责章献太后不应该在七庙中设立自己的牌位,又当众阻拦太后的车队。要求太后不能无视先皇礼制弃车乘辇。对于这些指责,章献太后都能虚心接受并一一改正。
D.鲁宗道为人忠实,有次陪故人去酒店饮酒时遇到皇上紧急传唤他,他如实告诉了皇上,皇上果然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重用了他。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8分)
(1)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4分)
?
(2)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4分)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汉士择所从
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杀。
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从本初,避争地也。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不去,谗慝将兴。”遂南之武陵,其留者多为表所害。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柔举家适河北,邈果叛操。
郭嘉初见袁绍,谓其谋臣辛评等曰:“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评等曰:“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出曰:“真吾主也。”
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袭曰:“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及天子都许,俨曰:“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遂诣操。
河间刑颙在无终,闻操定冀州,谓田畴曰:“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请以身先。”遂装还乡里。畴曰:“颙,天民之先觉者也。”
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从之。周瑜闻策声誉,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选自《容斋随笔》,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黩近——黩近:亲近
B.柔举家适河北——适:到
C.子盍去乎——盍:何不
D.袁公多端寡要——寡要:少谋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汉士择所从”的一组是(? )
①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 ②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
③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 ④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
⑤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 ⑥策从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朝自从平定黄巾之乱以后,天下动荡不宁,士大夫都在选择自己将要跟随的对象,以此来保全自己。
B.郭嘉是一位有远见的汉士,他初次见到袁绍,就觉得袁绍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于是劝说袁绍的谋臣辛评离开袁绍。
C.文章列举的一些汉士,更多的是投奔曹操,作者这样安排,可以更加突出这些汉士的远见卓识。
D.作者对荀彧、和洽、高柔、郭嘉、杜袭、赵俨、繁钦、刑颙、吕范、周瑜、诸葛亮等汉士的选择都持肯定态度。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题
送李愿归盘古序?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趦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5.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行之阳有盘谷。阳:这里指南面
B.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便:方便
C.采于山,美可茹茹:吃
D.触刑辟而诛戮辟:法
6.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②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B.①从茂树以终日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①伺候于公卿之门
②能谤议于市朝
D.①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介绍盘谷的地理位置及其环境,又以其名字的由来引出我的朋友李原居住在这里,而完成了文章第一段的叙述。
B.本文的主体段落作者以李愿之口描绘了三类人:一是声势显赫,穷奢极欲的达官贵人;二是投机钻营,趋炎附势的人;三是怀才不遇,归隐山林的人。
C.文章末段写作者韩愈听了李愿的话后,由此生发,并用歌唱的形式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欣羡之意。
D.全文属于亲友别离、赠言规勉类的赠序,结构谨严,浑然一体,语言风格与《师说》相同。文末是在朴实的叙述中完成全文的说理的。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
居顷之,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史记·陈丞相世家》节录)
笠翁日:“陈平不对决狱、钱谷之问,论者皆谓能持大体,以大臣不当亲细务也。予谓开千万世堂高帘远之门,而使下情不能土达者,必此言也。盖文帝此问,重民命也,惜民力也。虑有司用刑之滥,以致失入者多,国家费用之繁,以致聚敛者众。为宰相者,正当因其势而利导之,劝之省刑罚,薄税敛,而乃以夸诞之词掩其疏略之过。幸文帝天资充实,不为外物所阻,始终得遂其仁心。万一惑于陈平之言,则三代之治,何由复见于文景之世哉?”(清《笠翁别集》)
1.比较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袜、允等之慢
B.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C.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而乃以夸诞之词掩其疏略之过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表现陈平能持大体的一组是(? )
①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
②问钱谷,责治粟内史
③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
④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
⑤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⑥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④⑥
3.下面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文帝即位后,陈平因病之故,就想把右丞相的尊位让给周勃,孝文帝终于满足了陈平的愿望。
B.汉文帝问周勃“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周勃都答不上来,弄得汗流浃背,惭愧不已。
C.汉文帝以同样的问题问陈平,陈平却说这样的问题,应该去问具体主管的人员,不是我宰相应该管的。
D.文帝问陈平,既然各有所司,那么你宰相管什么呢?陈平说出一番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的话来,文帝称赞他说得好。于是周勃辞职,让陈平专任宰相。
4.对后面李笠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锐利的眼光看穿陈平回答的实质是用虚夸不实之词来掩饰其疏略之过?
B.从历史的高度指明陈平此言的危害是使下情不得上达,大臣不当亲细务,那皇帝就更不当管了,这不是要皇帝高高在上、脱离实际吗?
C.认为文帝问钱谷出入是重民命,问决狱多少是惜民力,是仁爱之心的表现。
D.赞扬文帝天资仁厚,不受陈平之惑,始终得遂其仁心,否则,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就不可能出现了。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