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壮游书海王云五
邵?纯
王云五是出生于上海的广东香山县人。这位从14岁在上海一家五金店学徒起步,后来成为大出版家、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发明家、翻译家、著作家、社会活动家的传奇人物,到92岁终止了他的壮游人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王云五读过一年半私塾,最多可按18个月计,再加上22个月在校学英语,他的学历总计应为40个月。但在王云五的一生中,他对读书的需求始终处在如饥似渴的状态。现在人们用“按揭”的方式购房、买车,而一百年前的王云五用按揭的方式购得35册英文版《大英百科全书》,每天阅读二至三个小时,用了三年的时光通读了这部巨著。王云五并不以此骄傲,他反而认为这样读书“博而不专”,当他得知美国的“万国函授学校”设有多种专科的时候,便选定了“土木工程全科”,报名纳费,用了两年的时间,通过国外函授的方式读完了这个专业的全部课程。王云五并不是想当土木工程师,这个通读过《二十四史》的年轻人,不但对人文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还要走进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大门。
由于王云五终日自学,所以他特别重视字典、辞典的作用。汉字约有15400多个,怎样从字典、辞典中迅速地查找出自己需要的字或词,是无数人经常面对的问题。他不但要为自己求得方便,更为无数人和后代着想。关于“四角号码检字法”的诞生,王云五回忆说:“我对于旧部首检字法,早不满意,思必改革之。但直接引起我研究兴趣者,便是林语堂先生。其时林先生任教于清华大学,年来辄从事于一种新检字法的研究。由于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连接数日深谋远虑,觉得惟有以号码代替首部……我平素不畏难,既已发生浓厚兴趣,遂从此细心研究,朝斯夕斯,甚至梦寐求之。”(《岫庐八十自述》第十五章)经过4年的日夜研究,“四角号码检字法”于1928年获得成功,并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和广泛应用。目前《四角号码新词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词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多部大型工具书仍然采用“四角号码检字法”。八十多年来,这个发明一直保持着特有的生命力,这是社会颁发给王云五的文化勋章。几乎在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的同时,因为东方图书馆的落成,作为馆长的王云五,用了两年的时间发明了“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此方法沿用至今。
王云五著作等身,一生著述80余种。他在年过八旬后仍终日笔耕不辍,排炮般地连续出版了先秦、汉代、晋隋、唐代、宋元、明清、近代等7部《中国政治思想史》。这套学术著作印行后,他又立即撰著《中国教学思想史》。
晚年的王云五回顾说:“我一生以出版为主,教学次之,公务政务殆如客串。”(《岫庐八十自述》第319页)他所说的“以出版为主”,指的是他与商务印书馆的关系。1930年商务印书馆总经理鲍咸昌病逝,该馆的董事会聘请王云五出任总经理。王云五深知商务印书馆管理上的落后,所以他提出了先出国考察现代管理体制和方法的要求,否则谢绝出任总经理。从1930年3月至同年9月,王云五到欧美和日本考察企业与商业管理经验,他成为中国出版业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第一人。1932年1月28日凌晨,日本侵略军突然轰炸上海闸北区,商务印书馆的全部工厂、货栈、仓库顿时化为一片焦土。面对如此惨烈的局面,王云五以罕见的勇气、坚毅和智慧,苦斗了两年,使商务印书馆以全新的面貌再生。在20世纪30代中期,商务印书馆全年的出版物,高达全国的50%左右。商务印书馆不是王云五创办的,但他对该馆有再造之功。
《纽约时报》介绍王云五的时候说:“他为苦难的中国提供书本,而非子弹。”王云五希望中国的每个县,每个学校,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图书馆,这个图书馆把古今中外各学科的名著和精粹都囊括其中,因此取名“万有文库”。这部巨型丛书的第一编于1929年出版,收入各种图书1010种,总计一亿一千五百万字。1934年《万有文库》的第二编出版,总计一亿九千万字。在抗日战争前,万有文库第一编发行了约八千部,第二编发行了约六千部(详见《岫庐八十自述》第十八章),关于王云五在出版事业上长达半个多世纪所取得的成就,这里所说的只能是挂一漏万了。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1年4月20日,有删改)
小题1:王云五先生作为一个大出版家所具有的特质主要有哪些?请根据文本分点概述。(4分)
小题2:文中最后一段介绍王云五的成就时引用了哪几类材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3:文章以“壮游书海王云五”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对图书无比热爱;②读书十分博杂,力求精通;③有创新的勇气和改革的热情;④注重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⑤有不畏难的精神。(每点1分,答对四点即可。)
小题2:①引述别人的评价,(1分)②引用数据。(1分)这些引用能够更加真实客观地表现出王云五先生在出版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王云五先生在中国推广图书事业上的决心和所作出的努力。(3分)(指出引用类型2分,分析作用3分)
小题3:①从内容上看:壮游指怀抱壮志而远游。用“壮游”一词既写出了王云五怀有壮志,遨游于书海的精神品质,也表现出王云五在书海中遨游所取得的辉煌成就。(3分)②从结构上看:王云五的一生都与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也是行文的线索,文章正是按照“读书、著书、出版书”的顺序讲述王云五一生与书的联系。(3分)(答对一点得3分,答对两点得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读文章二、三段进行归纳总结。“对读书的需求始终处在如饥似渴的状态”。“按揭的方式购得35册英文版《大英百科全书》,通过国外函授的方式读完了 ‘土木工程全科’的全部课程。他不但对人文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还要走进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大门。”“经过4年的日夜研究,‘四角号码检字法’1928年获得成功,用了两年的时间发明了‘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 “时林先生任教于清华大学,年来辄从事于一种新检字法的研究。由于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连接数日深谋远虑,觉得惟以号码代替首部……我平素不畏难,既已发生浓厚兴趣,遂从此细心研究,朝斯夕斯,甚至梦寐求之。”
小题2:引用他人评述和引用数据。?《纽约时报》介绍王云五的时候说:“他为苦难的中国提供书本,而非子弹。”?这部巨型丛书的第一编于1929年出版,收入各种图书1010种,总计一亿一千五百万字。1934年《万有文库》的第二编出版,总计一亿九千万字。在抗日战争前,万有文库第一编发行了约八千部,第二编发行了约六千部(详见《岫庐八十自述》第十八章)?这真实客观地表现出王云五先生在出版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王云五先生在中国推广图书事业上的决心和所作出的努力。
小题3:“游书海王云五”这个标题结合上下文准确解读得知全文围绕着王五云先生爱读书、出版书为中心写了王云五先生在出版事业上的巨大成就和在中国推广图书事业上的决心和所作出的努力,“游书海王云五”既是全文的思想中心也是全文的线索。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三国演义》中表现关羽意志刚强、胆量过人、不惧疼痛的故事是什么?请简述一下情节。
参考答案:
刮骨疗毒?
关羽旧时箭伤常在阴天发作。华佗认为应当切开臂膀刮掉渗入毒药,病才能根除。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华佗切开。华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左右掩面失色。关羽却饮酒食肉,谈笑弈棋,神色自若。华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关公大笑而起。华佗称赞说:“君侯真天神也!”
本题解析: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概括复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嫦娥让印度勒紧裤带,日本急了中国自主研制的首个月球探测器一一“嫦娥一号”卫星于北京时间10月24日18时05分发射升空,奔向38万公里以外的月球,进行绕月探测飞行任务。这是继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实现栽人航天飞行后,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嫦娥一号”的升空,不仅再次证明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更为中国未来高新技术尤其是航天科技发展及以科技带动经济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当然,此举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文化层面,它让中国人的嫦娥奔月梦由神话变成了现实,让炎黄子孙今后“举头望明月”时,更添自豪感与归属感,并且,无限拓展了中国人的思维与想像空间。
不过,在自我陶醉的同时,中国同时还应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性,不要忽视了这次登月计划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那就是,虽然中国开展探月工程,源于人类“走出地球奔向广袤宇宙”的朴素愿望.是经济与科技发展后水到渠成的结果,中国政府也一再重申“和平利用外太空”的原则。然而,一些国家仍然对中国的探月工程保持猜疑的态度,甚至要与中国公开较劲,一争长短。印度政府则不顾国会反对,宣布“即使勒紧裤带也要比中国先一步派人登上月球”;更甚的是,长期以来一直与中国有着“一山二虎”心结的日本,则赶在“嫦娥一号”升空前一个月,急急忙忙地将“月亮女神”送上了太空……
包括月球在内的所有外太空都属于全人类,而不是属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府。因此,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有和平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在内的所有外太空的权利。但是,人们在这一波的探月竞赛中,却可以明显闻到一股变了味的气息。这股气息,显然是源自陈腐的“中国威胁论”和“后冷战心态”。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月球上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可以作为核聚变燃料的“氦Ⅲ”,这种互相较劲的势头持续下去,难保各国之间不会发生“月球争霸战”及太空军备竞赛。毕竟,一些国家已经在地球上养成了争霸的习惯性思维。
对中国政府来说,无端被别人当成假想敌,虽然不是自己的错,但是,这一局面显然又是立志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倡导和谐世界观的中国所不愿意看到的,同时也是不能视而不见的。因此,如何未雨绸缪,化解其他国家的心结,防止最坏的情况出现,已经成为了中国政府必须面对的一大考验。事实上,在茫茫宇宙中偶然存在的人类。面临着的不仅是地球资源可能枯竭及居住环境遭到破坏的威胁,同时亦面临着地球本身遭受外来星体侵袭的威胁。人类探索外太空的惟一目的。就是要为困守地球的自身寻找和开拓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地球上的所有国家都属于一个共同的大家庭,本应同甘苦共命运。
1.关于“嫦娥一号”升空的意义。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让中国人的嫦娥奔月梦由神话变成了现实,增强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
B.“嫦娥一号”的升空,为中国未来高新技术尤其是航天科技发展及以科技带动经济提供了无穷的动力,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C.“嫦娥一号”的升空,无限地拓展了中国人的思维与想像空间,实现了人类“走出地球奔向广袤宇宙”的朴素愿望。
D.“嫦娥一号”的升空,壮了我们的国威,表明中国在新一轮的探月竞赛中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日本长期以来一直与中国有着“一山二虎”心结,为不在“月球争霸”中输给中国,赶在“嫦娥一号”升空前一个月,急急忙忙地将“月亮女神”送上了太空。
B.对于“嫦娥一号”的升空,中国官方和民间始终保持着理性、务实的态度,并未像外界所想像的那样,为其附加了太多的政治或军事因素。
C.包括月球在内的所有外太空都属于全人类,而不是属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府。因此,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有和平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在内的所有外太空的权利。
D.一些国家已经在地球上养成了争霸的习惯性思维,这种思维还会促使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参与到“月球争霸战”以及太空军备竞赛中去。
3.作者认为,“嫦娥一号”升空,中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是什么?中国政府应该怎样化解其他国家的心结,理性面对当前所面临的考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作者说“地球上的所有国家都属于一一个共同的大家庭,本应同甘苦共命运”,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嫦娥一号”升空,中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是:一些国家仍然对中国的探月工程保持猜疑的态度,甚至要与中国公开较劲;“中国威胁论”和“后冷战心态”使许多国家把中国当成假想敌。中国应理性对待探月工程,避免为其附加太多的政治和军事因素;放弃攀比和竞争的心态,以开放的胸襟来祝福其他国家的探月行动;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意对即可)
4.地球上所有的国家面临相同的威胁:地球资源可能枯竭,居住环境遭到破坏,地球本身遭受外来星体侵袭;地球上所有国家对包括月球在内的所有外太空享有平等开发、利用的权利;在对外太空探索中要一致“对外”,合理利用人类共同的成本,团结协作。(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回答问题。
一代诗仙李白
①以诗人的身份,昂首挺胸走进皇宫,成为皇帝的嘉宾,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唯一的一个。诗人能受到这样的礼遇,也真算皇恩浩荡了。然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是何等人物,岂能把这种过眼云烟的荣耀看在眼里,是醉了还是疲惫了?
②兴庆公园里的沉香亭,就是当年唐玄宗与杨贵妃赏牡丹的地方。卧在这里的李白正闭目养神,等待着喷发灵感。唐玄宗赏牡丹来了。名花盛开,美人相伴,当然需要有音乐助兴。玄宗嫌旧词听腻了没意思,一时高兴,就颁下圣旨叫李白创作新词。李白不是醉卧在这里吗!快起来吧!于是他被人用凉水激醒了,于是一挥而就写成了著名的《清平调词三首》。第三首说:“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这样的诗,有高度艺术修养的唐玄宗能不欣赏吗?皇帝一声喝彩,一时众声迎合,都来助兴。可是对李白来说,陪着皇帝寻欢作乐,干这种御用文人做的事,那是卑微的。他不明白,只有诗人屈从政治家,断没有政治家屈从诗人的。他就是不肯明白这番道理,才永远都是那个“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不可一世的李白。
③李白在长安待了三个年头的时间,就痛苦的叫喊着“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后人就此认为他在朝廷遭到了诋毁,处境险恶。这话其实信不得。玄宗认为他不是担负朝廷重任的人才,应当说这是非常准确的评价。按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来衡量,读书就是为了出仕,出仕只有成为将相,才算不枉此生。后人就是用这种心态来看李白,为李白鸣不平的。他们不知道,如果李白不以出将入相、一身系天下安危的政治家自诩,没有这种狂傲的自信,他就成不了伟大的诗人。可如果他真的当宰相当大将军去了,他也就不会再想到要当诗人。因此,李白离开朝廷,主要原因绝不是遭到了诋毁,而只是因为他根本不想去适应处处都必须约束自己的政治环境。.唐玄宗善于鉴识人物,认为不如给他自由,让他去写诗。应当说这是最好的处理方法。只有唐代,才能接受李白这个狂人,也只有李白的狂放,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
④“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正在庐山隐居。永王李璘奉命征讨叛贼,李白只知道为国家效力,就投在李璘的帐下。他斗志昂扬的歌唱着:“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他以为这回该轮到他大显身手了。谁知李璘野心膨胀,不听调遣,结果发生内讧,被唐肃宗消灭。李白这一回可是真惹下弥天大祸了,在古代,像李白这样在卷进争夺皇室宝座的斗争中失败了,是必死无疑的。然而唐朝毕竟是唐朝,经人营救,皇帝竟也没有坚持要杀他,只判他永远流放,最后遇赦又不了了之。这也成了后世贬低李白的把柄。其实这件事什么也不说明,只说明他不懂政治而已。
⑤李白又是个极为狂傲的诗人,自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狂,是自信的外现,是对人格尊严的充分肯定,是对束缚人的社会习惯势力的蔑视。他大声疾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昂首天外,根本不屑以世俗的价值为标准,“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责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他是那样不可一世。最可贵的,是他用时代的最强音,惊天地泣鬼神的吼出了一声:
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这一声呐喊,使千百年来被封建制度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不愿被踩进泥坑却又无力抗争,敢悄悄地直一直腰,在心灵深处扶起最后的一丝人格尊严,在无可奈何中聊堪自慰,找到一点心理平衡。
1.文章开头写:“李白是何等人物,岂能把这种过眼云烟的荣耀看在眼里,是醉了还是疲惫了?”联系上下文,“醉”指什么?“疲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只有唐代,才能接受李白这个狂人,也只有李白的狂放,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狂,是自信的外现,是对人格尊严的充分肯定,是对束缚人的社会习惯势力的蔑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李白的“这一声呐喊”在当时有作用吗?请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醉”指李白的骄傲,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第一个以诗人的身份,昂首挺胸地走向皇宫,成为皇帝的嘉宾。“疲惫”指的是被封建制度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不愿被踩进泥坑却又无力抗争,而李白却勇敢地做到了。
2.(1)比拟。一方面说明唐玄宗善于鉴别人才,认为不如给李白自由,让他去写诗;另一方面,说明正因为有了李白这样富有“狂放”性格的诗人,唐代诗歌史上才会留下“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华章。(2)排比。将“狂”贬词褒用,赞美李白人格的力量。
3.这样写前后呼应,更能集中反映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同时使主题更加突出、深刻。(意对即可)
4.有作用。正如文章结尾所写的:“使千百年来被封建制度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不愿被踩进泥坑却又无力抗争,敢悄悄地直一直腰,在心灵深处扶起最后的一丝人格尊严,在无可奈何中聊堪自慰,找到一点心理平衡。”没有作用。当时封建统治势力十分强大,而且古代许多丈人性格软弱,恪守尊卑有序的封建训条,所以没有起到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寓言课上的预言
李克南
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姜琳,正在给孩子们讲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一只狐狸见到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就赞美乌鸦羽毛漂亮、身材健美,并说要是再唱支歌那就更可爱了。乌鸦心里高兴就开始唱歌,可是刚一开口,嘴里的肉就掉在了地上,狐狸叼起肉得意洋洋地走了。
姜琳讲完故事的寓意,让大家做练习,她说:“同学们,请你们每人对受骗的乌鸦说一句话。”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按老师的暗示对乌鸦说,以后别再虚荣了,听了恭维话就得意忘形,要接受教训。只有一个名叫董玉素的胖乎乎的女孩说:“乌鸦,你别难过了,再吃肉时我分给你一块。”
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姜老师说:“你这个孩子,是非不分,就像《农夫和蛇》那则寓言里讲的农夫一样,将来走到社会上非吃亏不可。”小玉素心里不服气:乌鸦受骗心里正难过呢,它这个时候一定最需要好朋友的安慰了。
接着,姜老师又说:“大家再想想,如果乌鸦和狐狸再见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学们抢着回答:无论狐狸怎么夸奖乌鸦,乌鸦就是不理它,最后,狐狸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老师说:“同学们回答得都很正确。”这时,一个小男孩高高地举起手说:“狐狸是狡猾的,它不会再重复老一套办法了。”老师问:“那你说会怎样?”
于是,那男孩绘声绘色地讲道:“狐狸再一次见到乌鸦,就对乌鸦说:‘乌鸦老弟,上次我骗了你的肉,真是对不起,我妈妈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我,要我再见到你时,一定要向你道歉,如果你不肯原谅我,我就站在这里不走了。’乌鸦见它说得很诚恳,就对它说,‘狐狸大哥,我原谅你了。’乌鸦一说话,嘴里的肉又掉了,狐狸赶紧跑过去把肉抢了过来。狐狸正要把肉吃下去,忽听乌鸦在树上哈哈大笑,‘臭狐狸,这回你死定了,我在肉里下了毒!’狐狸一听,连忙把叼到嘴里的肉吐出来,跑向不远处的小溪边,不停地用水漱口。这时,乌鸦从树上飞下来,不慌不忙地叼起地上的肉飞走了。”
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说:“吴宝河同学想象力很丰富,故事讲得也很精彩。好好努力,日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的。”
转眼20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老师姜琳,已经成为一名著名的特级教师。
这天,她作为教育界知名人士,应邀到一所监狱,为那里的服刑人员作帮教演讲。到了那里才发现,一同受到邀请的还有本市享有很高声誉、由下岗职工组成的“三实”家政服务公司的女经理,她就是当年那个安慰受骗乌鸦的小女孩——董玉素。让她料想不到的是,演讲结束,代表监狱服刑人员发言的那个穿着囚服的人,竟是她当初预言会成为作家的吴宝河。
两个身份悬殊的人同时叫她老师,让姜琳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听了董玉素介绍她的“三实(诚实、踏实、朴实)”公司经营理念,以及她对服刑人员充满关爱、鼓励的话,姜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个小女孩,不顾老师提示的所谓正确答案,去安慰寓言中被讽刺、嘲笑的对象——乌鸦,这是多么可贵的童心、爱心!而那个年纪小小,连狐狸都敢骗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智慧”后面,又隐藏着多么可怕的东西啊。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自己当年怎么就没有想过呢?
(《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小题1: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巧妙之处,试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文中说“姜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错误”具体指什么?她为什么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5分)
小题3:你怎样评价小说“寓言课上的预言”中姜老师的“预言”?(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篇小小说截取两个场面,非常集中的写两堂课——寓言课,帮教课,时空跨度大,情节跳跃性强,结局与“预言”相反,对比强烈,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小题2:错误指①寓言课上对董玉洁的批评,②没有去了解和思考吴宝河“智慧”后面的背景和原因。(每点1分,共2分)/原因:①20年前,年轻的姜老师在设计教学时很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良好的思想品德,②但她受常式教育思维影响,只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忽略了对孩子心灵深处美德的保护,说出了错误的预言。③20年后,面对学生截然相反的人生结局,她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批判性的质疑,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能从“良好的愿望,错误的预言,深深的愧疚”三方面答即可,每方面1分,共3分。)
小题3:答案具有开放性探究性,但必须紧扣文本进行评价。示例:①姜老师预言董玉素同学“非吃亏不可”是出于常式思维;预言吴宝河同学“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作家”,这也是一种常式的鼓励。这是年轻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良好愿望的良好教学设计。(2分)②姜老师的“预言”,对学生不会起决定性的影响,社会、家庭对学生成长也起着重要作用,董同学的成功、吴同学的犯罪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所结交的朋友有着必然联系,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2分)③教育者的正面激励对人的成长有积极作用。小说的意义在于提醒从事教育的人们,不要轻易否定一个孩子的纯真想法,也不要轻易鼓励一个孩子过于世故的“聪明”。(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