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1.选段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作的目的是再现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残酷杀害囚徒的历史事实,从而告诫人们不要忘记战争,不要忘记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
B.作者写奥斯维辛明媚的阳光,写儿童在草地上追逐游戏,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和平景象。这样和首段遥相呼应,更能表现出法西斯的惨无人道,从而更好地突出主题。
C.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而是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
D.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集中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实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
E.“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说明在奥斯维辛到处都是监狱,没有地方可以建造教堂。
参考答案:1.出于一种来源于不安的心情产生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意对即可)
2.这里有的是恐怖,无尽的恐怖,连解说员都不忍看,不忍说;用不着导游介绍,参观者只要看一眼就会明白这里曾经发生过怎样惨绝人寰的暴行。(意对即可)
3.反衬。以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雏菊花在怒放从反面衬托这里曾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意对即可)
4.E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成熟,应该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来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
《史记》之所以能在历史与文学两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司马迁个人的天才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了相当卓越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左传》、《国语》、《国策》的许多章节,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其描述用语及其人物辞令的巧妙,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不同的就在于它们还都不是以人物为中心,它们的写人仍然是为了叙事。先秦也曾有过名称上类似于传记的著作,如《晏子春秋》,可惜它的目的仍不是写人,而像是一本逸闻趣事的资料汇编,完全没有剪裁。因此,真正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只能归于司马迁了。
《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他著有《列传》50篇,这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近两个世纪。
从《史记》出现的西汉时期开始,到清朝被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传记与传记文学。在历朝正史中,被后人称之为“传记文学”的首先是《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新五代史》的若干篇章,其他“正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很少被人提及。《史记》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完美之作,这种完美结合在史学史上和文学史上都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班固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也是古史传统的改造者。从班固开始,他在有意识地把“历史”与“文学”分开。从今天的观点看来,作为“史学”的品格,《汉书》无疑是更完美、更系统、更周密了;但从文学角度讲,《汉书》则无疑是在大踏步地倒退。但《汉书》毕竟因袭了《史记》的旧有成果,因此,《汉书》作为一部“正史”,其文学性在我国古代散文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佼佼者。
从传记发展的历史上看,两汉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辉煌的时期,这时其他形式的传记文学还大都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发展起来。从魏晋开始,随着“史传”文学的逐渐衰落,其他各种形式的传记作品则日益兴盛起来。应该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衰落”,并不是指《三国志》、《后汉书》等这些著作的“历史”价值与“文学”品格,我们所指的只是它们的“文学”水平与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小题1:第1节中,作者是怎样评价《史记》的?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在第2节中,作者把《史记》和《左传》、《晏子春秋》做了一番比较,其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3:作者称《史记》为空前绝后之作,是从哪个角度来说的?(4分)
小题4:如何理解“班固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也是古史传统的改造者”的含义?(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来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
小题2:目的是谈论司马迁《史记》对前人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司马迁继承了《左传》、《国语》、《国策》的一些叙事写人的方法,也继承了《晏子春秋》善写逸闻趣事的特点,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传”文学。
小题3:是从《史记》文学和史学完美结合这个角度来谈的。说其空前,是因他继承了《左传》、《国语》、《国策》、《晏子春秋》,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史学传统,说其绝后,是因从他以后,以班固为代表的史学家,有意识地把“历史”与“文学”分开了。把历史性和文学性两者结合得完美的,是《史记》。
小题4:从历史角度看,班固继承司马迁的史学传统,《汉书》把,发展得更完美、更系统、更周密。从文学角度讲,《汉书》无疑是在大踏步地倒退,他重史学性而轻文学性。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九六六年八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
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
形势越来越紧。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隔壁人家的______,我们听得______,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______,有人______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
1.为引文的空格处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动一静 清清楚楚 大声叱骂 摔破
B.一动一静 仔仔细细 大声吆喝 摔破
C.一举一动 清清楚楚 大声嚷嚷 敲打
D.一举一动 清清楚楚 大声叱骂 摔破
2.小狗包弟为什么成为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狗包弟作为礼物却无法送出,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与小狗包弟的故事已经结束了,请把这个故事与艺术家和狗的故事比较一下,看看二者有什么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在那个年代,养一只宠物狗本身就是一种奢侈,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同时,小狗包弟的身份特殊,它是日本种的小狗,并且曾经有过瑞典旧主人的经历,因此,在文革时成为“包袱”就不能理解了。
3.一方面小狗包弟在文革中已经成为一个包袱,另一方面也反映当时那种人人自危,人人力求自保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注定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悲剧性。
4.相同点:主人公都是写人与狗之间的故事。不同点:前一个故事写狗的忠诚,后一个故事写人的背弃。通过对比说明了作家自责的必然性和忏悔的必要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选做)
特别的礼物
郁葱译
早上,阿尔琼被收音机定时的7点新闻闹醒。他摸着旁边空空的枕头,才想起妻子出差了。
玛洛比此刻正在奥兰多,她早就起来了,但她怕打扰丈夫阿尔琼休息,一直等到7点才拨通家里的电话,因为今天是他的生日。结婚27年了,她从未忘记过。不能与丈夫一起庆贺他的53岁生日,她感到很遗憾。好在今天晚上她就可以回家了。
电话响了,阿尔琼拿起听筒。“祝你生日快乐!”电话另一端唱道。“谢谢你,亲爱的。你还好吗?你什么时间回来?”所有的话都一下涌到阿尔琼的嘴边。
“我一切都好。我乘坐的航班晚上7点28分到菲尼克斯,8点半就可以到家了。记得给药店打电话给你送药,你的药明天就该吃完了。回家后,我与你一起到外面吃晚饭。”
“啊,太好了,”他说,“我一直想去昌德尔大街上新开的巴西餐馆品尝一下那里饭菜的味道呢。”
玛洛比最后还提醒他别忘了按时吃药,因为她仍然认为他什么都不能自理。
他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后就把药服了;他的心脏随时都会出问题。医生说他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而且越早越好。他已经在全国心脏移植登记名录上等待了两年。他每天都随身带着呼机,因为很快就该轮到他得到新的心脏了。很久以前,在一个要好的朋友因肾脏衰竭而死亡后,他和玛洛比就签约死后将器官捐献出来。
就在他要出门时,女儿希卡来电话祝他生日快乐。她现正在旧金山的大学学医,她是他的骄傲。下午,医院的一名护士来电话,说他们得到一个好消息——有心脏了,今天晚上就可以做移植手术。终于等到心脏了,他异常兴奋。护士告诉他,心脏正在送来的路上,他必须到医院办理入住手续。他赶紧给妻子打电话,可她的手机关机。可能正在回家的路上。于是他给她留了一条短信:“玛洛比,你一定不会相信,我得到了最好的生日礼物。医院说他们为我找到了一个心脏,并马上要做移植手术。晚上吃饭的事只好取消了,我们以后再吃。医院见。”
然后,阿尔琼又给他最要好的朋友沙姆打了个电话,沙姆坚持放下工作陪阿尔琼去医院。阿尔琼住进医院之后,医院就为他开始做手术前的准备工作。现在就等着心脏送到后就进手术室了。得知阿尔琼要做心脏移植手术的消息之后,其他好几个朋友也都急忙赶到医院。沙姆也已去机场接玛洛比了。女儿明天上午就到。晚上7点45分,护士来说,心脏已经到了,正在送往医院的路上。
手术很成功。真是奇迹,他的身体对新心脏没有任何排斥。阿尔琼慢慢开始从手术的麻醉中醒过来。他睁开眼,感到嘴很干。
护士走到他跟前,问他需要什么。“水和我的妻子。”他艰难地用嘶哑的声音说。护士给他拿来一些冰沙,并把沙姆叫来。他用质问的眼光看着沙姆:“玛洛比在哪里?”“她很快就到,你现在应该好好休息。医生说手术很成功。祝贺你!”沙姆说。
两个星期后,阿尔琼回到家里。他的心脏手术恢复得很好,但他却闷闷不乐。家里没有玛洛比,显得很空。玛洛比再也没有回来,实际上,她已经部分回来。就在玛洛比回家去机场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一辆快速行驶的小轿车迎面与她相撞,她被紧急送往医院,但已经无法抢救。她的大脑彻底受损。医院从她的驾驶执照上得知,她是器官捐献者。于是,他们把她的器官留了下来。阿尔琼正好是等待移植心脏名单的下一个——死者的血型等情况正好与他相匹配,所以,心脏便给阿尔琼送来。
得知这一切,阿尔琼悲痛欲绝。他坐在椅子上看着窗外,想起了30年前他们在加尔各答大学读书的时光。他们刚开始恋爱,就赶上他的生日。
她问他:“生日想要什么?”
“我想要你的心。”他回答。
他还记得玛洛比在听到这句话时,羞怯地低着头笑的样子。她是多么美丽,多么可爱!想到这里,眼泪不由自主地从他眼里流了下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标题“特别的礼物”的“特别”之处主要在于它是需要作心脏移植手术的生日者得到了可以移植的心脏,而且是他妻子捐献给他的。
B.小说有一些细节描写,比如阿尔琼身边空空的枕头,玛洛比为不打扰丈夫休息而推迟打电话的时间等等,这些细节描写很好地表现了他们夫妻之间的爱。
C.阿尔琼出院后回到家里,但“家里没有玛洛比,显得很空”。这个“空”字具有双关的意义,既是房间因没有妻子而显得空,又是阿尔琼因妻子去世而失落的心理。
D.小说对玛洛比遭遇车祸的情节没有按时间顺序来写,而是用补写的方法来写,这样就在前面设置了悬念,以便为后文给读者造成强烈心理震撼而蓄势。
E.小说也略写了一些次要人物,比如,阿尔琼的女儿,沙姆,以及阿尔琼的其他朋友。这些人物如果不写,对小说的情节和主题都没有丝毫影响。
(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小说第四段中“记得给药店打电话给你送药,你的药明天就该吃完了”这句话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小说结尾部分设计了“我要你的心”这句话,它在全文中有何妙处?请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丈夫无意中移植了妻子的心脏,是巧合也不是巧合。请结合小说的情节,各写出两点偶然性与必然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E
(2)①从内容来看,这句话表现了玛洛比对丈夫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相濡以沫的爱;②从结构来看,这句话为后文写阿尔琼有心脏病、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的情节作了铺垫。
(3)①这是阿尔琼向玛洛比求爱时说的,在当时表达了阿尔琼希望得到玛洛比真心的爱的心理。②如今,玛洛比的心脏已经移植进了阿尔琼的胸腔,“真正”得到了她的“心”,但她人已离去,令人不胜伤感。③这句话联结过去与现在,沟通了物质与情感,融合了虚与实.对表现中心主题涵蕴无穷,体现出小说高超的艺术技巧。
(4)偶然性:①玛洛比在赶回家为丈夫过生日的路上出了车祸,这是偶然发生的意外事故。②阿尔琼移植的心脏碰巧是妻子的而不是别人的,这也是意想不到的。
必然性:①阿尔琼心脏有病.需要作心脏移植手术,而且已经等了两年,这就为后文作了铺垫,使他做心脏移植手术的情节成为必然。②第七段最后一句“很久以前,在一个要好的朋友因肾脏衰竭而死亡后,他和玛洛比就签约死后将器官捐献出来”,也就为后文写玛洛比在出车祸后献出器官(心脏)的必然性埋下了伏笔。(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万里长江一线通
9月15日8时,随着三峡南线船闸第六闸首人字门缓缓关闭,现场指挥长王向东一声令下,早已守候在第一闸首外检修船上、全副武装咸“蛙人”的水下探摸人员应声入水,世界上最大的三峡五级船闸完建工程正式打响。
至此,运行了3年多的三峡船闸南线暂时关闭,三峡船闸双线改单线运行,北线船闸开始独立承担起三峡通航的重任。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副局长计玉健说,“万里长江一线通”,北线船闸单线运行后,三峡通航能力将下降6成,在今后一年的施工期,长江通航面临诸多考验。有关各方将积极采取措施,合理调度船舶过闸,有效引导客货分流,以缓解三峡通航压力。在三峡北线船闸集控室,中央大屏幕清晰地记录下船舶过闸的全过程,两名工作人员正在密切地监控着过闸船舶的一举一动,船闸运行紧张有序。现场工作人员说,北线船闸单线运行后,将定时换向,24小时换向一次,轮流为上行、下行船舶放行。
21时22分,在南线船闸施工现场,随着第一闸董最后一块叠梁门安装到位,南线船闸首日封堵施工顺利结束,三峡船闸完建施工首战告捷。
展望未来,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金义华自豪地说,三峡船闸完建施工结束后,随着三峡水库最终蓄水至175米,库区的航运条件将大大改善,长江航运能力将超过密西西比河等世界著名大江大河,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万吨级船队从武汉直达重庆的宏伟蓝图实现指日可待。
(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线船闸暂时关闭后,北线船闸开始独立承担起三峡通航的重任。
B.“一线通”将使三峡通航能力下降过半且在施工期面临诸多考验。
C.北线船闸单线运行后,将定时换向,轮流为上行、下行船舶放行。
D.结尾引用局长的话,表现的是他对三峡船闸完建工程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