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八)
A.考之行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惜其不成其可怪也欤 C.然后是非乃定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①《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②也是想以此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弄通古今变化的规律,成为一家之说。
③如今少卿竟教我推贤进士,恐怕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违背吧?
本题解析:
小题1:A.死:为…而死C.责:通“债” D.恨:遗憾
小题1:乃:副词,才 A代词,它/音节助词,无义;B代词,它/语气词,表强调;D介词,因为/表目的,用来?
小题1:逆境比顺境更能造就人,不当。
小题1:①“大底”翻译为“大多”给1分,“发愤‘翻译为“抒发郁愤”给1分。②“际”翻译为“关系”,给1分;“变”翻译成名词性词语,给1分③“无乃……乎”翻译为“恐怕……吧”,给1分;“剌谬”翻译为“相违背”,给1分;语句通顺,给1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韵文言文,完成小题。
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也。以明经絜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病去官。复
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禹曰:“冠壹免,安复可冠也!”遂去官。
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已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奏言:“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承衰救乱,矫复古化,在于陛下。”天于善其忠,乃下诏,迁禹为光禄大夫。
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天子报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亲近生,几参国政。今来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后月余,以禹为长信少府。会御史大夫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
自禹在位,数言得失,书数十上。禹以为古民亡赋算,口钱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今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又言诸离宫及长乐宫卫可减其太半,以宽繇役。又诸官奴婢十万余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宜免为庶人廪食,令代关东戍卒。
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此始。又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减诸侯王庙卫卒省其半。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
为御史大夫数月卒,天子赐钱百万,以其子为郎,官至末郡都尉。
(删节自《汉书?贡禹传》)
[注]①赋算:人口税。汉制,自十五岁起,至五十六岁,每人每年出钱一百二十钱。②口钱:人口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年岁不登登:五谷成熟。
B.意岂有所恨与恨:遗憾
C.以宽繇役宽:放宽。
D.税良民以给之税:赋税。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贡禹耿直的一组是( )
①冠壹免,安复可冠也②数虚己问以政事
③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④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
⑤宜免为庶人廪食⑥禹又奏欲罢郡国庙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贡禹为臣忠诚,心忧国事。他建议元帝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元帝欣赏他的忠诚并提拔了他。
B.贡禹遵循经义,据守古道。元帝称赞他有伯夷的廉洁,有史鱼的刚直,认为他是当时世上少有的高尚贤良的人,值得亲近。
C.贡禹年事虽高,仍被倚重。元帝拒绝了他告老还乡的请求,为了挽留他,升任他做了长信少府、御史大夫,使他位列三公。
D.贡禹不屈世风,为民请命。他多次评论政事得失,曾经建议把赋算、口钱起征的年龄延后,但皇帝只延后了口钱起征的年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
(2)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后来贡禹)又被推举为贤良,任河南县令,在任一年多,因公事被府官指责,被迫脱帽谢罪。
(2)我八十一岁了,耳朵听不清,眼睛也看不准了,不能再(对国家对朝廷)有所贡献了,(我就是)所说的有损朝廷形象的人了!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税:征收赋税。
小题2:解答此题,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②④没有直接表明贡禹的耿直。
小题3: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本题中并不是因为挽留他才升任他为御史大夫。
小题4: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劝学》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B.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C.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D.《劝学》的比喻,灵活多变。有的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两个“如”的内容对调。另比喻的灵活多变还可有: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山成的,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不”、“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①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南康直节堂记》苏辙
注:①“不待文王而兴”语出《孟子·尽心(上)》,“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1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岌然:高耸的样子
B、然后委曲随物?委曲:屈曲变弯
C、不为皦察之政?皦察:精明苛求
D、特立不倚?特立:与众不同
18.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自令放为?
B、府史之所蹲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而以直过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君以客饮于堂上?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9.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朝请大夫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
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
B、 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
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 作者认为从徐望圣喜欢杉树这一点来看,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了。
D、 徐君与客人在堂上宴饮,是在直节堂建成之后。
20.下列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写景叙事,又记人明志,叙事描写自然贴切,情与心思俱入佳处。
B、“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直节堂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
C、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赞赏徐望圣的品行节操。
D、客醉而歌,畅抒胸怀,是作者多年来不平遭遇郁积的愤懑的一次宣泄。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3分)
答:?
(2)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3分)
答:?
参考答案:
17、D?
18、C
19、A?
20、B
21、①我想做个品行不正的人,可是品行不正的人必然会卑躬屈膝,品行不正的人可以做吗?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
②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达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终止的吧!
本题解析:
17、特立:独立,高高耸立?
18、都是连词,表转折?
19、杉树并非徐望圣所种?
20不是“直节堂的‘直节’之性”,而应是“巨杉”的直节之性。
21、无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正确使用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