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A.四周植木药为藩援 / 蓬门今始为君开 B.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 /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C.每种止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水池的东面整治出一百二十畦田,错杂地种植着花草药材,为了辨识它们的种类名称而给它们挂上字牌作为标志。
(2)即使退让给别人,别人尚且不要,难道能够强迫它们接受吗?如果也有人愿意与我同享这种乐趣,那么我就非常感激并且把它奉献出来,怎么敢专享这种乐趣呢?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 A、B、C项中的“疏”“厚”“枕”分别带了宾语“水”“墉茨”“之”,所以都是动词,应译为“疏浚”“加厚”“枕着”。
点评:本题错误点设置单一,全都是词类活用,而且都是活用为动词。其实还可以从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方面设题。
小题2:试题分析: A项,动词,是/介词,替;B项,代词,什么/副词,多么;C项,代词,它/代词,代自己;D项,连词,因此。
点评:本题设置不够严密,D项中第二个“因”也可理解为副词,“于是”。文言虚词有时候可以有多种解释,但作为考题应该选没有争议的句子和词语。
小题3:试题分析: A项,“并肯定了庄子论断的正确”错误,属于无中生有;B项,“同时也表现了他在建筑设计上的造诣很深。”错误,文中描写独乐园是为“乐”作铺垫的;D项,从原文“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可推知,他并不是不再出仕,而是无人能赏识他。
点评:文意理解题一般是选“不正确的一项”,本题是选“正确的一项”,难度有所加大。本题D选项设置较好,不仅是对文本的解读,还是对文章写作意图的分析,所以比起简的分析题来说,更进了一层。
小题4:试题分析: 第(1)句中“治”为“整治”之意,可由“治理”一词推断出来。“揭”有“标示”之意,如“揭示”,再结合前文“辨其名”,可推知其为“挂上牌子”之意。第(2)句,“虽”结合上下文应解释为“即使”,“岂……乎”是个固定句式,学过“岂独伶人哉”;“专”是“独自享有”之意,《捕蛇者说中》中有“专其利三世矣”;“安……哉”也是固定句式。
点评:本题选用的两个句子涉及到的文言现象比较丰富,有一词多义,名词作状语,固定句式,名词作动词等,而这也是文言文考试中最常见的考点。考生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要多注意这些常考的文言现象。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
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贯不悦,抑其赏抑:阻止
B.平仲适在京师适:正好
C.度采药者莫能至度:估计
D.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数:多次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然关中豪杰皆推之望之不似人君
B.而虏以夜徙去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C.乃解纵所乘骡然后乃求谋臣
D.其速若奔马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平仲年少气盛,有不媚权贵的性格特征,在平顶睦州盗贼后,更是引起了童贯的嫉妒,结果未见到皇帝,也没有得到奖赏。
B.姚平仲奇袭金兵未获成功,但文中写他“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表明作者对他壮举的肯定,“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又表示了作者的惋惜。
C.文中写姚平仲在兵败后,“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以及“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都增添了文章的传奇色彩。
D.作者在客观记叙中写了姚平仲一生重大的事件,勾勒了他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富有传奇的人生经历,同时饱含了自己对这位“失败英雄”的赞美、同情、惋惜和仰羡之情。
小题4:把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
(2)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1)童贯虽然讨厌姚平仲,但是佩服他的沉稳勇猛,又调他同行。
(2)于是放走了所骑的骡子,找了一个石洞住下。朝廷多次下诏搜寻他,都没有找到。
本题解析:
小题1:抑:“阻止”应为降低
小题2:之:都为第三称代词;以:介词, 在 ;乃:连词, 才;其: 代词他的,副词大概
小题3:“也没有得到奖赏”错误
小题4:(1)句意通顺3分,“恶”译为“讨厌”1分,“取”译为“选调”1分(2)句意通顺3分,“得”译为“找到”1分,“物色”译为“搜寻”1分
附古文翻译参考:
姚平仲字希晏,世代担任西部边境的大将。他从小成了孤儿,伯父(或叔父)姚古把他作为儿子抚养。十八岁,和西夏军队在臧底河交战,消灭俘虏的敌人很多,敌人不能抵抗。宣抚使童贯召见他并和他谈话,姚平仲有骨气一点也不屈从童贯,童贯很不高兴,降低了对他的赏赐,但是关中的豪杰都推崇他,叫他“小太尉”。睦州(今浙江淳安)盗贼作乱,宋徽宗派童贯征讨贼寇,童贯虽然讨厌姚平仲,但是佩服他的沉稳勇猛,又调他同行。等到起义被平定,姚平仲的功劳在全军最大,于是面见童贯说:“我不想得到赏赐,只愿见一面皇上。”童贯更加忌恨他。别的将领王渊、刘光世都得以被皇上召见,只有姚平仲没有被召见。
宋钦宗做太子的时候,听说了姚平仲的名声,等到一即位,金国人侵犯宋朝,京都被围,姚平仲正好在京城,得以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丰厚的赏赐了他金钱布匹,许诺退敌后给他重赏。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献给宋钦宗。他出击后,接连攻破敌人两座营寨,但是敌人夜里已经撤走了。姚平仲没有立功,于是骑着青黑色的骡子逃命,一昼夜跑了七百五十里,到达邓州,才敢吃饭。进入武关,到了长安,打算在华山隐居,担心离朝廷太近,又跑到蜀地,到了青城山的上清宫,人们都不认识他。住了一天,又到了大面山,走了二百七十余里,估计采药的人都来不到这里,于是放走了所骑的骡子,找了一个石洞住下。朝廷多次下诏搜寻他,都没有找到。乾道、淳熙(宋孝宗年号)年间才出山,到了丈人观道院,他自己说了以上的经历。
当时他已经八十多岁,紫红色的胡子很密,长好几尺,脸上有红光,走路不躲避崖、沟、荆棘,他的速度就像奔马,也经常给别人写草书,字迹非常奇特雄伟,但是从不说他得道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①以振②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晏子春秋》)
注释: ①交游,朋友。②振:同“赈”,救济。
解释:其(?)?致(?)?延(?)?施(?)
君(?)?进(?)
译文:
?
?
?
?
?
?
?
参考答案: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本题解析:
见译文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祖云,父溆,仕历州县令佐,世以儒学称。禹锡贞元九年擢进士第,又登宏辞科。禹锡精于古文,善五言诗,今体文章复多才丽。从事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典记室,尤加礼异。从佑入朝,为监察御史。与吏部郎中韦执谊相善。
贞元末,王叔文于东宫用事,后辈务进,多附丽之。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顺宗即位,久疾不任政事,禁中文诰,皆出于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士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刘禹锡有母,年八十余。今播州西南极远,猿狖所居,人迹罕至。禹锡诚合得罪,然其老母必去不得,则与此子为死别,臣恐伤陛下孝理之风。伏请屈法,稍移近处。”宪宗曰:“夫为人子,每事尤须谨慎,常恐贻亲之忧。今禹锡所坐,更合重于他人,卿岂可以此论之?”度无以对。良久,帝改容而言曰:“朕所言,是责人子之事,然终不欲伤其所亲之心。”乃改授连州刺史。去京师又十余年。连刺数郡。
太和二年,自和州刺史征还,拜主客郎中。禹锡衔前事未已,复作《游玄都观诗》。其前篇有“玄都观里桃千树,总是刘郎去后栽”之句,后篇有“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到来”之句,人嘉其才而薄其行。(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记室,尤加礼异/典:主管
B.坐贬连州刺史/坐:受牵连,犯罪
C.率多禹锡之辞也/率:大致,一般
D.禹锡衔前事未已/衔:嘴里说着
2.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刘禹锡各方面才能的一组是(?)
①禹锡精于古文,善五言诗,今体文章复多才丽
②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
③引禹锡及柳宗元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④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
⑤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⑥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禹锡首次被贬官,是因为他参与了王叔文改革集团。改革失败,他被贬连州,又改贬到朗州。
B.刘禹锡在被贬朗州十年间,创作了不少民间俚曲。他依照诗人的写法,创作新歌词入民谣,并教人歌唱。
C.刘禹锡因写《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被外放作播州刺史,裴度为之求情,皇帝认同了裴度的说法,念及刘禹锡母子之情,改授连州刺史。
D.?刘禹锡因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和《游玄都观诗》,诗中有怨忿之句,人们钦佩刘禹锡的诗才,而不赞赏他的人品。
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王叔文于东宫用事,后辈务进,多附丽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夫为人子,每事尤须谨慎,常恐贻亲之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C
4.⑴王叔文在东宫执政掌权,晚辈们力求上进,许多人争相依附他(王叔文)。(关键点:用事,务,附丽)
⑵那些做人家儿子的人,做每件事时特别需要谨慎小心,常常要担心(自己所作所为)会留给父母亲忧虑。(关键点:夫,贻,亲)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正确使用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