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钱?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1)诗中第六句“晴日数蜂来”,历来版本有分歧,一作“蜂”,一作“峰”,请结合自己对诗作主旨的把握,说说你的理解。(4分)
(2)清代纪昀对此诗曾有评价说“特有情韵”,请从创作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他的评价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1)选“蜂”,落脚于梅花的馥郁的香;梅花尽管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但花香仍然有蜂来光顾,梅花之魅力可见一斑,实际是以拟人手法来烘托花香之盛,借以抒人之怀。
选“峰”,落脚于梅花的峭拔高洁的品性;梅花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但其品性仍有山峰来辉映,自然超凡脱俗;实际是用拟人手法来烘托其品性之高,借以抒怀。
(2)此诗刻画山梅,着力传其神,开于冷僻之处,但并非全然沉寂;借山梅抒发自己的感慨,关照了人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兴”(托物言志)的手法的运用;咏山梅,旨在写人,表意含蓄而又有情致,因此“特有情韵”。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霸陵桥①,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官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②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③。
[注]①霸陵桥:即霸桥,亦作灞桥,又名销魂桥,在长安东霸水边。②蘅:即杜蘅,香草名。③兰桡(ráo):暗用鲁班用木兰树为舟的传说,这里指兰舟。桡,划船的桨。
1.词中借助了哪些物象来将羁旅与伤昔的双重惆怅进行渲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离思满蘅皋”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离愁?“一曲《阳关》,断肠声尽”是从什么角度写离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霸桥暮色、衰柳古杨、夕阳残照、《阳关》之曲。
2.(1)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离愁之多,无处不在。(2)从听觉的角度写离愁,使离愁显得绵长不尽。(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临平①道中
(北宋)道潜
风蒲猎猎②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州。
【注释】 ①临平:指临平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东北。 ②风蒲猎猎:风吹蒲草发出的声响。
小题1:有人说:诗是动态艺术,画是静态艺术。请举例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动态”的。(5分)
小题2: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如诗中一二句写风吹蒲草发出的声响,蒲草随风来回轻柔摆动的样子,写蜻蜓在蒲草上站立不稳的恣态,(2分)抓住了自然景物的恣态,凸显大自然的动态之美,表现了江南仲夏的迷人风光。(3分)
小题2: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夏季临平道中所见到的清丽动人的美好景象,(3分)抒发了诗人对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现了诗人逍遥自在和豁然闲适的心态。(3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首诗写蒲苇受风的声形,写蜻蜓在蒲苇上站立不稳的姿态,写临平山下,经行之处满眼盛开的荷花,也是充满浓重的画意,表现了宋诗在这一方面的典型特征。但是,诗人们所追求的诗中有画,并不是诗等于画,而是诗画相通,特色兼具。因为,一般说来,诗是动态艺术,画是静态艺术。此诗虽有画意,但强调了自然景物的声形、姿态,仍带有诗的特点,是二者完美结合的典范。
小题2:王国维说过,一切景遇皆情语。诗人描写了如此美丽一幅夏景图,有清风猎猎,有蜻蜓翩飞,又有满汀州的藕花,无不体现了诗人对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现了诗人逍遥自在和豁然闲适的心态。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陇头吟①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②。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馀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③,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①陇头吟:乐府旧题,题目一作《边情》。②太白:金星,古人认为它主兵象,可预知战事。 ③典属国:汉代掌管藩属国家事务的官,品位不高。
(1)这首诗层次鲜明,情感富于变化,请你结合前八句诗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两句用了苏武的典故,在表述中有一处细节极为感人,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②句写长安少年登戍楼观太白,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③④两句笔锋一转,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陇上行人”呜咽的笛声中愁思无限。⑤~⑧句,诗人笔锋又一转,“关西老将”军功累累却沉沦边塞,辛酸满腹,双泪纵横。诗歌层次分明,又转折有力,思想跳跃,情感跌宕起伏,富于变化,令人赞赏。(意对即可)
(2)“节旄落尽”是细节表现。诗歌以此细节来表现苏武对朝廷的忠诚,并借用以苏武的忠诚却任职不高流落异域的不公不幸的人生遭遇揭示咄“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此处借典故细节深化了主题,赋予了诗歌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南乡子·送述古①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①述古:陈襄,字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
1.仔细品味这首词,简要回答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这首词中“荧荧”一词极具表现力,请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意对即可)
2.“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别而哀伤,因思念而泪流满面;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忧,因思念而彻夜难眠,读来令人叹惋不己。(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