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小题2:下面选项中不属于“中国内地富豪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年少时受父辈时代信仰的规范与熏陶,认同社会道德与主流文化。 B.喜欢购买传统艺术作品。 C.作风强势,在艺术品选择上相信自己的眼光。 D.过去一年里,他们成为当代艺术品的最活跃的买家。 |
参考答案:
小题1:B.E
小题2:D
小题3:①、身边有优秀的艺术顾问,购买作品的识别度较高。(2分)②以购买当代艺术作品和现代艺术作品为主。(2分)
小题4:①中国内地富豪崇尚经典,保值为先。(2分)②西方顶级收藏家追求艺术,讲求真实。(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B.E (B范围扩大,原文是“绝大多数来自近现代领域”。E没有复制他们对艺术品的选择倾向。)
点评: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小题2:试题分析:D (选项中当代艺术品的最活跃的买家是西方顶级艺术藏家和少数主要来自港台地区的华人买家而非中国内地富豪。)
点评:该题最容易出错,所以应该仔细阅读选项中的内容。只要将选项中的内容和文章中相对应的句子一一对应,就可以发现有些是与文章不相符的。
小题3:试题分析:这些新一代活跃的艺术买家与上一辈或更早的买家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身边有优秀的艺术顾问,这就减少了作品买来之后懊悔的风险。而伦敦艺术品交易商托马斯?吉布森(Thomas Gibson)则认为,之所以大部分西方收藏家选择当代艺术与现代艺术,仅仅是因为这些作品的识别度更高。
点评: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①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②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小题4:试题分析:亲手打拼财富的中国“富一代”除了可以复制西方富豪的生活方式,大宅、豪车、红酒、名表、马会、游艇种种,作风强势的他们在艺术品的选择上却也表现出了与西方不同的倾向:更相信自己的判断,崇尚经典,保值为先。大部分西方收藏家选择当代艺术与现代艺术,仅仅是因为这些作品的识别度更高,讲求真实。
点评:对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确定了答题范围后,根据分值划分出相应的层次,尽量用原文当中的原句筛选整合出答案。如果原句太长,要加以概括总结,一定要体现出原文中的关键词语。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季羡林的缺憾人生
卞毓方
①季先生的《学海浮槎》,记录了他中学生活的一个细节,读后,令我眼前一亮。
②在学习方面,我现在开始买英文书读。……买英文书,只有一个地方,就是日本东京的丸善书店。……每次接到丸善书店的回信,我就像过年一般地欢喜。我立即约上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午饭后,立刻出发,沿着胶济铁路,步行走向颇远的商埠,到邮政总局去取书,当然不会忘记带上两三元大洋。走在铁路上的时候如果适逢有火车开过,我们就把一枚铜元放在铁轨上,火车一过,拿来一看,已经轧成了扁的,这个铜元当然就作废了,这完全是损人而不利人的恶作剧。要知道,当时我们才十五六岁,正是顽皮的时候,不足深责的。
③少年的天真、活泼、顽皮,在这里表现得充分无遗,假若季羡林能以这种心态度过他的青春岁月,呈现在我们今天面前的,将会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④可惜,那只是短暂的返璞归真。须知,这是在济南城,不是在老家官庄,这是寄身于叔父的家,不是依偎在自己父母的膝下,环境变了,季羡林的个性也随之发生改变。怎么变?朝哪一方向变?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从我小时候的作风看,我本是一个外向的人,然而,后来怎么就转成了内向呢?这个问题,过去从未细想,现在回顾在济南那段生活,忽然有所感触,也就顺便给它一个解答。我认为,“三字经”中有两句话:“性相近,习相远”,可以作为参考,古人说得对,“习”是能改造“性”的。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兔,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不能言传的距离。说到婶母,我不能说她虐待我,那样说不真实;但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歧视,在她可能是不经意,在我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叔父有个女儿,我叫作秋妹的,她和我的待遇明显不一样。比如说,做衣服,有时就给她做,不给我做。偏心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实事求是地说,拿一个母亲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叔婶,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话又说回来,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大人的开通,这是不可能的。一件两件,我也许不放在心上,三件四件五件,经得多了,难免潜移默化,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
⑤季羡林的终生遗憾,是在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没有回家看望一次。八年啊,八年!这期间,他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寒暑假回济南……如此漫长的过程,如此曲折精彩的变化,竟然没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季羡林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迭,可以说,他一辈子浸泡在悔恨里。
⑥终生遗憾,应该还有婚姻。且慢,季羡林在《寸草心》中,不是对妻子评价很高吗?请看他文章开头的叙述:“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德华长我四岁。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朝不保夕。在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不清楚。”注意,这里说的是妻子的为人,那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也正因为这一点,季羡林对她十分敬重。敬重是一回事,疏离隔膜又是一回事。不信,再请看下列事实:季羡林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一去就是11个春秋。1946年回国,进北大,按说,他应该把家属接来同住的,那时一没有户口障碍,二没有经济之虞,但是———他没有!直到1962年,德华才迁来北京。算算看,从结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
⑦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满。朱光潜先生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对一切早已参透,所以他有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不完满才是人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二段写季羡林少年时期在到邮局取书时把铜钱放铁轨上让火车轧,目的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损己而不利人”的捣蛋鬼。
B.作者评价季羡林先生如果一直保持天真、活泼、顽皮的性格,就会成为另外一种“形象”,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
C.童年时期的季羡林生活在济南城叔父家中,不是依偎在父母的身边,环境的改变,使季羡林的个性也随着发生了改变。
D.婶母对自己亲生女儿的偏心对季羡林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季老对此耿耿于怀。
E.季羡林与妻子一生分多聚少,晚年回忆中季羡林对贤妻良母的妻子怀有深深的敬重和愧疚之情。
小题2:季羡林的人生遗憾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6分)
小题3: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6分)
小题4:文章最后引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先生的一篇随笔的题目结尾有何作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实际简要探究一下。(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E
小题1:①童年没有在父母膝下欢娱,寄居在叔父家中,改变了自己的性格。②整整八年没有回家看望母亲,母亲去世,懊悔不迭。③夫妻聚少离多,对不起自己的妻子。(三个要点,每点2分)
小题1:①文章第三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3分)上承季老少年时代天真、活泼、顽皮个性,下启季老一生中三件遗憾之事。(3分)
小题1:作用:总结了全文,照应了文题“缺憾人生”;深化了主题(升华了主题)。人生总有缺陷、不完满,才能够敦促人去追求。朱光潜先生的 “缺陷”说和季羡林先生的“不完满”说,都说明了人生是有缺陷的。既然有缺陷就需要去努力填充生活的“缺陷”,就需要去奋斗。这样人们在生活中就有希望、有想象的余地。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意思相近即可,不要求与答案完全一致)
本题解析:
小题1:A“说明了他是一个‘损人不利人’的捣蛋鬼”,是为了表现他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少年生活。B无中生有,“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在文中没有依据。D“耿耿于怀”错误,因为季老说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文中主要讲了三个有关人生遗憾的故事,概括这三个故事即可。认真阅读第四自然段,概括其远离父母寄寓叔父实的遭遇,关键词是性格变化。认真阅读第五自然段,可见其八年未回家,有着对母亲的忏悔。阅读第六自然段,是其婚姻的遗憾。
小题1:第三段,概括了童年的性格,承上,但马上转入其心态的变化,引出下文。
小题1:本题具有开放性。切入点是题目为缺憾人生,而结尾不完满才是人生,意思一致,可见其照应题目前的作用。理解时要注意缺憾正是人的希望的失落,有失落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奋斗,奋斗才是人生。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归于泥土
耿?立
①泥土是乡村的娘家,乡村是泥土做的。泥土给了乡村生命、灵魂和呼吸。
②好长时间没回家乡了,麦收时看父母,回到城里,胳膊、肩肘、脚踝都有红红的隆起的斑点,一如乡村泥土堆起的岗子。也许这就是警示,把故乡记在皮肤上,这是泥土给的。即使皮肤过敏也是乡村的徽章,让我对故乡充满眷顾。你离家久了,对故乡生分了,故乡就成了一种疼痛。正如我们的身体,某个部位不疼不痒,我们就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哪个部位不适,哪个部位就有了问题。故乡给你皮肤的红点和瘙痒亦是如此,疼痛使你知觉故乡的存在。故乡以另一种方式呼唤你。
③农民和庄稼都是从泥土里生出来的,庄稼是泥土给农民的礼物,农民是泥土给庄稼的礼物,他们是默契的厮守者。有时一茬庄稼熟了,与泥土厮守的人也熟了;有时庄稼不熟,与泥土厮守的人也会熟。几千年几万年了,有谁知道有多少茬庄稼熟透了?又有谁知道有多少人熟透了?应该说泥土是沉默的,总不会絮絮叨叨说三道四,熟了就熟了,没有那么多的文人的牵扯。
④惊蛰了,那么一个响雷陡然在泥土上喊话,泥土经不住这样大的诱惑,于是不管黑土黄土,都不再矜持,先把自己的身子软下来,让一切生灵在自己的怀里蠕动。惊蛰了,枯了一年的野草又重返人间,那天羊的嘴突然感到了草的多汁,羊的蹄子突然感到了泥土的粘脚。连囤里的粮食种子也知道了泥土的喊话,于是一垄一垄的种子开始告别储藏,到泥土里,像褪掉衣服洗澡。节气到了,该释放的就释放。
⑤我曾看到父亲用手扒开泥土,看泥土的成色,有时他竟然把泥土放在嘴里尝尝咸淡。故乡的泥土不能说每一寸都有父亲的脚印,但每一寸土地都有他注视的目光。对泥土和节气,父亲一直敬畏,即使他老年病了。有一次在田野里,我看到父亲用抓钩在地里敲砸土坷垃,一下一下那么专注,有时砸不开,他就蹲下,用手把那土块攥在掌心,一下一下揉搓。太阳就在头顶,泥土被晒得白花花。我不理解父亲,就埋怨说把最后的这地给人算了。但他固执地说:“没有了土地,那怎算农民。到泥土里转一转,薅一把草,捉一下棉花和芝麻上的虫子,也比闲着强。”
⑥不能亏待土地,你亏待了它,它就报应你,收成不好,炊烟不起。与土地厮守的人,彼此都清楚对方的脾气秉性。哪块泥土性硬,你就多掺和点肥料,多给些水;哪些泥土面软,你就让它歇一茬歇一季。泥土也是有灵魂有记忆的。你伤了它,它就给你脸子看。
⑦父亲用抓钩敲砸土块,说:“到挪不动了,再说不种庄稼的事,能种一茬是一茬。”是的,故乡是用一茬一茬的庄稼来计量生命的长度。有了一茬庄稼,就多了一茬念想;送走了一茬庄稼,就多了一次沉稳的收获。
⑧庄稼的茬子是无穷尽的,人的一生是有尽头的,而在泥土上劳作的人是无穷尽的。即使乡村都起了高楼,即使乡村的路面都铺成了柏油,农民也还是和土地亲近。那时,庄稼还是一茬一茬,还有播种还有收获。真的没有了播种没有了收获,大地上没有了农民,没有了庄稼,那大地还会留存什么呢?
⑨霜降了,庄稼叶子颜色慢慢发暗,没了精神,树的枝条开始删繁就简。“删繁就简三秋树”,那删繁就简的手,是霜降,是节气。
⑩霜降过后,父亲说:“泥土也该躺倒睡一会儿,谁不累呢?泥土也要歇息一下筋骨。与泥土厮守的人要讲良心,让泥土安静地睡一觉,不要打搅。”泥土睡觉的时候,连故乡的狗也会噤声。有时土地有了鼾声,那雪就会覆盖下来,鼾声就成了白色。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②段中画线句子用身体的部位不适引发疼痛类比,说明故乡在人心灵中打下的烙印,通俗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⑥段中“报应”“它就给你脸子看”等词语,表明泥土是有灵魂有记忆的,也有着极强的报复心理,人不能亏待土地。
C.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懂得感恩、热爱生活的人,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土地观。
D.这篇散文以泥土为中心,托物寄情,抒写了泥土、庄稼、人三者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抒发了对泥土的热爱,表达了在经济大潮下土地逐渐萎缩的伤感,呼吁人们要呵护土地。
E.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从自身经历和审美形态等层面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对泥土进行了叙写和认识,情感真挚,富有哲理。
小题2:简要分析作者用大量篇幅叙写父亲“敲砸土块”一事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联系全文,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整体赏析④段和⑩段中画线的句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庄子·在宥》中有这样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意思是,而今万物都生长于泥土而又复归于泥土。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归于泥土”内涵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D
小题2:(1)父亲敲砸土块时的言行,传达出了他对泥土的敬畏与依恋,形象地表现了在泥土中劳作已成为父亲这一代农民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他们已离不开土地,这样写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变得具体可感,同时增添了泥土对乡村、对生命的美好意义。(2)“敲砸土块”的故事,为下文阐发文章主旨作了铺垫。
小题3:(1)④段画线部分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泥土禁不住诱惑时单纯可爱的动态美;⑩段画线句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写出泥土睡觉时成熟安详的静态美。
(2)一动一静,通过对两个节气的描绘,写出了泥土让人热爱与依恋的特性,使文章节奏张弛有度。
小题4:要点:①我回故乡,泥土把故乡记在皮肤上,在我的皮肤上刻上乡村的徽章,故乡的泥土、故乡的一切永远让人眷顾;
②惊蛰回归,泥土释放生命;
③来了霜降,泥土回归宁静,人对土地应心存感激,亲近和敬重生长收获、养育生命的泥土;④生命归于泥土,人与土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农民以在泥土中的收获来计量生命的长度,启示人生应辛勤耕耘,不懈努力,才能收获如泥土般的沉稳、宁静与满足。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泥土……有着极强的报复心理”说法不当,“报应”“它就给你脸子看”意在强调人如果亏待了土地,土地就不会给人带来沉稳的收获;D项,“表达了在经济大潮下土地逐渐萎缩的伤感”,文中无此意。
小题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以从对内容主旨的表达、对结构层次的推进或转折、运用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等方面来思考。本题中句段的作用包括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答题时可以借鉴以下模式:(1)概括内容+对内容主旨的表达的作用;(2)结构上的作用,一方面是丰富了文章内容,具体阐释了文章开头的“泥土给了乡村生命、灵魂和呼吸”,另一方面为下文作了铺垫。
小题3: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句子的表达技巧,首先要考虑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④段中赋予响雷和泥土以人的动作和情感,显然是运用了拟人手法;⑩段除了运用拟人的手法外,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然后分析这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此外,还要注意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动态的泥土和静态的泥土。
小题4: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作答此题,应注意审题,“归于泥土”是文题,理解应从全篇入手,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同时又要联系生活体验作适当阐发;组织答案时,要注意格式,讲究层次,观点突出。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名著阅读(10分)
小题1:下列关于《复活》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玛丝洛娃被诱奸而怀孕后,被赶出了家门。她投靠开洗衣作坊的姨母,却吃不了做洗衣工的苦;去做使女,却常常被性骚扰。无奈之下,她做了一个老作家的情人,这期间她爱上了一个店员又被抛弃,最后走投无路沦为妓女。
B.聂赫留朵夫年轻时做过不少荒唐事:他从同事手里把一个法国女人夺过来,和同事们挥霍、赌博花了不少钱,他的母亲为此伤心欲绝。他还把大片土地分给农民,因此,他被亲戚们不断责难和讥笑。
C.玛丝洛娃狱中的好友费多霞刚结完婚就打算毒死丈夫。可是在被保出狱、等候庭审期间她爱上了丈夫,两夫妻相亲相爱。虽然她的丈夫用尽全力在法庭上设法替她开脱,但是由于公公婆婆的反对,她还是被判处监禁。
D.玛利亚?帕夫洛夫娜是将军的女儿,很早就加入了革命党。她住在地下工作者的寓所里。有一天夜里警察突然来搜查寓所,她的同伴开枪自卫,使一个宪兵受了致命的重伤。审讯时,她主动承担了开枪的责任,因而被判处去做苦工。
E、法院开庭审讯玛丝洛娃案件时,庭长先生急着去见他的瑞士情人;一位法官因为妻子提前用完了月钱刚跟妻子吵过架,愁容满面;另一位法官经常迟到,只关心他虚弱的身体;副检察官是个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希望所有的案子都重判。
小题2: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请简述《复活》中玛丝洛娃不慎毒死人的经过。
(2)、请简述《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先后三次去监狱探访玛丝洛娃的情形。
参考答案:
小题1:BC
小题2:(1)马斯洛娃被商人缠得累极了,在过道上的博奇科娃就给了她一个小纸包,说那是安眠药粉,让她给商人服用。马斯洛娃信以为真,就在白兰地里撒了药粉拿给商人喝。没料到那却是毒药,商人被毒死了。
(2)第一次探监时,玛丝洛娃认出了聂赫留朵夫,并盘算怎样利用他,同时跟他要了十卢布;第二次聂赫留朵夫把要与她结婚的决定告诉了她,遭到回绝;第三次玛丝洛娃同意了调去医院做护士的建议,并已戒了烟。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B. ①他的母亲几乎一点都不伤心,反而认为这是人之常情;②他是把一小块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土地发给农民。C. ①公公和婆婆也都非常疼爱她;②她还是被判决流放到西伯利亚做苦工去了。
点评:有一定的难度,因其考查的内容比较细。因此同学们在阅读文学名著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情节上,还要注意设题规律,如无中生有或颠倒事实等。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为简答题,要求任选一个,不可全答。在读清题的基础上,选一个。两题都要求写出经过或情形,其实都是考查名著的情节。所以答题时要答清人名,原因、经过及结果。
点评:此类题要求简述情节,提问指向性不强,难度较大。此类题可改进成分段提问的方式。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