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22 11:48:1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日本作家和田彻三的作品《虫》,完成题目。(12分)
我是吃水果的虫子。这果肉酸甜酸甜的,我边吃边爬,不知不觉碰到硬硬的果皮。圆圆的微红的窗户。外面也许是满天晚霞吧。不,对于我来说,外面总是燃烧的晚霞,听得见莲花绽破的声音,听得见妙音鸟清脆的婉转,就是没有人的声音,那是因为这里的人们都在装模作样,一本正经地端坐莲台冥思苦想,独自享受着孤独的乐趣。我怎么也不喜欢这种宁静而独善的世界。
突然浑身发冷,我逃命似地不顾一切往相反的方向啃过去,不知不觉又碰到硬硬的果皮。圆圆的微红的窗户还有晚霞。一种不祥之物翻腾的声音、火焰煽动的声音,有时还能听到人群痛苦的呻吟。瞬间,吓得我毛骨悚然,但立刻对这充满人性的世界怀有好感。可是我没有勇气咬破果皮钻到外面去。
就这样,我在水果里边吃边爬,倾听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在这里住上几十年,果肉越剩越少,坐吃山空,当吃得精光的时候,突然铙钹轰响,在这熹微的果皮气球上……我,将粉身碎骨,消失得无影无踪。
(1)本文揭示了什么主题?(6分)
答:?
(2)本文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1)本文通过对虫子的经历的描写,形象地说明了“坐吃山空”的道理,间接地表达了人世间生活的痛苦和不幸。
小题2:(2)本文主要运用了象征(拟人)的表现手法,借虫子的遭遇,说明道理,同时通过虫子的感觉,间接说明人世间的生活。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答题的关键是对文本象征义的把握。本文借虫子的遭遇说明了“坐吃山空”的道理;同时,也通过虫子的感觉,间接表现了人世间的生活。认识到这一点定以后,就可以根据记叙文概括文章主题思想的答题步骤来作答了。
小题2:文章一开始就写到“我是吃水果的虫子。”可见是童话的写法,那其表现手法就较为明显了,那就是象征或拟人的表现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6分)
小心落叶
唐元峰
(1)落叶是微不足道的。谁能去关注一片落叶呢?只有当它从高高的枝头跌落,那飘荡的曲线,也许会划亮一下你暗淡的目光。    
(2)是的,匆忙劳碌,苦苦奔波,早使我们疲惫不堪,我们甚至不知道每个季节怎样来临,从不留意黄叶如花,装点你消逝的年华;甚至惊诧为什么这样快就下雪了呢,而上一场雪仿佛是上个星期下的吧?    
(3)有一位俄国诗人在他的一首诗中提到,每到秋天,莫斯科街心花园里,都挂出一块木牌,这块小小的木牌上写着四个字:小心落叶。    
(4)这四个字久久挤在我的脑子里,我知道这是一个十分友善的提醒。落叶在脚下飘动,那是一种悲壮,一种无言的辉煌。我看见那些苍绿蓬勃的枝叶,转眼间枯萎,不禁令人深思。
(5)许多无知和错误都过去了。我生命的绿树曾苍翠如水。我徜徉的脚步曾充满稚气,也漫不经心。在潮润的幼林中我挥霍着,因为我不相信春光能消逝,不相信几阵秋风就能像梳子一样,把树叶捋光。
(6)那是多么让人难以忘怀的时光,而今终于看到它一去不复返了!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欢笑是怎样惊散树上的群鸟,是怎样在绿草上滚向无涯的远方,又是怎样感染着蛙鸣和虫唱。我也记得那透明的欢笑,在清澈的河面上欢跳,在悠悠的白云上飘摇……
(7)但从什么时候起,这一切,竟被一团浓重的浊气取代了呢?无法回想,我们生命里所有鲜活的枝杈,是怎样颓败的,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躯干,孤零零,呈现着令人伤感的灰暗!
(8)我在丛林中漫步,树林也由此充满灵性,充满了爱与悲哀,美丽与死亡。在许多方面,应该承认,我们人类对自身的感悟远不如树木来得灵透。瑞士小说家赫曼·黑塞把树木比做兄长,他把居所前后的每棵树都用自己亲人的名字命名,崇敬并爱戴它们。与它们低语,和它们交流,向它们倾诉。他把它们当作朋友、父兄。可见在他无比深邃的心灵里,有着比常人更悠远的世界,他由此在自然中获得了灵感和艺术生命。
(9)落叶无声,在萧瑟的秋风里,它仍怀有最后一次奋舞的悍勇。当它伏在柔嫩的枝条上,刚刚绽开鹅黄色的初梦时,它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浩渺的长天,悠远的白云;还是嘈杂的市井,被践踏过千百次的小径?融融春光中,那金黄的季节怎样孕育?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准确而缓慢地向它移来?在它离开母体的一瞬间,是平静快乐,还是惆怅郁怀?当它完成生命中仅有的一次飞翔之后,坠入大地无边的怀抱,是否会溅起一次悠远的回声?它在泥土和寒雪的覆盖下,会不会再一次叩响春天的大门,进入那永无穷绝的枯荣?    
(10)小心落叶。
(11)这充满着善意与博爱的提醒,也许就是对人自身的一种珍视,一种期望。    
(12)对于这片小小的随风飘舞的落叶,假若你投以生命的关注,那么,你就会感悟到生命的真谛,一股震颤就会油然而生。你会感到这片不值一提的落叶实在是你自身的写照。而它却来得比你从容,比你超脱,也比你奔放。面对这小小的一片落叶,你的思绪会被扯向生命的极限,跨越千年,包容万里。
(13)可否,让我在岁岁深秋里,在你生命的花园里挂出一块木牌:
(14)小心落叶。
小题1:在第⑸段中,“无知和错误”指的是什么?(3分)
小题2:提到赫曼·黑塞用亲人的名字给树木命名的作用是(3分)
小题3:文中三次提到“小心落叶”,“小心”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三次提到“小心落叶”,各自的作用是什么?(7分)
小题4:作者从“落叶”中感悟到了什么?请分条作答。(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年轻时不懂得岁月无情,不知道珍惜青春,肆意浪费着时光,挥霍着生命。
小题1:树木是有灵性的,人类在许多方面对自身感悟还不及树木来得灵透,只有尊重自然,才能从中获得灵感和艺术生命。
小题1:关注和思考的意思。第一次借俄国诗人之口引出对落叶的深思,点题;第二次独立为段,强调并收缩上文的议论与抒情,并再次点题;第三次为全文作结,强化主旨,照应前文和题目,引人深思。
小题1:①树木有灵②时光易逝③生活中应该从容、超脱、奔放。


本题解析:
小题1:无知和错误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可参考后面的观点句:在潮润的幼林中我挥霍着,因为我不相信春光能消逝,不相信几阵秋风就能像梳子一样,把树叶捋光。
小题1:可参考:他崇敬并爱戴它们。与它们低语,和它们交流,向它们倾诉。他把它们当作朋友、父兄。可见在他无比深邃的心灵里。这样做是尊重自然的表现,所以可以获得更多的灵感。
小题1:找出三次三次提到“小心落叶的地方并具体分析即可。开始一般为点题,第二次仍是呼应题目,第三次则考虑其为照应开头,深入主旨。
小题1:结全前面的题目可看出,作者认为树是可以交流的,落叶让人感伤时光流逝。因为这样,所以要珍惜时光,好好生活。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新诗鉴赏辞典》序言(节选)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发展中来探讨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就好像一道九曲黄河,永不停息地滚滚奔流着,它是既多曲又割不断的一道长流。新的地理形势促使黄河转了弯,新的历史条件推动“五四”以来诗歌的革新。如果循流溯源,那当然还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那当然还是继承与发展着殷周以至明清的诗歌传统。只是自此而下,黄河便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回”;现代诗歌,已经突破“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而直接进入“世界文学”的汪洋了。
  人所共知,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从1915~1916年就着手白话诗的试验,一开始就朝着打破旧诗词最顽固的语言形式桎梏的方向冲击。假如说,首创“诗体的大解放”的胡适和他的《尝试集》只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碑,那么,堪称新诗革命先行的纪念碑式作品的,则历史性地留给了稍后出现的郭沫若和他的《女神》。这就奠定了以创造为宗旨的新诗传统的基础,战斗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新诗传统的基础。
  中国新诗是带着两大胎记诞生的:首先是在科学与民主以至社会主义新思潮的推动下,扫除了旧体诗词唱滥了那套封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确立了富有现代社会色彩和生活情调的诗歌境界;其次是力图摒弃僵死的文言词语,而以口语入诗,作所谓白话诗,以利于反映现实表现真情,从而走上了“诗体大解放”的道路,其主要成就便是自由诗的诞生。在音律形式上它自然也曾对外国诗歌有所借鉴,但主要都加以溶化,在中国现代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出诗的语言来,而形成为中国的自由体新诗,它是“五四”以来新诗运动对于旧传统的突破,属于创造性的新发展。放在中国诗歌流变史的长河中来看,如商周四言,楚汉骚赋,汉魏乐府,晋宋五言,隋唐律绝,宋词,元明曲令,都是递嬗升降,各自打着时代烙印,那么“五四”以来便是自由诗。
  自由诗并不是不要韵律,而是“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这是诗人戴望舒在《论诗零札》中指出的。它如同行云流水,临风作态,随物赋形,虽然变幻莫测,但并非没有理路可寻。讥讽自由诗是“分行写的散文”,无非是僵化了审美偏见而已。
1.下列不属于新诗的主要特征的一项是(? )
A.诗歌的境界富有现代社会色彩和生活情调。
B.力图排除僵死的文言词语,将口语入诗。
C.借鉴并溶化了外国诗歌的音律形式。
D.从汉语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出文学语言,形成自由体新诗。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胡适是新诗的最早开拓者,而郭沫若和他的《女神》则奠定了新诗传统的主要基础。
B.新诗不断地接受外国诗歌的影响并适当地溶化在自己的风格之中,逐渐趋同于世界文学。
C.“五四”以来的自由体新诗如同楚汉骚赋、汉魏乐府、晋宋五言等一样,也有自己的时代烙印。
D.新诗打破了旧传统,在民歌的基础之上有了创造性的新发展,具有典型的现实主义特点。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歌在形成的过程当中,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融入了外来的东西,增加了它世界文学的色彩,当然,它也将发展自己的民族传统。
B.郭沫若和他的代表作《女神》奠定了战斗的现实主义的新诗传统的基础,从此以后,中国文人始终以笔做刀枪,创作战斗的诗篇。
C.新诗扫除了旧体诗那套封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使作品更富有时代感和新生活情调,走向了新的诗歌境界。
D.自由诗也讲究韵律,但它的韵律毕竟与古诗不同,而注重内在情绪的变化,自有一定的理路可寻,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



参考答案:1.A
2.D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灵魂的巢
冯骥才
①对于一些作家,故乡只属于自己的童年;它是自己生命的巢,生命在那里诞生;一旦长大后羽毛丰满,它就远走高飞。但我却不然,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我太熟悉一次次从天南海北、甚至远涉重洋旅行归来而返回故土的那种感觉了。只要在高速路上看到“天津”的路牌,或者听到航空小姐说出它的名子。心中便充溢着一种踏实,一种温情,一种彻底的放松。
②我喜欢在夜间回家,远远看到家中亮着灯的窗子,一点点愈来愈近。一次一位生活杂志的记者要我为“家庭”下一个定义。我马上想到这个亮灯的窗子,柔和的光从纱帘中透出,静谧而安详。我不禁说:“家庭是世界上惟一可以不设防的地方。”
③我的故乡给了我的一切。
④父母、家庭、孩子、知己和人间不能忘怀的种种情谊。我的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无论是咿咿呀呀地学话还是一部部十数万字或数十万字的作品的写作;无论是梦幻般的初恋还是步入茫茫如大海的社会。当然,它也给我人生的另一面。那便是挫折、穷困、冷遇与折磨,以及意外的灾难。比如抄家和大地震,都像利斧一样,至今在我心底留下了永难平复的伤痕。我在这个城市里搬过至少十次家。有时真的像老鼠那样被人一边喊打一边轰赶。我还有过一次非常短暂的神经错乱,但若有神助一般地被不可思议地纠正回来。在很多年的生活中,我都把多一角钱肉馅的晚饭当做美餐,把那些帮我说几句好话的人认做贵人。然而,就是在这样困境中,我触到了人生的真谛。从中掂出种种情义的分量,也看透了某些脸后边的另一张脸。我们总说生活不会亏待人。那是说当生活把无边的严寒铺盖在你身上时,一定还会给你一根火柴。就看你识不识货,是否能够把它擦着,烘暖和照亮自己的心。
⑤我的许多温情的故事是裹在海河的风里的;我挨批挨斗就在五大道上。一处街角,一个桥头,一株弯曲的老树,都会唤醒我的记忆。使我陡然“看见”昨日的影像。它常常叫我骄傲地感觉到自己拥有那么丰富又深厚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全装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
⑥一次,在法国,我和妻子南下去到马赛。中国驻马赛的领事对我说,这儿有位姓屈的先生,是天津人,听说我来了,非要开车带我到处跑一跑。待与屈先生一见,情不自禁说出两三句天津话,顿时一股子惟津门才有的热烈与义气劲儿扑入心头。屈先生一踩油门,便从普罗旺斯一直跑到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一路上,说得净是家乡的新闻与旧闻,奇人趣事,直说得浑身热辣辣,五体流畅,上千公里的漫长的路竟全然不觉。到底是什么东西使我们如此亲热与忘情?
⑦家乡把它怀抱里的每个人都养育成自己的儿子。它哺育我的不仅是海河蔚蓝色的水和亮晶晶的小站稻米,更是它斑斓又独异的文化。它把我们改造为同一的文化血型。它精神的因子已经注入我的血液中。这也是我特别在乎它的历史遗存、城市形态乃至每一座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的原故。我把它们看做是它精神与性格之所在,而决不仅仅是使用价值。
⑧我知道,人的命运一半在自己手里,一半还得听天由命。今后我是否还一直生活在这里尚不得知。但我无论到哪里,我都是天津人。不仅因为天津是我出生地——它决不只是我生命的巢,而是灵魂的巢。
(选自《大家文丛·冯骥才》有删减)
小题1:作者为什么“喜欢在夜间回家”?(4分)
小题2:作者在文中写了在法国马赛的经历,请分析其作用。(5分)
小题3: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天津是我出生地——它决不只是我生命的巢,而是灵魂的巢”,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因为夜晚的家在柔和的灯光映照下显得格外静谧、安详。②夜间的家灯光给人温暖之感,让人有归属之感。
小题2:①插叙。(1分)②这一段插写了身在法国的天津人对家乡的回忆绵绵不绝,突出身处异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无比眷恋之情。(2分)③这样写更加有力地突出了家乡在每一个人心中的地位,家乡给人丰富且深厚的人生,是人们的精神栖息地,灵魂的归属地。(2分)
小题3:①表达了家乡孕育着人、人与家乡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2分)②作者在家乡经历的一切, 包括童年、写作,甚至是不幸的遭遇,这使得作者感悟了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2分)③故乡的个性、城市的文化造就着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的个性,在人的内心深处镌刻出深刻的乡土烙印,二者共生共长、水乳交融,而这些是融注于血液的文化认同感。(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每点2分,①答出“夜晚的家有柔和的灯光”等意思给1分,答出“静谧、安详”给1分。②答出“家的灯光给人温暖之感”,或“让人感受到踏实、温情、彻底的放松”,或“让人认识到家庭是世界上惟一可以不设防的地方”等意思给1分,答出“让人有归属之感(归宿感)”给1分。
小题2:①答出“插叙”给1分。②准确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给1分,答出“突出游子对家乡的感情”等给1分。③答出“突出了家乡在每一个人心中的地位”给1分,准确回答家乡对人精神与性格的影响给1分。
增加第4、第5、第6三个得分点:4笼统地回答这样写“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化文章主旨”等可给1分;5回答“照应上文所写的作者对故乡踏实、温情、放松的感觉”给1分;6回答“引出下文的议论抒情”给1分,答出议论抒情的具体内容再给1分。但本题总得分不得超过5分。
小题3:第②个得分点若摘抄第4段相关内容或第5段故乡让作者拥有“丰富又深厚的人生”等语句作答也可酌情给分。第③个得分点若摘抄第7段相关内容,如故乡把“斑斓又独异的文化”“注入我的血液中”,塑造了“我”的“精神与性格”等可酌情给分。
增加第4、第5两个得分点:4准确回答“生命的巢”的含义,如答“故乡诞生了作者的生命,故乡海河蔚蓝色的水和亮晶晶的小站稻米在物质上哺育了作者”等可得2分;5如根据第①段回答“故乡让作者心中充溢着踏实、温情和彻底的放松,让作者的灵魂得以休憩”等可得2分。但本题总得分不得超过6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18分)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注:同“欣”)合无间。姑任举一诗为例: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
这首诗俨然是戏景,是画境。它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神领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要产生诗的境界,“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
第一,诗的“见”必为“直觉”。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行》,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见”所须具的第二个条件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含有创造性。“见”为直觉时尤其是如此。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躯体,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这种现象是以人情衡物理,美学家称为“移情作用”。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例如“残菊犹有傲霜枝”句的“傲”,“云破月来花弄影”句的“来”和“弄”,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实例。
(节选自朱光潜《诗论》,有删改)
小题1:阅读第一段,概括作者或是读者在领会诗的境界时的三个关键词。(6分)
小题2:“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的有何区别,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3:请以必修四语文课本所选的晏殊《蝶恋花》上阕为例,运用朱光潜《诗论》中的理论,结合具体的字句分析“移情作用”。(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画境(戏景)突现?凝神注视?忻合无间(每词2分)
小题1:“直觉的知”指专注于“见”的对象的本身而不顾及其它,“名理的知”指与“见”的对象有关的联想或意义。(每点3分)
小题1:直觉作为前提:作者心情悲凉迷离,凝神观照,心中只有这一刹那亦真亦幻的画境。(2分)以人情衡物理,人情物理互相渗透(2分):“槛菊愁烟兰泣露”中的“愁”、“泣”二字。(2分)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如默默饮泣。
(答“明月不谙离恨苦”不给分,以明月的无情衬作者的有情,不能算作移情。只答出“愁”、“泣”二字中的一字,最高给3分。若脱离文中的论述分析移情作用而言之成理的,最高给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