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常见题型》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22 11:48:3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文。
三个工人在建筑工地砌墙,有人问其中一个:“你在做什么?”这个工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我正在砌墙吗!”(十年后,该工人依然在建筑工地砌墙。)他问第二个:“你在做什么?”得到的回答是:“我在建一栋大楼。”(十年后,该工人成了一位建筑承包商。)最后,他问了第三个工人同样的问题,那个人哼着小调,欢快地说:“哈哈,你看,我在建造一座美丽的城市!”(十年后,这人成长为一位规划城市的大设计师。)
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我们赋予了它怎样的意义?当我们赋予它这样的意义之后,我们所做的事情将引领我们达到怎样的未来?
请以“意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三个工人正在做的事情,各自赋予他的不同意义:一个是砌墙,一个是建一栋大楼,一个是建造一座美丽的城市!他们最终的人生也不同:一个依然在建筑工地砌墙,一个成了一位建筑承包商,一个成长为一位规划城市的大设计师,所以赋予怎样的意义,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此作文谈出人生的意义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引述了一项英国科学家进行的实验,科学家在许多同时生长的南瓜上加上质量不同的砝码,有的几克,有的几十克,有的几百克,有的几千克,其中一个南瓜压得最多,从最初的几克逐步加压,到它成熟时已经加到了几百斤.科学家把这些加压的成熟了的南瓜摘下来,试者用刀把它们剖开,看它们的质地有什么不同.别的南瓜随着手起刀落迎刃而开,而那只承受压力最大的南瓜却把刀弹开了,把斧头也弹开了,最后只好用电锯把它们锯开.测验的数据令人难以置信,这只南瓜果肉的强度竟然相当于一株成年的树干!
于丹说,这其实是一个“生命的实验”,面对这样使人瞠目结舌的实验结果,“在当今社会这样的竞争压力下,我们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吗?”
要求:(1)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2)自主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关键词扫描:压力 加压 加砝码 承受压力强度 生命的实验 竞争压力 提前成熟
因果勾连:南瓜因加压变得无比强硬(表)
由表及里:人生因压力更有价值,压力使生命更精彩,压力铸就成功路,关于压力的诸多生命思考等等。生命因压力而更加坚强(里)
发生联想: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思想压力,政治压力,心理压力,竞争压力,正视压力,勇于面对压力,敢于挑战压力,善于利用压力.感受和体验压力等等,人生的砝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辩证思维:加压与减压,压力要适度,变压力为动力,关于南瓜的科学实验没有缺陷吗?等等
点评:材料作文需要注意一下几点:1、虚构材料出处。有的同学在行文过程中虚构这则材料的来源,说什么“在某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我听我爷爷讲过一个关于沉香的故事”、“昨天刚好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所有这些,都是不适合的明明是试卷上出现的材料,怎么变成了听来的故事,而且还“曾经”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嘛所以同学们不要去虚构材料的来源。2、材料当作论据。材料作文的材料是提供你写作用的,你必须根据这则材料来审题立意,并从中归纳一个观点,但是有的同学却把这则材料当作了文章的一个论据,并且放在文章当中去写,显得不伦不类,这是绝不允许的。3、材料全盘引用。材料作文的材料该不该引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的观点是一定要引用因为我们写作文主要是给改卷老师看的,而在改卷时,老师不可能字斟句酌来分析你的作文,所以同学不要去写那些暗含题旨的文章为了让老师一眼就看出你的文章不是离题的,那你就必须学会让老师直接地发现你的观点作为材料作文,引用材料并从材料中得出观点显得很重要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你不要全引,要学会归纳,采用那些能引到你的题旨的句子,一两句话带过去就可以了希望同学能切实掌握这点。


本题难度:简单



3、写作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禅宗推崇一个境界,叫就“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
请认真阅读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文章立意要在材料之内。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写作题  阅读下面一则故事,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青年来到城市打工,不久因为他工作勤奋,老板将一个小公司交给他打点。他将这个小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条,业绩直线上升。有一个外商听说之后,想同他洽谈一个合作项目。当谈判结束后,青年邀这位也是黑眼睛黄皮肤的外商共进晚餐。晚餐很简单,几个盘子都吃得干干净净,只剩下两只小笼包子。他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外商当即站起来表示明天就同他签合同。
这个青年由于勤奋,受到老板的器重;因为节俭,得到了外商的尊重与信任。在他的身上,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这个传统美德,你一定会有自己的经历、体验、见闻或感受、看法和信念等,请你以“美德的力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例文一
“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
小时候常听妈妈唱这样一首歌:“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歌词其实更多是赞美珍惜一寸布、一张纸、一枚螺丝钉的节俭精神。今天看到一则材料:一个从山村里走出来的打工仔竟然成为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仔细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勤奋”、“节俭”乃是他获胜的法宝,于是我对“勤”“俭”有了新的领悟。
成功的人往往是俭朴的,因为他们懂得创业的艰辛。约翰尼·鲁卡斯是一位净资产数百万美元的富翁,一次电视主持人问他:“您购买一套衣服最多花过多少钱?”谁都没有猜出——399美元,包括给自己、妻子和三个儿子。这还是为了他结婚25年婚宴才这样“奢侈”的。比萨饼大王托马斯发财后,不租用豪华办公室,一直在他那厨房后面的小屋里办公,理由是“没必要”。怪不得那个青年凭着饭桌上的俭朴,凭着“饭后带走吃剩下的两个包子”就能与外商签下几百万的合同。那富有的外商正是被中国青年的节俭美德所吸引啊!
俭朴重要,勤奋与之相比,可能更重要。如果说成功的人往往是俭朴的,那么我更肯定地说:“成功的人一定是勤奋的。”
俗话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正如天上不会掉馅饼一样,才能和成功也不会从天而降。“不下十年死功夫,焉能办成一事情?”谭嗣同的这句话已被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所验证。无论是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发明炸药的诺贝尔,还是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哪一个不是刻苦勤奋之人?所以我们的信条是:伟大的成绩与不懈的努力成正比,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本来失败是成功之母,单有母不能生子。成功之父为谁?勤奋是成功之父。”愿我们一同牢记!
大家一定听过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
一个父亲临终前将一幅写有“勤俭”二字的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按这两个字去做。哪知兄弟俩闹分家,竟将匾一锯两半,各分一字。一个“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碗”,一个“只俭不勤,坐吃山空饿死人”。古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要想在学习、工作、事业上取得成功,勤奋和节俭,一个都不能少。让我们以那句已经成为箴言的老话来共勉:“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
解析:要想在一篇短文中同时议论到勤奋和节俭,往往容易顾此失彼。这位同学较好地处理了二者的关系,将两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先以一首老歌引出话题,赋予“勤俭”以“勤奋、节俭”的新的内涵。接着谈成功之人尚俭朴,更离不开勤奋。递进的层次表明了作者议论的侧重点。最后以一个故事作结,显得很新颖。这篇文章也有些不成熟的地方,特别是议论比较仓促,不够深入。如果在举例之后进一步深入分析,文章会更有说服力
例文二
尚俭戒奢谈
“布衣将军”冯玉祥,是以主张勤俭治国、朴素为人而著称的。1941年,周恩来同志在《寿冯焕章先生六十大庆》一文中,曾大加称赞这位布衣将军“一向习于勤俭朴素,有人以为过,我以为果能人人如此,官场中何至如今日之奢靡不振?”
无独有偶,“布衣元帅”彭德怀,更是一位一生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光辉楷模。他不仅经常鞭策自己尚俭戒奢、杜绝腐化,而且一贯倡导艰苦创业、勤俭建国,不论在顺境或逆境中,总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始终如一。
历史和现实的事实均已证明,这种尚俭戒奢、艰苦奋斗的精神丢不得,应予弘扬光大。最近看到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写尽了封建官僚四大家族的富贵荣华、穷奢极欲,导致的结局是树倒猢狲散,宁荣二府分崩离析、一败涂地。奢靡挥霍,不仅没有给贾宝玉、林黛玉带来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而且也没有使王熙凤、薛宝钗等人落个好下场,飞扬跋扈一时的凤辣子死后被一张破席卷出门去,其独生女儿寄食在刘姥姥家。这固然是典型化的艺术描写,却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奢靡无度足以败家亡国的历史教训。对此,不仅历代的先哲高士深知其重要,就连那些头脑清醒的明君贤臣也懂得其危害。唐太宗李世民从隋朝败亡的教训中,看到了“治安则骄奢易生,骄奢则危亡立至”,所以他能以隋亡为镜,在治国创业中坚持尚俭戒奢,有名的贞观之治与此举关系甚大。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勤劳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是我们革命队伍的传家之宝。如果“热风吹得人晕醉,错把中国当美国”,现在就搞什么“福利型”的“高消费”,大兴豪华建筑,大盖超级宾馆,滥修殿堂庙宇,常摆高档华宴,一味追求“翠盖鸣涛,富丽堂皇”,“珍馐佳肴,花天酒地”,我想不仅预期的目的达不到,而且还会把崇高理想、雄心壮志、党的宗旨、公仆本色、高风亮节等等一股脑儿“消费”掉。所以说,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当贯穿于修身、创业、改革、开放等治家治国的一切领域中,是振兴中华、富民强国的长远大计,绝非权宜之计,切莫掉以轻心,等闲视之。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诗人李商隐的这一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之所以能传诵至今,正是因为它揭示了一条不容忽视和背离的警世真理。
解析:要写好思想评论,首先要有正确的观点,要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因为这类文章针对性很强,例如本文所涉及的理论的面就很广,大的问题有改革开放与“高消费”的关系,小的问题有吃、住的基本需求。论述问题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从《红楼梦》中四大家族等谈到现实生活的经验。这样,既有历史的跨度,又有现实的深度,道理比较透彻,读者容易接受。同时,也能将自己鲜明的观点更好地示于众人。


本题解析:
写作提示:这个话题中,“勤奋”、“节俭”二者其实可以分解为两个话题来写,这样立意可以各有侧重。如果合为一个话题,在行文中要注意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可偏废,即要全面准确。这是个老话题,若以议论文来写,比较好把握;若以记叙文来写,需要选取新颖的事件;若以散文来写,倒能写出新意,只是难度稍微大些。
立意参考:①勤奋节俭的褒扬色彩很明显,所以可直接从正面立意,也可以通过批评不勤奋节俭的现象以达到间接表明观点的目的。②人们也许对勤奋节俭认识模糊,也许认为今天没必要提及这个话题,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这次写作帮助他们澄清是非,提高认识。③泛泛地谈勤奋节俭容易流于肤浅,对生活中那打动过你的勤奋节俭的故事,如果加以具体叙述、生动描写,集中一点深入去谈,效果会更好。④勤奋节俭的内容似乎已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某种共识,这样题材可能会显得缺乏新意,那么,今天的我们就应赋予其时代的气息。


本题难度:简单



5、写作题  请以“模仿与创新”为话题写篇文章。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一般考生认为“模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往往提出的论点是“既要模仿,又要创新”,两者并重,泛泛而论。但是如果联系现实,根据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就可提出“要模仿,更要创新”的论点,重点强调“创新”的重要性。立意就更具现实性,更深刻。行文时也要突出“创新”。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