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22 12:12:2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习题。(8分)
鹧鸪天·桂花①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②。
【注释】①北宋党争期间,诗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②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小题1: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试简要赏析(4分)
小题2:有人评价这首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这首诗刻画了朴素低调的桂花形象。(答出“朴素低调”1分)桂花颜色“暗淡轻黄”,体态“轻柔”,生长环境“迹远”, 幽静偏僻,香味浓郁。(1分)诗人抒发了对桂花“的”赞美(喜爱)之情(答出“赞美”或“喜爱”1分),表达自己淡泊名利,高洁自处的情操(答出“淡泊名利,高洁自处”1分)。
小题2:(2)诗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花之美。“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是直接赞叹桂花。(1分)“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以“梅”“菊”来衬托桂花,侧面赞美桂花。(1分)“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以嗔怪屈原来间接表达桂花之独特。(1分)三层议论,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推到极致。(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 “情疏迹远只香留。”这种树多生于深山中,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者以为,浅碧、深红在诸颜色中堪称美妙,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无须添加的。因为它浓郁的香气,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花,颜色淡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上片围绕“色”与“香”的矛盾展开形象化的议论,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美学观点。对于“花”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说,“色”属于外在美的范畴,“味”属于内在美的范畴,作者以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足见作者对于内在美是很推崇的。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又抒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小题2:就全篇来说,这首词的笔法是很巧妙的。全词自始至终都象是为桂花鸣不平,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词中正面描写桂花的,只有开头两句。仅此两句便把桂花的颜色、光泽、性格、韵味都写尽了,为后面替桂花“鸣冤”、“正名”做好了铺垫。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内在美,十分欣赏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所谓“何须浅碧深红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无须浅碧深红;如果徒有“浅碧深红”便不能列为花中第一流。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最后,作者更直接谈及咏桂与情思的关系,她以非凡的艺术家的胆量和勇气指责屈原的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②将军:这里指东汉名将班超。据《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长期驻守边境,年老思归,上疏说:“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请比较两首元曲的结句,联系全诗分析其表现手法、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两首小令,皆借历史事实来抒发感情。第一首曲子以春意阑珊的景语作结,与前三句的繁华盛事形成对比,融情于景,对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终致灭亡的历史的愤慨、叹惋,含蓄而让人深思回味。第二首以“读书人一声长叹”作结,直抒胸臆,旨在借历史事实抒写作者对战争涂炭生灵的伤叹和愤慨(对民生疾苦更甚于英雄末路的感叹),感情激烈饱满,让读者为之扼腕。(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
过耶溪①
唐·朱庆馀
春溪缭绕②出无穷,两岸桃花正好风。
恰是③扁舟堪入处,鸳鸯飞起碧流中。
【注】①耶溪,即若耶溪,今浙江绍兴以南,相传为西施浣纱处,有世外桃之景。②缭绕:回旋的样子。③恰是:正好。
小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概述。(2分)
小题2:尾联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通过潺潺的流水、盛开的桃花、划行的扁舟及惊起的鸳鸯(1分),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又充满情趣的美丽春景图。(1分)
小题2:运用了以动衬静或细节描写的手法。(1分)游船驶入的地方,有几只受惊的鸳鸯从碧绿的溪水飞起,(1分)这一细节充满了动感,别开生面(1分),烘托了耶溪的清幽,表达出作者的闲适之意。(1分)(或采用了化用典故的手法。(1分)“桃花”“扁舟”化用陶渊明《桃花记》的典故,(1分)借陶渊明表达诗人对耶溪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和寄情山水的闲适之意,既形象生动又增添了诗歌底蕴。)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本题,先要读懂诗句内容(难懂的词语如“缭绕”“恰是”等词可依靠注释),然后分析诗句写的是何时(季节或时令、时辰等)、何地(如山村、湖边、林中等),抒发的是何情感,用一句话(其句式为“描绘了一幅……的画面”等格式)总结这些内容,最后再指出这画面是通过哪些景物描绘出来的。
小题2:解答此题,赏析艺术手法,可从分析诗句采用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等入手。比如本题,尾联的上句写的是环境(可视为“静”),下句写了鸳鸯的“飞”(可视为“动”),因此可认为这是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从另一个角度看,下句采撷了鸳鸯飞起这一细节,又可认为是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诗词鉴赏: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完成①—②题。
蝶恋花
纳兰性德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沽衣况是新寒雨。
(1)上阕“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借助刻画诗人形象来抒发感情。结合诗句分析每一小句分别刻画了怎样的情景,这三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又到”句点明诗人重到当年分别之地;“不语”句勾画出诗人驻马立足,默默无言,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踏遍”句写出在清冷的秋季,诗人长久地徘徊在故地,不忍离去。表达了离别之苦,怀念之情,凄凉之意。(意近即可)
②答案示例:诗人用“不恨”、“只恨”形成对比,来突出“西风吹梦成今古”给诗人带来的痛苦。(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空缺部分的内容。(6分)
(1) 飞湍瀑流争喧豗,?。《蜀道难》
(2) 丛菊两开他日泪,?。《秋兴八首(其一)》
(3) 轻拢慢捻抹复挑,?。 《琵琶行》
(4) ?, 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5) ?,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6)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劝学》? ?


参考答案:
(1)砯崖转石万壑雷
(2)无边落木萧萧下
(3)孤舟一系故园心
(4)初为《霓裳》后《六幺》
(5)沧海月明珠有泪
(6)而致千里


本题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