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22 12:12:2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
(1)仔细品味这首词,简要回答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这首词中“亭亭”“荧荧”两词极具表现力,请结合词句,选择两词中的一个作简要分析。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达了词人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
(2)“亭亭”把耸立的高楼拟人化,抒发了词人不会像高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送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去而深感哀伤。也表达了词人不能像高塔那样目送友人远去的遗憾。“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别而哀伤,因思念而泪流满面,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忧,因思念而彻夜难眠,读来令人叹惋不已。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宋)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之句。
(1)颔联写到“天寒有日云犹冻”,其中“冻”字的使用有何妙处?(3分)
(2)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1)“冻”有“凝滞”之义(释字义,1分)。天空“有日”,云不应冻,但“云犹冻”,可见“天寒”,可见日色晦暝,云也仿佛凝滞(描景象,1分,此采分点只要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即可),增加了惨淡的气氛,表现(烘托/渲染)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那黯淡、凄凉的心境(点作用,1分)。
(2) 尾联用典,船工捕得鲤鱼本是很平常的事,作者借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典故(或者能够说出古人常以“鲤鱼”代指“家书”),抒发了盼望家书的争切心情(点出手法给1分,结合语句具体分析1分)。表达了作者对家人、对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前半部写景萧瑟,后半部记梦美好,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本诗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想象奇特,如开头一句用一“老”字,赋予洞庭湖的水波以人的情感,由眼前的水波联想到人生易老,并想象到美丽的湘君竟一夜间愁成了满头白发。后两句用了夸张的手法,醉酒后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自己所做的梦,也有了体积压在船上,也压在星河之上。所以有太白遗风。(意对即可)
(2)不矛盾。写对美好梦境的留恋,正从反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与一、二句情趣各别,内里却是一气贯通、水乳交融的。(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10分)?
水仙子·寻梅?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小题1: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曲的前三句是怎样描绘“寻梅”的执着与艰难的。(5分)
?
小题2:“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分别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前三句借时间的推移(1分)和空间的不断转换(1分),以及细节描写(1分),写出了寻梅的执着和艰难。“冬前”“冬后”是时间的间隔,“溪南”“溪北”“树 头”“树底”是空间的变换,“两履霜”是细节描写。(1分)?
小题2:“忽相逢缟袂绡裳”采用了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把梅花写成了一位清雅飘曳的白衣女子,表达了终于找到梅时的那种喜悦心情(3分)。“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采用了对偶(或夸张)的修辞,表现了从醉态回到现实后的万分孤独和失落(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前三句分别从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写作者的寻觅,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点“两履霜”,鞋底上满是冷霜,显然是一个细节描写,这个细节描写能表现作者寻觅梅花之苦,惟其苦才更能显示出他的执著。
点评:题目答题的范围非常清楚,只有三句话,学生可以分析的就只有三句,前三句的意思也很明白。所以学生能分析出空间变化,时间的推移等等。但是“两履霜”这个点不易答出。
小题2:本题的主要描写对象是梅花,很显然,它们没有衣服“缟袂绡赏”,所以断定是拟人,词中考到双句一般都是对偶,表达作者的心情,很显然的,抓住一个“忽”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而酒醒以后,回到现实,独对梅花,词人则表现了一种失落和孤独。
点评:两种修辞方法的考查,比较简单,分析也比较容易;两种情感的分析前一种较简单,后一种情感比较难把握。酒醒以后回到现实的感受,要学生仔细品味才行。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7分)
广群芳谱
(清)刘灏
六出玉盘金屈卮①,青瑶丛里出花枝。
清香自信高群品,故与江梅相并时。
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其一)
(宋)黄庭坚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②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酴醵③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注】①卮:酒杯。②水沉:沉香木。③酴醵(tú? mí):花名。
小题1:这两首诗共同表现了水仙花的哪两个特征?(2分)
小题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晶莹澄澈(冰清玉洁),幽香弥漫。(2分)
小题2:同: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水仙花如“玉盘”“玉肌”,表现了水仙花花瓣的晶莹澄澈之美。(1分)异:①第一首诗主要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用“自信高群品”,敢于“与江梅相并时”表现花的清香。(1分)②第二首则运用对比的手法,(1分)将水仙花与酴醵、寒梅对比,衬托水仙花的幽香。(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概括能力,水仙花的两个特征是晶莹澄澈,幽香弥漫。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异第一首诗主要运用拟人的手法,第二首则运用对比的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