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
(1)仔细品味这首词,简要回答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这首词中“亭亭”“荧荧”两词极具表现力,请结合词句,选择两词中的一个作简要分析。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达了词人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
(2)“亭亭”把耸立的高楼拟人化,抒发了词人不会像高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送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去而深感哀伤。也表达了词人不能像高塔那样目送友人远去的遗憾。“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别而哀伤,因思念而泪流满面,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忧,因思念而彻夜难眠,读来令人叹惋不已。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宋)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之句。
(1)颔联写到“天寒有日云犹冻”,其中“冻”字的使用有何妙处?(3分)
(2)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1)“冻”有“凝滞”之义(释字义,1分)。天空“有日”,云不应冻,但“云犹冻”,可见“天寒”,可见日色晦暝,云也仿佛凝滞(描景象,1分,此采分点只要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即可),增加了惨淡的气氛,表现(烘托/渲染)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那黯淡、凄凉的心境(点作用,1分)。
(2) 尾联用典,船工捕得鲤鱼本是很平常的事,作者借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典故(或者能够说出古人常以“鲤鱼”代指“家书”),抒发了盼望家书的争切心情(点出手法给1分,结合语句具体分析1分)。表达了作者对家人、对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前半部写景萧瑟,后半部记梦美好,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本诗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想象奇特,如开头一句用一“老”字,赋予洞庭湖的水波以人的情感,由眼前的水波联想到人生易老,并想象到美丽的湘君竟一夜间愁成了满头白发。后两句用了夸张的手法,醉酒后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自己所做的梦,也有了体积压在船上,也压在星河之上。所以有太白遗风。(意对即可)
(2)不矛盾。写对美好梦境的留恋,正从反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与一、二句情趣各别,内里却是一气贯通、水乳交融的。(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10分)?
水仙子·寻梅?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小题1: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曲的前三句是怎样描绘“寻梅”的执着与艰难的。(5分)
?
小题2:“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分别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前三句借时间的推移(1分)和空间的不断转换(1分),以及细节描写(1分),写出了寻梅的执着和艰难。“冬前”“冬后”是时间的间隔,“溪南”“溪北”“树 头”“树底”是空间的变换,“两履霜”是细节描写。(1分)?
小题2:“忽相逢缟袂绡裳”采用了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把梅花写成了一位清雅飘曳的白衣女子,表达了终于找到梅时的那种喜悦心情(3分)。“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采用了对偶(或夸张)的修辞,表现了从醉态回到现实后的万分孤独和失落(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前三句分别从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写作者的寻觅,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点“两履霜”,鞋底上满是冷霜,显然是一个细节描写,这个细节描写能表现作者寻觅梅花之苦,惟其苦才更能显示出他的执著。
点评:题目答题的范围非常清楚,只有三句话,学生可以分析的就只有三句,前三句的意思也很明白。所以学生能分析出空间变化,时间的推移等等。但是“两履霜”这个点不易答出。
小题2:本题的主要描写对象是梅花,很显然,它们没有衣服“缟袂绡赏”,所以断定是拟人,词中考到双句一般都是对偶,表达作者的心情,很显然的,抓住一个“忽”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而酒醒以后,回到现实,独对梅花,词人则表现了一种失落和孤独。
点评:两种修辞方法的考查,比较简单,分析也比较容易;两种情感的分析前一种较简单,后一种情感比较难把握。酒醒以后回到现实的感受,要学生仔细品味才行。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7分)
广群芳谱
(清)刘灏
六出玉盘金屈卮①,青瑶丛里出花枝。
清香自信高群品,故与江梅相并时。
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其一)
(宋)黄庭坚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②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酴醵③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注】①卮:酒杯。②水沉:沉香木。③酴醵(tú? mí):花名。
小题1:这两首诗共同表现了水仙花的哪两个特征?(2分)
小题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晶莹澄澈(冰清玉洁),幽香弥漫。(2分)
小题2:同: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水仙花如“玉盘”“玉肌”,表现了水仙花花瓣的晶莹澄澈之美。(1分)异:①第一首诗主要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用“自信高群品”,敢于“与江梅相并时”表现花的清香。(1分)②第二首则运用对比的手法,(1分)将水仙花与酴醵、寒梅对比,衬托水仙花的幽香。(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概括能力,水仙花的两个特征是晶莹澄澈,幽香弥漫。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异第一首诗主要运用拟人的手法,第二首则运用对比的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