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三)
2017-08-22 12:28:1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七层塔顶的黄桷树
傅天琳
七层塔顶的黄桷树
像一件高高晾着的衣裳
旷野,拖着它寂寞的影子
许是鸟儿口中
偶尔失落的一粒籽核
不偏不倚
在砖与灰的夹缝里
萌发了永恒的灾难
而它稀疏的枝桠上
麻雀吵闹着
正在筑巢
而它伸直的手臂
像要抓住破碎的云片
捎去
并不破碎的盼望
它盼望什么呢?我不知道
犹如我不知道
它摇曳的枝叶
是挣扎,还是舞蹈
是的,它活得多别扭
但决不会死去
它在不断延伸的岁月里
把孤独者并不孤独的宣言
写在天空
1.诗人塑造的黄桷树形象有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托物言志,借黄桷树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1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节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小题1:脂砚斋评点王熙凤出场:“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这“第一笔”是指文中哪句话?(1分)它勾勒出王熙凤什么样的形象特征?(2分)
?
?
小题2:文中加横线的词“竟”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
小题3:选文主要从谁的角度来叙述?这样的叙述有什么作用?(3分)?
?
?
小题4:“金陵十二钗”中哪一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试分析她的形象。(3分)
?
?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光絮语[彭怀仁)
①每当撕下一张日历或挂上一本新挂历时,我们便想到了时光,想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时间就是金钱”的至理名言。他忠告人们时间如金钱般重要,一分一秒也浪费不得。
②然而,生活中,我们常晕晕地挥洒着时光。就这样,少年而青年,青年而壮年,壮午而老年,最后,才知时间不够用,才知时间胜金钱。其实,先哲们早就知道珍惜形同生命的时间。爱因斯坦说:“在一切与生俱来的天然赠品中,时间最宝贵。”莎士比亚说:“时间是无声的脚步,它不会因为我们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而稍停片刻。”莫泊桑说:“世界上不知有多少能够建功立业的人,却因为把宝贵的时间轻轻放过,以致默默无闻。”上述名言,我们或许曾经读过,但我们像不珍惜时光那样,让先哲的论述从我们身边溜过而浑然不觉。只有当面对日历时才有些微清醒,才会想到人生有限,事业无限;才会想到时光有限,工作无限;才会去为自己制订明天、明年的工作规划。
③宋人朱嘉写过一首名叫《偶成》的诗,其中有四句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说的是人生易老,想要做学问并非短期内就可完成,时光如流云滑过,仿佛觉得在池边做着春梦还未醒,不觉间,门前青桐叶已带着秋色跌落台阶。这充分说明了人生的短暂。而今,年过半百的人,少年时节“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的歌声犹在耳畔吧?
④日历一页一页撕下.挂历一本一本翻新,岁月的年轮在四季轮番中一圈一圈形成,曲折的生活如一把刻刀在脸上雕凿皱纹,沧桑的世事如一场雨在发间堆砌银霜。我们这才品味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含意。于是,除了哀惋之外,我们多么希望后来者别步我们的后尘,在岁月的长河中,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制订各自的奋斗目标,致力于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在历史的车辙中留下自己力所能及的印记,而少些追悔与惋叹!
1、从①段某一句话中截取一部分,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②段可划分为三层。请在文中用竖线标示。?
4、如果将第④段划分为两层,应在“?”之前划开。
5、文中有的句子显得亲切自然,充满深情,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试举一例。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黄老先生认为我国不应该被称为“支那”,应当正名为“中华”。其理由是:“支那”这个字,在荷兰语、英语字典上都解释为“瓷器”。以“瓷器”来称中国,这是侮辱的称谓。所以,这位黄老先生主张我国的外文名称应改为“中华”而抛弃“支那”。
②这件事,我想,这位黄老先生似乎有点误会。经《报刊文摘》一转载,我恐怕国内可能有许多人也跟着糊涂起来。
③我国的外文译名,是统一用的China,英国、美国人读作“查艾那”,法国、西班牙等拉丁语系的国家读作“希纳”。译成中文,就是“中国”,而不是“支那”。只有日本人从前称我国为“支那”,但这也不是China的译音。“支那”这个名称,起源于印度。印度古代人称中国为“脂尼”,这是见于唐以前的佛经译本中的。印度古代的“脂尼”(Chini),向东流传到日本,成为“支那”,向西从阿拉伯传到西欧,成为“希纳”。英国人又用他们的缀音读法,把中间的i读成长音,就成为“查艾那”。我们只能说China是“支那”的音译,不能说“支那”是China的音译。现在,印度还有人称中国为“脂尼”,日本也还有人称我国为“支那”,但在公文书上,已经都不用这个旧名了。
④“脂尼”这个名词,过去有人说是“秦”字的音译,但苏曼殊曾经否认过。他说过“支那音非秦转”。不过我们如果注意到这个名词早已见于古梵文的佛经,可以推测印度和中国的交通始于中国的秦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已记录了“天竺”“身毒”等名词,都是指印度的。
只有对日本人来说,“支那”可以说是Chia的译音,但对欧美人来说,他们没有“支那”的概念,故不能说欧美人称中国为“支那”。
⑥契丹蒙古人称中原人为汉人,因为他们最早接触中国是在中国的汉代。中国人移民到南洋去,始于唐代,故南洋人称中国人为唐人。这个名称流传到美洲,至今旧金山、纽约等地还有唐人街。可是,其英文译名却是“中国城”而不是“唐代人的街”。俄罗斯人最早接触的中国人是东北的契丹民族,故俄文中称中国为“契丹”。这个字,现在当然已译为“中国”而不能译为“契丹”了。
⑦西欧人在最初见到中国瓷器的时候,大为惊异。当时他们还没有瓷器,不知道这东西叫什么名字,于是以中国国名称之。这是瓷器因国而得名,并非国名因瓷器而得。况且,意指瓷器的china第一个字母是小写的,作为国名的China,第一个字母是大写的。区别很清楚,怎么能说支那(或中国)这个名词的意义是瓷器呢。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印度人还称中国为“脂尼”。
B.china因China而得名,并非China因china而得名(瓷器因国而得名,并非国名因瓷器而得)
C.China(支那)的意思并非瓷器,而是指中国(中华)。
D.“支那”这个名称,起源于印度。

小题2: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是否矛盾?对此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矛盾。两个“支那”意思相同,两个“China”意思也一佯,前面说不是译音,后面又认为可以说是译音,前言不搭后语。
B.不矛盾。前面说不是China的译音,是从翻译角度严格辨析的;后面又认为可以说是China的译音,是从日本人自身认识说的。
C.不矛盾。前面说不是China的译音,是因为“支那”译自“脂尼”(Chini);后面又认为可以说是China的译音,是因为“支那”与中国(中华)的外文译名China音近义同。
D.不矛盾。因为统一用China作为我国的外文译名,是后来的规定,所以日本人从前称我国为“支那”,不是China的译音,而现在则是译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为依据,确定印度和中国的交往始于中国的秦代。
B.从第4段和第6段来看,作者是倾向于认为“脂尼”是“秦”字的音译的。
C.文中说英国人称中国为“查艾那”,是用于证明英国与中国的交往可能始于中国的秦代。
D.作者辨明“支那”并非侮辱称谓,实际上是主张我国的外文名称不妨沿用“支那”。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数学与文化
  数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一门科学能像它那样泽被天下。
  这里只就它对人类精神生活影响最突出之处提出一些看法。
  首先,数学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例如说,欧几里得平面上的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绝不是说“在某种条件下”,“绝大部分”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某种误差范围内”为180°,而是在命题的规定范围内,一切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多不少为180°。产生这个特点的原因可以由对象和方法两个方面来说明。希腊文化的背景形成了数学研究的对象并不只是具体问题,数学所探讨的不是转瞬即逝的知识,而是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数学的对象必须有明确无误的概念,而且其方法必须由明确无误的命题开始,服从明确无误的推理规则,借以达到正确的结论。通过纯粹的思维竞能在认识宇宙上达到如此确定无疑的地步,当然会给一切需要思维的人以极大的启发。也正因为这样,数学方法既成为人类认识方法的一个典范,也为人在认识宇宙和人类自己时必须持有的客观态度制定了一个标准。
  就数学本身而言,它的逻辑方法是最突出的。这个方法发展成为人们常说的公理方法,每个论点都必须有根据,都必须持之有理。除了逻辑的要求和实践的检验之外,无论是几千年的习俗、宗教的权威、皇帝的敕令还是流行的风尚,统统是没有用的。这样一种求真的态度,倾毕生之力用理性的思维去解开那伟大而永恒的谜——宇宙和人类的真正面目是什么——是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这个伟大的理性探索是数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反过来也是数学贡献于文化最突出的功绩之一。
  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之根本。所有这些研究都是在极抽象的形式下进行的。这是一种化繁为简以求统一的过程。
  从古希腊起,人们就有一个信念:冥冥之中,宇宙最深处有一个伟大的,统一的,而且简单的设计图,这是一个数学设计图。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必定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这个信念就是: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可是发展到现代,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欧几里得的综合、牛顿的综合、麦克斯韦的综合、爱因斯坦的综合……哪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这种深层次的研究是能破除迷信的,它鼓励人们按照最深刻的内在规律来考虑事物。我们为世界图景的精巧和合理而惊喜,这种感情正是人类文化精神的结晶。数学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气氛中成长的,反过来又推动这种文化气氛的发展。
  数学的再一个特点是它不仅研究宇宙的规律,而且也研究它自己,在发挥自己力量的同时,又研究自己的局限性。
  大家都说,数学最需要严格性,数学家就要问:什么叫严格性?大家都说,数学在证明一串串的定理,数学家就要问:什么叫证明?数学越发展,取得的成就越大,数学家就越要问:自己的基础是不是巩固?越是在表面上看来没有问题的地方,越要找出问题来。孟子自嘲地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数学家只需要换一个字:“予岂好"变"哉,予不得已也!”任何科学要发展都得变,但只是在与实际存在的事物、现象或实验的结果发生矛盾时才变。唯有数学,时常是在理性思维感到有了问题时就要变。而且,其他科学中“变”的倾向,时常是由数学中的“变”直接或间接引起的。而这种“变”的结果是——“从一无所有之中创造了新的宇宙”。
  数学是一株参天大树,它向天空伸出自己的枝叶,吸收阳光。它不断扩展自己的领地。在它的树干上有越来越多的鸟巢,它为越来越多的学科提供支持,也从越来越多的学科中吸取营养。它又把自己的根伸向越来越深的理性思维的土地中,越来越牢固地站立。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是人类理性发展的最高成就之一。
  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人总有一个信念:宇宙是有秩序的。数学家更进一步相信,这个秩序是可以用数学表达的,人应该去探索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秩序,以此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永恒的主题是“认识宇宙,也认识人类自己”。(选自齐民友《(数学与文化)绪言》,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两项是(? )
A.古希腊文化背景对数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数学所探讨的是宇宙中某种永恒不变的真理。
B.在数学面前,无论几千年的习俗、宗教的权威、皇帝的敕令、流行的风尚,统统是没有用的。
C.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是可以理解的。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地证明了这一点。
D.数学扎根于理性,它将理性思维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是人类理性发展的最高成就之一。
E.没有哪门学科能像数学这样为人世间所有的学科提供支持,同时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了许多有益的影响。
2.作者在文中化用孟子的话,说“予岂好"变"哉,予不得已也”,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来看,数学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数学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