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22 12:30:2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院子里的杨绛先生 严欣久 一 初识钱钟书、杨绛先生是在1988年夏。那年,我刚调回北京,院子里的月季花开得正艳,婆婆吴瀚将每种颜色的月季剪下一根,扎了一把,要我送给钱钟书、杨绛夫妇。两位老人非常高兴,笑吟吟地把我迎进了屋。钱先生说:“你送我们礼物,我们也要送礼物给你。”说着取出一本《围城》,用毛笔写上“欣久同志览存钟书奉”,杨绛先生送了我一本她的译作《小癞子》,是用圆珠笔签的字。我真是喜出望外,连声道了好几声谢谢。见两位老人如此平易近人,我提出有机会想写写他们。这时,钱先生显得有些严肃起来,郑重地说:“不要,我们是朋友,不要搞这套东西。”我这才知道,他们谢绝一切采访,以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 二 《我们仨》出版后,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出于对杨先生的尊重,有几天杨先生家的电话快打爆了,使这位92岁的老人感到很疲惫。7月5日,她本要吃完晚饭,散步时顺便到我家,看望一下我婆婆,并取一张她要的报纸,可那晚,她没来。阿姨来取报纸时说,杨先生太累了,一天接了太多的电话,又忙着查出版社要的资料,就不出来了。我们都很理解,也并未在意,谁知第二天晚上,杨先生在阿姨的陪同下真的来看望她的老学友了。我们说她客气,她则说,说了的事一定要做到。两位老人手拉着手坐到了一起,我和婆婆称赞《我们仨》写得好,真挚、感人,特别是第二部分最艺术化,非常打动人心。杨先生连声说:“谢谢,谢谢你们欣赏这本书。” 三 《我们仨》面世前,我在报上看了部分摘登,其中写道1949年,钱杨夫妇应聘于清华,杨先生考虑到爱女钱瑗身体赢弱,需要恢复,决定让她休学,自己来教她初中的课程。我感到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杨先生是个文人,数理化也能教得了么?恰好那天看了文章,散步时遇见了杨先生,便问她,“您让钱瑗休学,自己给她当老师,您年轻的时候理科一定很好吧?”杨先生笑了,说:“我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和老师都认为我是学理科的料呢,后来我选择了文科,老师们都感到很遗憾。”“那您为什么要从文呢?”“因为我喜欢文学,喜欢读书,而我父亲主张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杨先生的父亲杨荫杭是江南有名的才子,精通音韵学,并是一位著名的律师,思想民主、激进,家传的博学,培养出杨先生这样的才女。“只要我对什么书表示兴趣,我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我书桌上,假如我长期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 杨先生记忆力惊人,对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张勋复辟”“五·四”运动都还有印象,尽管当时她还是个小孩子,由于她的父亲经常在家议论时政,在她幼小的心里也早早地萌发了民主与科学的种子。 四 杨先生很注意锻炼,只要天气好,她一定会出来走走。院子里的人说她能活 120岁,她听了笑笑说:“活那么久太苦。”可见她对生死的豁达。 杨先生散步时,遇上人总是笑眯眯地打招呼。她对小孩子尤为喜爱,见了孩子会停下脚步,与他们玩玩,遇上院子里的绿化员工,她也会提个建议,指出哪些树的布局不够合理,相互遮挡阳光,枝叶枯萎了,应该梳理。 体力好的时候,杨先生有时也会走出院子,看休闲的老人放风筝,也要亲手放一放。 我还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杨先生在全力完成了钱先生的遗著遗稿出版善后之事,捐出毕生积蓄给清华,设立了“好读书”基金,以激励好读书的年轻人,使好读书的精神永远承传下去。这里,我想引用一段杨先生《回忆我的父亲》的文字,以彰显杨先生的读书精神。“父亲一次问我:‘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我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我说,‘一星期都白活了……”’至今,她依然如此。(稿件来源:《中国艺术报》,有删节) (1)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钱钟书夫妇拒绝接受采访,是因为他们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以诚相待,搞这套东西太虚伪。 B.《我们仨》出版后,杨绛先生家的电话快被打爆了,一方面看出读者对杨先生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写出了读者对这本书的喜爱。 C.本文介绍杨绛先生的父亲,不仅丰富了传记的内容,更主要的是说明了杨先生成功的原因。 D.杨绛先生从小就具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参加过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 “五·四”运动。 E.这篇传记的标题是“院子里的杨绛先生”,所记叙的传主事迹也是发生在院子里,标题在结构上有统帅全文的作用。 (2)从文本看,杨绛身上体现出了哪些人格魅力?请概括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传记选材独特,作者没有介绍传主在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而是选取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本文,谈谈“读书精神”对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D (2)①拒绝采访。淡泊名利,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②回送礼物。注重礼尚往来。③看望学友。守信,说了的事一定要做到。④活那么久太苦。对生死豁达。⑤喜爱小孩,捐钱。有爱心。⑥一星期不读书白活。爱读书。⑦给绿化员工建议。有公益心。⑧迎我进屋,放风筝。平易近人。(答出四点即可) (3)以小见大。从杨绛的生活小事中选材,写出了杨绛的人格魅力,具有真实性,给人亲切感,吸引读者阅读。(意对即可) (4)①杨绛身上所体现出的读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②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杨绛拒绝采访。③上学的时候喜欢读书。④捐出毕生积蓄,设立了“好读书”基金,以激励好读书的年轻人,使好读书的精神永远承传下去。(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高处的灿烂 关瑞 ①初秋的风掠过原野,掠过树林,也掠过了路边那株向日葵。它泛着太阳的光芒,用向上的姿势迎接那风,那光,那淡淡的水一样流淌的白云。脚下的野菊正在绽放,一只蚂蚁在草的密林中孤独地跋涉,还有热烈振翅的蜜蜂或者蜻蜓,正试图靠近向日葵高昂的花瓣。高远的阳光,透亮的雪峰,原野起伏如鸟雀飞过的痕迹。天空在白云之上,那种湖泊般优雅的宁静,从一棵树浓密的枝叶间洒下来。 ②这是一个下午。所有的行走在此停顿,疲惫并且沉重的躯体在此怀念或者回望,然后开始努力寻找内心的出口。那样的过程,在幽暗的路上纷纷飘落。一株向日葵,就像一个出口,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打开。只需要一种颜色一种姿势,就足以释放所有深藏内心的柔弱的花朵。 ③我曾经置身一大片向日葵中间,看着难掩喜悦之色的农人带着宽沿的草帽,高扬起尖利的弯刀,一刀一刀割下向日葵硕大的花盘。那些花盘纷纷扬扬,在一块不大的空地上渐渐堆积成金色的山峰,也渐渐消隐了生命中最后一滴无以复加的灿烂。农人收割的喜悦感染了我,但隐隐的疼痛穿越那些弯刀冷色的光芒,直抵我的皮肉甚至骨头。在藉以为生的农人的眼里心里,它们的一生都以果实的形态开始,以果实的姿势存在,然后以果实的功用结束。它们被种植,被宠养,最后被收割,整个过程无一不充满了对黯淡未来一目了然的悲情色彩。 ④真正的向日葵,正绽放在现在的原野上。它以花朵的名义,在干干净净的天空下自由地盛开着。它的叶片舒朗而不张扬,它的花瓣孤独而不自卑。在所有的花朵里,这株向日葵在高处的风中安静地灿烂着。它是一个出口,释放着一生当中沉积久远的激情,也释放着那些暗藏内心的珍贵的生命片段。在繁花之中或者荒野之上,在黑夜深处或者白昼边缘,我们行走,然后驻足。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出口,需要一次真正的释放。无数朵顾影自怜的野菊花,不足以点燃心头微醺的憧憬。无数只没有痕迹的飞鸟,也不足以勾勒出目力所及心神向往的方向。于是,我们不得不基于本能地寻找。尽管我们依旧是那个提着灯笼在暗夜里哭泣的孩子,泪水里荡漾着漫天的星子,我们仍然要找到一朵饱满的深刻的花朵。在我们一生必经的路上,那些沉淀的安静的灿烂无疑会是我们全部的阳光。 ⑤我站在秋天。我站在风带不走的向日葵的身边。我不由自主抬起头,仰视它的光芒。在它的光芒里,我看到了果实以外的、朴实健康的花朵。我相信它是孤独的。在原野上在路边,它无需迎合什么,也无需证明什么,世间的一切悲喜与它无关,只是在秋天到来的那个清晨或者午后,安静地高昂起它的质朴的花盘,交付于蓝天白云。我更相信它是灿烂的。它的灿烂在高处,在远处,在时光和心灵纷繁交错的出口处。它的灿烂,源于高处的自由飞翔的阳光的明净,源于远处的不为风尘蝶虫打扰的安详。在它舒展的花瓣里,灿烂如铺满阳光的河流,静静地在远离假象和伪饰的旷野闪烁着耀眼的跃动的光芒。 ⑥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 1.文章第一节描写了初秋原野景物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四节写眼前真正的向日葵,为什么还要在第三节写农民种的向日葵?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请结合文意理解“孤独的灿烂”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本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向日葵作为象征物来阐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①第一节的景物描写以路边那株向日葵为中心,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描摹了景物的生机与活力;②抓住景物的色彩,描写景物的神韵;③动静结合。(意对即可) (2)突出了以向日葵为主体的景物安闲,自由,孤独,宁静,又不失生命蓬勃热烈的特点。 2.运用对比(反衬)手法。用第三节中向日葵以果实的姿态存在、以果实的功用结束的悲情色彩,与第四节巾真正的向日葵自由地盛开作对比,突出了真正的向日葵的生命意义。(意对即可) 3.①孤独指的是向日葵拒绝迎合和证明,它的生命呈现出独立和超然的姿态; ②向日葵以开放的花朵自由而热烈地释放着生命的激情。 ③只有在没有遮掩、没有牵绊的情况下,生命才能表现出它真正的本质。(意对即可) 4.①向日葵绽放在原野上,其身上体现出的孤独的灿烂引起了作者的共鸣。 ②原野中的向日葵是作者释放内心情感的一个“出口”。 ③向日葵是一种人们常见而熟悉的植物,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理解并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火星也许是人类移民的下一站,但是火星上没有土壤。这是移民计划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没有土壤就无法生产农作物,而完全依靠地球补给食物对在火星定居点来说是不现实的。水栽法不依赖土壤,似乎是一个解决方案,但是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我们无法圈制住水。我们还是得考虑从土壤着手。于是,有人提议直接把地球上优质丰厚的土壤移送到火星上去。可他知道地球上可供种植的土壤还有多少吗?目前地表土壤的流失速度是其再生速度的20多倍,而它们供应了人类97%的食物。与人类的十月怀胎相比,土壤的生成需要花长得多的时间。既然地球上的土壤尚且不足,送去火星的土壤又从哪里来呢?于是再造土壤成为关注的焦点。 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自然界,风化的石头与腐烂分解的动植物混合,并由植物的根部、土壤动物群、微生物与真菌进一步分解,如果化学与生物成分混合正确,还要经历上千年,才能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土壤。表层土稀缺的现状在加剧,因此研究者们没有时间叹息。他们正在试图利用回收的道路集料、煤矸石及其它废弃物进行堆肥,模拟自然中的土壤形成过程,制造出新的土壤,而且生产周期必须尽可能短。 20世纪90年代中期,裘迪·蒂斯马克在普渡大学开始了他的土壤制造研究。当时普渡大学正在寻找回收校园发电厂产生的煤粉灰(煤经过充分燃烧形成的微小颗粒)的办法,裘迪还需要以有机物为原料来制造土壤。幸运的是,美国制药巨头礼来公司可以提供抗生素生产中的副产品——富含有机物的培养基。研究人员把矿物质和有机质这两种废旧物混合,加入木屑与树叶以增加孔隙度,再进行堆肥处理,最终制成人造土壤。 裘迪至今仍然经营着“土壤制造者”公司。不过公司早已放弃使用煤粉灰和礼来公司的培养基,因为培养基在堆肥过程中的气味实在令人不悦,煤粉灰则含有过量的硼和砷——用工业废料制造土壤的焦点问题就在于污染的风险。高浓度硼是对植物有害的,而砷是致命的有毒物质。人们可不想冒险吃进从这种土壤生长出的食物。现在“土壤制造者”使用玉米淀粉类产品等吃剩的食物作为合成土壤的有机质成分,而建筑工地挖出的粘土则提供了制造土壤所需要的矿物质成分。 地球上的土壤亟待拯救,人类还需要拓展新的生存空间。这回我们将眼光投放到火星。最新研究表明,火星上大量分布的沸石是一种吸水力强、并可储存铵离子与钾离子等植物所需的关键营养物质的多孔矿物,适合用于制造土壤。美国国家航天局合成的磷灰石中包含植物所必须的磷,它将是太空土壤的另一主要原料。沸石与磷灰石的强强联手将打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土壤。与以往的人造土壤相比,这种太空土壤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把绝大部分养分固定住,不会流失。科学家寄希望于用“太空土壤”为人类的火星移民计划再减少一道障碍。火星的开拓者们也许不久就可以用自己本地的土特产招待来自地球的访客。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再造土壤成为关注的焦点”依据的一项是(?) A.水栽法不依赖土壤,但目前尚缺少可行性。 B.目前地表土壤流失速度是其再生速度的20多倍,它们供应了人类97%的食物。 C.既然地球上的土壤尚且不足,送去火星的土壤就更不知道从哪里来。 D.在自然界,土壤的形成需要风化的石头、腐烂分解的动植物、植物的根部、微生物与真菌等共同参与。
| 小题2:下列选项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我们无法圈制住水是水栽法在火星上无法具体实施的重要原因。 B.利用回收的道路集料、煤矸石及其它废弃物进行堆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制造出新的土壤。 C.裘迪将抗生素生产中的副产品与有机质混合,加入木屑与树叶以增加孔隙度,再进行堆肥处理,制成了人造土壤。 D.与太空土壤相比,其它的人造土壤都有对植物和人体有害以及容易流失养分的弱点。
|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裘迪制成人造土壤的时间比自然土壤形成所需的时间要短。
B.有些颗粒微小的矿物质可以作为制造人造土壤的原材料。
C.在制造土壤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含有有毒物质的原材料,以降低污染的风险。
D.火星上分布有大量的适合用于制造土壤的沸石,因此是最适合人类移民的星球。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D项未强调土壤生成的时间很长,不能成为依据。第一段关键句前面的内容是原因。
小题2: B项“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文中没有依据,C项偷换概念,应将“有机质”改为“矿物质”,D项以偏概全,根据第四段最后一句话可知,以往的人造土壤不一定都对人体和植物有害。
小题3:D项的结论太过绝对,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文中并未说火星是最适合人类移民的星球。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4分)
西地平线上(节选) ?
①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去一趟新疆。中亚细亚地面上独特的地貌,奇丽的风光,每每令我惊骇,叫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决不是一时偶然而发的诳语。而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我见过许多次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
②我们的车在甘肃的定西高原? a?。天已经有些? b?了,头顶上甚至隐隐约约地有几颗星星。汽车转过一个垭口。这时,眼界突然开阔起来,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 c?地停驻在那里。
③它没有了光焰,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柔和、美丽、安谧,甚至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它大极了。我说它像勒勒车的轮子,只是一个顺手攫来的想法,它当然较这轮子要大得多。它停驻在那里,模糊的群山轮廓线托扶着它。?
④面对这落日,我们全都在那一刻惊呆了。我们的车停下来,倚托着一棵树,架起相机,直拍到这落日消失。?
⑤落日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一半。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但是,在停留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一切都为雾霭所取代,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若一场梦境。
小题1:第二段中空缺的几个词依次填入的是(3分)
A.a盘旋b 黯淡 c静谧
B.a盘旋 b暗淡 c静静
C.a飞旋 b暗淡 c静谧
D.a飞旋 b黯淡 c静静
小题2:下列关于节选部分的说法错误的是(?)(3分)
A.作者描绘落日景象时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有夸张,有拟人,有对偶,非常精彩生动。
B.“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作者用这个比喻活画出落日的外形,使之形象可感。
C.“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作者采用拟人修辞,赋予落日以人的情感,将其人格化。
D.作者写这次落日以群山为背景,写出了落日最后时刻的细节,一种令人震撼的跳动和颤抖。
小题3:阅读第①段,你觉得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4分)?
▲
小题4:第②段和第③段对高原落日的景象的描写有何特色?试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4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第一段介绍了“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总体感受,在下面便简约地记述起三次落日。这一节整个文章结构中,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引起了下文对三次落日景象的记述;“最令我震撼”,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小题1:第二段中“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的躺在那里”,从描写的角度来看,这是绘其形;第三段中“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这是绘其色。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纪念
蔡元培
①2008年1月11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学者蔡元培诞辰140周年纪念日。上海文物管理部门表示,位于华山路303号的上海蔡元培故居经过整修,部分恢复原貌,1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②说蔡先生是“前不见古人”或许属过誉之词,但从当前中国教育的现实来看,誉他是“后不见来者”则是实事求是。
③蔡先生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当然莫过于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在他的眼里,只要有学问,无论是守旧的陈汉章、黄侃,主张清帝复辟的辜鸿铭,参与洪宪闹剧的刘师培,还是主张新学、观念激进的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都可招入北大。
④他唯才是举,陈独秀既无博士学历,也无任教大学经历,只是区区一中学教员,但蔡先生决定聘请他为北大文科学长;梁漱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蔡先生读了其文,便决意聘来北大教印度哲学。而今天的中国大学,动不动就打出“高薪”“全球纳贤”的招牌,可惜真正看重的却是学历、资历,“国际一流大学”非博士一概不予考虑,唯有高官、明星、富贾才有被破格聘用之可能。
⑤此外,为了反抗当局对大学的粗暴干涉,蔡先生曾数次辞职。此等风范,今日何处可觅,现今中国高校还有几位校长敢自诩与其比肩?
⑥蔡先生仙逝后,教育部在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先生所处之时代堪称乱世,办学条件比今日要差得多,犹能如此坚持原则,令人在酒足饭饱之余,固当汗颜矣!试想以今日之物资富足、社会稳定,再加上蔡氏之办学意志、自由精神,则中国教育何愁不能更加辉煌!中国之学术何愁不能更加灿烂!
⑦几千年前中国出了个孔子,可是,几千年来孔子最大的不幸就是他成为了偶像,被无数中国人顶礼膜拜而无人超越。近代,中国的教育终于又有了蔡元培,但今天我们是否也只能继续把蔡元培放在纸张上去研究、放在图书馆里去珍藏,是否只能在他的故居徒兴高山仰止之情?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那么,一个有了伟人而只知道顶礼膜拜却不敢再去超越他的民族是不是更令人忧伤呢?
⑧今天,我们纪念蔡先生,决不能只是在茶余饭后发一发“思古之幽情”,而应该切实借鉴学习蔡先生的精神品质,务必做到“后有来者”;蔡元培故居纪念馆,也不应该仅仅是供后人凭吊乃至游乐之场所,而应该是一块弘扬蔡氏精神、激发更多“后来者”的基地。
1.传记中的蔡元培有何特点?请加以概括,分条列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⑦段引用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过的话,有何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至少答出两点,并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具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②唯才是举;③关爱学子;④具有革命精神,敢于反抗强权,追求民主自由;⑤学识渊博,品德高尚;⑥坚持原则。(意对即可)
2.起到铺垫作用,并引出下文作者的观点:我们在纪念伟人或英雄时,不仅要爱戴拥护,更要超越。
3.(1)选择典型事件,本文重在突出蔡元培的形象及如何纪念蔡元培的写作目的,略写了蔡元培的生平经历,选取办学等典型事件重点详写;
(2)运用侧面烘托,引用名人评价增强说服力。文章第⑥段中,教育部、周恩来、毛泽东等的评价,十分准确有力地再现了蔡元培身上所体现的品质和精神,突出了蔡元培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3)灵活地与历史现实联系比照,现实意义突出。历史上与“孔子”联系,现实中与“后人”比照,突出了借鉴学习蔡元培精神品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