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九)
①传檄郡邑,多有应者?②喻以大义,不为挠折?③惮宁威名,寇盗辄止④时不我容,我不时殉⑤辞病居家,请告几十旬者数矣⑥宁诣行在,拜秘书少监 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浞、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第:科举考中
B.推辱主帅推:追究
C.不痛绳之绳:捆绑
D.复命知益州知:掌管
小题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小题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5分)?
(2)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5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谏?论
苏洵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選耎①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
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谠言②而不获,吾不信也。
【注】①選耎:xùn?ruǎn柔弱,惧怕。②谠言:dǎnɡ?yán正直之言,慷慨之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劝:勉励
B.《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是:这样
C.谁欲以言博死者/博:搏斗
D.诚如是,欲闻谠言而不获/诚:果真
2.下列句子中加粗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尊,神也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①故立赏以劝之②问征夫以前路
C.①人君又安得忠义者而任之②之二虫又何知
D.①欲闻谠言而不获②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运用三个人跨越深渊的例子,形象地表明了刑罚、赏赐对臣下进谏的积极作用,运用的是喻证法。
B.作者认为,如果不设置明确的奖赏与刑罚措施,所有的臣子是绝不会冒着触犯君王的危险而去进谏的。
C.文章一开头就提出论点“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强调纳谏之君要使臣子必谏。下文由此生发,展开论述。
D.文章从君王的角度立论,具体而生动地探讨了君王如何才能使臣子踊跃进谏的问题。
4.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农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 ( )?
①数罟不入海池 ②数口之家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媒人去数日 ⑤识盈虚之有数
A.①②
B.②③
C.④⑤
D.②④?
2.选出加粗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谷不可胜食也/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B.勿夺其时/夺项王天下者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D.非我也,兵也/行军用兵之道
3.翻译下列各句。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孟子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哪些措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8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小题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植其杖而芸。(3分)
②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3分)
小题2: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2分)
子路认为自己对荷蓧丈人恭敬有礼,荷蓧丈人款待自己,并让他的儿子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________”。孔子的话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他对丈人怀有一种____________的情感。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常见题型》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