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22 12:31:3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填空题  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生所资____________       ?
⑵违己交病____________?
万物之得时____________
⑷川泽纡其骇瞩____________     ?
⑸穷睇眄于中天____________     ?
⑹不坠青云之志____________   ?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____________            ? 
⑻彼且恶乎哉____________          
⑼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____________          ? 
⑽形影相____________            
⑾听臣微志,刘侥幸____________            ? 
才高八斗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⑴维持?
⑵身心都感到痛苦? 
⑶喜好、羡慕
⑷对所见的景物感到惊异?     
⑸看?
⑹比喻远大崇高的志向   
⑺哪里用得着……呢?? 
⑻凭借   
⑼申诉(苦衷)?  
⑽安慰
⑾或许? 
⑿形容富有文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常梦锡,字孟图,扶风人,或曰京兆万年人也。岐王李茂贞不贵文士,故其俗以狗马驰射博弈为豪。梦锡少独好学,善属文,累为秦陇诸州从事。茂贞死,子从伊袭父位,承制补宝鸡令。后唐长兴初,从俨入朝,以梦锡从及镇汴。为左右谮,遂来奔。烈祖①辅吴,召置门下,荐为大理司直。及受禅,擢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益见奖遇。遂直中书省,参掌诏命,进给事中。时以枢密院隶东省,故机事多委焉。
梦锡重厚方雅,多识故事,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尚法律,任俗交,人主亲决细事,烦碎失大体。宜修复旧典,以示后代。烈祖纳其言。元宗②在东宫有过失,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始虽不悦,终以谏直多之。及即位,首召见慰勉,欲用为翰林学士以自近。
宋齐丘党,恶其不附己,坐封驳制书,贬池州判官。及齐丘出镇,召为户部郎中,迁谏议大夫,卒以为翰林学士。复置宣政院于内庭,以梦锡专掌密命。而魏岑已为枢密副使,善迎合,外结冯延巳等相为表里。梦锡终日论诤,不能胜,罢宣政院,犹为学士如故。乃称疾纵酒,希复朝。会钟谟、李德明分掌兵吏诸曹,以梦锡人望言于元宗,求为长史,拜户部尚书知省事。梦锡耻为小人所推荐,固辞不得请,惟署牍尾,无所可否。延巳卒文致其罪,贬饶州团练副使。梦锡时以醉得疾,元宗怜之,留处东都留守。周宗力劝梦锡止酒治疾,从之,乃少瘳。召为卫尉卿,改吏部侍郎,复为学士。交泰元年,方与客坐谈,忽奄然率,年六十一。年后才逾月,齐丘党与败。元宗叹曰:“梦锡平生欲去齐丘,恨不使见之!”赠右仆射,谥曰康。
梦锡文章典雅,歌诗亦清丽,然绝不喜传于人。刚褊少恕,每以直言忤物。尝与元宗苦论齐丘辈,元宗辩博,曲为解释,梦锡词穷,乃顿首曰:“大奸似忠,陛下若终不觉悟,家国将为墟矣!”及割地降号之后,公卿会集,有言及周以为大朝者,梦锡大笑曰:“汝辈尝言致君尧舜,何故今日自为小朝邪!”众皆默然散去。每公卿会集,辄喑呜大咤,惊其坐人,以故不为时所亲附。然既没,皆以正人许之,虽其仇雠,不敢訾也。?
(节选自陆游《南唐书·卷七》,有删改)
①烈祖:指南唐创立者李昪,为南吴建立者杨行密养子。②元宗:指李璟,是南唐第二个皇帝,后因受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左右所谮:诬陷
B.元宗之怜:可怜
C.乃少瘳:病愈
D.每以直言物 忤:触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机事多委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B.欲用为翰林学士自近臣具表闻
C.称疾纵酒,希复朝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D.其仇雠,不敢訾也相如驽,独畏廉将军哉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常梦锡品行方正的一组是
①梦锡少独好学,善属文。②首召见慰勉。③梦锡终日论诤。④梦锡耻为小人所推荐,因辞不得请。⑤歌诗亦清丽,然绝不善传于人。⑥汝辈尝言致君尧舜,何故今日自为小朝邪。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祖把常梦锡招至门下后,对其非常赏识器重,把一些重要事务交给他处置,并让他在宣政院专管机密。
B.常梦锡持重敦厚,品行方正,谏言修复旧典,被烈祖采纳。元宗即位后,首先召见了常梦锡,并对他抚慰勉励。
C.常梦锡对自己被钟谟等推荐做户部尚书深感羞耻,上任后,他只在文书末尾签字却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应付公务。
D.常梦锡性格耿介,忠于朝廷,认为元宗不识宋齐丘朋党真面目,就直言进谏;元宗被迫自降尊号后,他认为自己有失辅佐之职。
小题5:把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3分)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分)
(3)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A
小题5:(1)所以说:道行达到最高峰的人就没有“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不求功利,圣明的人不求成名。(2)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3)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 “怜”应为“怜爱”“关爱”之意。结合上下文,元宗对梦锡是很欣赏的,所以用“可怜”一词不当。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要从全文的感情色彩上来区分,对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文意有的指导意义。
小题2:试题分析: A项,兼词,于之/句末语气助词;B项,连词,来/介词,用;C项,于是,就;D项,连词,即使/连词,虽然。
点评:“虽”不是考纲要求掌握的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之一,但的确是常见虚词,所以作为考题也不为过。
小题3:试题分析:题干是“品行方正”,所以排除①⑤;题干中有“直接体现”,所以排除②。
点评:本题一个题目考了两个知识点:内容理解、表现手法。是一个较好的题。本题也可给命题者一些启示,尽可能的用较少的题量来包含更多的信息。
小题4:试题分析:原文“及受禅,……故机事多委焉”,由此可见,“把一些重要事务交给他处置”等内容是烈祖即位之后的事。
点评:文言文的文意理解题经常在时、地、人、事等方面设置障碍。有的偷梁换柱、有的无中生有,有的混淆时地,本题就是混淆了时间,所以学生在阅读时应有意识的注意这些内容。
小题5:试题分析: 第(1)关键在于理解“至人”“神人”“圣人”的含义;第(2)句注意“故事”这一古今异义词;第(3)句要理解“恒心”这一古今异义词。
点评:本题所选全为课内文言文的句子,这是夯实学生基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但从提高学生能力的角度来看,应该在选文中至少考一句作为考题。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选自《公冶长》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选自《里仁》篇)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言:句
B.尧舜其犹病——诸:之乎
C.己欲达而人——达:使人通达
D.各言尔志——盍:何不
2.请用自己的话点评一下孔子师徒的观点。
(1)盍各言尔志?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愿无伐善,无施劳。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1)孔子想要了解自己的学生的志向,所以让他们“各言尔志”。
  (2)子路所言,重伦轻利,是义者之事。
  (3)颜渊所言,重德重功而不夸耀、不表白,是仁者之事。比起义来,仁更难得。
  (4)孔子讲的是以仁复天下,教诚爱深,是圣者之事,这自然就更难得了。
3.孔子说:“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子说:“是。”孔子走出去以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子道:“他老人家的学说,只是忠和恕罢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2分)
大命①
(清)唐甄
岁饥,唐子之妻曰:“食无粟矣,如之何?”唐子曰:“以粞。②”他日,不能具粞,曰:“三糠而七粞。”他日,犹不能具。其妻曰:“三糠七粞而犹不足,子则奚以为生也?”曰:“然则七糠而三粞。”邻有见之者,蹙额而吊之曰:“子非仕者与?何其贫若此也?意者其无身之能乎?”唐子曰:“不然。鱼在江河,则忘其所为生;其在涸泽之中,则不得其所为生。江河之水广,涸泽之水浅也。今吾与予在涸泽之中,无所资以为生也。子曷③以吊我者吊天下乎?”
唐子行于野,见妇人祭于墓而哭者。其反也,犹哭。问:“何哭之哀也?”曰:“是吾夫之墓也。昔也吾舅织席,终身有余帛;今也吾夫织帛,终身无完席。业过其父,命则不如,是以哭之哀也。”唐子慨然而叹曰:“是天下之大命也夫!昔之时,人无寝敝席者也;今之时,人鲜衣新帛者也。”
唐子曰:“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及其不平也,此厚则彼薄,此乐则彼忧。为高台者必有洿池,为安乘者必有茧足。王公之家一宴之味,费上农一岁之获,犹食之而不;吴西之民,非凶岁为舰粥,杂以莜秆之灰;无食者见之,以为天下之美味也。人之生也,无不同也。今若此,不平甚矣!提衡者权重于物坠,负担者前重于后则倾,不平故也。是以舜禹之有天下也,恶衣菲食,不敢自。岂所嗜之异于人哉?惧其不平以倾天下也!”
唐子之父死三十一年而不能葬。乃游于江西,乞于故人之宦者。家有一石一斗三升粟,惧妻及女子之饿死也。至于绣谷之山而病眩,童子问疾,不答。登楼而望,慨然而叹曰:“容容其山,旅旅其石,与地终也!吁嗟人乎!病之蚀气也,如水浸火。吾闻老聃多寿,尝读其书曰:‘吾惟无身,是以无患。’欲窃之而未能也。”?(选自《潜书》)
【注释】 ①大命:指天下的命脉?②粞:碎米。 ③曷:通“盍”,何不。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者其无身之能乎资:供给
B.其反也,犹哭比:及
C.犹食之而不甘:美味
D.恶衣菲食,不敢自恣:恣意,放纵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江河之水广皆美于徐公
B.平则万物各得其或因寄托,放浪形骸之外
C.权重于物坠夷以近,游者众
D.欲窃之而未能也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小题3:下列句中补出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吾与予在涸泽之中,(故)无所资以为生也
B.(此)是吾夫之墓也
C.以(之)为天下之美味也
D.(唐子)乃游于江西,乞于故人之宦者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提出“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的观点,指出社会分配公平是治理天下的要害所在。
B.第①段中,唐子用鱼水关系回应了邻人的关心:自己如同身处干涸水塘中的鱼,纵有本领也无法生存,并建议邻人用慰问自己的态度去慰问天下人,暗含讽刺。
C.第②段中,唐子知道了妇人哀哭的原因后不禁感叹百姓的生活今不如昔。过去的人没有睡破席子的,如今的人连件新衣也穿不了。
D.唐子认为天下有人快乐有人忧愁,有人富裕有人贫穷,有人安乐地坐车,有人走路走得脚上都长出了茧子,都是因为社会分配不公平,才造成了贫富差距。
小题5:将下列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三糠七粞而犹不足,子则奚以为生也
②惧其不平以倾天下也!
小题6:唐甄在《大命》一文中说:“鱼在江河,则忘其所为生。”意为“鱼在江河里,就忘记用来生存的本领。”请结合文本,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试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你的感受。(200字以上)(1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①三成的糠和七成的碎米掺在一起却仍然不够吃,你用什么办法活下去呢?②(舜和禹)是害怕不公平而使天下倾覆啊!
小题6:理解要点:① 江河之水(可理解为生存环境);② 忘记(可理解为忽略或习惯带来的惰性等);③本领(可理解为生存的能力等)。
观点示例:(1)在江河中忘记自己用来生存的本领,说的是一种“习惯”的可怕性。当人们完全熟悉周边的环境后,常常“习惯成自然”。从最初的步步为营到后来的按部就班直至最后的行尸走肉。这就是“忘其所以为生”。(2)在江河中忘记自己用来生存的本领,可以理解为当周边的环境优越时,人们往往会忽视自身的努力,以致生存能力逐渐变差。
评分标准: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2分;表明自己的态度2分;联系生活或阅读举例论证4分;语言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犹食之而不甘”应译为“尚且吃着不认为它的甘甜美好”,故“甘”字意动,译为:认为┄┄甘甜。
小题2:A 因为/认为? B 地方,位置/所字结构 C 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D 句首发语词/表推测语气
小题3:“是”本身是代词,不可再加“此”。试题考查对文言文省略句的分析理解。此类试题应于原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确定语境,分析句子大意,从而确定省略成分,然后加以补充。
小题4:B选项中没有暗含讽刺之意。属于命题人主观加入成分。
小题5: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三糠”译为三成糠,“七粞”译为七成碎米,“奚以为生”译为你用什么办法活下去。(2) “不平”译为不公平,“倾天下”译为使天下倾覆。
小题6: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考查我们结合文本,联系自己体会实际作出价值判断。解答时应注意要有明确的观点,要紧密结合文本,不可脱离文本作答。观点要贴合实际。紧紧围绕试题所给的几个角度,选择其一,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故其后之曰“褒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极夫游之乐也/此余之所
C.古人之于天地、山川、草木……/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D.后世之谬其而莫能名者/此世所以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常见题型》在线..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