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22 12:35:2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你看,正是因为它硬,常常用作高级研磨切割材料;也是因为它硬,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金刚石就更有用武之地了,许多尖端科学向它伸出了乞求的手。据目前所知,金刚石已被用作原子能工业上的高温半导体器件和散热片。可以预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金刚石的用途将会越来越广。
根据以上文字,可以推出表述正确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的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B.所有尖端科学都向金刚石伸出了乞求的手
C.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金刚石现有价值将大幅度提升
D.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金刚石的用途会越来越广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选项是“许多”而不是“所有”,属于范围的偷换;C在文中没有提及;D正确,虽然文中是将来式,但通读全段可以推出金刚石的用途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银离子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吸住不少微生物,并能让起呼吸作用的酶失去作用,从而使微生物迅速死亡,这种情况在液体中反映最为明显。当人们外出旅游时,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没有饮用水了,可将银首饰放到一杯野外水中,搅拌一定时间后,就可以得到一杯比较安全和清洁的饮用水;如果人们在旅途中不小心碰伤了皮肤,一时又找不到治疗的药物,可将银首饰贴在伤口上,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伤口感染,减少伤者的痛苦。所以,出门旅游不妨带点儿银首饰。
小题1:根据本文银离子是怎样使微生物迅速死亡的
A.直接杀死微生物
B.通过搅拌而杀死微生物
C.使微生物起呼吸作用的酶失去作用
D.使银离子本身的酶失去作用

小题2:本文告诉我们,把银首饰贴在伤口上可以
A.起预防作用
B.起止痛作用
C.使伤口快速愈合
D.防止伤口感染
小题3:这段话主要想说明
A.出外旅行,应该带点儿银首饰
B.得到饮用水的方法
C.旅行时防止伤口感染的方法
D.金属银的用途范围
小题4:从本文我们得知
A.微生物会迅速死亡
B.银首饰能清洁野外水
C.旅途中会遇到麻烦
D.外出旅游时会生病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战地救护所被罩在浓雾中,像裹着一层又一层的纱布,扯不开,拉不断。我和师政委刘彬在这迷迷蒙蒙的“纱布层”里摸索着,脚下高高低低,好不容易找到了被伤员称为“死亡转运站”的一号病室。
  病室中间有一个钢丝床,看上去像一艘白色的小舟,上面安详地躺着一位年轻的伤员,这艘小舟即将载着这个十八岁的生命驶向永恒和寂灭。  
  在他身边,那桅樯一样的吊瓶架上还挂着红色血浆袋和生理盐水,这对于已经报过病危的年轻生命都无济于事了。他的伤势太重了,腿上、腰部、胸部、左臂都缠着绷带。我最不忍心看的是那张我曾经熟悉的红润的娃娃脸,变得那么苍白和短小——敌人的地雷炸掉了他的下巴。
  因此这个叫周小波的战士,无法讲出他英雄壮举的动因——他们班在插入敌人雷区之后,他第一个滚下身子,压响了一串地雷。作为随队的师组织干事,我有幸看到了这撼动心魄的壮举,那映在拂晓的霞光中的身影,使我终生都不能忘怀。
  “你是英雄!”刘彬俯在他的耳边,透过绷带,传达着对这位士兵的嘉奖,“你是人民的好儿子。我们要给你报功!报军区、报中央军委……”
  周小波很少有机会和师政委靠得这样近,目光里透着拘谨,也有一些迷惘,也许他没有听清师政委讲的话。
  我灵机一动,从文件包里拿出了由我起草的《关于报请授予周小波同志滚雷英雄称号的决定》复印件给他看,以便让这个即将远行的农民儿子得到一些心灵的慰藉。我想他是看清了,目光里却没有我想象的那种喜悦,有一层雾样的东西罩在他的瞳仁上,他的头还微微一动,似乎要说点什么。
  我猜想那是一个要求。
  战斗打响之前,他也像那些老兵一样,咬破了中指写了一份决心书。他把血书交到我这个“师里来的首长”手里,却还磨磨蹭蹭不肯走。
  “有事吗?”我问。
  “我……我有个要求。”他涨红了脸。
  “什么要求,提吧。”
  “我妈妈……生癌呢。”他垂下了头,有些慌张,“没有钱看大夫……”
  “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哥哥。他是个哑巴。队里办工厂不要他,在家种地呢!”他忽然异常赤诚地望着我,“李干事你看着,这回打仗我不会怕呢,要是我……回不来了,能不能让我妈妈……住上部队医院……”
  我许久没有吱声,只觉得嗓子眼里发哽。
  他似乎觉得自己提的条件太高了,低声纠正着:“看看大夫也行……”
  “组织上会考虑这个问题的。”不知怎么搞的,我的嗓音里带上我平时最深恶痛绝的官腔。可是,在我小小的职权范围里,我又能怎么说呢?
  今天,作为一个即将闻名于全军、全国的“滚雷英雄”,他的夙愿可以偿还了!师政委听了我的叙述为之动容:“让他放心,组织上一定设法安排!”
  使我不解的是,当我向他转述之后,他眉头微微一展,又痛苦地板到一起。那一定是还记着他的哑巴哥哥。我又冒昧向他许愿:“你哥哥的工作,我们也会想办法的。”
  他眼睛里的雾仍未散去,我惶惑了!
  “该不是对他战斗情况的补充吧?”师政委眼光亮亮的,“他能写么?”
  “他的右手还能活动。”一直守在旁边的护士轻声说。
  我拧开钢笔,塞到周小波的手里;护士递过病历夹做垫板,我双手为他托着……汗水在他额头上沁出来,足足十五分钟,他写下了十五个字,那是使我瞠目结舌的十五个字:“我不是滚雷英雄,我是被石头绊倒的。”
  师政委脸色陡变,久久地盯着我的脸。
  “我是千真万确亲眼看到的,连里的同志也都亲眼看到的……”我执著却又无力地辩解着。
  师政委在屋里踱了一会步,看看护士,看看我,沉重地吐出一句:“当然喽,我们要实事求是喽!”
  我像失落了什么,泪水涌上了眼眶。
  透过那晃动的晶体,我看到周小波眼睛里的雾消散了,眼睛变得那么明净,那么清澈……
(取材于李延国同题小说,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周小波当得知师政委和“我”要给他报请军功之时,他想提一个具体要求。
B.战斗打响之前的一段对话,既交代了周小波的家境,又丰富了人物的性格。
C.周小波提出给妈妈看病的请求后,“我”觉得他要求过高,便以打官腔应付。
D.周小波说出事实真相的一瞬间,使情节突转,产生了十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E.“我”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在文中起到了串联情节、增加故事真实性的作用。
(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雾”,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小波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分点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周小波“滚雷英雄”的真相澄清后,是否应该如实上报?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C
(2)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特点(或:营造了沉重压抑的氛围);(答“暗示故事的扑朔迷离”也对)。
   结尾:“雾”喻指周小波内心有不安;“雾的消散”喻指事实得到澄清,周小波的内心变得宁静(或:突出了周小波诚实质朴。
(3)①农家子弟,出身贫苦。妈妈生癌没钱看病,哑巴哥哥在家种地;②性格拘谨腼腆。师政委问候他时他目光拘谨;向组织提要求时涨红了脸,垂下了头,慌张;③孝顺。上战场前还想着给妈妈治病;④勇敢。自述打仗不会怕;⑤纯朴。提要求时觉得自己的要求太高;⑥诚实。被错加荣誉后执着地予以澄清。
(4)示例:观点一:应该如实上报。①澄清事实是周小波的心愿;②周小波不想做伪英雄;③应该尊重周小波的心愿。
  观点二:不应该如实上报。①“滚雷英雄”更能激励疆场战士乃至全国人民,在战争年代更有意义;②“滚雷英雄”才能实现周小波的夙愿;
  观点三:如实上报,但要注明他自己澄清了事实。①英雄固然重要,诚实的品质更值得珍惜;②不是“滚雷英雄”,但周小波仍然是英雄,是超越了物质和精神的大英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这样来规定宗教一词的含义,实际上与普通的用法并无不同,若照这种含义来理解,就可以看出,不能认为儒家是宗教。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我们已经看出,儒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区别。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的人,可以从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许多资料。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中国的丧祭,和尚和道士一齐参加,这是很常见的。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现在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例如,德克·布德教授有篇文章,《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其中说:"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在一定意义上,这个说法完全正确。但是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如果不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为什么事实上大多数民族以宗教的观念和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这种追求如果是人类基本欲望之一,为什么中国人竟是一个例外?若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对于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毫无觉解?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价值。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有人会倾向于把超道德价值叫做?(1)?。但是依我看来,这种价值并不限于宗教,除非此处宗教的含义与前面所说的不同。例如,爱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教价值,但是在斯宾诺莎哲学里就不是宗教价值,因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实际上是宇宙。严格地讲,基督教的爱上帝,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从而人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比,后者是?(2)?。所以,说基督教的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是很成问题的。它是?(3)?。而斯宾诺莎哲学里的爱上帝才是真超道德价值。
对以上的问题,我要回答说,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小题1:本文节选自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文章首先通过?,来判断儒家不是宗教,然后指出道教与道学、佛教与佛学的区别,并顺势说明中国人对于宗教的态度,探究其原因,在层层剥析之下,最终揭示?
小题2:下列表达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教的教义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这很明显是反乎自然的,而道家的观念恰好相反。
B.中国人最不关心宗教,但对其他民族来说,宗教的观念和活动是他们生活中的最重要、最迷人的一部分。
C.基督教的上帝具有人格,人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比,这是因为这种爱不是超道德的。
D.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的一种先天的欲望,人类可以通过按照哲学去生活来满足这种追求。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判断,第六自然段中(1)(2)(3)处所填内容正确的一项(?)
A.(1)宗教价值(2)超道德价值(3)准超道德价值
B.(1)准超道德价值(2)道德价值(3)宗教价值
C.(1)宗教价值(2)道德价值(3)准超道德价值
D.(1)准超道德价值(2)宗教价值(3)道德价值


参考答案:
小题1:(1)规定宗教的含义,或只答“宗教的含义”?
(2)哲学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价值、重要性),或答“中国人为什么追求哲学”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由“这样来规定宗教一词的含义,实际上与普通的用法并无不同,若照这种含义来理解,就可以看出,不能认为儒家是宗教。”可得出第一空。由“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可得出第二空。
小题2:A项,原文说“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不能在“主要教义”与“教义”之间产生混淆;B项,原文是“大多数民族以宗教的观念和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强调的是“大多数民族”,而“其他民族”则是除“中国人”之外的民族;C项,原文是“基督教的爱上帝,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可见颠倒了因果。
小题3:(1)之后的内容,紧扣宗教来分析,而前后文都没有准超道德价值相关的内容,故可以排除BC两项;(2)可以根据“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比”来进行判断,所填内容为道德价值;(3)根据后文中“真超道德价值”判断为“准超道德价值”。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题。
秋天的树
赵丽宏
  ①秋风在大地上游荡。夏日的酷暑像一群惊惶失措的野兽,在悄然而至的秋风里一哄而散,逃遁得不知去向。   
  ②秋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年轻时代生活在乡村的那几年,我真正理解了成熟和收获与秋天的关系。在高旷澄澈的蓝天下,等待收割的稻田金浪起伏,长江边的芦花银波荡漾,迁徙的雁群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远方,天地之间回荡着它们的鸣唱……这是无比美妙的景象。在城市里,看不到成熟的秋林和原野,也闻不到成熟的果实和稻谷的清香,你只能从气温的变化中感觉秋天。高楼大厦一年四季以不变的姿态屹立在你的视野里,它们决不会因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动。   
  ③好在城市里有树。树,向城里的人们报告着秋天的消息。   
  ④从我书房的那扇西窗中望出去,能看到三棵树,一棵樟树,一棵月桂,还有一棵枇杷树。也许,在一年四季中,吸引我的目光时间最多的是这几棵树。在休息的时候,在思索的时候,我总是凝视着窗外,欣赏它们婀娜多姿的绿色身影。它们向我展现着生命轮回的过程,向我昭示着自然和兴衰起伏的生机,使我联想起我在大自然中曾经有过的种种美妙经历。   
  ⑤春天,它们最早把清新的绿色送入我的眼帘,使我感受到生命的蓬勃和多彩。夏天,它们用浓浓的绿阴遮挡炎阳,在酷暑中带来些许清凉。这三棵树,引来了很多飞鸟,每天早晨,都能听到鸟在树阴中快乐地唱歌。此刻,那棵月桂树上已经蓓蕾满枝,再过些日子,空气中就会飘漾起桂花的清芬。空气中如果有树的气息,世界也会变得清新亲切。   
  ⑥我知道,随着秋风的加剧,随着气温的下降,很多大树的绿叶会枯黄,会从枝头脱落。   
  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衰亡和没落。冬天,那些常青的树木依然用绿色证明着它们的存在。而那些脱尽了树叶的树木,同样使我感觉到生命的顽强。在寒风和霜雪中,光秃秃的枝杈就像无数伸向天空的手臂,它们似乎是想拥抱什么,召唤什么。凝望这些冬天的树,我的心里不会有枯萎的联想,冬天是无法消灭这些树木的,等春风一来,它们马上会萌芽长叶,把绿色的春消息传遍人间。苏东坡说:“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我想,这松柏,应该是所有树木的代称。   
  ⑧是的,此刻,我想为树,为这些人类的朋友说几句感激的话。它们默默地屹立在我们身边,给我们绿,给我们宁静,给我们清新的空气,却从来不会要人类回报它们。在这个世界上,树是人类最重要最可靠的朋友,我们理应对它们满怀感激之心。在我们这个城市里,有不少年龄比我们上一代的老人们还要老的大树,它们目睹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也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这座城市。它们不但没有使我们的城市变得衰老,还使一代又一代人从它们身上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我们的城市因为它们而显得年轻。树是沉默的,面对自然,它们坚韧顽强,生机勃勃。然而面对人类的摧残,它们却无可奈何,只能逆来顺受。很多年前,我曾写过文章,为城市里的那些大树担忧。我曾经担心我们这个城市最终将会变成一片没有绿色的水泥森林。现在,人们终于认识到树的重要,体会到树的可亲可近和可敬。这些年,上海到处出现新的绿地,大树和高楼一起生长着。这是令人欣慰的事情。
  ⑨很久以前,读过一位四川诗人的诗集,书名是《伐木声声》,诗人用一种豪迈骄傲的态度对砍伐大树、毁灭森林的行动大唱赞歌。长江流域的森林,就是在这样的赞歌声中消失的。这样的诗,现在再读,当然是触目惊心了。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书桌上也有一本旧诗集,作者是19世纪的法国人拉科姆。其中有一首诗,题为《栽树》,我忍不住要把它抄在这里:
  ⑩谁栽下了树,谁就栽下了希望。正如人的生命,必须扎根于时间的泥土才能爬向上帝的天堂。小树啊,谁能预料长大后,它们将会多么壮观。 (选自2005年11月21日 解放日报)
1、文章第①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②段写了秋天城市里的情景(划线的句子),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引苏东坡之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说这松柏是“所有树木的代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⑤段写月桂树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把夏天的月桂树描写得既富生气又富美感。
B、文中多处对树作了形象细腻的描绘,它们有的写出了秋天美妙的景象,有的写出了树对人类的恩惠,有的写出树的顽强。
C、文末引用两本诗集,两相对照,显示了人们对待树木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D、本文通过对秋天的树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树的感激、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人们摧残树木的强烈不满。


参考答案: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酷暑被秋风驱散的情状。(意对即可)
2、与乡村之景对比,突出了乡村秋景的美妙;同时又引起了下文对城市里树的描写。(意对即可)
3、突出了松柏顽强的生命力;因为所有的树木都像松柏那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意对即可)
4、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