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22 12:35:2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民间有歇后语“张飞穿针——粗中有细”,是说张飞性格粗放,但也有细心的时候,请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5分)


参考答案:
当阳疑兵,义释严颜显示其攻于心计的一面。刘备进入益州,张飞一路平定蜀中郡县,兵至江州,巴郡太守严颜依靠城池进行抵抗,张飞强攻打不下来就用计诱使严颜出城作战,活捉了严颜。张飞敬佩严颜的为人,对他以礼相待后招降之。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的理解,要根据典型的语段理解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冬日的阳光
伊北
①北方的冬天是泾渭分明的。这泾渭分明里有点敢爱敢恨的意思,是清晰明括的痛,是大刀阔斧的冷,用凛冽一词形容绝不为过。北方的冬天总会给人措手不及的突袭感,一夜之间,风云突变,漫天的树叶飘落。早晨走到大街上,人们也毅然放弃秋天的时尚,套上臃肿的冬衣。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把手举到嘴边,去寻找一口白气散发出来的微热,年纪稍大的人,则把头脸包得严严实实,正式进入了与冬的搏斗状态。
②北方的冬天干、冷,空气仿佛也被凝结了,这反而让它显得透明,呈现出一种冻白的表象,这空气凝结成风,也是一大片一大片吹过来,肆虐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好似从天而降的玻璃片那么有杀伤力,吹到脸上,是刮拉拉地响。
③北方的冬天让城市失去了色彩,那摇落了满身华衣的道旁树,瑟缩地露出黑冷的形象,休克似的静静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即便是偶尔有些不落叶的植物,也多半被灰尘蒙住了原有的光彩,显示出一种苍老的绿,那是它抵御冬的外衣。明蓝色的天空下,这城市多半是灰黑一片,色彩的单一使得人们似乎冻住了,城市逐渐放缓了步调,那早前烦扰的车水马龙也少了许多吵嚷的喧嚣,原本的热闹变成了起不了多大作用的热身运动,转瞬即逝,变成更巨大的冷意。于是,人们多半无心在户外徘徊,见了暖气房就往里面钻的。
④北方的冬天唯一让人感念的就是那明黄的阳光。也可能是因为这冷气的过滤,那阳光格外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触,是渴望身处其中的愉悦。冬日的阳光不似夏日的阳光那样张狂、那样横冲直撞。它只是悄悄的,猫一样的,一点一点爬上这个城市大大小小的墙,阴暗在减少,光明一点点为这个城市披上盛装。这冬日的阳光有点温文尔雅的气质,是抚慰我们心灵的手掌。许多人隔着玻璃坐在阳光下,仿佛饥渴太久的植物,尽情吮吸着冬天难得的养分,静静地享受它带给人间的浅白、鹅黄。冬日的阳光可贵之处在于它的停留,它从不转瞬即逝慌慌忙忙,在冬的压迫下,它学会机巧地躲藏,这躲藏使它有点细水长流的气质,香薰一般缓缓释放。它悄悄的负载在每一个可供它休息的地方,温暖的空气里,晒过的被子上,冬日的阳光带着烘糊的芬芳,给身处严寒中的人们带来祈盼和希望。
⑤偶尔出外走走,掬一段冬日的阳光,那细细的粒子悄悄地温暖着我们的皮肤。它仿佛一朵敏锐的含羞草,树影或云朵一碰,它就迅速地退却。我们走在冬日的阳光里,自己也仿佛是一尾鱼,哪里有光我们便往那里游,在这个城市里晃荡。若是心情舒畅,我会独自坐在家中,有意无意地翻几页闲书,品几口香茶,累了,便合上书页,静静地遐想。“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品味着诗的悠长,我微微睁开眼,却看见那冬日的阳光,正在缓缓地移出朝南的门窗。
(选自《散文》2009年第2期)
14.文章标题为“冬日的阳光”,开头却花了大量笔墨写北方冬天的干、冷天气。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及表达效果。(6分)
⑴是抚慰我们心灵的手掌
答:
⑵自己也仿佛是一尾鱼
答:
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答:
16.在作者笔下,北方冬日的阳光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4分)
答:
17.第④段写冬日的阳光,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答:


参考答案:14.极力渲染北方的冬天寒风凛冽、空气干冷、城市黯淡的特点,为下文写冬日的阳光作铺垫,衬托冬日阳光的旭暖与可贵,给人以祈盼和希望。(意思对即可)
15.⑴用比喻手法,生动地表现冬日的阳光给人以温暖和愉悦的感觉。⑵这话意思是说,作者出外散步,沐浴着冬日的阳光,欢快地像一尾鱼畅游在城市里有阳光的地方。⑶这话意思是,冬天过后就是春天,表达了对希望的憧憬和对未来的信念。(意思对即可)
16.①清新;②明黄(浅白、鹅黄);③温文尔雅(悄悄挪移);④温暖芬芳。
17.运用了对比(衬托)、比拟、比喻等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冬日阳光清新、温暖的特点,给人以愉快、祈盼和希望。(例略)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流行语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折射出时代的色彩。就像“电”派生出一批带“电”词语一样,“网”的出现必然也会派生出一批带“网”的词语,使“网络”从新词变为基本词。与网络相关的词语在汉语词语系统中会逐渐确立自己的位置。采用表意方法的新词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如“PC机——个人电脑”,“妹儿——电子邮件”等。对新词语如果过分严格地限制、挑剔,就会限制它的活力,不利于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语言现象错综复杂,语言观念渐趋多元
B.新语言现象令人关注
C.流行词语漫议
D.对语言生活中的新现象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最后一句话说明了该段文字的主旨:对新词语如果过分严格地限制、挑剔,就会限制它的活力,即对语言生活中的新现象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因此D为正确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保护遗产 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
  以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和6月9日“中国文化遗产日”两大文化节日为契机,以“保护文化遗产 建设和谐文化”为主题的这次大型媒体行动,是文化部、中宣部宣教局、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等十余部门与央视社教中心联合制作的迄今为止关于文化遗产保护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力度最强的一次宣传行动。节目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对于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与此同时,刚刚闭幕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作为中国也是世界上举办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个节日,也产生了很好的国际影响,并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国政府对于文化遗产保 护工作的重视和关切。
  我们注意到,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个性化,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极为重视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觉悟:越是全球化,越应当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族个性,否则就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自我。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文化的DNA。”这是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DNA是生命个体在生理上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标志。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建筑、器具、书画、习俗礼仪、手工技艺、表演艺术等以及与这些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元素,经过时间的“千锤百炼”存留至今,凝结着历史的必然选择,凝聚着人类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犹如人类进化发展的固化的或活态的“基因”,历经沧桑而脉络不断,成为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彰显着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民族性格。
  这些年来,由于我国政府以及民间各方面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逐步强化,成效逐步提高。大家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无论是“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能与时代、与生活、与群众建立联系,那么其价值就不能得到体现,其保护和传承就无从谈起。正因如此,保护文化遗产应该有活态思维、平民视角、发展眼光:活态思维,就是使文化遗产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鲜活起来,在本土与国际的对话中凸显出来;平民视角,就是要探索一条使文化遗产贴近大众的模式,使其在最朴素的“文化回家”当中彰显人文精神和实 用价值,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发展眼光,就是把文化遗产放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锤炼提纯,使之适合我们的时代,而不是固守陈规、一成不变。
  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全民族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包括政府的政策自觉――文化政策的导引和管理;学者的智力自觉――观念与知识的阐述和支持;媒体的宣传自觉――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活态”传承人的传承自觉――文化的自信和坚守;还包括广大民众的参与自觉――更多的人积极投身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如此,这项传承文明、造福子孙的事业才会曙光照耀、生机一片。
1.下列有关“文化遗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既包括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也包括与之相关的文化元素。
B.文化遗产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它凝聚着人类的集体记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C.文化遗产不仅指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更主要的是指极易被人忽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D.要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落实到实处,就必须使其与时代、生活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
2.下列对题目中“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就是要维系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彰显民族的性格和文化身份。
B.“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指要设立诸如中国文化遗产日这样的纪念性节日,以产生良好的国际影响。
C.“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指要保护各个民族文化,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个性化。
D.“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就是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生活和群众联系起来,使之得到保护和传承。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举办,充分显示了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采取保护措施的必要性。
B.文中“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是指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以补充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C.“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文化的DNA”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表明传统文化是彰显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性格的标志。
D.这些年来,由于政府、民间有识之士的不断努力,我国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成效逐步提高。
4.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中表演艺术的相关文化元素包括:脚本、脸谱、服装、道具、唱白、舞台设计等。 B.保护文化遗产,并不代表对文化遗产要全盘肯定与吸收,它应该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更适合我们的时代。
C.在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个性化问题上,人们对文化的多样性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对民族的个性化有所忽视。
D.作者提出了保护文化遗产 的看法,表达了关于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如何体现,其保护和传承如何实施等方面的见解。


参考答案:1.C
2.A
3.B
4.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东吴孙权要向蜀汉索回荆州,都督周瑜定计,将孙权妹谎说嫁给刘备,借以把刘备骗到东吴留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刘备按诸葛亮的对策行事,到东吴成婚后偕同夫人逃出东吴。周瑜带兵追赶,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三国演义》)
B.聂赫留朵夫跟着犯人的队伍长途跋涉,对他们有了深入的认识。他认识到:监狱里的罪犯,一部分是根本无罪的,被诬陷的;一部分是因为道德水平高于一般水平,如革命者。他们都是极好的人。(《复活》)
C.贾母八十一大寿将至,贾府为了给她祈福消灾,发动全家会写字的姑娘奶奶们抄写《心经》,鸳鸯来问惜春。惜春对这个差事十分愿意,还说自己素日念米佛已经念了三年多了,并把米收好,想等老太太做功德的时候将它衬在里头供佛施食。(《红楼梦》)
D.旧历年的最后一天,高公馆又是敬神,又是放花炮,到处都沉浸在一片热闹中,人人都在说祝福的话。觉民拉着觉慧到姑妈家去,相对于高公馆,张家显得很冷清,觉民兄弟先给姑妈“辞岁”,接着又到琴的房间里去,惊讶地发现梅表姐也在房中。与梅聊天,大家都陷入了一阵感伤中。(《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C.念米佛的是鸳鸯。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