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22 12:42:2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 就现象而言,在这样一个婚姻嫁娶、征战杀伐充扩其间的世界之中,在一个每天我们都要不止一次以绝大的兴味与速度把相当一部分食物坚决而无悔地贮入我们这副皮囊之内的世界之中,能够获取的成就似乎是相当多的。对许多人而言,匆匆观之,尽量获取,多多益善,似乎便是这充满斗争的人生的惟一的目的。然而,如果涉及精神,这一切终不过为幻象而已。快乐的生活乃是前进的生活,其中每件事物都要导向更高的阶段,而且永无止息。在一个具有奋进意识的人的面前,时刻会有新的天地。因而,尽管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并不扩大,尽管我胶所陷溺于其间的那种种灾难也都不会历时很长,但早由于我们的天性,我们的愿望多如繁星一般,而且常是生命不息,欲望不止。真正的快乐在于我们开始得怎样,而不在于我们结束得如何。在于我们希求什么,而不在于我们拥有什么。一个理想便是一份永久的快乐,一份像地产那样实实在在的家业,一生取之不竭,年年像收获那样给你携来大量的快活的财富。人生有如剧场,除非我们对上演的剧目兴趣,否则那个地方必然枯燥乏味,一无是处。而对那些在科学艺术上全不在行的人们,这个世界不过是一场空幻的色相而已,或者像一条灾厄密布的崎岖野径。正是因为人们具有欲望的好奇心理,他们才能心平气和地生存下去,才能对人生世相产生迷恋,才能在每天早上醒来之后对工作与娱乐重新产生兴趣,欲望与好奇正是使世界在人的面前变得五彩缤纷的一双神奇眼睛:正是这两者才使女人那么迷人,化石那么有趣。另外,一个人也可能倾家荡产,沦为乞丐,但只要这两件法宝不丢,他便仍不失为一位富者-- 富在一切乐趣的可能性上,设使一个人能把所有的饭盒以高度浓缩和综合的形式而一餐吃下,从此再无饭食的欲望;设使他能把世上的万般于一顾之下饱览无遗,从此再无求知的渴望;设使他能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领域中做到诸如此类的事物-- 那么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个人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 幸好我们的种种虚妄不实的追求倒也很少得遂;我们常把希望过多集中在高不可攀的幻想上面,致使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成。需要人操心的事真如芥子一般,生生不已,永无止期。你也许以为只要孩子一旦呱呱落地,一切就会完事大吉,殊不知这只是新的忧虑的开始;而当你费尽艰辛把他养大,经过长牙换牙,读书入学,最后达到嫁娶年龄,唉!这无非是再增添一些新的忧虑、新的担心罢了。你何尝一天能够松懈放心?你那孩子的健康状况,会像你对自己的情形一样,放心不下。再如,当你完婚之后,你也许认为你的辛劳已经到了顶峰,往后的日子便会像下坡路一样,一切顺利轻松。其实,这还仅仅是恋爱的结束与婚姻的开始。著书是永无完结的事情,其实实验、旅行乃至聚敛财富,也都没有完结。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我们即使攻读一生一世,也未必会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渊博。我们从未塑出过一尊尽符我们梦想的完美雕像。当我们发现了一块大陆或越过一重山峦之后,另外一片海洋或一带草原又会遥遥在望。这个浩翰无垠的宇宙是任凭我们何等疾速也周游环顾不尽的。这并不像卡莱尔的书那样,可以从头到尾把它读完。即使其中区区一个角落,例如一座私家花园,或某个村效野进,那里的物候气象也常常变化多端,尽管我们毕生出入其间,种种意想不到的新鲜事物或令人高兴的事情还是不断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 世上只有一个愿望可以获得实现,只有一桩事物可以完全达到:这便函是死亡。但是由于种种关系,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人可以告诉我们,这事是否值得达到。
1 、一个人沦为乞丐,但“只要两件法宝不丢”,他便不失为一位富者,“这两件法宝”指的是什么?
答:?
2 、分别回答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意义。
(1 )人生有如剧场,除非我们对上演的剧目兴趣,否则那个地方必然枯燥乏味,一无是处。
(2 )当我们发现了一块大陆或越过一重山峦之后,另外一片海洋或一带草原又会遥遥在望。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读了文章后,你认为作者所说的“人生乐趣”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认为作者所说的死亡是否值得达到?为什么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


参考答案:1、欲望、好奇。
2、(1)人如果没有了理想和追求,也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生命的意义也就消失了。? (2)在变化多端的生活中,种种意想不到的新鲜事物和令人高兴的事情会不断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而人生的。
3、生活中永远充满着理想和追求。(意思对即可)
4、不值得。因为人生的乐趣在于我们开始得怎样,而不在于结束得如何,死亡固然容易达到,但那将是前进的停止,奋进的终结。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喜马拉雅冰川真的会融化吗?
①近来,一些科学家对联合国2007年《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提出的喜马拉雅山冰川将消失于2035年这一时间数据提出了异议。
②早在去年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就有人爆料,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涉嫌故意修改数据支持全球变暖的论点。而中心的负责人正是联合国2007年《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相关章节的主要撰写人之一。此事件当时被媒体热炒,称为“气候门”事件。
③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副主席范伊佩尔塞勒日前承认,报告所表述的喜马拉雅山冰川可能在2035年消失的断言是错误的,可能需对其进行重新评估。
④那么,喜马拉雅山冰川将于2035年消失的断言是如何登场的呢?印度每日新闻和分析(NDA)机构19日报道的消息为人们提供了答案。据该机构报道,印度冰川学家赛义德?哈斯南在1999年接受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记者采访时曾表述过这样的观点:由于温室效应气体的原因,(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在缩小,其总量在未来40至50年中将会减少。
⑤然而,哈斯南说,他从未在任何研究文章中提出喜马拉雅山冰川可能在2035年消失,没有给出过2035年这个时间数据。他认为时间是杂志记者写的,并表示科学研究与杂志报道写作不同,他无法掌控记者如何引用自己的观点。
⑥《新科学家》杂志对喜马拉雅山冰川消失的报道并没有直接为IPCC的报告所引用。有消息说,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WWF)“担当”了两者间的桥梁。根据杂志1999年的报道,WWF在其2005年的研究报告中说,至2035年时,喜马拉雅山冰川总覆盖面积将从50万平方公里缩小到10平方公里。不幸的是,该说法被IPCC用于了2007年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评估报告指出:“喜马拉雅山冰川面积退缩的速度超过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其在2035年或更早些时候消失的可能性极高。”
⑦事实上,对于IPCC报告引用喜马拉雅山冰川消失的断言并不是没有人提出质疑,只不过反对的声音被忽视了。负责报告中其他部分的科学家、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的格奥尔格?卡泽尔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表示,他在2006年报告还没有出版时就警告说2035年的时间数字不正确。但是编写报告亚洲部分的人员并没有对他的警告做出反应。
⑧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杰弗里?卡吉尔也曾对英国广播公司说,如果考虑到喜马拉雅山上200米至300米厚的冰川,而融化速度为每年1米或2米,200米厚的冰川不可能在25年内完全消融。
⑨直到最近,印度环境部长兰密施要求IPCC解释引起恐慌的2035年时间数据究竟如何得来,才使得真相大白于天下。
⑩然而,尽管范伊佩尔塞勒认为评估报告中2035年喜马拉雅山冰川将消失的断言有误,但报告中提出的人类排放温室效应气体行为造成气候变化的整体构架不会改变。并认为,此次断言之误和“气候门”不会影响公众对气候科学的可信度。他说:“看不出长达3000页的报告中出现一个错误会如何影响整个报告的可信性。有些人会试图利用错误来损害IPCC的公信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发现、解释以及改正错误,反而会增强IPCC的公信力。”
(选自人民网,作者毛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气候门”事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参与撰写了联合国2007年《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相关章节,所以“气候门”事件才广为媒体关注。
B.“气候门”事件主要是因为涉及联合国2007年《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的权威性而被广泛关注。
C.“气候门”事件主要是指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为支持全球变暖的论点而故意修改联合国相关文件数据一事。
D.“气候门”事件的“主角”就是有关“喜马拉雅山冰川可能将于2035年消失”的这一断言。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选做题)
弯弯的月亮
袁炳发
  (1)星子的老师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漂亮,很招星子和同学们的喜欢。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问,老师问:“同学们,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像——小——船儿——”年轻的教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后,高兴地说:“好,同学们的回答很正确。”
  (2)这时,坐在前排的星子举起了手,可是老师没有发现,星子就仍举着手,还喊了一句:“老师”。老师听见后,说:“星子同学,有什么问题请讲。”星子站起来,眨动着那双晶晶亮的大眼睛,说:“老师,我看弯弯的月亮像豆角。”老师听完星子的话,一脸的不高兴,她对星子说:“你的回答是错误的。全班同学都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儿,你为什么偏偏要说像豆角呢?难道就你特别有见解吗?”
  (3)班上的同学一阵哄笑,星子的眼窝里满是泪水。回到家后,星子把这件事告诉了曾做过小学教师的奶奶。奶奶说:“星子,老师的批评是正确的,弯弯的月亮是像小船,我从前教过的一批又一批学生,他们也都是这样回答的。”星子听完奶奶的话,眼窝里又一次含满了泪水。这件事情以后,星子开始变得少言寡语,她很不喜欢这位年轻、漂亮的老师,在课堂上从不敢再向老师提出“特别”的问题……
  (4)很快,几年过去,星子考入一所师范学校;又很快地,星子从这所学校毕业。她回到故乡的小镇做了教师。走上讲台的第一课,星子老师穿着朴素、整洁的衣服,笑眯眯地说:“同学们,在讲课之前,我首先提一个问题——你们说,弯弯的月亮像什么?”静默一会儿后,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像——小——船儿——”星子老师没有说同学们的回答是否正确,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像探视器似的在同学们的脸上扫来扫去。接着,她又问:“同学们,有没有和这个答案不一样的?”
  (5)一个叫田菲的学生举起手,说:“老师,我的答案和他们不一样,我说弯弯的月亮像豆角。”星子老师听后很高兴,说:“田菲同学的回答正确。当然,其他同学的回答也正确。我只是启发同学们在回答每一个问题时,应该大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多想出几个答案:比如弯弯的月亮除了像小船儿、像豆角之外,还像不像镰刀、弓?”学生们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星子老师的脸颊上,浮现出一种从心窝里涌出来的笑容。
  (6)……几十年后,已退休闲居在家的星子,接到女作家田菲寄来的她自己创作、刚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弯弯的月亮》。星子急忙翻开书,见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
  (7)赠给最优秀的老师星子:感谢您没有扼杀我少年时期富于想象力的天性……您的学生:田菲星子看后,脸上又浮现出当年那种很愉快的笑容。(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作家精品阅读》)
1.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简要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情节围绕着什么问题而展开?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弯弯的月亮像豆角”的回答,肯定与否定的回答分别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作者借此说明了什么?请根据作品作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是星子包容多元思维与老师的一言堂对比:二是星子的多元思维与奶奶的教条单一对比:三是星子回答的“另类”与同学们回答的整齐划一对比;四是星子与学生们的对比;五是星子被否定与田菲的被肯定对比:六是田菲创新思维与同学们的从众单一思维对比。(意对即可)
2.(1)小说情节围绕着“弯弯的月亮像什么”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
  (2)这一问题的设置,缩短了时间跨度,使情节单纯,主题更集中鲜明;这个简单的问题却反映了深刻的主题:不要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不能挫伤最宝贵的童心。(或:对当代死板教条钳制想象田径缺乏创新缺乏人性的教育模式的批判,或对应该教育的批判。)(意对即可)
3.否定的回答,老师与奶奶的否定回答挫伤了星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星子变得沉默,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星子的肯定回答,肯定的结果是成就了一位作家。作者借此说明了呵护孩子的想象力的重要性,想象力是科学和艺术产生的源头,它代表着人类的未来。作者借此呼吁我们的教育要多点像星子富有创造性且善于保护孩子创造性的教师。(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幻想
[ 英] 史蒂文森
小题2:下列对“喜马拉雅山冰川将于2035年消失”传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传言最早始于印度冰川学家赛义德?哈斯南。1999年他在接受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记者采访时认为,由于温室效应气体的原因,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在缩小,其总量在未来40年至50年中将会减少。
B.“喜马拉雅山冰川将于2035年消失”的传言其实是《新科学家》杂志记者下的断语,因为杂志报道与科学研究毕竟不一样。
C.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在这个错误的断言中起了以讹传讹的桥梁作用。其报告最早提出了“(冰川)在2035年或更早些时候消失的可能性极高”的观点。
D.《新科学家》杂志关于“喜马拉雅山冰川将要消失”的报道出现在WWF 2005年的研究报告中时,已变成了“到2035年,喜马拉雅山冰川总覆盖面积将缩小至10平方公里”。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亚利桑那大学的杰弗里?卡吉尔的推算,喜马拉雅山冰川极有可能在二三百年间完全消融。
B.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承认有关“2035年喜马拉雅山冰川将消失”的数据引用有误,但并不认为这种小差错会影响整个报告的可信度。
C.IPCC报告中的“冰川消失”的错误断言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出版之前,就不断有科学家对喜马拉雅山冰川消失的断言提出过质疑,但报告编写人员忽视了这种意见,使得这种错误最终形成。
D.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虽然不会改变气候变化的整体构架,但短短的百十年并不会造成喜马拉雅山冰川消失。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第二段,应为“涉嫌故意修改数据”
小题2:根据第六段。A.根据第五段,“他从未在任何研究文章中提出喜马拉雅山冰川可能在2035年消失,没有给出过2035年这个时间数据”。B.根据第五段,是哈斯南个人的推断。C.根据第六段,IPCC 2007年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中说,“其在2035年或更早些时候消失的可能性极高。”
小题3:根据第八段,杰弗里·卡吉尔只是断定喜马拉雅山上200~300米厚的冰川不可能在25年内完全消融,不能机械地按“每年1米或2米”的冰川融化速度进行数字推算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马 缨 花
季羡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但是。在这样的时候和地方,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 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选自《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日
1.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佬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
  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菜”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意思答对即可。)
2.(1)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
    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2)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
    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意思答对即可。)
3.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
  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意思答对即可。)
4.第一问: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
      ②“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第二问: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
      ②作者通过写对观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意思答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再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很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办,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予,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l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子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无异于“画地为牢”。
B.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C.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进退时机,该退却的时候就应该及时退却。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
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断,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小题2: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4:“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C
小题2:①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②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改行可使他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③由此及彼,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3:①不仅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②重视改作业和回答学生问题,启发深入思考;③教给学生“从簿到厚”“从厚到簿”的读书方法。(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4:?观点一: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
①“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数,提高自己;②“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的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来;③“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也一定要及时改正。
观点二:没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
①“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②比赛场上,必须尊重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③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
观点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①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必到班门”;②赛场观战,“观棋不语真君子”;乐于助人,“观棋不语非君子”;③弃棋对决,“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落子有悔大丈夫”。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错,相关原文为“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D项“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错。E项“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错,本文要着重表现的是华罗庚严谨、敢于专研、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
小题2:原文第二段有相关表述,如“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
小题3:关于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的特点,可从原文第三段中的表述中概括出,如“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办,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 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 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
小题4: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任何一种观点及其理由进行探究即可。答题模式:观点+理由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