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柏林墙的碎片注
刘小枫
①柏林墙上曾有过一种文化,如今这种文化变成了碎片。
②自从民主德国的一些公民在柏林墙东侧掘开了几个大口,让东西柏林人自由往来,柏林墙开始变成历史的废墟。柏林人纷纷涌到柏林墙,用铁锤和铁砧在墙上敲下几块碎片,作为历史遗物的纪念品珍藏起来。
③在柏林墙的西侧,存在着一种文化。上面有用油料涂满的图画和语言,一些地方甚至层层重叠,不断更新创作。但在柏林墙的东侧,却只有空白。
④如今,柏林墙西侧的图画和语言被人们用铁锤敲成碎片。谁知道这些带有各色油料的碎片在几十年或几百年以后会值多少钱呢?如今,巴掌大的一块碎片售价已高达十个西德马克,谁知道以后会升值多少?除此而外,用小小的碎片做成的精致耳环和胸针,已在柏林墙前出售。不难想见,以柏林墙的碎片做成的艺术品种类会日益繁多。
⑤人们带着欢庆的心情涌到柏林墙,在这里漫步或敲击碎片。对柏林人来说,这似乎是今年最佳的圣诞礼品。然而,我在著名的布兰登堡门的柏林墙西侧,见到一篇写在大木板上的 优美散文。上面的文字告诫人们:“柏林墙被掘开了,但是,这并没有伴随着胜利的凯歌,只有沉重的记忆带来的苦涩思索。”难道人们一定要用种种政治意识把人类敲击成碎片?难道只是在政治领域才会有一座座柏林墙?难道这个世界上筑起的高墙要永远存在下去?
⑥令人深思的是,把人在地理上、生理上、心理上隔绝开的柏林墙,是由主张整个人类拥有解放和幸福的政治理想筑起来的。这一现象决不仅只具有讽刺的意味。值得庆幸的是,如今神话在其帷幕之内已变成了碎片,这些碎片不知与多少活生生的人的肉体和精神碎片掺合在一起。柏林墙文化是人类之耻辱的符号,柏林墙的碎片亦是人类之耻辱的记忆符号。作为一种艺术品,柏林墙的碎片是非常独特的,它意指的或蕴藏着的决不是人类的欢悦,而是人类永远洗刷不净的污秽和永远消退不了的悲哀。
⑦柏林墙决不是一种仅在德国出现的现象,它不过是在世界之中处处存在着的各种隔绝人身、诋毁人身的有形和无形的墙的凝聚。柏林墙是用钢筋和水泥铸成的,这意味着现代技术可以构筑隔绝人身、诋毁人身的墙的原材料。墙在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柏林墙作为一个普通的象征决不仅只具有政治意味。
⑧唯一能穿透那隔绝、诋毁人身的墙的,是爱。然而,令人悲哀的是,如今爱本身也成了碎片,甚至也经常成为一种墙。人的爱不是神的爱。一旦人的爱与那自我牺牲的上帝之爱相分离,就必然变成碎片。这难道不是我们的现实?
⑨我也来到柏林墙前,用铁锤敲下了几块碎片,把它们收藏起来。对我来说,我收藏的不仅是柏林墙本身,更是这个世界本身,这个时代本身,以至我自己。不管是这个世界还是我自己,都是碎片——涂有各色油料的碎片。当我敲下几块碎片收藏起来时,我觉得是收藏了我自己。(选自《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注:1949年,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美苏两极格局形成。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各自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首都柏林也同样分裂为东、西两部分。随着“冷战”的加剧,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沿西柏林四周筑起了一条长近一百七十公里,由水泥墙、铁丝网和瞭望塔组成的封锁线,用以阻止居民外流和西方势力的渗透。这条封锁线被称为“柏林墙”,它成为德国分裂的标志。
1.柏林人纷纷敲下柏林墙的碎片是因为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2.第5段最后的画线句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今神话在其帷幕之内已变成了碎片”,这里的“神话”指什么?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8段最后反问:“这难道不是我们的现实?”他所说的“现实”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全文看,柏林墙有哪些文化含义?请概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作为历史遗物,具有纪念和珍藏价值?②具有经济价值
2.①运用反问和排比,把对柏林墙的思考,进而对各种隔绝人们身心的高墙的质疑表达得更加鲜明,有感染力,引发读者的深思与回味。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由散文中的告诫语引出对“政治意识的墙”“其他领域的墙”“如何消除种种高墙”等问题的思考,并以这三个问题总领下文。
3.以人们在地理上、生理上、心理上的隔绝为代价来实现整个人类的解放和幸福的所谓“政治理想”。
4.人类的狭隘、自私的爱,造成了相互之间的隔阂。
5.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标志;是人类之耻辱的记忆符号;它意指的或蕴藏着的是人类永远洗刷不净的污秽和永远消退不了的悲哀;它是在世界之中处处存在着的各种隔绝人身、诋毁人身的有形和无形的凝聚。(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技术具有一定的寿命周期,一项新的技术,在投入期只是高价出售产品;到成长期也只是降价出售产品;即使到成熟期,也是把产业转移出去投资生产,再赚一次钱,直到衰退期,甚至衰退期的中后期才出售技术。所以,直接引进先进国家出售的技术,往往是该项技术的衰退期,或是正在淘汰的技术。事实上美国的技术转让,80%是通过其国外分公司或子公司进行的。甚至各国对外投资,各跨国公司完成的也占80%。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A.技术具有一定的寿命周期。
B.技术转让大多通过国外分公司或子公司进行的。
C.“引进企业”比引进技术更能促进我国技术、经济的发展。
D.要根据技术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来引进。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C.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
D.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 B.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另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B.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C.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人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D.“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参考答案:1.D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夫人贾氏病逝了。岳母贾老夫人写信给他,要他将林黛玉送到贾府来抚养。林如海思虑再三,同意了岳母的要求,请贾雨村送黛玉进京。
B.《哈姆雷特》中,克劳狄斯觉察到了自己的危险处境后,就派哈姆雷特出使英国,欲借机处死他,结果哈姆雷特装疯卖傻,克劳狄斯的阴谋破灭。
C.葛朗台不惑之年娶了有钱的木板商的女儿,用岳父给的钱行贿,置办起葡萄园等家产;政坛失意后,却连得三笔遗产,加上他经营有道,一跃而成索漠城的首富。
D.觉慧帮助觉民逃婚后,高老太爷闻讯勃然大怒,并说觉民再过半个月不回家,便将他永远赶出去,登报声明他不是高家的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