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九)
2017-08-22 13:23:1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予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言而可以终身之者乎——行:做,实行
B.己所不欲,勿于人——施:施加
C.如有博施于民而能众——济:帮助,接济
D.士不可以不毅——弘:弘扬
2.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
②无求生害仁
③如有博施于民能济众
④任重道远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3.翻译下列各句。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孔子对子贡说的话,是有关“仁”的哪一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治学?(东汉)徐幹
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兮
B.哉
C.夫
D.矣

小题2:第②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3分)
小题3: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治学不能因为目标过远而松懈。
B.人疏于学习,会犯错而招来批评。
C.治学要回顾走过的路,并加以总结。
D.人不能因为害怕困难而放松学习。
小题4:赏析第⑤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3分)
小题5:分析第⑥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3分)?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沐浴清化——沐浴:蒙受润泽
B.臣之辛苦——辛苦:辛酸和苦楚
C.察臣孝——察:考察
D.形影相——吊:安慰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且说曹操逃出城外,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为守关军士所获,擒见县令。操言:“我是客商,覆姓皇甫。”县令熟视曹操,沉吟半晌,乃曰:“吾前在洛阳求官时,曾认得汝是曹操,如何隐讳!且把来监下,明日解去京师请赏。”把关军士赐以酒食而去。至夜分,县令唤亲随人暗地取出曹操,直至后院中审究;问曰:“我闻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祸?”操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县令屏退左右,谓操曰:“汝休小觑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操曰:“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县令曰:“孟德此行,将欲何往?”操曰:“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吾之愿也。”县令闻言,乃亲释其缚,扶之上坐,再拜曰:“公真天下忠义之士也!”曹操亦拜,问县令姓名。县今曰:“吾姓陈,名宫,字公台。老母妻子,皆在东郡。今感公忠义,愿弃一官,从公而逃。”操甚喜。是夜陈宫收拾盘费,与曹操更衣易服,各背剑一口,乘马投故乡来。
  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向晚。操以鞭指林深处谓宫曰:“此间有一人姓吕,名伯奢,是吾父结义弟兄;就往问家中消息,觅一宿,如何?”宫曰:“最好。”二人至庄前下马,入见伯奢。奢曰:“我闻朝廷遍行文书,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陈留去了。汝如何得至此?”操告以前事,曰:“若非陈县令,已粉骨碎身矣。”伯奢拜陈宫曰:“小侄若非使君,曹氏灭门矣。使君宽怀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说罢,即起身入内。良久乃出,谓陈宫曰:“老夫家无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来相待。”言讫,匆匆上驴而去。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官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当夜,行数里,月明中敲开客店门投宿。喂饱了马,曹操先睡。陈宫寻思:“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便欲拔剑来杀曹操。正是: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
1.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逃亡途中发生了什么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部分表现出曹操怎样的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宫对曹操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本段的故事情节起一个题目,要求用对偶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景公饮酒,陈桓子侍,望见晏子,而复于公曰:“请浮晏子。”公曰:“何故也?”对曰:“晏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而驾驽马以朝,是隐君之赐也。”公曰:“诺。”
酌者奉觞而进之,曰:“君命浮子。”晏子曰:“何故也?”陈桓子曰:“君赐之卿位,以尊其身,宠之百万,以富其家。群臣之爵莫尊于子,禄莫厚于子。今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而驾驽马以朝,则是隐君之赐也,故浮子。”晏子避席曰:“请饮而后辞乎?其辞而后饮乎?”公曰:“辞然后饮。”晏子曰:“君赐卿位,以显其身,婴不敢为显受也,为行君令也;宠之百万,以富其家,婴不敢为富受也,为通君赐也。臣闻古之贤君,臣有受厚赐而不顾其国族,则过之;临事守职不胜其任,则过之。君之内隶,臣之父兄,若有离散在于野鄙者,此臣之罪也;君之外隶,臣之所职,若有播亡在于四方者,此臣之罪也;兵革不完①,战车不修,此臣之罪也。若夫敝车驽马以朝主者,非臣之罪也。且臣以君之赐,臣父之党无不乘车者,母之党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党无冻馁者,国之简士待臣而后举火者数百家。如此,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公曰:“善。为我浮桓子也。”?
(《说苑?臣术》)
注:①完,充足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浮晏子浮:罚酒
B.临事守职不胜其任,则过之过:过错,过失
C.若有离散在于野鄙者鄙:边邑、偏远之地
D.妻之党无冻馁者馁:受饿,饥饿
小题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而驾驽马以朝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B.①君赐之君位,以尊其身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
C.①群臣之爵莫尊于子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D.①若夫敝车驽马以朝主者②以五十步笑百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彰君之赐不在于自己丽服华车,而在于将国君的恩赐传播于天下。
B.面对陈桓子的指责,晏子从容不迫,援古证今,有理有节地阐明为臣之道。
C.晏子穿缁衣,驾驽马上朝,陈桓子认为他“隐君之赐”,请求景公惩罚他。
D.陈桓子本想陷害晏子,借机夺取其爵位,但结果反是弄巧成拙,自取其辱。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通假字》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