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22 13:33:2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章,完成文后各题(22分) 木格花窗的眺望?李汉荣 ①窗是松木做的,阳光照射的时候,窗棂就飘出令人惊喜的,特有的清香.这是我们能够嗅到的乡村气息的一部分。植物的魂灵遍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桐木的门,桦木的椽,榆木的门墩,盛米的椴木勺,舀水的葫芦瓢,就连脾气难免尖刻的菜刀也有着柔和的柳木柄..... ②就这样,一些松木来到母亲的生活中,以窗的形式帮助着母亲,也恰到好处地把一部分天空,一部分远山引进了她的日子;到了夜晚,则把一部分月光,一部分银河领进了她的屋子,她的梦境。 ③站在窗前,首先看到的是一片菜园:韭菜整齐地排列着,令人想起千年的礼仪,透出一种代代传递的肃静与活泼;白菜那白净的脸,那微胖的身段,是一种永不走样的平民美貌;葱那不谙世事的单纯的手,却能在不动声色的土里取出沁人心脾的情义;花椒树,经营着浑身的刺,守着那古老的脾气-----鲜美的麻,一种地道的民间味道。 ④人在愁苦的时候,倚在窗前,看一眼这菜园,内心就有了春色,有了不因世道和人心的扰乱而丢失或减少的那种生的底色,也是心的底色,这就是天地生命的颜色。 ⑤我能想象,母亲多少次站在窗前,看那菜园,看那经她的手侍弄的植物们。那些绿,星星点点竟绿成一大片,要不是泥土缚了它们的脚跟,它们也许会翻过窗,走进屋子里来的。 ⑥母亲曾说,她年轻的时候,经常失眠,就站在窗前,久久凝神着.好几次看见月光从窗格里进来,变成四四方方的,她就想这是一封封信,是从天上寄来的,静静地放在窗台,等她收阅。我知道母亲这一生是没有收到过几封信的,也许她是在想象天意里有一个夫君,等着她,却无缘相遇,就在远天远地的夜晚辗转投寄来一封封素笺。 ⑦窗框上雕有简单的图案:喜鹊,蝴蝶,莲花,仙桃.这些中国的古老图腾,是自然里美的生灵.人居住在它们中间,受它们庇护,也庇护着它们。人与天地就这样互相凝视,互相友善,人也变成了自然的情义。 ⑧阳光洒进来,月光照进来,星星走进来,风有时也跑进来,雨有时也会两三点跳进来,更有时,那迷路的蝴蝶也会因了惹眼的窗花飘进来,在屋里逗留片刻。窗外墙根下,时不时冒出几丛喇叭花藤,顺着墙壁爬上窗子,在母亲有些寂寞的窗口,吹奏起淡紫色的,蓝色的音乐;那些蛐蛐们,蝈蝈们,还有根本见不到面的无名无姓的虫儿们,就伴和着它们的歌---那从远古一直传下来的老歌;喜鹊,斑鸠,麻雀,八哥,云雀,布谷鸟,阳雀,清明鸟......也远远近近地唱着,唱着.从木格花窗,你抬眼可望见万里,你侧耳能听见千秋。 ⑨我站在窗前,嗅着淡淡的松木香气和从窗外深远的天地飘来的草木风月的气息,我在想我小小的母亲,她仅是这窗里的一个小小的妇人吗? ⑩此时,鸡叫二遍,已是深夜时分,母亲睡熟了。我静立窗口,看见月亮偏西,泊在遥远的一个山脊上。银河浩瀚,展开了它波澜壮阔的气象,我似乎听到天上涨潮的声音,哗啦啦的声音,它的波浪汹涌而来,拍打着夜深人静的民间,拍打着这小小的窗口,笼罩着我小小的母亲。 ⑾哦,小小的窗口,小小的母亲,小小的我,与浩大的天地一起------我们很小,但是,人世悠远,天道永恒.......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中描写了众多生动活泼的植物和动物,写了雕有简单的图案的窗框,渲染了浓郁的乡土文 化氛围。 B.第③段中的韭菜、白菜、葱和花椒树四种寻常植物,在作者的笔下充满了温情与浪漫,这是因为“我”借助了母亲的视角。 C.从第⑥段可以推断:这是一个寡居的母亲。或是一个经历过爱情挫折的母亲,她安静而安 详的生活着。 D.母亲将一封封信比作透过窗格的月光,想象这一封封信是从天上寄来的,等她收阅,表明了
| 母亲对幸福的渴望。 小题2:文章第③段在景物的描写上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小题3:第?④段画线的“天地生命的颜色”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6分) 小题4:关于本文的主题有“精神返乡”、“怀想母亲”、 “人与自然在和谐中永恒”等不同理解,你同意哪一种看法,谈谈你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D? 小题2:拟人。(1分)将韭菜、白菜、葱、花椒树赋予人格特点,以具体可感的事物形象来写抽象的文化情感,生动地刻画出这些蔬菜、花木身上凝聚的淳朴乡村人物气质和美德;(3分)构造美丽的画面,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索。(2分)(共6分) 小题3:天地生命的颜色是(1)指扎根于民间的鲜活、质朴、浓烈的生命意识;(2)指不因世道和人心的扰乱而丢失或减少的内心的美好的品质;(3)这种天地生命的颜色是纯朴而真挚的,能抚慰心灵的创伤。(每点2分,共6分) 小题4:观点一:人与自然在和谐中永恒。第①段“植物的魂灵遍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第?⑤段母亲与植物在劳动和交流中建立起来的美好关系,第?⑦段人与天地就这样互相凝视,互为朋友,以及“人世悠远、天道永恒”的结尾,全面贯穿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情感互哺,彼此尊重的主题。 观点二: 精神返乡。第①段“这是我们能够嗅到的乡村气息的一部分”,提示我们“气息”是“我”精神返乡的阳光通道。文中多次描写“我”站在母亲的木格窗前,透过我的眼睛而非透过母亲的眼睛看乡间的泥土及各种动植物。第?⑩段再次点出“我”的返乡者的身份。眼前的一幅山村夜色图景,美丽而且精致。若不是返乡者,如何在深夜时分依然伫立窗口?“涨潮的声音”是“我”内心情感的波涛。 观点三: 怀念母亲。开篇第①段就点题,松木成了窗,窗则成了母亲瞭望世界的眼睛。第⑶⑷⑸段集中叙写了木格窗前母亲的生活.母亲的内心的愁苦。第⑦段写菜园之外热闹而充实的美丽交响,恰与母亲的“寂寞”形成了反差。第?⑩段写我深夜在窗前伫立,内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爱怜与感恩。(答出观点得2分,分析阐述得4分;任选一个观点,不要求面面俱到,言之成理即可给分)(观点2分,分析4分,共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 是以我的视角写的而不是母亲的视角; D 应是将“透过窗格的月光”比作“一封封信”。4分 小题2:拟人;拟人将植物人性化,形象可感,富有形象力,给人美的感受。 小题3:“内心就有了春色,有了不因世道和人心的扰乱而丢失或减少的那种生的底色,也是心的底色,这就是天地生命的颜色”,联系全文,进行归纳阐释就是扎根于民间的鲜活、质朴、浓烈的生命意识;不因世道和人心的扰乱而丢失或减少的内心的美好的品质;这种生命的颜色是纯朴而真挚的,能抚慰心灵的创伤。 小题4:人与自然在和谐中永恒,或精神返乡,或思念母亲。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夏天的敦煌 常书鸿 在敦煌,夏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莫高窟前岩泉的冰河刚刚化冻,三月间和暖的春风和炽热的阳光,匆匆地把树上的榆钱和地面的苜蓿首先在灰黄的沙岩间点缀出嫩绿的新芽。接着,在杏树和梨树的枝头,也迫不及待地开放出与枯枝很不相称的艳丽的鲜花。在冬天以后就不知去向的黄鸭子,这时又在有九层楼高的岩石的隙缝中,孵育它们的小雏鸭。蜜蜂和小鸟的鸣声与树荫路旁水渠中的青蛙的叫声,把静静的千佛洞弄得有点闹意。于是莫高窟前千百枝的白杨和垂柳,一直到银灰色的沙枣,在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中迅速换上了嫩绿的新装;于是长满在岩泉的沙滩边的马兰和红柳也开出了花朵……最后,具有西域情调的金黄色的沙枣花,那浓郁的香味,送来了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诞生的浴佛节的庙会。 这时候粮棉已下了种,春忙季节已告一段落,社员们乘着农忙间歇的空隙,喜欢利用这个传统的节日,乘了汽车、自行车、牛车、驼、马、驴等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携儿带女,带了野餐的锅灶、吃的、用的、玩的,在新店子到千佛洞的三十里的马路上络绎不绝地连成一条走马灯一般的行列。爱玩好闹的青年男女还随带着板胡丝竹,三三两两地坐卧在白杨树的树荫下,或淙淙不绝的泉水前,一时歌声和郡鄂曲牌的音乐此起彼伏,……爱俊俏的敦煌农村姑娘,头上戴着各式各样塑料的发夹和绸带,在沙滩边上收集野马兰的花束。 在庙会的时候,敦煌县商业局还组织了临时菜饭点心铺,供应游客的需要。但来自农村的老乡们,还是喜欢将自己带来的小锅小灶,用从树林中拣来的枯枝败叶,在泉水畔,树荫里,简单地用土块或石头架起锅灶,就地野餐。在这里,可以听见流行在甘青间的“花儿”唱、“二人转”和郿鄂戏……直到新月的斜影照射在岩泉上发出闪闪的寒光,戈壁滩夏夜袭人的寒气,才使热闹的白昼慢慢静寂! 四川初八庙会一过,来自各乡各公社的劳动人民,在此游息了几天之后,就像来时一样的突然,又匆匆地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去。 当敦煌夏天的阳光越来越显得炎热时,东风起处,那些娇嫩香艳的春花,像过眼浮云一般,一刹时消灭干净!于是杏树、梨树、桃树、枣树,都在油绿绿的树下面露出茁壮的果实,白杨与榆树长满了青葱茂密的枝叶……人们一进三危山的峡谷口,就可以望见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金色沙漠中的一条青葱美丽的织锦! 夏天的敦煌,太阳从上午五时在三危山中升出来之后,一直到下午十时,太阳才从鸣沙山背后落下去。在长夏的日子里,太阳每天挂在天空整整有十七个小时。在这些日子里,在幽暗的石室内部,由于烈日的反光缘故,不用电灯也可以观望壁画和塑像。夏天,敦煌沙漠中的气候也显得特别!中午,在太阳下的温度可以直升到摄氏四十度以上。如果你愿意的话,把一个鸡蛋埋在晒热的流沙中,不到十分钟就可以烤熟。但这里的空气却是那么干净,那么纯洁,人们只要在阳光射不到的树荫下,就会觉得凉爽清快!在房屋中,只要关闭了窗户,放下竹帘,不使阳光射人,室内总是那么清凉!经过半天的劳动,在午餐后,在静悄悄的连小鸟也不啼一声的环境中,小睡片刻,真是一剂消除疲劳的良药!人们在午睡醒来后喝一杯在千佛洞到处皆是的甘草凉茶,真是精神抖擞,暑气全消!于是同志们三三两两地拿着夹衣,甚至带着棉袄或老羊皮,背着工具箱,穿过窟前晒热的流沙,走到用柏油铺的林荫路上时,就会感到很凉爽,等走到了洞窟门口时,人们就要准备受一股冲出来的冷气的袭击,于是披上夹衣或棉袄……这时,人们用清醒的头脑,在自己的岗位上,临摹、摄影,或作记录研究,继续工作。等完成了下半天的工作出来时,傍晚六点钟的太阳还是那样矫健,人们喜欢再用一点时间在集体的蔬菜瓜果园地上转一下,如有成熟的好瓜和该摘的鲜菜,就一起交给管理员。准备晚膳后,大家在晚凉中围着桌子吃一阵比哈密瓜还要香甜的“古瓜洲”的好瓜——我们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这时候,人们最能体会到西北流传的一句耐人寻味的口头语:“早穿皮裘午穿纱,围了火炉吃西瓜!” 一九六二年八月 小题1:文章写夏天的敦煌,但开头作者不惜笔墨铺写春日的敦煌,这有何作用? 小题2:怎样理解“人们一进三危山的峡谷口,就可以望见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金色沙漠中的一条青葱美丽的织锦”一句中的“一条青葱美丽的织锦”? 小题3:文章结尾引用“早穿皮裘午穿纱,围了火炉吃西瓜”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4:作者说“在敦煌,夏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的原因主要有那些?
参考答案: 小题: 一是使下文写夏日的敦煌自然而不突兀,二是映衬夏日的敦煌,春天已如此之美,最美的夏季该是更令人神往了。? 小题:运用了比喻修辞格,它形象地描绘了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金色沙漠中由果实茁壮的油绿绿的杏树、梨树、桃树、枣树以及长满了青葱茂密的枝叶的白杨、榆树与金色沙漠所构成的独特风景。 小题:(1)表明气候特征,昼夜温差大; (2)体现了特有的气候才有的敦煌夏日特有的生活情趣美; (3)生活美体现了夏日敦煌美的核心,表达了人们轻松、喜悦、有趣和热爱的情感。 小题:主要表现在四美:(1)风景美,累累硕果、茂密青葱的树木与金色沙漠构成独特的风景。 (2)风情美,“浴佛节庙会”上各家各户乘着“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携儿带女,带了野餐的锅灶、吃的、用的、玩的,在新店子到千佛洞的三十里的马路上络绎不绝地连成一条走马灯一般的行列”;那极富西域情调的歌声乐曲;那别具风味的野炊等,反应了西北人民闲适淳厚、充满情趣的风土人情。 (3)气候美屋外炎热,屋内凉爽,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美。 (4)生活美,热沙烤鸡蛋,午后小憩,一杯甘草凉茶,生活闲适。
本题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遗 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夜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多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 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 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 ‘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了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 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最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 “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虽然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因为有一块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遗弃的大石头,遗璞村成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游玩观赏。 B、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说的有关老贾“劳改”一年的话,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他们过的苦日子是“劳改”,而且当年老贾并没有受到村里不公正的对待。 C、遗璞村的人们常以省城老贾为骄傲,是因为老贾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后,给了遗璞村人很多的救济粮、救济款。 D、婆娘家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在男人说 话时贸然插嘴是不妥的。 E、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 2、小说两次写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E 2.① 第一次出现,表达了遗璞村人对省城老贾的感激,省城老贾在在县里当了书记之后并没有忘记他们; ②第二次出现,说明遗璞村人的生活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和几年前一样,孩子有凉鞋穿仍然是他们的一种期待。 3.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 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 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 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简答题(5分)(任选一题) 小题1: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宝玉便伸手先将“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橱门开了,拿出一本册来,揭开一看,只见这首页上画着一幅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后有几行字迹,写的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红楼梦》第五回) 这说的是哪一位女子?她的“灵巧”最突出表现在哪件事上?她最终是什么结局? 小题2:王熙凤生病,王夫人委托探春等人代行管家之责。在此期间,探春因为什么事与赵姨娘发生争执?后来又推行了哪些“兴利除弊”之事?请简述。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晴雯(1分)宝玉的雀金裘被烧了一个洞,晴雯在病中连夜织补,将雀金裘补得不露痕迹。(2分)晴雯因在抄检大观园时顶撞了王善保家的,被毁谤而逐出贾府,病死在兄长家。(2分)(5分) 小题2:①赵姨娘的兄弟去世,探春依照往例赏银,②引发赵姨娘的不满,因此发生争执。③探春取消宝玉、贾环、贾兰三人上学的点心、纸笔费用,④免去了每个姑娘每月的头油脂粉费,⑤将大观园里的田地、苗圃、花木等包给专人管理。(一点1分)(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晴雯是很有特点的奴仆,她自尊、自重,她身为奴才但绝无奴性,她顶撞宝玉,绝不向王夫人低头,所以最终被逐而凄然死去。曹雪芹给她的判词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晴雯撕扇、晴雯补裘、晴雯的悲惨结局,都体现了她的这些特点。 小题2:探春管家,探春改革都是《红楼梦》中很著名的情节,其中探春顶撞赵姨娘的情节最能体现探春作为封建家族大小姐的身份。她的那一句“她只管这么想,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充分体现了她潜意识里浓厚的主子情节,以及因自己为庶出因自卑而生的强烈自尊。 点评:作为期中考试题,重点考查一部文学名著很针对性,不至于让学生顾此失彼。不过可以在题型上有点变化,仅仅是概括情节过于死板,是否可以从人物、环境待方面作一点探索。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问题。(20分) ①做医生的邻居跟我讲了个事儿:他的一个病人,挺年轻的姑娘,患了干燥综合症。这是一种很罕见的病,就是身体分泌的那些汗液、胃液和唾液都越来越少,导致人消化困难,必须借助专门的导管将类似胃酸的物质输入体内,才能稍稍缓解;更残忍的,这种病人不能见阳光。阳光就像一台榨汁机,会很快耗完病人的体液,就像在榨取一个鲜嫩的苹果,导致病人呼吸衰竭。现在的医术还无法彻底治疗这种病症,在谨慎地反复会诊之后,他们诊断,这个姑娘最多还能再活10个月。 ②姑娘的病房,窗帘是日夜拉上的,只有镍灯发出淡淡的冷光。只有月光很暗淡的夜晚,病人才可以在护士的陪同下到院子里散步。 ③医生说,他从没见过那么苍白的脸,却也从没见过那样明亮的眼神。每次他进去的时候,都看见那个姑娘在专心致志地涂指甲油,鲜艳通红的那种,和她的苍白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④两个多月后,我在网上看到一份资料,说国外有个患干燥症的病人,生活在避免阳光直射的环境里,活了3年之久,希望这则消息可以使这个姑娘宽慰一些,我打印下来,去找那个医生。 ⑤医生听清来意,摇摇头,说没有用了,她已经去了。看着我惊讶的样子,医生叹口气:“她突然坚持去天山旅行,我们通知了她的父母,但谁也劝不住。后来听说她根本没爬上去,只是在天山脚下的草原骑马,病情当场发作,救治无效,就没了。挺可惜的,才22岁,听说恋爱都没谈过……” ⑥身患绝症的年轻女孩,让自己的生命提前在明媚的阳光下凋谢,该有着怎样的勇气和决心? ⑦医生又说,她和你一样,喜欢读书写东西,在整理病人遗物的时候,整理出来一大堆各种颜色的指甲油,每种颜色外面都贴了张小纸条,是她自己给那些指甲油起的名字。其中,淡蓝色的,叫做“豆蔻”;银色的,叫做“妖精”;而大红的那支,她起了一个很古典的名字,叫做“与子偕老”。听得我心酸。 ⑧阳光和生命相比,当然生命重要。但在某些关键时刻,阳光显得那样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甚至用生命去换取也心甘情愿。 ⑨她鲜红的指甲油,也许一直是她心底下鲜红的太阳。可是,她不能舍弃的,不仅仅是一种可以检测生命硬度和质量的阳光,还有尘世每日升起的太阳。 ⑩我们健康人每天都能看到、触摸到阳光,就像看到、触摸到很多其他美好的事物一样。只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选择了疏忽,而非珍视。 (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有改动 作者:邢汶) 1、下面三项中,你认为哪一项最适合做文章的标题?为什么?(3分) A、《生命啊,生命》 B、《阳光啊,阳光》 C、《阳光与生命》 答:选?项。因为? 2、作者善于运用一些修饰语来传情达意。例如: (1)用“?”来修饰姑娘的脸,说明?;(2)用“?”来修饰阳光,借此来比喻?等等。(6分) 3、文中多次提到姑娘用的指甲油,由指甲油我们可以联想到姑娘?的精神面貌。(2分) 4、第⑨段画线句中,你认为“生命的硬度”是指?,“生命的质量”是指?。(2分) 5、第⑤段中说姑娘“突然坚持去天山旅行”,你是否赞成她的这一行动?为什么?(3分) 答:?
参考答案: 1、C 本文作者从姑娘生命的历程中体会到虽然生命重要,但“阳光显得那样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甚至用生命去换取也心甘情愿”的道理,引导人们去“珍视”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不是单纯地说“生命”或“阳光”一个方面。 2、(1)苍白 姑娘身患绝症,身体虚弱 (2)明媚(或:鲜红) 世上一切最美好的事物 3、有强烈的爱美之心,更有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4、人坚强的意志 人崇高的精神 5、可赞成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用顽强的精神来感受阳光等大自然的美好;也可不赞成,因为她也应该珍爱生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本题解析: 1、 “选择”1分,“理由”2分,计3分。不求文字统一,言之有理即可 2、每小题3分,计6分 3、2分。意符即可 4、每空1分,计2分 5、3分。无论赞成与否,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