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25 21:27:3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8~lO题。
杜黄裳,字遵素,京兆万年人。擢进士第,又中宏辞。郭子仪辟佐朔方府,子仪入朝,使主留事。李怀光与监军阴谋矫诏诛大将等,以动众心,欲代子仪。黄裳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怀光流汗服罪。于是诸将狠骄难制者,黄裳皆以子仪令易置,众不敢乱.入为侍御史,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贞元未,拜太子宾客,居韦曲。时中人欲请其地赐公主,德宗日:“城南杜氏乡里,不可易。”迁太常卿。时王叔文用事,黄裳未尝过其门。婿韦执谊辅政,黄裳劝请太子监国,执谊日:“公始得一官,遽开口议禁中事!”
黄裳怒日:“吾受恩三朝,岂以一官见卖?”即拂衣出。皇太子总军国事,擢黄裳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是,夏绥银节度使韩全义愉佞无功,因其来朝,白罢之。俄而刘辟叛,议者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唯黄裳固劝不赦,因奏罢中人监军,而专委高崇丈。凡兵进退,黄裳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崇文素惮刘滩,黄裳使人谓日:“公不奋命者,当以涟代。”崇文惧,一死力缚贼以献。蜀平,群臣贺,完宗目黄裳日:“时卿之功。”,始,德宗创艾多难,务姑息藩镇,每帅臣死,遣中人伺其军,观众所欲立者,故大将私金币结左右,以求节制,晏年尤甚,方镇选不出朝廷。黄裳每从容县言:“陛下宜鉴贞元之弊,整法度,睃损诸侯,则天下治。”帝尝问前古王者所以治乱云云,黄裳知帝锐于治,恐不得其要,因推言:“王者之道,在修己任贤而已。王者择人任而责成,见功必赏,有罪信罚,孰敢不力!”帝以黄裳言忠,嘉纳之.由是平夏、翦齐、灭蔡、复两河,以机秉还宰相,纪律设张,赫然号中兴,自黄裳启之。
元和二年,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河中、晋绛节度使,俄封邠国公。明年卒,年七十。
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枢葬焉。尝被疾,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然除吏不甚别流品,通馈谢,无洁白名。当大政未久,不究其才,及处外,天下常所属意。卒后数年,御史劾奏黄裳纳邰宁节度使高崇文钱四万五千缗,按故吏吴凭及黄裳子栽,辞服。帝念旧功,但流凭昭州,原载不问。(《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九十四)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除吏不甚别流品除:任命,授职。
B.以机秉还宰相秉:通“柄”,权力,权柄。
C.黄裳未尝过其门过:经过。
D.阴谋矫诏诛大将矫:假传(命令)。
9.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明杜黄裳“善谋”和“雅澹”的一组是
A.①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②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
B.①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②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
C.①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②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
D.①赫然号中兴,自黄裳启之②纳邠宁节度使高崇文钱四万五千缗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黄裳针对藩镇长官长期呆在朝中、不理政务的现实,常常劝说德宗皇帝,以贞元年间的弊政为借鉴,整顿法度,削减藩镇特权,皇帝欣然采纳,于是带来了中兴的局面。
B.杜黄裳任太常卿时,曾劝辅佐朝政的韦执谊请求太子监理国政,韦执谊并未以礼相待,杜黄裳愤怒地说,我受三朝恩惠,岂能因一个官职出卖自己!说完拂袖而出。
C.杜黄裳为门下侍郎时,刘辟叛乱,他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武力平叛,奏请免除宦官监军,专门委托高崇文平叛。凡是军队的进退,黄裳都参与指挥,无不合乎军机。
D.杜黄裳曾奉命主持朔方府军务,李怀光与监军趁郭子仪入朝,暗中谋划假传圣旨制造混乱,想趁机取代郭子仪。黄裳得到诏书,判明真伪,果断采取措施,稳定局面。?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者择人任而责成,见功必赏,有罪信罚,孰敢不力?(5分)
译文:
(2)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8、C
9、A
10、A
11、(1)君王选择合适的人选而任用他,并要求他才把事情做成功,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谁敢不尽力?
(2)杜黄裳善于随机应变,有辅佐帝王的雄才本略。性情儒雅澹渔:不曾触怒别人。


本题解析:
8.C(过:访,探望。)
9.A(“雅澹”即儒雅淡泊,心态平和。B项①不是杜黄裳的看法;C项③不能表明说明?杜黄裳“雅澹”;D项②表明杜黄裳受贿,不能表明他“雅澹”。)
10.A(“藩镇长官长期呆在朝中、不理政务”错。原文“方镇选不出朝廷”意思是谠:藩镇长官的人选不是由朝廷派出,而是由藩镇自行废立。)
11.(1(任:任用。责成:要求成功。信:确实,必定,一定。孰:谁。不力:不尽力。5处,每处1分-
(2)达:通晓。权:权变,灵活。王佐:辅佐帝王。雅澹:儒雅澹泊。忤物:触怒别人。5。处,每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杜黄裳,字遵素,京兆万年县人,考中进士,又考中宏辞科。郭子仪征召他辅佐朔方府,子仪入朝,让杜黄裳留下来主持军中事务。李怀光与监军暗中谋划假传圣旨诛杀大将等事。以此扰乱军心,想趁乱取代郭子仪。黄裳得到诏书,判断这是假的,拿来质问李怀光,怀光吓得流汗认罪。于是诸将当中凶狠骄横难以控制的,黄裳都以郭子仪的名义撤换掉,众人不敢作乱。
入朝做了侍御史,为裴延龄所嫉恨,十年得不到升迁。贞元末年,拜为太子宾客,居住在韦曲。当时宦官想请求皇上将韦曲的土地赐给公主,德宗说:“城南是杜黄裳的家乡,不能动。”升任太常卿。当时王叔文掌权,黄裳不曾登门拜访。王叔文女婿韦执谊辅佐朝政,黄裳劝韦执谊请求太子监理国政,韦执谊说:“先生刚得到一个官职,就理科开口议论宫禁中的事吗!”黄裳愤怒地说:“我受三朝恩惠,岂能因一个官职出卖自己的良心!”理科拂袖而出。
皇太子总理军国大事,提拔黄裳做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夏绥银节度使韩全义贪佞无功,趁他来朝,上奏皇帝罢免了他,不久刘辟叛乱,议论的人认为刘辟占据险要的地势,征讨他或许会生出事端。只有黄裳主张不能赦免,于是奏请免除宦官监军,而专门委托高崇文平叛。凡是军队的进退,黄裳在朝中指点,无不合乎军机。崇文向来畏惧刘澭,黄裳派人传话说:“你如果不尽力,就让刘澭取代你。”崇文畏惧,拼死努力,最后捆上刘辟献给朝廷。蜀地平定,群臣祝贺,宪宗看着黄裳说:“都是你的功劳啊。”
当初,德宗面临的困难很多,总是姑息藩镇,每当节度使死了。派宦官考察他的军队,看众人想推举的人是谁,因此大将私下里用重金收买身边的人,希望能够节制军队,和平年代尤其严重,放镇人选不由朝廷派出。黄裳常常从容地说:“陛下应该以贞元年间的弊端为借鉴,整顿法度,削减诸侯的特权,那么天下太平了。”皇帝曾经问他前代君王如何使国家太平,黄裳知道皇帝锐意治理天下,恐怕不得要领,于是说:“君王之道,在于加强品德修养任用贤臣而已。君王选择合适的人而任用他,并要求他成功,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谁敢不尽力?”皇帝认为黄裳的话处于一片忠心,赞许并采纳了。从此平定了夏、除了齐、灭掉了蔡、收复了两河地区,把权利还给了宰相,法度森严,依法治国,赫然号称中兴,这种局面是从杜黄裳开始的。
元和二年,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身份,做河中、晋绛节度使,不久封为邠国公,第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岁。
杜黄裳善于随机应变,有辅佐帝王的雄才大略。性情儒雅澹泊,不曾触怒别人。当初不被韦执谊礼待,等到韦执谊失势,尽力营救;韦执谊死后,上表请求送还他的灵柩安葬。曾患病,医生给错了药,病情于是加重,最终也不生气谴责医生,但任命官吏不太区分品行等级,就收贿赂,没有清廉的名声。做节度使时间不长,没能尽其才,到地方任职后,众望所归。死后几年,御史弹劾上奏杜黄裳收受邠宁节度使高崇文贿赂钱四万五千,查究他的门下故吏吴凭以及杜黄裳的儿子杜戟,两人供认不讳,皇帝念黄裳旧功,只是流放吴凭到昭州,原谅杜戟不再问罪。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师锡字伯修,建州建阳人。熙宁中,游太学,有隽声。神宗知其材。及廷试,奏名在甲乙间,帝偶阅其文,屡读屡叹赏,顾侍臣曰:“此必陈师锡也。”启封果然,擢为第三。调昭庆军掌书记,郡守苏轼器之,倚以为政。轼得罪,捕诣台狱,亲朋多畏避不相见,师锡独出饯之,又安辑其家。
知临安县,为监察御史。上言:“宋兴,享国长久号称太平者,莫如仁宗,切考致治之本,不过延直言,御群下,进善退邪而已。亲览万机,见政事之多辟,辅佐之失职,一日罢去。其后,不次擢用杜衍、范仲淹、富弼、韩琦,以成庆历、嘉佑之治。愿稽皇祖纳谏、御臣之意,以兴治功。”帝善其言。
元佑初,迁工部员外郎,提点开封县镇。畿内将官苛惨失士心,方大阅,群卒哗噪,将吏莫知所为。师锡驰至军,推首恶者致诸法,按阅如初,而劾斥其将,县人叹服。枢密使犹以事不先白为罪,罢知解州。历考功员外郎,知宣州、苏州。
徽宗立,召拜殿中侍御史。蔡京为翰林学士。师锡言:“京与弟卞同恶,迷国误朝。而京好大喜功,锐于改作,日夜交结内侍、戚里,以觊大用。若果用之,天下治乱自是而分,祖宗基业自是而隳矣。京援引死党至数百人,是皆国之深患,为陛下忧,为宗庙忧,为贤人君子忧,若出之于外,社稷之福也。”帝曰:“此于东朝有碍,卿为我处之。”对曰:“审尔,臣当具白太后。”遂上封事。
俄改考功郎中,师锡抗章言于帝曰:“臣在职数月所言皆当今急务若以为非陛下方开纳褒奖若以为是则不应遽解言职。如蔡京典刑未正,愿受窜贬。”于是出知颖、庐、滑三州。坐党论,监衡州酒,又削官置郴州。卒,年六十九。师锡始与陈瓘同论京、卞,时号“二陈”。绍兴中,赠直龙图阁。
(《宋史》卷三百四十六,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游太学,有隽声隽:美好
B.按阅如初按:考查
C.亲朋多畏避不相见相:相互
D.坐党论,监衡州酒坐:因……而获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此必陈师锡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享国长久号称太平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以成庆历、嘉佑之治不赂者以赂者丧
D.天下治乱自是而分骊山北构而西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师锡年青时便颇有文名,但在廷试时,却差点落榜。只因为宋神宗亲自阅卷,才纠正了这一错误,将他列为第三名。
B.陈师锡一贯正直敢言,他担任监察御史后,就一再劝告神宗要善于察纳雅言,褒善黜恶。徽宗时,他又慷慨陈辞,历数奸臣蔡京等人的丑恶行径,恳请罢免蔡京之流,以利国家、民众。
C.陈师锡不仅有见识、有文才,而且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胆略和能力。一次军中发生内讧,他果断执法,查办了为首的闹事者,又罢免虐待士兵的将官,平息了内乱。
D.陈师锡请求罢免蔡京等人并无不妥之处,但他仍为自己的正直敢为付出了代价。虽一再陈明是非,仍被一再贬官削职。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C .(相:称代性副词,句中偏指“他”。)?
小题2:B(A.也,同为句末助词,前者表判断,后者表陈述。B.者,均为指示代词,都可解为“……的人”。 C.以,前者为连词,表趋向,来;后者为介词,因。D.而,前者表修饰关系,可不译;后者为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小题3:A(“奏名在甲乙问”并非落榜,神宗列其名为第三,只是把本来稍后的名次提前了。)
附译文:
陈师锡字伯修,是建州建阳人。神宗熙宁年间,在太学求学,以才智出众著称。神宗知?道他才华出众。等到廷试时,他起初列名只在甲榜和乙榜之间,神宗偶然读到他的应试之作,?再三阅读而屡加赞叹,回头对侍臣说:“这一定是陈师锡所写的。,’打开密封一看,果真是这样,就把他的名次提拔跃升到第三名。调任昭庆军的掌书记一职,郡中太守苏轼很器重他。倚重他来处理政务。后来苏轼获罪,被捕后送到监狱,亲朋好友大都害怕躲避不敢见他.唯?独陈师锡挺身而出为他饯行,又安顿好了他的家眷。
陈师锡做了临安知县,同时担任监察御史。禀告神宗说:“宋朝兴起,主持国政最为长久而又号称太平的,没有谁能做得像仁宗那样。深入探究他使天下达到大治的根本,也不过只是能接纳直谏,用好官吏,吸纳良善祛除邪恶罢了。君王每日亲理万机,发现(那位官员)政事处理失当,辅佐失职,当天就制止和罢免他。后来又超越常规选拔任用杜衍、范仲淹、富弼、韩琦,终于促成了庆历、嘉佑年间的天下大治。希望您能考证、查核皇祖纳谏和管理官吏的一番苦心和措施,来获得天下大治的功效。”神宗认为他的话确实很好。
哲宗元佑初年,陈师锡升调工部员外部,并负责管理京城开封附近的县镇。当时京郊将官过于残酷严厉,得不到士兵的拥护,正好又是军中大检阅的时候,士兵们喧哗鼓噪,不服从调配,将吏也不知如何应对。陈师锡飞马来到军中,查出领头闹事者将他绳之于法,军中检阅照常进行,又罢免了那虐待士兵的将领,京畿人士无不叹服。而枢密院仍以事先未向上?报告为理由治了陈师锡的罪,让他解官去解州做知州,后来又担任过考功员外郎,并曾到宣?州、苏州任知州。
徽宗立为帝,召见陈师锡并授殿中侍御史一职。当时蔡京是翰林学士。陈师锡向皇上进?言说:“蔡京与其弟蔡卞一起作恶,要把国家引入歧途。而蔡京好大喜功,特别喜欢玩新花?样,日里夜里都忙于交结宫廷内侍和皇亲国戚,以期望将来派上大用场。如果朝中果然重用?他,天下的治与乱就会在这时划出一个鲜明的时间界限,祖宗创造的基业也要毁坏殆尽了。?蔡京勾结死党人数多到几百人,这些都是国家深深的忧患,也是皇上您的祸患,也是宗族的?忧患,是贤人君子们的深深忧患。如果能让他离开京城去外地为官,就是江山社稷的福分?了。”徽宗说:“这件事会有来自母后方面的阻力,先生替我想个法子吧。”陈师锡回答说:“确实是这样。我将把事情的缘由始末向太后禀告。”就专门为此写了一份表章。
不久,朝廷让陈师锡改任考功郎中,师锡上表表示不能接受这一任命,他说:“我担任殿中侍御史不过才几个月,所禀报的都是国家的当务之急。如果认为我说错了,可皇上才刚刚褒奖过我;如果认为我说得对,就不应解除我的言官之职。如果说提议要惩处蔡京是不恰当的,我愿被贬往偏远之处。”于是离开京城先后担任颖、庐、滑三州的知州。又因朋党勾结的罪名,贬到衡州做监酒,后又再次贬官被安置在郴州。逝世时六十九岁。陈师锡早先同陈瓘两人一起查处蔡京、蔡卞,时人称他们为“二陈”。南宋绍兴年间,被追赠为龙图阁学士。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B.今行而无信:诚信。
C.秦王必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D.进兵北地略:掠夺、夺取。
小题2:下列句中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遇将军可谓深矣臣壮也犹不如人
B.今行无信秦王必喜善见臣
C.樊於期前曰今得闻教
D.樊将军穷困来归丹组长愿得将军之首献秦
小题3: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小题4:将下列文言文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4分)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1)就是太子不说,我也要来拜见您了。(只是)现在空着手没有什么凭信,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这样,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


本题解析:
小题1:信:凭信,信物
小题1:A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
C、副词,于是,就;副词,却,竟然 D、介词,因为;连词,相当于“而”,来。
小题1:“心狠手辣”不对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不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求我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皵,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戢:收藏(兵器)
B.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櫜:口袋
C.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务:从事
D.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恤:忧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②使务利而避害
B.①于是乎有刑不祭②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
C.①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②犬戎氏以其职来王
D.①是故周文公之颂曰②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
小题3: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段句读正确的是(?)
A.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B.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C.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D.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4分)
?
?
(2)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4分)
?
?
(3)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4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见译文


本题解析:
小题1:恤:体恤,周济
小题2:而:都是连词,表并列关系。B、乎:①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②表疑问的句尾语气,可译为“吗”C以:①连词,相当于“而”②介词,“按照”D之:①结构助词“的”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小题3:略
小题4:略
〔译文〕?周穆王将去征讨犬戎,祭公谋父劝阻说:“不能这样做。先王以道德昭示天下而不炫耀武力。平时敛藏军队而在适当的时候动用,这样它才会显示出威力,炫耀就会滥用,滥用便失去了威慑作用。所以周公的颂诗说:‘收起干戈,藏好弓箭,我只求让美德遍及全国而发扬光大,相信我王定能长保封疆。’先王对于百姓,鼓励他们端正德性和敦厚品行,广开财路以满足需求,使他们有称心的器物使用,明示利害所在,依靠礼法来教育他们,使他们能趋利避害、感怀君王的恩德而畏惧君王的威严。所以先王能使自己的基业世代相延并不断壮大。
“从前我们的先王世代担任农官而尽心为虞、夏做事。到夏朝衰落时废去了农官而置农事于不顾,我们的先王不窋因此而失去官职,只好跑到与戎狄接邻的地方居住下来,但他不敢荒废祖业,常常砥砺自己的德行,继承祖先的业绩,维护他们的教导和典则,时刻勤勉有加,以敦厚自守,以忠信自奉,在立德立业上比前人做得更出色。到了武王时,继续发扬光大先人光明磊落的德行并又增以仁慈和善,敬奉神灵、保护百姓,神人无不欢欣喜悦。而商王帝辛则为民众深恶痛绝,百姓无法忍受他的残暴统治,都乐于拥戴武王,武王才出兵商郊牧野。可见先王并非崇尚武力,只是体恤百姓的忧患而除去他们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在王畿内的是甸服,在王畿外的是侯服,侯服之外的是宾服,夷蛮地区是要服,戎狄地区是荒服。属甸服的供日祭,属侯服的供月祀,属宾服的供时享,属要服的供岁贡,属荒服的则有朝见天子的义务。这每天一次的祭、每月一次的祀、每季一次的享、每年一次的贡和一生一次的朝见天子之礼都是先王定下的规诫。如果甸服有不履行日祭义务的,天子就应内省自己的思想;侯服有不履行月祀义务的,天子就要检查自己的号令;宾服有不履行时享义务的,天子就要检查法律规章;要服有不履行岁贡义务的,天子就要检查名号尊卑;荒服有不履行朝见天子义务的,天子就要内省自己的德行,依次做了上述的内省检查后如还有不履行义务的才可以依法处置。因此,才有惩罚不祭、攻伐不祀、征讨不享、谴责不贡、告谕不朝的各种措施,才有惩罚的刑法、攻伐的军队、征讨的武备、谴责的严令、晓谕的文辞。如果颁布了法令、文告后还有不履行义务的,那就再一次内省自己的德行而不轻易劳民远征。正因为如此,近处的诸侯才没有不听从的,远处的诸王也没有不信服的。
如今,自从大毕、伯士去世以后,犬戎的君长一直按照荒服的职责来朝见,而天子却说‘我将以不享的罪名去讨伐他们’,并以此向他们炫耀武力。这难道不是废弃先王的遗训而使王业败坏吗?我听说犬戎性情敦厚纯朴,能遵守先人的德行而专一不变,他们是有能力抵御我们的。”周穆王不听劝告,去征讨犬戎,结果只得到了犬戎进贡的四只白狼、四只白鹿回来,从此荒服地区的诸侯再也不来朝见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清]龚自珍
居礼曹,客有过者曰:“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余悲其言。
明年,乞假南游。抵扬州,舍舟而馆。
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①,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
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醉而歌,歌宋元长短言乐府,俯窗呜呜,惊对岸女夜起,乃止。
客有请吊蜀冈者,舟甚捷,帘幕皆文绣,审视,玻璃五色具。舟人时时指两岸曰:“某园故址也”, 约八九处。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曩所信宿之西园,门在,题榜在,尚可识,其可登临者尚八、九处。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南览江,北览淮,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②也。忆京师言,知有极不然者。
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呈所业若文、若诗、若笔、若长短言、若杂著、若丛书乞为序、为题辞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有求书册子、书扇者,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不能彻旦。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为贽求书者,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凡三人。凄馨哀艳之气,缭绕于桥亭舰舫间,虽澹定,是夕魂摇摇不自持。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乌睹所谓“风号雨啸、鼯狖③悲、鬼神泣”者? 嘉庆末,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闻宋君病,存亡不可知;又问其所谓赋诗者,不可见,引为恨。
卧而思之,余齿垂五十矣,今昔之慨,自然之运,古之美人名士,富贵且长寿者几人欤?此岂关扬州之盛衰,而独置感慨于江介也哉?抑予赋侧艳则老矣,甄综人物,搜辑文献,仍以自任,固未老也。 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今扬州,其初秋也欤?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作《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文章有删节)
注释:①零甃(zhòu)断甓 (pì):残墙碎砖。②冶华:美丽繁华 ③鼯狖(wúyòu):鼯鼠(大飞鼠)、黑色长尾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礼曹,客有过者曰过:路过。
B.审视,玻璃五色具审:仔细地。
C.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发为贽求书者贽:见面礼,礼物
D.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和:写和诗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客言不实”的一组是(?)
①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
②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
③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
④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
⑤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
⑥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在京师的所见所闻。今日扬州正如鲍照《芜城赋》所写情景的说法,引起作者极大关注和悲怆。这一段虽寥寥数语,但意蕴极为丰富,以下的观察、记叙、议论、感慨均由此引发。
B.文章写作者应请凭吊蜀岗,一路所见,故园酒肆,多依然如故,扬州“冶华”独领江淮,不减当年。
C.文章写士人、歌妓造访,亦引起联想而作今昔之比。目的是写士风世情,作者虽已发现今昔之别,但也只能捕捉到昔时的流风余韵,并未发现如《芜城赋》所写的风雨飘摇、一片悲泣的凄惨现象。
D.作者由耳闻目睹、并且抚今追昔,想到以前看到的扬州的情景,体验到扬州虽未败残,但已露衰落之迹,从而浮想联翩,联系个人身世,颇多盛衰之叹。
小题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 (5分)
(2)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⑴我到了街市上之后,想买一些熟肉,街市上喧闹。买到肉之后,旅馆仆役拿一瓶酒、一筐虾送给我 。?
(省略主语“我”1分 求,欢 各1分 定语后置1分句意1分)
(2)天地间的四季,没有比酷热的夏天令人难受的,又没有比初秋令人感觉良好的。
(“病”“善”两处,译对一处给1分;两个状语后置句各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过;拜访]
小题1:[①是客人所说的话;③是郡里的人知道我来到这里,非常喜悦;⑥是作者的身世状况]
小题1:A[文章开头并没有作者的所见]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常见题型》高频..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