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8-25 21:37:0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8分)
酒与茶?王希希
有一句话:“茶类隐,酒类侠”,觉得很是精辟。?
古时征战,侠士上马前,有盛在夜光杯中的葡萄美酒。葡萄酒虽是水果酒,味又甜,但一盛入夜光杯,便殷殷如血,浑不见女儿之态。酒入腹中,豪气顿生。若此行一去不复返,便马革裹尸还;若凯旋,也当聚会饮酒,千斗不辞,在喜极而泣的英雄泪中,口到杯干。而茶不是这样喝的。最苦的茶,性也不烈,只让人感到深沉的余味,在舌上萦回。所以茶适合幽窗棋罢,月夜焚香,古桐三弄。适合往禅院经对时,僧人奉上,边饮边谈,偷得浮生半日闲;适合午醉醒来无一事,孤榻对雨中之山,独自品茗。?
大致上,北方人近酒,而南方人近茶。倚剑独饮,可以吸燕赵秦陇之劲气;雨窗小啜,则如沐江南吴越之清风。?
云水里载酒,而松篁里煎茶。?
云水,取其广,取其畅;松篁,则取其清,取其幽。?
茶能消俗,得佛家钟爱,酒能养气,仙家饮之。如此,有茶时学佛听禅,有酒时,便乘云学仙了。?
喝酒宜于雪天。可惜江南多年未见大雪,不然便可到孤山踏雪寻梅,赏花酣酒,酒浮园梅片三盏。在断桥,见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乘舟到亭上,铺毡对坐,一个小小的烧酒炉正沸。遇同道中人,拉与同饮。如此雅事,让张岱做尽,后人欲仿而不可得。?
雪气袭人,而酒意温肠暖肺更贴心。酒也无须如何上好的酒,下酒菜那更是多余,难道这万籁俱寂的所在,这纷纷扬扬的雪,这孤光自照的湖,这遗世独立一般的湖心亭……还不足以佐酒吗?自斟自饮,肝胆皆冰雪。梅花入夜影,萧疏顿令月瘦。?
在这里,喝得微醺即可,因为寒冬不比十里荷花的季节,可以酣醉后悠游湖上,任小舟自己飘着。为免寒气刺骨,还是趁早回来,围炉夜话罢。松枝在炉中发出毕毕剥剥的声响,沁着这样天然的油脂芳香。小炉上搁一壶,正煮着酒呢。谈话无拘无碍,饮酒也无度,再无推搪犹疑。屋外雪大片大片地落在树上,直到枝丫承受不住了,“豁裂”一声降下来,或细脆的枝便断裂开来,竟也清爽好听。自顾投床酣睡。?
以上所说的,是较烈的酒,所以不适合与爱人一起喝。太醉了,会欣赏不到她那时候盈盈的醉态,欲言又止,欲语还休……在眼波中流动的,比酒更醉人。却也可以假装醉了,惹她心疼,教她怜惜,令她以微凉的手覆住你的额,呵气如兰的唇,轻轻地吐出关怀的语句,纤手为你破新橙,再递过来一杯浓茶,说是给你解酒。解酒?解什么酒,何物可解?这样醉着一生一世,不好么……?
喝茶宜于雨天。最怀念小时候住过的老屋,有檐,可是听着雨扑簌扑簌地敲在瓦上,像清凉地落在额头上一般。然后雨水在瓦槽里汇流而下,成为透明的水柱,击在院里的石板上,声声入耳。更好听的是雨打在芭蕉树上的声音。多少人怨着“早也潇潇,晚也潇潇”的芭蕉倍添愁绪,其实只是移情而已。以愁眼看世界,则天地日月无一不愁,怨不得芭蕉。若是捧一盅茶,恬淡地听,这雨打芭蕉的声音,胜得丝竹,清入肌骨。但雨天气温低,茶易冷却,而冷茶又伤胃,所以旁边还是要有温茶的小炉才好。这和温酒的却不同。酒越温,醺香便越是四溢,但茶较脆弱,长久地煮,会变色变味。所以用烛火来温最好,可以放在窗台上,一烛如豆,在雨声中一颤一颤。若无香可焚,雨气与茶气萦绕在一起,也已经好闻得很了。香是何味?烟是何色?穿窗之白是何影?指下之余是何音?恬然乐之悠然忘之者是何趣?不可思量处是何境……
独自地做任何事,到得后来只怕总会淡淡地惆怅。只因“茶类隐”,而并非我们是真正的隐士,真的离得开尘世的繁华,与朋友促膝的快乐。那便约位朋友,一同来品新茶。看她如何细致地用茶水拭着清洁的白瓷杯,微温的杯壁散发出肉眼几不可辨的白雾。看她如何含着恬静的笑容放入茶叶,着盖,静静地等待。看她斟茶时低着的眉,像水中绽开了一枚修长的茶叶。真要苛求这程序的完整才肯喝茶,才认为不辜负,那未免失随性之乐了。便静静地喝着茶,在雨声里想想心事。茶叶长在天空下时,沐着这样柔和的雨,也会舒展开枝叶而润泽地微笑着了。?若聊天,这话题也必熨帖而亲昵,随着茶中的烟袅袅升起,又缓缓飘散去,融入窗外的竹影雨意。于是燃一炉香,用结着绿色铜锈的香炉,在遥远的时候,曾有过一个倚窗凭栏的女子,用她秋水似的双眸,望断了青春。锦瑟年华,无人与度,而闲情正如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也许唱着古老相思曲,在玉兰树下弹着箜篌时,身畔放的,正是这个香炉。而炉边的这一盏茶,无由地便染上了这千年的幽微愁绪。
玩赏着杯中的茶叶,像看到采茶女柔软纤长的手指,在呼吸间,随你到前生来世。
《散文》2003年第3期
小题1:作者认为“茶类隐,酒类侠”,联系文章分析酒与茶的区别有哪些?(4分)
答:?
?
小题2:作者在第二段中写道“茶不是这样喝的”,“这样”指的是什么?(4分)
答:?
?
小题3:作者说“喝酒宜于雪天”,“喝茶宜于雨天”,这是为什么?(6分)
答:?
?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酒和茶”为标题,目的是要在饮酒与喝茶中得出人生的道理,做人既要有豪情,也应该有柔情,具有刚柔相济的性格才是完整的人生。
B.江南大雪时,正适宜于饮酒,赏花酣酒,人生乐事,当然,身在江南,即使不下大雪,像西湖小雪,小舟浮湖,当炉煨酒,也是快事。
C.较烈的酒,是不适宜与爱人一起喝的,这是因为烈酒醉人,太醉了,爱人过多的柔情与关爱,会打破醉酒中甜美的梦。
D.喝茶最好能约个知己,边喝边交谈,在茶的氤氲里,看着友人细细的沏茶、品茶,看着茶叶在水中逐渐漂浮、下沉,人生的快意便同江南的细雨一样蔓延出来。

E、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喝酒与饮茶来抒发感情,以细腻的描写展示了恬然淡泊的内心世界。



2、阅读题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一九二八年的故事,这故事,我讲了好几次。而每当我读了一节关于学生运动记载的文章之后,我就想起那年在哈尔滨的学生运动,那时候我是一个女子中学里的学生,是开始接近冬天的季节。我们是在二层楼上有着壁炉的课室里面读着英文课本。因为窗子是装着双重玻璃,起初使我们听到的声音是从那小小的通气窗传进来的。英文教员在写着一个英文字,他回一回头,他看一看我们,可是接着又写下去,一个字终于没有写完,外边的声音就大了,玻璃窗子好像在雨天里被雷声在抖着似的那么轰响。短板墙以外的石头道上在呼唬着的,有那许多人,我从来没有见过,使我想象到军队,又想象到马群,又想象到波浪……总之对于这个我有点害怕。校门前跑着拿长棒的童子军,而后他们冲进了教员室,冲进了校长室,等我们全体走下楼梯的时候,我听到校长室里在闹着。这件事情一点也不光荣,使我以后见到男学生们总带着对不住或软弱的心情。
  “你不放你的学生出动吗?……我们就是钢铁,我们就是熔炉……”跟着听到有木棒打在门扇上或是地板上,那乱糟糟的鞋底的响声。这一切好像有一场大事件就等待着发生,于是有一种庄严而宽宏的情绪高涨在我们的血管里。
  “走!跟着走!”大概那是领袖,他的左边的袖子上围着一圈白布,没有戴帽子,从楼梯口向上望着,我看他们快要变成播音机了:“走!跟着走!”
  而后又看到了女校长的发青的脸,她的眼和星子似的闪动在她的恐惧中。
  “你们跟着去吧!要守秩序。”她好像被鹰类捉拿到的鸡似的软弱,她是被拖在两个戴大帽子的童子军的臂膀上。
  我们四百多人在大操场上排着队的时候,那些男同学们还满院子跑着,搜索着,好像对于小偷那种形式,侮辱!侮辱!他们竞搜索到厕所。
  女校长那浑蛋,刚一脱离了童子军的臂膀,她又恢复了那假装着女皇的架子。
  “你们跟他们去,要守秩序,不能破格……不能和那些男学生们那样没有教养,那么野蛮……”而后她抬起一只袖子来:“你们知道你们是女学生吗?记得住吗?是女学生。”
  在男学生们的面前,她又说了那样的话,可是一出校门不远,连对这侮辱的愤怒都忘记了。向着喇嘛台,向着火车站。小学校,中学校,大学校,几千人的行列……那时我觉得。我是在这几千人之中,我觉得我的脚步很有力。凡是我看到的东西,已经都变成了严肃的东西,无论马路上的石子,戎是那已经落了叶子的街树。反正我是站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喊声中了。
1.第一段画线句中的“这件事情”指的是什么事情?为什么“以后见到男学生们总带着对不住或软弱的心情”?
?
2.女校长再三叮嘱学生们要“守秩序”,你认为女校长所说的“守秩序”的实质是什么?
?
3.如何理解第九段画线的“反正我是站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喊声中了”一句话的内涵??
?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意象与诗歌鉴赏
①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
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诗歌创作过程
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l心有所
感,将之寄托给一个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也使读者在阅读诗歌
时能据此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出自己的感情色彩。
②营构意象的方法大体可分为三类:赋、比、兴。
③赋,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
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比,即我们常说的比喻,通过不同的方
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
具有人或物的特征。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
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具象,然后渗透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创作中白描的使用往
往就可看作是一种兴,如减克家的诗《老马》就是典型的例子。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了
一个老马的形象,它让大车“装个够”“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在这里,老马已经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直接的起兴对象,作者借这个形象来寄托对不屈的民族个性的赞美之情。所以,兴这种创作手法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
④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样的组合方式更便于表达感情。并列式组合,
将有关的几组具象并列出来;对比式组合,即选取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物象,互为对立,互为
映;荒诞式组合就是将不合事理逻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组合,也即现实中不可能发生
的在。心理感觉中却能够实现。?
⑤意象与美育有着不解之缘,具有美的意象的诗,才能给读者以美感。能否创造出新颖
独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诗歌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我们在解读意象时,感觉到它们所代表的强烈思想感情的复杂意义,使我们从艺术的视角感悟到了这首诗独具的审美情趣,也感到诗人内在的精神与诗的意象的一致性。所以,读诗,必先读懂意象。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意象”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意象是由内在的抽象的心意与外在的具体的物象融合而成的。
B.意象常包含某种强烈思想感情及复杂意义,人们分析意象可从艺术的视角感悟到诗歌
独具的审美情趣。
C.意借助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意象的创作过程其实就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D.意象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作者见闻的基础上渗透出自己的感情色彩。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比”是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将其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
的一种手法。
B.“兴”这种创作手法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创作中自描的使用就是一种“兴”。
C.对比式意象的组合就是选取构成对立关系或映衬关系的物象,将它们进行组合,便于
更好地表情达意。
D.意象与美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歌具有美的意象,读者在阅读时才能体会出美感。
小题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赋即平时所说的直说其事,平铺直叙。尽管不加修饰,但并不意味着不含带任何感情。
B.臧克家用白描的手法借老马起兴,老马此时象征了不屈的民族个性。可见,只有象征意义的事物问才能用起兴。
C.意象的组合方式很多,但不管用哪种组合方式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感情,便于读者理解体会。
D.创造出美的意象是诗歌成功的标志之一,可见意象的营构方法和组合方式等在诗歌创作中是十分重要的。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性美”透析
李正学
在世界范围内,中性审美实践活动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服装界、演艺界的一些艺术家主导,使“中性”的概念从艺术审美迅速转入到生活完美,在服饰穿着、举止谈吐、行为方式、个性风格及人生境界等许多方面,都对当代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中性美的概念以“性”为基点,以“中”为目的。“性”的原意是性别指向和取向,延展义为存在的性质和内涵,“中”指对立的两个极端、两个部分或两个因素的中间,是一种形式与状态。因此,所谓中性美就是不以单一性存在的、具有适中品质和状态的一种美,是美的多元化、多义性的体现。
开放不羁是中性美的呈现样式。美,不必非得符合年龄、身份、性别、角色,也不讲条条框框。把女性的身体曲线遮蔽在男性谨严凝重的服饰下,并不意味着女性美的丧失,而着女装、染黄发和忸怩作态,也并不暗示着男性美的堕落。美不是外在的具象形式。罗丹说得好:“美就是性格和表现。”在个性化的时代必须突出强烈的自我色彩,而不必拘泥于形式和传统。至于阴柔或者阳刚,那是远在修改之后才需要考虑的因素。
作为一种审美元素,优雅与个人和社会的文化进步有关,时尚与个人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关。现阶段,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教育的普及推动大众文化群体形成,影响到社会审美观,就使优雅时尚不仅成为一种能够“见到的美”,而且成为一种可以触摸的“实在的美”(狄德罗语)。一方面,优雅时尚的中性之美,以其合式的动作超越了人们关于静态的“相貌的美”的认识;另一方面,中性之美以优雅时尚为风标,也淡化了抽象的“色泽的美”(培根语)的概念,遂使性别特色得以遮盖,“性征得以存立”。
中性美的本真追求是简约自然。“中性”的目的原本就是摆脱“别性”的繁文缛礼,抑或繁文缛丽,创造一个简澹洒脱、舒松流畅的自我。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简约是艺术性的第一个条件。”简约,是使“中性”成为美的因素之一,而自然是生命的本质,是青春的本色,所以“自然总是美的”(罗丹语)。在任何条件下,合乎自然的形式必然是对一切习俗规定的冲破,适合自然的内容也必然是对任情率性所做的淋漓尽致的发挥。
中性美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人的心理方面,正像瑞士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曾指出的,每个人都具有一些异性的特征。生物学意义上,男性和女性都分泌雄性和雌性的荷尔蒙;而在态势和情感心理学意义上,男女双方皆具有对方的种种特征。因此,“假如要使人格得到完美的调节,达到和谐与平衡,那就必须允许男性人格的女性一面和女性人格的男性一面在意识和行为之中显现自身。”可见,中性美不过是一个具体的人表现出了自身潜存的某些异性特征而已。
其次,是社会原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技术参与和智力支持为特征的后工业时代与E时代,女性在生活工作和身体精神上,都真正实现了与男性基于性别之上的平等。而男性则发现,两千年传统下来的优势已基本消失,迫使他们必须重新审视自我的性别存在。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育文化的发展,是中性美能够被社会容纳和接受的大前提。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新世纪以来中性美的流行,与独生子女家庭的广泛存在,以及文化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密切相关。传统结构的家庭,会很明显地教育男孩作男性、女孩作女性,而现在的单子家庭结构关系中,这一切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男孩的父母会觉得没有女孩是个遗憾,有女孩的父母会觉得没有男孩是个遗憾,反映在教养中,他们便自觉不自觉地要求男孩子女孩化一点,要求女孩子男孩化一点,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些“新新人类”的性别审美视域。现代家庭孩子少了,受教育程度因此得到很大提高,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们,是中性美忠实的支持者和实践者。而社会上认可中性行为的人,也多为受过良好教育,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
(选自《文化月刊》2009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
A.中性美是美的多元化、多义性的体现,因此,它的存在是非单一性的、具有适中的品质和状态。
B.个性化要求突出强烈的自我色彩,不再拘泥于形式和传统,开放不羁的中性美并不会造成男女性别美的丧失。
C.作为一种审美元素,中性美与个人和社会的文化进步有关,也与个人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关。
D.进入经济时代,女性在生活工作和身体精神上,实现了与男性基于性别之上的平等,而同时男性也开始主动审视自我的性别存在。
E.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家长们会有意无意地要求男孩子女孩化一点,女孩子男孩化一点。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事例不属于中性美的一项是 (3分)(  )
A.《红楼梦》写秦钟,说他“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更在宝玉之上,只是怯怯羞羞,有些女儿之态”。
B.在欧洲,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出现一种名为“法兰西畸形”的风潮,男人流行穿女装,着香粉假发、花边褶皱、耳环钻饰等,这些女人喜欢的服饰,男人都引为时髦。
C.太监是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由于“净身”的缘故,他们一般缺乏男子汉的特征,皮肤细腻,面无胡须,说话声音尖细,介乎男女之间,说话时习惯翘兰花指。
D.《木兰诗》所歌唱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英勇无比;《杨家将演义》所颂扬的杨门女将保家卫国、征战沙场、刚烈豪爽。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请简要概括“中性美”的主要审美特征。(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 “短发、酷装的李宇春红了;娘娘腔、花短裙的小沈阳火了。女星当‘爷’了;男人变‘娘’了;帅气女生、花样美男成为时下的流行了。”请联系文中作者的观点,解释这种社会现象并简单分析它的成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给诗下定义是很难的,如果一定下一个的话,就是诗是心灵的产物。诗难写就难在这儿了。为什么说诗是属于年轻人的?因为年轻人涉世未深,还保留着“赤子之心”,王国维在谈到古代诗人李煜时,特别强调这个“赤子之心”。也许,对一个诗人的基本判断就是他是否还保留着“赤子之心”。
  诗歌具有的恰恰是其它文学形式没有的。比如,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诗歌诗歌,所谓歌就是音乐。最初的诗歌是唱给人听的,所以决定了它的语言必须是简洁的,音乐性还体现在押韵上,但一篇故事怎么能一直押韵呢?随着书面阅读的发达,音乐性逐渐弱化了,诗与歌分离了。还有其它叙事艺术的出现,诗歌的叙事功能也退化了,因为叙事从来不是诗歌的长处。
  但是不管它怎么变,诗歌最古老的元素还在,诗这种分行的形式就是节奏,就是音乐和旋律,所以不能小看诗歌的分行。
  诗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弱化了叙事,也就相对和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因为它不注重描述了;诗的音乐性弱了,它的理性色彩变得浓了,变得复杂化了,之前因为有押韵等等限制,不可能写得太复杂;继而增强的是,诗歌转向了诗人内部,它更像是心灵的产物,更注重于抒情,甚至是幻觉、是梦;同时也改变了创作者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眼光。
  一个小说家看待事物、观察世界,即使没有看到世界的隐喻层面,仍然可以不失为一个好的叙事作家。但是诗人如果只看到生活的表层,而对它的隐喻层面无所察觉的话,那他就不可能写出好诗来。这也造成诗人和小说家表达上的不同。诗歌最终依赖的是语言,如果语言出了问题,一切都将无以表达。诗歌的语言很多人有误解,以为应该是华丽的、优美的,其实不是。诗歌并没有创造出自己独有的文字和语言,它和非诗语言的不同在于它的组合,所谓组合就是音韵和节奏感,这是诗歌最古老的元素,它使日常化的语言得到了提升。
  现代诗歌对中国诗歌而言指的是“五四”以后的白话诗,对西方而言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端于欧洲的诗歌流派,传统诗歌我们一般指的是古典诗词。作为体现时代精神的诗歌,它们在时间上的差距那么大,当然诗歌的精神迥然而异了。至于形式上的不同,不用我说,谁都看得到的。那是诗歌自然演变的结果,这个演变的真正导演说到底还是时间。有人爱拿古典诗词和现在的诗比较,说现代诗就是不如古典诗词好。怎么说呢?我觉得这两者很难比较,尤其孰优孰劣更不好说了。就像李白不会玩电脑,你就说李白不如现代人聪明,不是一回事嘛。内行人的做法应该是,不去做那种无益的比较,而是认真学习古典诗词的精髓,摸索到它与现代诗歌传承的路径,这才是对传统真正尊重的态度。
  我是写现代诗的,一开始就喜欢上这种形式,写了几十年,越来越体会到写好太不容易了。用什么形式写、写什么,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写作者可以没有权利、金钱?,但必须给他自由。(选自《山西日报》)
1.下列关于“诗是最先锋的也是最古老的”一句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自从产生以来,虽然它的音乐性逐渐弱化了,诗与歌也分离了,但诗歌的最古老的元素却依然还在。
B.年轻人虽然经验不足,但他们涉世未深,还保留着“赤子之心”,从这一点来说,诗是最先锋的,是属于年轻人的。
C.诗歌创造的语言富有音韵和节奏感,它使日常化的语言得到了提升,这是诗歌最古老的元素。
D.诗在它的演变过程中,不仅改变了创作者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眼光,同时它也转向了诗人内部,更像是心灵的产物。
2.下列关于诗的叙事性,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着其他叙事艺术的出现,诗歌的叙事功能也退化了,它更注重于抒情,甚至是幻觉、是梦。
B.叙事从来不是诗歌的长处,因此诗歌在其演变过程中,也就自然地和现实生活拉开了差距,最终脱离了现实生活。
C.诗歌在其产生初期注重描述,是有叙事功能的,但因为诗歌有押韵等等限制,又不可能写得太复杂。
D.诗人和小说家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诗人如果只看到生活的表层而不察觉隐喻层面的话,那他就写不出好诗来。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对现代诗情有独钟,写了几十年,已有自己独到的体会,认为写现代诗比写传统诗要容易一些。
B.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是诗歌的一大特征,而这一特征是其他文学形式所没有的。
C.传统诗歌我们一般指的是古典诗词,这种诗歌与现代诗歌相比,孰优孰劣是无法比较的。
D.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形式上的不同,是诗歌自然演变的结果,这个演变的导演是时间。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