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八)
A.第一段首先指出儒学内在的两个层面,并对这两个层面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阐释,进而简单地论述了“仁”与“礼”冲突的原因与发展。 B.第二段紧承第一段,由内而外着重论述了自晚清以来儒学作为典范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现代公民伦理价值相互冲突的原因及表现。 C.第三段先指出儒学文化仁礼合一的价值结构自身的缺陷,继而侧重阐释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维新代表人物的儒学改革主张的不同点。 D.文章紧扣儒学体系中的“仁”与“礼”的特点及其内在的冲突,按时代进程,分别介绍儒学具有的这种内在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对应的原文“儒家仁学之人文性的君子理想和礼教之封建性的臣民伦理的紧张亦更趋深化”,选项把“紧张”变为“屈从”。偷换概念。
小题2:选项B应是“以儒学为典范的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深陷危机”的原因和表现,原因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现代公民伦理价值相互冲突”;从“综而言之,维新时代思想家虽已向礼教纲伦提出正面挑战,但其仍维护孔子的精神权威和儒家仁学的德性价值”可以看出选项C的侧重点在于阐释三者的共同点;选项D是概括语段的主旨的,主旨是“中国进入思想文化转型的时代”,原因是“仁”“礼”的冲突。
小题3:选项B是儒学危机的原因,不是表现,选项因果倒置。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白嘉轩太喜欢这两个儿子了。他往往在孩子不留意的时候专注地瞅着那器官鼓出的脸,却说不出亲热的话也做不出疼爱亲昵的表示。孩子和奶奶形影不离,日夜厮守,他几乎没有背过抱过他们,更不会像一般庄稼汉把儿子架在脖子上逛会看戏了。现在,看看儿子已经该当读书了,他就不能再撒手由奶奶给他们讲猫儿狗儿了。白嘉轩正在谋划确定给白鹿村创办一座学堂。白鹿村百余户人家,历来都是送孩子到七八里地的神禾村去念书,白嘉轩就是在那里早出晚归读了五年书。他想创办学堂不全是为了两个儿子就读方便,只是觉得现在应该由他来促成此举。学堂就设在祠堂里。那座祠堂年久失修,虽是祭祀祖宗的神圣的地方,却毕竟又是公众的官物没有谁操心,五间大厅和六间厦屋的瓦沟里落叶积垢,绿苔绣织,瓦松草长得足有二尺高;椽眼里成为麻雀产卵孵雏的理想窝巢;墙壁的泥皮剥落掉渣儿;铺地的方砖底下被老鼠掏空,砖块下陷。白嘉轩想出面把苍老的祠堂彻底翻修一新,然后在这里创办起本村的学堂来。他的名字将与祠堂和学堂一样不朽。
……
白嘉轩提出的一个大胆的方案得到了鹿子霖爽快的响应:凡是在祠堂里敬香火的白姓或鹿姓的人家,凭自己的家当随意捐赠,一升不少,一石不拒,实在拿不出一升一文的人家也不责怪。修复祠堂的宗旨要充分体现县令亲置在院里石碑上的“仁义白鹿村”的精神。不管捐赠多少,修复祠堂所需的粮款的不足部分,全由他和鹿子霖包下。白嘉轩把每家每户捐赠的粮食记了账,用红纸抄写出花名单公布于祠堂外的围墙上,每天记下花销的粮食和钱款的数字,心里总亮着一条戒尺:不能给祖宗弄下一摊糊涂账。整个预算下来,全体村民踊跃捐赠的粮食只抵全部所需的三分之二,白嘉轩和鹿子霖两家合包了三分之一。
1.“现在,看看儿子已经该当读书了”“他的名字将与祠堂和学堂一样不朽”,这些是否表现出白嘉轩的私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将白嘉轩刻画得如此光彩照人,依然是“高、大、全”完美意识在作家潜意识中起作用,塑造的依然是神格化的形象,性格是笼统的、表象的、平面的、单一的,缺乏立体感。请结合上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节的中心是写祠堂,前面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白家对两个孩子无限的爱,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白嘉轩作为传统文化的自觉维护者,他更多地表现出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但他确实有很强的私心,智夺白鹿地、办学堂留名等。
2.白嘉轩是个较完美的地主形象,但小说也刻画了他的自私、耍小手段的一面,有一定的立体感。(言之有理即可)
3.为写祠堂作铺垫。办学堂既是为自己的孩子,也是方便别人的孩子,又能邀得好名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面的题。
直到今天,很多文学史论著作还喜欢把屈原说成是“爱国诗人”。这也就是把一个政治概念放到了文学定位前面。“爱国”?屈原站在当时楚国酌立场上反对秦国,是为了捍卫滋生自己生命的土地、文化和政权形式,当然合情合理,但是这里所谓的“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我们不应该混淆概念。在后世看来,当时真正与“国家”贴得比较近的,反倒是泰国,因为正是它将统一中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形成梁启超所说的“中国之中国”。我们怎么可以把中国在统一过程中遇到的对峙性诉求,反而说成是“爱国”呢?
有人也许会辩解,这只是反映了楚国当时当地的观念。但是,把屈原说成是“爱国”的是现代人。现代人怎么可以不知道,作为诗人的屈原早已不是当时当地的了。
寻常老百姓比他们好得多,每年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包粽子、划龙舟的时候,完全不分地域。不管是当时被楚国侵略过的地方,还是把楚国灭亡的地方,都在纪念。当年的“国界”,早就被诗句打通,根本不存在政治爱恨了。老百姓比文化人更懂得:文化无界,文化无价。
在诸多同类著作中,我独独推崇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那一部《中国文学史》对屈原的分析。正是政治上的障碍,指引了文学的通道。落脚点应该是文学。
我的说法可能会更彻底一点:那些日子,中国终于走到了应该有个性文学的高点上了,因此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派出一个叫屈原的人去领受各种心理蘑炼。让他切身体验一系列矛盾和分裂,然后再以自己的生命把这些悖论冶炼为美,向世间呈示出一个最高坐标:什么是第一等级的诗,什么是第一等级的诗人。
简单说来,这是一种通向辉煌的必要程序。
抽去任何一级台阶,就无法抵达目标,不管那些台阶对攀援者造成了多大的劳累和痛苦。即便是小人诽谤、同僚侧目、世人疑惑,也不可缺少。
甚至,对他自沉汨罗江,也不必投以过多的政治化理解和市井式悲哀。郭沫若认为,屈原是看到秦国军队攻破楚国首都郢,才悲愤自杀的,是“殉国难”。我觉得这恐怕与实际情况有一点出入。屈原自沉是在郢都被攻破之前好几年,时间不太对。还有一些人认为是楚国朝廷中那些奸臣贼子不想让屈原活着,把他逼死的。在宽泛的意义上这样说说也未尝不可,但一定要编织出一个谋杀故事,却没有具体证据。
我认为,他作出自沉的选择有更深刻的因素。当然有对现实的悲愤,但也有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皈依。在弥漫着巫风神话传统的山水间,投江是一种凄美的祭祀仪式。他投江后,民众把原来祭祀东君的日子转移到他的名下,前面说过的包粽子、划龙舟这样的活动,正是祭祀仪式的一部分。(节选自余秋雨《寻觅中华》,有改动)
1.下列关于屈原“爱国诗人”身份界定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把屈原称为“爱国诗人”,这是把政治概念放到了文学定位前面,是以政治来框范文化,让文化成为政治的衍生的错误做法。
B.虽然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但这里所谓的“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既然,此“国”非“爱国”之“国”,“爱国诗人”一说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
C.现代人把屈原称为“爱国诗人”,却忽略了“作为诗人的屈原早已不是当时当地的了”这一事实,走人了文化研究的误区。
D.端午节老百姓对屈原朐纪念,不以楚国为界,正是屈原超越国界的明证。屈原的确是一个爱国者,但屈原作为一个诗人的意义却超越了一个普通的爱国者。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由于对屈原的分析与作者所持观点一致,所以在众多文学史中独独受到了作者的推崇。
B.屈原人生中所经历的任何磨炼,对于他成为第一个站在个性文学的高点上的诗人,都是必不可少的。
C.屈原自沉泪罗江,原因众说纷纭,但无论是“殉难说”还是“逼死说”都缺乏足够有力的史实支撑,因此,对于屈原自沉泪罗江,大可不必投以过多的政治化理解和市井式悲哀。
D.老百姓在端午节以包粽子、划龙舟这些方式来表示对屈原的纪念,正和屈原以投江这样的祭祀仪式来结束自己生命的最后选择达成了一致。
3.你如何理解文章第四段中的“彻底”二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海德格尔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生命的形成、处境、病衰都是无法控制的,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如何结束生命。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屈原自沉行为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章墙恒、骆玉明对屈原的分析认为,是“政治上的障碍,指引了文事的通道”。也就是说,屈原有美好的政治主张,但参加政治活动爵表现过于理想化、情感化和自信,缺少周旋能力,难于与环境协调:这一切,在造成他人生悲剧的同时也造就了优秀文学。而作者认为,屈原所承受的各种磨炼,是“一种通向辉煌的必要程序”二抽去任何一级台阶,就无法抵达目标”。在作者看来,屈原之所以成为了一个第一等的诗人,正是因为他经历了诸多磨难。
4.政治失意,造成了屈原的人生悲剧,却也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对所处的环境与个体的政治命运无能为力,但他选择了投江这样一种祭祀仪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自觉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皈依。在这个意义上,自沉泪罗江是屈原作为生命句号的最好的方式。而这一方式的选择,更成就了诗人的伟大。(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简述题:(任选一题, 100字左右)(5分)
①《红楼梦》中贾宝玉一直念念不忘“木石前盟”,请简述什么是“木石前盟”。
②请简述宝玉挨打始末。
参考答案:①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得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并受天地灵气幻化成人形。神瑛侍者欲下凡造历幻缘之时,绛珠为报灌溉之恩,欲下世为人,以一生的眼泪偿还。顽石则被神仙幻化随神瑛侍者一同投胎。林是“木”,宝玉为“石”,此为“木石前盟”。
②先是忠顺王府打发人来向贾家索要戏子,接着又有贾环将金钏之死诬陷在宝玉身上,最终导致贾政惊气交加而欲将宝玉“立刻打死”,且不满小厮的力度而亲自操板,众门客无法劝阻,王夫人的哭阻也无法让其回心转意,直到贾母前来,以言语相激,贾政罢手,被打得气息奄奄的宝玉被抬回房。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