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五)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⑥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
2、填空题 阅读例题中的选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春申君大说之_____________
(2)不审君之圣,孰与尧也_____________
(3)先生过矣,臣何足以当尧_____________
(4)夫以贤舜事圣尧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古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共12分,选择题每题2分)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 《指南录后序》)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五人墓碑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不在使者之目 目:眼目
B.穷饿无聊无聊:没有依靠
C.草行露宿草:在荒草间
D.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用匣子装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以至于永嘉
B.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素不闻诗书之训
C.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然而隐忍以行
D.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天祥本想一死了之,但是认为还没有到了绝望的地步,局面还有可能扭转,所以“隐忍以行”。
B.文天祥刚到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表现了立志复兴国家的急切心情。
C.张溥记述了五人牺牲时的情况,表现了他们慷慨就刑,铮铮之骨。选段在表达方式上叙后发议。
D.《五人墓碑记》并不孤立地歌颂五人,作者将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奋斗精神与在阉党横行时变节易志的缙绅作类比,突出了五人的高洁的志操。类比加强了歌颂五人的艺术力量。
小题4:翻译划线句子(6分)
(1)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3分)
(2)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3分)
4、阅读题 阅读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洛阳所谓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者,皆彼土之尤杰者,然来洛阳,才得备众花之一种,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独立与洛花敌。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以与洛阳争高下。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洛阳亦有黄芍药、绯桃、瑞莲、千叶李、红郁李之类,皆不减它出者,而洛阳人不甚惜,谓之果子花,日某花某花;至牡丹则不名,直日花。其恋谓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日牡丹而可知也。其爱重之如此。
说者多言洛阳于三河间,古善地,昔周公以尺寸考日出没,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于此;此盖天地之中,草木之华得中气之和者多,故独与它方异。予甚以为不然。夫洛阳于周所有之土,四方入贡道里均,乃九州之中,在天地昆仑磅礴之间,未必中也;又况天地之和气,宜遍被四方上下,不宜限其中以自私。
夫中与和者,有常之气。其推于物也,亦宜为有常之形。物之常者,不甚美亦不甚恶。及元气之病也,美恶隔并而不相和入,故物有极美与极恶者,皆得于气之偏也。花之钟其美,与夫瘿木拥肿之钟其恶,丑好虽异,而得分气之偏病则均。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才得备众花之一种 ?备:充当。 ?
B.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 ?齿:提及、重视。 ?
C.在天地昆仑磅礴之间 ?昆仑磅礴:指山势挺拔。 ?
D.人家治地为畦塍种之 ?畦:田园中用土埂分成的小块。
2.对下列各句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皆彼土之尤杰者/千叶李、红郁李之类
②其推于物也/说者多言洛阳于三河间 ?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 ?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于”字不相同 ?
C.两个“之”字不相同,两个“于”字相同 ?
D.两个“之”字不相同,两个“于”字也木相同
5、单选题 【察】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动词,详审、细究。)
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动词,察举,考察后予以推荐。)
C.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动词,观察,仔细看。)
D.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名句)(清楚、明晰)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