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柏林墙的碎片注
刘小枫
①柏林墙上曾有过一种文化,如今这种文化变成了碎片。
②自从民主德国的一些公民在柏林墙东侧掘开了几个大口,让东西柏林人自由往来,柏林墙开始变成历史的废墟。柏林人纷纷涌到柏林墙,用铁锤和铁砧在墙上敲下几块碎片,作为历史遗物的纪念品珍藏起来。
③在柏林墙的西侧,存在着一种文化。上面有用油料涂满的图画和语言,一些地方甚至层层重叠,不断更新创作。但在柏林墙的东侧,却只有空白。
④如今,柏林墙西侧的图画和语言被人们用铁锤敲成碎片。谁知道这些带有各色油料的碎片在几十年或几百年以后会值多少钱呢?如今,巴掌大的一块碎片售价已高达十个西德马克,谁知道以后会升值多少?除此而外,用小小的碎片做成的精致耳环和胸针,已在柏林墙前出售。不难想见,以柏林墙的碎片做成的艺术品种类会日益繁多。
⑤人们带着欢庆的心情涌到柏林墙,在这里漫步或敲击碎片。对柏林人来说,这似乎是今年最佳的圣诞礼品。然而,我在著名的布兰登堡门的柏林墙西侧,见到一篇写在大木板上的优美散文。上面的文字告诫人们:“柏林墙被掘开了,但是,这并没有伴随着胜利的凯歌,只有沉重的记忆带来的苦涩思索。”难道人们一定要用种种政治意识把人类敲击成碎片?难道只是在政治领域才会有一座座柏林墙?难道这个世界上筑起的高墙要永远存在下去?
⑥令人深思的是,把人在地理上、生理上、心理上隔绝开的柏林墙,是由主张整个人类拥有解放和幸福的政治理想筑起来的。这一现象决不仅只具有讽刺的意味。值得庆幸的是,如今神话在其帷幕之内已变成了碎片,这些碎片不知与多少活生生的人的肉体和精神碎片掺合在一起。柏林墙文化是人类之耻辱的符号,柏林墙的碎片亦是人类之耻辱的记忆符号。作为一种艺术品,柏林墙的碎片是非常独特的,它意指的或蕴藏着的决不是人类的欢悦,而是人类永远洗刷不净的污秽和永远消退不了的悲哀。
⑦柏林墙决不是一种仅在德国出现的现象,它不过是在世界之中处处存在着的各种隔绝人身、诋毁人身的有形和无形的墙的凝聚。柏林墙是用钢筋和水泥铸成的,这意味着现代技术可以构筑隔绝人身、诋毁人身的墙的原材料。墙在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柏林墙作为一个普通的象征决不仅只具有政治意味。
⑧唯一能穿透那隔绝、诋毁人身的墙的,是爱。然而,令人悲哀的是,如今爱本身也成了碎片,甚至也经常成为一种墙。人的爱不是神的爱。一旦人的爱与那自我牺牲的上帝之爱相分离,就必然变成碎片。这难道不是我们的现实?
⑨我也来到柏林墙前,用铁锤敲下了几块碎片,把它们收藏起来。对我来说,我收藏的不仅是柏林墙本身,更是这个世界本身,这个时代本身,以至我自己。不管是这个世界还是我自己,都是碎片——涂有各色油料的碎片。当我敲下几块碎片收藏起来时,我觉得是收藏了我自己。(选自《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注:1949年,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美苏两极格局形成。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各自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首都柏林也同样分裂为东、西两部分。随着“冷战”的加剧,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沿西柏林四周筑起了一条长近一百七十公里,由水泥墙、铁丝网和瞭望塔组成的封锁线,用以阻止居民外流和西方势力的渗透。这条封锁线被称为“柏林墙”,它成为德国分裂的标志。
1.柏林人纷纷敲下柏林墙的碎片是因为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2.第5段最后的画线句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今神话在其帷幕之内已变成了碎片”,这里的“神话”指什么?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8段最后反问:“这难道不是我们的现实?”他所说的“现实”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全文看,柏林墙有哪些文化含义?请概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作为历史遗物,具有纪念和珍藏价值?②具有经济价值
2.①运用反问和排比,把对柏林墙的思考,进而对各种隔绝人们身心的高墙的质疑表达得更加鲜明,有感染力,引发读者的深思与回味。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由散文中的告诫语引出对“政治意识的墙”“其他领域的墙”“如何消除种种高墙”等问题的思考,并以这三个问题总领下文。
3.以人们在地理上、生理上、心理上的隔绝为代价来实现整个人类的解放和幸福的所谓“政治理想”。
4.人类的狭隘、自私的爱,造成了相互之间的隔阂。
5.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标志;是人类之耻辱的记忆符号;它意指的或蕴藏着的是人类永远洗刷不净的污秽和永远消退不了的悲哀;它是在世界之中处处存在着的各种隔绝人身、诋毁人身的有形和无形的凝聚。(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8分)
我对黑暗的柔情?迟子建
①我回到故乡时,已是晚秋的时令了。农人们在田地里起着土豆和白菜,采山的人还想在山林中做最后的淘金,他们身披落叶,寻觅着毛茸茸的蘑菇。小城的集市上,卖棉鞋棉帽的人多了起来,大兴安岭的冬天就要来了。
②窗外的河坝下,草已枯了。夏季时繁星一般闪烁在河畔草滩上的野花,一朵都寻不见了。母亲侍弄的花圃,昨天还花团锦簇的,一夜的霜冻,就让它们腰肢摧折,花容失色。
③大自然的花季过去了,而居室的花季还在。母亲摆在我书房南窗前的几盆花,有模有样地开着。蜜蜂在户外没有可采的花蜜了,当我开窗通风的时候,它们就飞进屋子,寻寻觅觅的。不知它们青睐的是金黄的秋菊,还是水红的灯笼花?
④那天下午,我关窗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只金色的蜜蜂,它蜷缩在窗棂下,好像采蜜采累了,正在甜睡。我想都没想,捉起它,欲把它放生。然而就在我扬起胳膊的那个瞬间,我左手的拇指忽然针刺般地剧痛,我意识到蜜蜂蜇了我了。
⑤蜜蜂走了,它留在我拇指上的,是一根蜂针。蜂针很细,附着白色的絮状物,我把它拔了出来。我小的时候,不止一次被蜜蜂蜇过,记得有一次在北极村,我撞上马蜂窝,倾巢而出的马蜂蜇得我面部红肿,疼得我在炕上直打滚。
⑥别看这只蜜蜂了无生气的样子,它的能量实在是大。我的拇指顷刻间肿胀起来,而且疼痛难忍。我懊恼极了,蜜蜂一定以为我要置它于死地,才使出它的撒手锏。而蜇过了人的蜜蜂,会气绝身亡,即使我把它放到窗外,它也不会再飞翔。我和它,两败俱伤。
⑦我以为疼痛会像闪电一样消逝的,然而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到了晚饭的时候,我的拇指仍然锥心刺骨地疼。天刚黑,我便钻进被窝,想着进入梦乡了,就会忘记疼痛。然而辗转着熬到深夜,疼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像涨潮的海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我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打开灯,察看伤处。我想蜜蜂留在我手指上的蜂针,一定毒素甚剧,而我拔蜂针时,大约拔得不彻底,于是拿出一根缝衣服的针,划了根火柴,简单地给它消了消毒,将针刺向痛处,企图挑出可能残存着的蜂针。针进到肉里去了,可是血却出不来,好像那块肉成了死肉,让我骇然。想到冷水可止痛,我便用冷水冲拇指。这招儿倒是灵验,痛感减轻了不少,十几分钟后,我回到了床上。然而才躺下,刚刚缓解的疼痛又傲慢地抬头了,没办法,我只得起来。病急乱投医,一会儿抹风油精,一会儿抹牙膏,百般折腾,疼痛却仍如高山的雪莲一样,凛冽地开放。我泄气了,关上灯,拉开窗帘,求助于天。
⑧已经是子夜时分了,如果天气好,我可以望见窗外的月亮,星星,可以看见山的剪影。然而那天阴天,窗外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人的心真是奇怪,越是看不见什么,却越是想看。我将脸贴在玻璃窗上,瞪大眼睛,然而黑夜就是黑夜,它毫不含糊地将白日我所见的景致都抹杀掉了。我盼望着山下会突然闪现出打鱼人的渔火,或是堤坝上有汽车驶过,那样,就会有光明划破这黑暗。然而没有,我的眼前仍然是沉沉的无边的暗夜。
⑨我已经很久没有体味这样的黑暗了。都市的夜晚,由于灯火作祟,已没有黑暗可言了;而在故乡,我能伫立在夜晚的窗前,也完全是因为月色的诱惑。有谁会欣赏黑暗呢?然而这个伤痛的夜晚,面对着这处子般鲜润的黑暗,我竟有了一种特别的感动,身上渐渐泛起暖意,有如在冰天雪地中看到了一团火。如今能看到真正的黑暗的地方,又有几处呢?黑暗在这个不眠的世界上,被人为的光明撕裂得丢了魂魄。其实黑暗是洁净的,那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繁华,亵渎了圣洁的黑暗。上帝给了我们黑暗,不就是送给了我们梦想的温床吗?如果我们放弃梦想,不断地制造糜烂的光明来驱赶黑暗,纵情声色,那么我们面对的,很可能就是单色调的世界了。
⑩我感激这只勇敢的蜜蜂,它用一场壮烈的牺牲,唤起了我的疼痛感,唤起了我对黑暗从未有过的柔情。
⑾只有这干干净净的黑暗,才会迎来清清爽爽的黎明啊。(选自《散文海外版》2008年第2期)
小题1:文章开头为何要从故乡的秋景写起?(4分)
小题2:文章中间④―⑦节花了不少笔墨描写被蜜蜂蜇了的情节,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这样写有哪些作用?(5分)
小题3:作者自己被蜜蜂蜇后非但不记恨,反而对蜜蜂产生感激之情,这是为什么?(4分)
小题4:一般来说,黑暗是人们贬斥的对象,而作者却会对黑暗产生柔情,这是为什么?你是否认为作者故意标新立异,有意颠覆人们对黑暗的看法?并阐明理由。(5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写故乡的秋景,意在交代大自然的花季已经过去,而居室的花季还在,(1分)为蜜蜂飞入书房埋下伏笔(1分);然后引起下文,(1分)引出了蜜蜂蜇“我”的情节(1分)。
小题1: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手法。(2分)写“我”被蜜蜂蜇的情节,突出了蜜蜂虽小,蜇人能量却大(1分)。蜇后“我”疼痛难忍,彻夜难眠,百般折腾后,疼痛仍未消除(2分)。
小题1:作者被蜜蜂蜇后,开始是因疼痛而懊恼,最后却对蜜蜂产生了感激之情。这是因为①蜜蜂蜇过人自己也就会死,作者认为蜜蜂是勇敢的,这是壮烈的牺牲;②正是由于自己被蜜蜂蜇了,才唤起了疼痛感;③也正是有了疼痛,才让自己关注起黑暗,对黑暗产生了柔情。
小题1:第一问:因为①作者感觉到黑暗有着处子般的鲜润,为之感动,泛起暖意;②作者认为黑暗是洁净的,是干干净净的,而人为文明则亵渎了黑暗的圣洁;③正是由于有了黑暗,才能使我们拥有梦想。如果没有梦想,我们面对的可能是单色调的世界。
第二问:不是标新立异。因为作者以独特的眼光来看待黑暗。作者眼中黑暗是干净的,圣洁的,黑暗是产生梦想的温床。这是相对于那种人为制造的喧嚣,制造糜烂的光明而言。这样看来,作者对黑暗的柔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4节用了第二人称,而第7节用了第三人称,诗人为什么要变换叙述角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在诗歌中说大堰河有“紫色的灵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多处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运用第三人称便于作者宏观地表现大堰河的品格和对她的同情;用第二人称是作者表达感情的需要,便于作者直抒对大堰河的深情。
2.勤劳: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善良: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活,质朴乐观。慈爱: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博大:她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她梦想能“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悲苦:贫苦、劳累的生活过早地夺取了她的生命,40多岁就“含泪的去了”!
3.大堰河身份虽然卑贱,但她慈祥、善良、勤劳,集中了为人之母的美德,因而她的灵魂是高贵的,伟大的。而紫色象征了高贵。另外,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凝血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苦难一生,结局悲惨,因而说她有“紫色的灵魂”。
4.本诗运用了对比写法突出主题。为了表现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本诗多处采用对比的写法。如第4、6节的对比。这两节,把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描写,在第6节中先后以“红漆雕花的家具”“睡床上金色的花纹”“檐头的……‘天伦叙乐’的匾”“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和“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等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着力渲染了地主生活的奢华,与第4节贫苦农民生活之穷困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如第8、9、10节中把美丽的梦境和凄惨的死亡对比,第4、9、10节中,把大堰河生前的辛勤操劳和死后的凄苦悲凉对比,这些都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以及对主题的表达效果。(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巴尔扎克
茨威格
一七九九年,巴尔扎克出生于法国富饶的图尔省。一七九九年这个年份是值得反复提到的。在这一年里,拿破仑从埃及回到了法国,一举夺取了法兰西的统治大权。巴尔扎克出生的这个一七九九年便是拿破仑帝国开始的年份。在巴尔扎克童年时代的那十年十五年里,拿破仑贪婪权力的双手已经合抱住了半个欧洲。那时他野心勃勃的梦想已经插上鹰的翅膀飞翔在从近东到西欧的整个世界上空了。那个时代对于惊心动魄地经历过种种重大事件的巴尔扎克本人来说,不可能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早年的经历和命运实际上不就是同一件事物的内部和外表吗?
巴尔扎克青年时代的一切追求必定都化成了一个鼓舞人的名字,化成了一个概念,化成了一个想象:拿破仑。这个人物形象比历史上任何典范人物都更加伟大。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看到了世界的征服者不是就等于自己有了要成为世界征服者的愿望吗?拿破仑的范例在巴尔扎克身上形成了一种永远想要整体而决不要零碎的欲望,贪婪地追求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欲望,这是一种急切而狂热的抱负。
然而这样的凌云壮志还无法立即实现。现在的世界再不必用军队征服了。但是艺术依然如故。现在巴尔扎克开始写作了。不过与别人不同,他写作不是为了聚敛钱财、消遣等。他在文学中所渴求的不是元帅的权杖,而是皇帝的皇冠。他最早写的长篇小说都是用的笔名,好像是为了检验一下自己的实力。这还不是实战,而只不过是地图上的军事演习。此后他对自己的成就不满意了,于是他丢开这手艺,去干了三四年别的职业。他用自己的眼力对人世间的生活进行观察、领会和享受。他要把整个世界装进他的曲颈甑里,把世界简明扼要地再进行一次创造。这就是他现在的意图。他不让丰富多彩的生活有丝毫的遗漏,而为了把人世间生活的无限压缩成有限,把无法实现的压缩成人力所及的,这只有一个过程,就是简明化。巴尔扎克把全部精力都用于去精简可感知的现象。他筛掉一切非本质的东西.只选取纯洁而珍贵的表现形态。然后他把这些表现形态、这些分散的个别现象放到他的手炉中进行锻造,使这些纷繁复杂的表现形态变为生动、直观而且一目了然的体系。他把世界简单化,为的是去统治它。他把所制服的世界都塞进了《人间喜剧》这么一个宏伟壮丽的监狱里。经过这样的蒸馏过程以后,他的人物始终都是典型,都是对大多数人性格的概括。他那前所未有的艺术意志把一切多余的东西,把一切非本质的东西,都从这些人物身上清除掉了。他把行政管理的中央集权体系引进到了文学中来,进行集中化。他像拿破仑一样把法国作为世界的圆周,把巴黎作为圆心。他把各色各样的集团帮派、贵族、教士、工人、诗人、艺术家、学者都拉进了这个圆圈里,甚至都拉进了巴黎。他根据五十家贵族的沙龙才写出一个德·纽沁根男爵。他还根据所有的放高利贷者写出一个高布塞克。
像拿破仑一样,也是以征服巴黎作开端的,然后他又一个接一个地征服了各省。几乎每个县都往巴尔扎克的议会里派驻了自己的发言人。然后巴尔扎克也像战绩辉煌的执政官波拿马一样,把自己的部队投放到了各个国家。他铺展的面很大。在重大事件背后所展现的地区是惊人广大的。《人间喜剧》对世界的征服,那种用两只手集中起来的全部生活,在近代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也正如在近代史中拿破仑是独一无二的一样。征服世界原本是巴尔扎克少年时代的梦想,如今没有什么比这个正在变成现实的早年决心更强大有力了。巴尔扎克不无道理地在一张拿破仑的肖像的下边这样写道:“我将用笔实现他用剑未能完成的事业。”(节选自茨威格《三大师》,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说“一七九九年这个年份是值得反复提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他在文学中所渴求的不是元帅的权杖,而是皇帝的皇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几乎每个县都往巴尔扎克的议会里派驻了自己的发言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人间喜剧》对世界的征服,是独一无二的?请简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谈谈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创作对文学创作有哪些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因为一七九九年是拿破仑帝国开始的年份,拿破仑对巴尔扎克的人生经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巴尔扎克形成老师征服世界的欲望;
(2)巴尔扎克可以和拿破仑相捉并论,以拿破仑在政治军事上的巨大成就烘托巴尔扎克获得的巨大的文学成就。(意对即可)
2.(1)巴尔扎克不满足一般意义上的成就,追求的是文学的最高成就——用笔征服整个世界。
(2)巴尔扎克所创造的文学形象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意对即可)
3.答案因为其作品的内容有广度,囊括了法国从巴黎到外省的惊人广大的生活空间,创造了包括各色各样的人在内的人物群像;同时,摈弃了生活的表象,抓住了生活的本质,体现了无比的深度,以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超越了别人,征服了世界。(意对即可)
4.(1)学会观察、领会和享受生活;
(2)学会对生活进行筛选和概括,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3)学会集中,对分散的个别的纷繁复杂的现象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揭示生活的普遍性意义,体现生活的本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2013·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