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陆地上的船长
谢志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
爹叹了一口气说,疯子的船又出海了。
我好奇地望着他。我没见过海,没见过航船。他迎着照进山坳里的阳光,穿着整齐的制服,很威武,很气派。阳光勾勒出他的剪影。
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接着,他开始踱步。我观察了好些天,他从晒谷场的东头慢慢地走向西头,沉思的样子。
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黝黑,不是山民那种黑。是海风吹出的黑,父亲告诉我。我想象大海无遮无拦的阳光。
他走得那么准确。爹说他那条船跟晒谷场差不多大。那么大一条船,我想,一个移动的晒谷场,周围的绿田不是像平静的海水吗?
爹说,别去打扰他,可怜的船长。一个失去了船的船长。我对他生出敬意,他的身材魁伟,把那一身制服撑得板板直直,好像挂在衣架上边那样。
太阳在不知不觉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仍重复着踱步——那是他在甲板上散步。我希望他脚下的晒谷场能够航行。他踱步的时候,晒谷场仿佛在飘移。他的制服衣襟在山风里猎猎抖动。
可是,天阴下来了,不知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发酵似地膨胀,遮住了太阳。他停下脚步,四处张望,甚至,双手圈成两个圆,罩在眼眉前。父亲说那是他的望远镜。
村里的几个小伙伴都来了,他们想嚷嚷——
爹示意我们——不要出声,其实,我真想赶过去,登上他的船。
他举起双臂,说,全体注意,风暴来啦,各就各位,保持航速!
我们乐了。他焦虑不安地跑起来,跑到船头——晒谷场的东首,他用脚踢踢摊在地上的稻谷,说,赶快采取措施,海水漫进舱里了。
他开始寻找什么,大概是桶之类的东西,舀海水。他忙乎着踢稻谷,金色的稻谷飞起,我娘撩起围裙揉在手里,对我爹说,你去劝劝他,这样糟蹋粮食。
他喊:快,水泵,都躲起来干嘛!他四顾着,像是寻找想象中的船员。我们沉不住气了,真想赶过去帮他一把。
他冲着我们喊:胆小鬼,你们丢下船逃走呀!你们过来!我命令你们过来。大海可饶不了你们!
我瞧了一眼爹。爹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发过一阵就会好转呢。
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手。我见他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在晒谷场上疯狂地奔跑,我真不忍他那么孤独,可能我们过去,能够安慰他——他是我们家族中惟一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了,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可是,他回来的时候,人家指着脑袋说他受了刺激。
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沉了,沉了,我们的航船,沉了,你们都逃吧,鲨鱼不会放过你们。
据爹说,他那条船,在一场海上风暴里航行了一天一夜,最后,接近了一个无名小岛,触了礁。
太阳钻出乌云。他的声音低下来,说,沉了,沉了。似乎在念咒语。我看着环绕着小山村的山岭,好似晒谷场在下沉、下沉。
他走出晒谷场,朝我们走来——登上小岛。他的神色又恢复了正常,像经历了一场海上风暴,现在,他的表情呆滞、淡漠。他根本没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径直地走进他的屋子。
我们踏上了他的航船——晒谷场,整平了踢乱的稻谷。我学着他的样子,在场上走,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还是我出生以来看惯了的小山村——晒谷场,可是,刚才(每天他都要演绎一场出航的仪式,只是今天意外,出现了阴天)那场“沉船”的风暴就发生在这儿。大海无情,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的标题耐人寻味,“陆地上的船”既指晒谷场,也指疯子船长意识中指挥过的船,同时这个标题又充满悬念,有吸引读者的作用。
B.“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是通过“我”的发现来表现疯子船长的执着并预示着疯子船长即将发病。
C.起先“我”并不十分了解二叔这个疯子船长,爹在“我”与疯子船长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是“我”了解疯子船长这一人物的关键。
D.“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周围的绿田”“像平静的海水”,这些环境描写,有展现美丽的山村田园风光的作用。
E.这篇小说不仅以它所叙述的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人,而且以它所描述的因一次海上风暴遭受沉船打击致疯的船长的疯癫表现发人深思。
2.小说的主人公疯子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我”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应该从悲剧的意义上去认识,有人认为应该从“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上去认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18分)
想北平
老舍
(1)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2)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3)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4)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5)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6)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7)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8)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小题1:(1)第(2)段中,作者说“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中“这个”指代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
(2)第(2)自然段中,作者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答)(2分)
小题2:分析第(4)段中“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一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小题3:作者写北平,文中为什么写到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等城市?(5分)
小题4: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这样写好在哪里?(5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
第二次冒险
退休教授安德鲁是个言语不多的人,然而谈及他1944年春的遭遇,就会激动地滔滔不绝,我们也会听的入迷。
那是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盟军向德军控制的法国诺曼底地区空投了伞兵,安德鲁就是其中之一。不幸,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
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差不多天亮了,那些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找不到,也见不到自己的伙伴。
他懂得,必须马上找地方隐蔽起来。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个小小的、红色屋顶的人家住宅。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总得碰碰运气。他朝那住宅奔去,一边温习着出发前刚学的几句法语。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妇女——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眼光善良而镇定——开了门。她的丈夫和三个幼小的孩子坐在饭桌旁边,惊慌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 的说着就把美国兵推进壁炉边的一个大碗橱里。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冲锋队员闯了进来。他们已经看到这个伞兵的降落。这是附近惟一的房子。他们搜查也很彻底,转眼这间就把这个伞兵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无须履行手续,德国人依照惯例,把女主人的丈夫当场枪毙。女主人和孩子放声大哭起来。如何处置俘虏安德鲁,德国兵却有一场争议。由于谁也说服不了谁,只是暂时把他推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了。
棚屋后面,有一个小小的窗口,越过田野就是树林。安德鲁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他刚跑进要树林,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嚷声。他们有条不紊地搜索着。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
题。
但伞兵没有失望。他一回头又跑进田野,穿过院子。院子里躺着那个被害者的尸体。这个美国兵再次敲响了他们家的门。
女主人很快地走出来。她脸色苍白,泪流满面,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刚才的到来,使她失去了丈夫,孩子们失去了父亲。
“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当然,快!”她毫不迟疑地把他关回壁炉
的碗橱里。
德国冲锋队员再也没有到这户农家搜查。
小题1:“言语不多”的安德鲁为什么讲到那回遭遇就“滔滔不绝”?文中对法国夫妇的简短的语言描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2:“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逃
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安德鲁千钧一发从哪些情况判断出“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3分)
小题3:既然“这是附近惟一的房子”,德国冲锋队员为什么没有再次到这户农家搜查?(4分)
小题4:文题“第二次冒险”的含义是什么?(4分)
4、阅读题
爱让我惭愧
那天上课外阅读,我给学生讲鲁迅先生的《祝福》,当讲到祥林嫂孤寂地死在风雪交加的除夕夜时,教室里弥漫着悲戚、冷清的空气。我懂得“此时无声胜有声”,便将剩下的三分钟留给学生自习。讲台下面仍悲戚而又冷清,我暗自欣赏这一“成就”,背手走下讲台,像农民走上秋天的田埂,满眼金黄……
突然,一个忍俊不禁的“扑哧”带着一串“笑声”闯入我的耳朵。寻声望去,又是他——“最调皮的”,各科任课老师的焦点人物,笑得正酣,身子没法伸直。要是在以往我可能睁只眼闭只眼,“充耳不闻”,但今天不同,倒不是说他没尊重我的劳动,因为对他我不提过高的要求,但我实在是不能把这“惬意”与祥林嫂的悲苦命运连在一起,把好容易营造出的课堂氛围融为一室。“笑什么?”我用最简洁的质问表达我的气愤。
“没有笑。”临危不惧是他的“特长”,“嘴硬”又是他保护自己的绝技。爱理不理,若无其事的神态着实让我不能控制自己:抓住他的一只胳膊就往上提,“站好!”我的气愤和健壮使他离开自己的座位时没有作半点迟疑。我没再去理会他,直至下课,只是为这大煞风景的插曲破坏了“金黄感”而惋惜。
第二天见到他,是在校长的办公室里。他耷拉着脑袋,脖子上挂了一圈白纱布把左手套至胸前,像是从前线下来的伤员模样,旁边是他开“的”的爸爸。未等校长开口,我便明白了一切。校长怀着像我昨天对待“伤员”一样的心情批评了我,我也得向其家长“解释再道歉”。我从校长办公室低头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拿了教本,拖着上课的铃声走上讲台,“伤员”又重返战场,白纱布已不翼而飞,似乎又要“扑哧”……我一下子由委屈而近乎愤怒。这次我没去“提”他起来,校长的批评犹在耳畔——那堂课上得糟透了。渐渐地,我有意无意地淡忘他在我脑海里的印象。
仍然在铃声里过着日子,值得欣慰的是我所带的两个班的语文成绩还不错。初中语文语法中“二重复句”是一个难点。我那天花两节课痛快淋漓地横飞唾沫,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一次性正确掌握。末了,下讲台调查听课效果,突然被他喊住,怀着惊异、不安的心情,我等着下文,“您脸上有汗。”我似乎没听清楚,呆在那里,给怔住了。我的反应明显也吸引了他,他抬头望着我,目不转睛,稚气的脸庞上因为写满认真而能让人读出几分庄重。我心里热乎乎的,像是被谁鼓足了气后吹进一阵风。我把发痒的目光伸向他的心田,陶醉于这片富饶却迟至今日才有所发觉的景色,下课铃和发热的眼眶提醒我应该离开教室。
“你听懂了吗?”离开前我俯下身子去问他,他没出声,只是点头,点头,眼睛亮晶晶的……
后来,我对其他的老师说:“学生就像一杯杯的绿茶,喝不出味道,却品得出味道。”这件事打破了我曾一度平静的内心世界。爱让我惭愧,但惭愧让我懂得的却不仅仅是对“爱”的理解和奉献。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一个忍俊不禁的“扑哧”带着一串“笑声”闯入我的耳朵。
忍俊不禁:??
(2)要是在以往我可能睁只眼闭只眼,“充耳不闻”,但今天不同。
充耳不闻:??
(3)但我实在是不能把这“惬意”与祥林嫂的悲苦命运连在一起。
惬意:??
2、选文共写了两件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使“我”平淡的生活起了波澜。
3、对“最调皮的”学生的感情经历了一个由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再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这即是本文的感情线索。
4、当“我”惩罚他后被“他”告到校长,“校长也怀着像我昨天对待‘伤员’一样的心情批评了我。”“像我对待‘伤员’一样的心情”是指“_______________”,但他却在语法课上郑重地告诉我“脸上有汗”时,我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部分,“我”说的话应如何理解?
?
5、阅读题 “八卦研究”别亵渎了学术
原以为“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会是个特例,却没想到远非如此:“杨贵妃身高164厘米,体重69公斤……”,“南京明城墙外廓是朱元璋的脸”,“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婚外情”,如此等等。去年以来,各种惊世骇俗的“学术成果”接连不断。看来,很有必要对如此“学术”来一声棒喝。
人们常把追逐明星隐私、名人琐事的报道者称为“狗仔队”,称呼中充满了不屑。而研究历史人物不去关心人家的成就、思想、贡献和那些尚待研究和厘清的重大问题,却对历史人物的婚恋隐私、细枝末节、吃喝拉撒兴味盎然,这是一种放弃学者操守、放弃学术品格、同样让人不屑的行为。学术研究只关心“八卦”“花边”,折射的是学者学术品位的下滑、学术趣味的低级。对于把“八卦”当学术来“钻研”的学者,人们不禁要奉劝一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适逢社会转轨之际,需要也值得学者们去研究并解决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多如牛毛,研究点什么不比研究这些好?
也许人各有志,也许我们应该“解放思想”一一接纳学者去追逐古人的“边角八卦”,不强求所有学者都去研究重大问题。即便如此,既然冠名“学术”,就该拿出个学术的样子,遵循学术的准则。仅凭李白好酒、好斗、好武,就断言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这种结论下得是否也太过武断?纵观“八卦学术”,“也许”“可能”“大概”充斥其中,“戏说”“大话”“恶搞”极尽其能,又哪有学术研究科学、严肃、严谨的影子?如果这类“八卦学术”也能位列学术.岂不是对学术的亵渎和辱没。
学术是社会的标杆。学者是社会的良心。学者的思想、操守和道德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航向和榜样,每当社会误入低俗、浮躁的歧途,学者的呐喊和力挽狂澜是社会走出泥淖的希望。遗憾的是,一些学者非但没有树立标杆,反而一味媚俗,迎合大众对八卦隐私的“低级趣味”。为了追逐名利,为了吸引眼球,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不择手段,“八卦研究”透出了浮躁、铜臭、名利熏心。这种学者越多,人们对学者的印象就越打折扣,这种“学术”影响越大,对学术的清誉破坏就越重。对于这种学者,应该视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唯有如此,才能维护学术的尊严,才能保护学者的形象,还学者和学术一个本来的面貌。(选自2008年4月15日《新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八卦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八卦研究”兴趣盎然地关注历史人物的婚恋隐私、细枝末节、吃喝拉撒等。
B.“八卦研究”是一种放弃学者操守和品格,让人不屑的行为。
C.“八卦研究”中充斥着“也许”“可能”“大概”这样的词,这不是学术研究应有的态度。
D.“八卦研究”为了迎合大众,哗众取宠,使社会误人低俗浮躁的歧途。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这样的研究只是个特例,那么对如此“学术”就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B.如果将只关心古人的“八卦”“花边”的研究位列学术,就是对学术的亵渎和辱没,有损学术的清誉。
C.这些“八卦研究”虽然冠名学术,但毫无意义,且会导致政治、经济、文化这些重大问题无人问津。 D.去除功利思想,维护学术尊严,保护学者形象,才是学术研究的正确之道。
3.根据文意,从三方面概括有必要对“八卦研究”进行棒喝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