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25 22:00:5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说居庸关 清·龚?自珍 居庸关者,古之谭①守者之言也。龚子曰:“疑若可守然。”“何以疑若可守然?”曰:“出昌平州,山东西远相望,俄然而相辏相赴,以至相蹙。居庸置其间,如因两山以为之门,故曰:‘疑若可守然。’” 关凡四重,南口者,下关也,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十五里,曰中关,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又十五里,曰上关,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出北门又十五里,曰八达岭,又为之城,城南门至北门一里。盖自南口之南门,至于八达岭之北门,凡四十八里,关之首尾具制如是,故曰:“疑若可守然。” 下关最下,中关高倍之,八达岭之俯南口也,如窥井形然,故曰:“疑若可守然。” 自入南口,城甃②有天竺字、蒙古字。上关之北门,大书曰:“居庸关,景泰二年修。”八达岭之北门,大书曰:“北门锁钥,景泰三年建。” 自入南口,流水啮吾马蹄,涉之瑽然鸣,弄之则忽涌忽洑而尽态,迹之则至乎八达岭而穷。八达岭者,古隰余水之源也。 自入南口,木多文杏、柿、苹婆③、棠梨,皆怒华。 自入南口,或容十骑,或容两骑,或容一骑。蒙古自北来鞭橐驼④与余摩肩行时时橐驼冲余骑颠余亦挝蒙古帽堕于橐驼前蒙古大笑。余乃私叹曰:“若蒙古,古者建置居庸关之所以然,非以若耶?余,江左士也,使余生赵宋世,目尚不得睹燕赵,安得与反毳⑤者相挝戏乎万山间?生我圣清中外一家之世,岂不傲古人哉!”蒙古来者,是岁克西克腾、苏尼特,皆入京诣理藩院交马云。自入南口,多雾,若小雨。过中关,见税亭焉。问其吏曰:“今法网宽大,税有漏乎?”曰:“大筐小筐,大偷橐驼小偷羊。”余叹曰:“信若是,是有间道矣!” 自入南口,四山之陂陀之隙有护边墙数十处,问其民,皆言是明时修。微税吏言,吾固知有间道出没于此护边墙之间。承平之世,漏税而已。设生昔之世,与凡守关以为险之世,有不大骇北兵自天而降者哉! 降自八达岭,地遂平。又五里,曰坌道。(选自《续古文观止》) 【注】①谭:即“谈”。②甃:指城墙。③苹婆:苹果。④橐驼:骆驼。⑤反毳:蒙古人衣皮,多反穿,故曰“反毳”。 1.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凡四重?凡:总共,一共 B.流水啮吾马蹄?啮:侵蚀 C.迹之则至乎八达岭而穷?穷:到尽头 D.微税吏言?微:如果没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因两山以为之门?因人之力而敝之 B.八达岭之俯南口也?均之二策 C.非以若耶?谈笑以死 D.余乃私叹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中心观点“疑若可守然”,然后从各个角度进行论说,突出居庸关的险要地势。 B.本文通过记述作者与蒙古人打闹嬉戏和蒙古人到理藩院进贡马匹之事,说明大清国威加海内,天下承平。 C.文章开头提出个“疑”字,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后面讲到护墙之间有小路出没的事实,便与之遥相呼应,暗扣玄机。 D.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游记,以记游居庸关之事为由头,借题发挥,含蓄地表达了“江山险固,不在关隘,而在人心”的观点。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蒙古自北来鞭橐驼与余摩肩行时时橐驼冲余?骑颠余亦挝蒙古帽堕于橐驼前蒙古大笑。 5.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余生赵宋世,目尚不得睹燕赵,安得与反毳者相挝戏乎万山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叹曰:“信若是,是有间道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A 4、?蒙古自北来/鞭橐驼/与余摩肩行/时时橐驼冲余骑颠/余亦挝蒙古帽/堕于橐驼前/蒙古大笑。 5、(1)假如我生活在宋朝,连燕赵的地方都看不到,怎么能够和反穿皮衣的人在万山中相互击打嬉戏呢? ? (2)我感叹道:“确实像税务官说的那样的话,这里一定有小路了!”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福州八中高三模拟考试)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离娄上》) 小题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说:“侍奉谁最重要?侍奉父母双亲最重要。守护谁最重要?守护自己最重要。”守护自己的意思是守护自身的操守,不失去白己的节操。 B.孟子欣赏不失去自己的节操而又能侍奉父母的人,对那些失节而侍奉父母的人是鄙弃的。在孟子看来,“孝”固然重要,但“守身”更重要。 C.孟子对失节而能侍奉父母的人并不是鄙弃的,只是说没听说过而已,在孟子看来,“事亲”足最根本、最 重要的,所以“孝”比“守身”更重要。 D.孟子既肯定“事亲”,也肯定“守身”。“孝”不仅是侍奉父母,子女立身行道,守节不改,以显父母,是“孝”的最高境界。孟子这段话丰富了孝的新内容。
| 小题2:请结合本段内容,简要说说你对“事亲”和“守身”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事亲”与“守身”都是重要的,二者不可兼得时,“守身为大”。“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实际上是最大的不孝。失节使父母颜面扫地,做子女的应该正道直行,守身为大,爱护自己,让父母放心,这才是真正的“事亲”。
本题解析: 小题:“所以‘孝’比‘守身’更重要”原文没有这个意思。 小题:参考译文:孟子说:“侍奉人,谁最重要?侍奉亲人最重要;守护什么最重要?守护自己的操守最重要。不失去操守还能侍奉亲人的,我听说过;失去操守还能侍奉亲人的,我没有听说过。谁没有要侍奉的?侍奉亲人才是根本;谁没有守护?守护自己的操守才是根本。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竞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②师事焉 3、写马融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终②总是 2.①汉和帝下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就,到;;踵,继续); ②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 3、衬托《汉书》精深。
本题解析: 1、关键词:竟:终于,终 2、疑难句子:①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就,就任;踵,脚后跟,继续 3、据文章结尾“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可以看出,《汉书》并不浅易。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译文】 扶风郡曹世叔,他的妻子是同郡(扶风郡)班彪的女儿,叫做班昭,字惠班。学识渊博文采很高。曹世叔去世的早,班昭守节讲究礼节法度。她的哥哥班固写作《汉书》,其中有八卷表记和《天文志》没有写完就去世了。汉和帝下诏命令班昭在东观藏书阁继承班固遗志完成《汉书》。和帝多次下诏让班昭进宫,并命令皇后和贵人们以老师之礼对待她,班昭因此号称“大家(gu)”。每当各地或外国有贡献来的奇异的东西,就下令让班昭写诗赋颂扬。当时《汉书》刚一发行,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同郡(扶风郡)的马融趴跪在楼阁下边,拜班昭为老师诵读传授《汉书》。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季氏将伐颛臾①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②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人教版《语文读本》第三册) 【注】①季氏将伐颛臾(Zhuān yú):季氏,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他是鲁国大夫,鲁哀公的权臣。颛臾,附庸于鲁国的小国。②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名由,字子路。此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季氏的家臣。③周任:古代一位有名的史官。④兕(sì):独角的犀牛。⑤费:季孙氏的私邑,与颛臾相距70里。⑥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照壁。这里暗指鲁国内部。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 B.陈力就列就:充任 C.不患寡而患不均患:担心 D.相夫子相:察看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思想的一组是(3分)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⑤既来之,则安之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通过叙写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季路的对话,批驳了季氏企图吞并颛臾的野心,驳斥有力。“何以伐为”等反诘句的运用使感情色彩强烈。
B.本文破中有立,驳斥有理有据,立论坚实可靠。文章既对历史事实进行了深入分析,也对现实形势作出了精辟阐述,说理层层深入,令人叹服。
C.孔子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在原则问题上,他却是当仁不让的。本文主要通过对孔子动作和神态的细笔描绘,来表现其人格的可贵。
D.本文多处运用比喻论证来论述观点,深入浅出,增添了说理的形象性。如用盲人的辅助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却未尽到责任等。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3分)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3分)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D
小题2:(3分)B
小题3:(3分)C
小题4:(9分)【答案示例】⑴(3分)这是鲁国的臣属,凭什么要讨伐它呢?⑵(3分)如果(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却不去扶持;跌倒了,辅助者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呢?⑶(3分)有品德的人憎恨那种回避说“自己愿意去做那件事”却一定要编造这样的辩解之词(来搪塞)。
本题解析:
小题1:相:辅佐。
小题2:①是孔子批评冉有的话;⑥是孔子指出“季孙之忧”的根本原因。
小题3:文中并无对孔子“动作和神态的描绘”,应为语言描写。
小题4:得分点:(1)“是”“何以”各1分,句意正确、句子通顺1分。(2)“危”“颠”各1分,句意正确且通顺1分。(3)“疾”“舍”各1分,句意正确且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求!我恐怕该责备你了吧?那颛臾,从前先王让他做祭祀东蒙山的主持人,并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凭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氏想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求!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务,不能施展才能就不要担任那职务。’如果(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却不去扶持,跌倒了辅助者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跑出来为患,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贵重的东西)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那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患。”
孔子说:“求!有品德的人憎恨那种回避说‘自己愿意去做那件事’却一定要编造这种辩解之词(来搪塞)的人。我听说国君和大夫(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不怕财富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原来是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穷,上下能和睦相处就无所谓寡,安定的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像这样看来,原来的别的国家的人不归服,就实行文教德政来使他们来归服;使他们来归服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你们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服,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鲁国境内策划发起战争。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啊。”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简述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请简述宝玉挨打的原因。
2)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莽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中写道:宝玉心下明白,因恐紫鹃回去,倒故意作出佯狂之态。紫鹃自
那日也着实后悔,如今日夜辛苦,并没
有怨意。袭人心安神定,因向紫鹃笑道:“都是你闹的,还得你来治。也没见我们这位呆爷,‘听见风儿就是雨’,往后怎么好!”此中。“都是你闹的”指什么事,请简述之。
参考答案:1)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宝玉不喜欢读书,却爱和丫鬟们厮混,贾政早有不满,如此三罪一并,便喝令怒打。
2)紫鹃为宝黛的爱情操心,为了试探宝玉对黛玉的感情,她谎说黛玉明年就要回苏州。结果宝玉信以为真,急得迷了心窍,回到怡红院后失去了知觉,惊动了全府上下。直到见到紫鹃才哭了出来,抓住紫鹃不放手,后来吃了太医开的药,并在紫鹃的悉心照料下才慢慢康复。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