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九)
2017-08-25 22:02:2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秦淮河上寻桨声 文瑞 最早对秦淮河的认识,缘于唐代杜牧的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雾霭如烟,酒肆飞歌,人家热闹,商女如花……从此,在我的印象中,秦淮河与风月,与商女、人家,与诗人是裹挟在一块的。 当时的我没有能力走近秦淮河,只能是心生些无端的遐想。想什么呢?想秦淮河的风月,历经六朝摞下来是不是可以摞成一摞诗册了?想有谁可以告诉秦淮河究竟是溶了商女的胭脂红多还是溶了商女的相思泪多?想秦淮河人家是谁?是酒家、船家、商家、女人家?是酒家的花雕芬芳,是船家的轻舟载月,是商家的挥金如土,是女人家的袅袅婷婷?想是秦淮河风流还是来到秦淮河的诗人风流?是秦淮河的风流诱发了诗人的风流,还是诗人的风流赋予了秦淮河的风流?到过秦淮河的人说,在秦淮河,诗境与坏境曼妙无比——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 我想象的秦淮河,两岸的酒家肯定是要有的,软软的吴歌也肯定是要有的,即便是艳俗的女子也可以是有的,而每个酒家门前肯定也飘逸着一方旌旗或是几盏小灯,供着一盆兰花或茶花,或倚着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如果没有女子倚窗,则要有吴歌从窗里飘逸出来,迷得游船的才子、公子们船舱探头,引颈见美人。而秦淮河的水呢,必定是清澈见底,甚至可见鱼虾追逐,船从如镜的水面划过,划出一道清波,清波在逶迤的灯光下闪烁着片片粼光;天上有一轮孤月随着船走,船舱里有三两个知己男女,或抚琴或轻歌,或饮酒或品茗,或叙情或抒怀,尽说些风花雪月的事。如果是冬天则要有一炉暖炭煮着黄酒,如果是夏天则要有一把绢丝的扇摇着凉风,如果是春天就遐想“无风自婀娜”的王献之诗中的桃叶姑娘,如果是秋天就戏说来江南贡院考试的才子唐伯虎的风流韵事…… 后来,我读大学时,读到了朱自清、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秦淮河有了新的感悟。两位大师因为生活经历和对事物感悟的角度不同,写出来的文章或重于抒情或偏于状景,伯仲难分,均是千秋文章。这时的秦淮河,已然没有了六朝的历史味的古韵,但仍有商女的歌声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地发出”。朱、俞是性情中人,更是道德中人,显然不适应这种缺乏情韵的歌声,他们宁愿在灯下与月交融的秦淮河静静的一隅“静听那汩汩的桨声”……于是,秦淮河的风月在我的心中演变成了“汩汩的桨声”。 2005年农历大雪的一天,我走近秦淮河。时值寒冬,却人流如织。秦淮河窄窄的,不过百米,两岸灯火如炬,迷离闪烁,旧唐诗流淌的风韵被放大得有些变形,感觉上更似一位珠光宝气的女子。这热烈的场景令我一时竞不能适应。我心想:秦淮河可以有商女人家,但秦淮河不应该是如许艳俗的呀!? 显然,我要失望了。把秦淮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诗歌与传说中,只会是如同朱自清一样的结局了——“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21世纪的市场经济,商业运作古文化,秦淮河的商业味浓郁得像粘稠的蜜,现代、时尚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加之行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调的人语,蛊惑得秦淮河的清韵全然无了踪影。或许,秦淮河的唐诗宋词的妙韵’全部回到诗卷中去,回到历史中去了。这日,天寒地冻,我四处寻觅也没有寻觅到曾经载过朱、俞的那种带桨的“七板子”船,因此,我放弃了游船的想法,我预见上了船去必定也感受不到杜牧的诗韵,感受不到朱、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 其实,浮躁的是人心。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她沉淀了层层叠叠的历史,流逝了年年岁岁的时光,而且,还将继续把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直到永远。秦淮河始终是静谧的,她历经千秋岁月,早已看惯了风花雪月、刀光剑影,看惯了朝野更迭、聚合离散,看惯了春风杨柳、冰霜残梅,也早就听惯了商女们的歌舞升平,习惯了商女们的爱恨情仇。秦淮河始终是自然的,她为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奢侈,包容了过多的繁华,可这奢侈与繁华是人类给予她的呀,应该返朴的人类,是搅了秦淮河清韵的人类。历史一页页翻过,时光一年一年走过,世事变迁,世事缤纷,灵魂属于自己,本就是走马观花的我们又何必向秦淮河寻求些什么呢? 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我的心蓦地清明起来。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而在这心的静水中,一支灵魂之桨在游弋,发出“汩汩的桨声”……(选自2006年第9期《散文选刊》) 1.请概括出作者在不同阶段对秦淮河的不同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引用了杜牧的诗句,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2段中“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说“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题目为“秦淮河上寻桨声”,从全文来看,“桨声”指代什么?结合全文,你认为这个题目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雨巷 戴望舒
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1.给加粗字注音。 颓圮(? )彷徨(? )(? )寂寥(? )彳亍(? )(? ) 2.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整首诗凄清,婉转,而又含意绵绵。 B.整首诗意境深远,让人肝肠寸断。 C.诗人以“雨巷”为题,揭示内心的苦闷、惆怅以及对理想的渴望。 D.诗人大量运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给人回味。 3.比较诗歌的首尾两节,说说它们有何异同点? ? ? 4.请从诗中选取一处,简析戴望舒诗歌的意境美。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不久前,英国决定为位于伦敦布罗姆利的达尔文住宅及工作间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达尔文航游世界考察后,在这里居住了40年,提出了进化论学说。达尔文故居将世界文化遗产与科学探索和发现联系起来,回应了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有关世界遗产要承认和纪念杰出科学成就的提议。 自1984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英国对申请世界遗产的热情始终不减。目前,英国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名胜共有26处,其中文化遗产22处,自然遗产4处。一些遗产如巨石阵、邱吉尔庄园、西敏寺、格林威治天文台、伦敦塔等,在我国知名度较高。 从历史渊源上看,英国的世界遗产项目大致有这样几类: 一类是历史久远的宏大建筑遗迹,如建于石器时代的巨石阵,罗马帝国早期修建的哈德里安长城和巴巴斯古城以及爱丁堡老城。巨石阵的格局显示它是古人祭祖拜天的圣殿,其建筑工艺人们至今不得其解。 另一类则与王室名门相关。布莱海姆庄园讲述的是近代英法争雄欧洲的历史,西敏寺则见证了英国王室一千多年的沿革与变迁。伦敦塔经历过王宫、监狱、法场、军械库、博物馆、档案馆、制币厂、动物园等无数次角色转换,如今却作为国宝藏地让人流连忘返。英国人对伦敦塔的兴趣甚至比对白金汉宫还高,因为这里珍藏着女王伊利莎白二世那顶镶有3000颗宝石的“帝国皇冠”。 还有一类则属于历史和宗教题材,如坎特伯雷大教堂、杜罕姆教堂和城堡、喷泉修道院和圣玛丽教堂,这些历史遗迹让人联想起王室与教廷的权力较量及其对英国历史的影响。 另外,英国是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以此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堪称英国得天独厚的资源。格林威治天文台定位了本初子午线,成为世界遗产可说是名至实归。铁桥峡谷、布勒那翁工业景观、德温特河谷工厂、利物浦商船城则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篇。 世界遗产在英国也是旅游热点,一些遗产管理很注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以促进当地经济。不过,英国并未把世界遗产单纯当做旅游资源,相反,人们十分注意保护和保存遗产的历史原貌,防止过度开发利用和旅游性破坏。英国政府认为,世界遗产是不可再造资源,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都要通过保护遗存实体得到体现。在巨石阵举目环视,除了两间很不显眼的管理处小房屋和进出路面,广袤的原野上根本看不到任何建筑物和农业活动。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英格兰北部,尽管当地政府在其产业调整中将旅游业放在重要地位,但却更重视保护著名的哈德里安长城。该遗产管理部门坚守旅游不可破坏遗址的原则,对旅游实施监控,并视情况关闭部分保护区。当地政府批准建造了500多家旅店以及配套的餐饮、休闲等旅游设施,但这些经济活动均在遗产保护区外。为了保持长城原有物境,农业部出台了对农业活动的鼓励性政策,英格兰农村局规划出长城小径,兼顾到保护旅游者和沿线农民受益。驾车沿长城走,公路沿线根本看不到夺目的旅游招牌,也看不到长城的影子,因为长城远在两边起伏的山峦田野之后。这看起来似乎不太方便,但当你踩着青草,徒步走到长城旁边,举目环视古老的城墙和荒野田园,恍然回到了近2000年前的罗马帝国时代。 英国搞世界遗产旅游非常注重寓教于游。例如,哈德里安长城管理部门就很注重与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相结合,为老师备教和学校集体参观提供便利,以吸引学生来此增长知识、接受文化熏陶。位于伦敦市中心的西敏寺尽管是旅游者必到之处,但其门票价格仅相当于英国最低小时工资的一倍半。就是英国人排着长队参观的伦敦塔,其门票价格仅相当于两个多小时的最低小时工资。除了出售门票和纪念品,这个历史的权威见证别无其他旅游收入。格林威治天文台因为浓缩了英国科技的一段闪光历史,所以完全对游客免费开放。 英国是一个随处可见古迹遗址的国家,多数古迹之所以得到良好保护,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那里有热爱本国历史、关心本民族荣辱兴衰的民众。 (搞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小题1:关于达尔文故居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故居包括位于伦敦布罗姆利的达尔文住宅和其工作间。 B.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是其在位于伦敦布罗姆利的故居中提出来的。 C.达尔文故居将世界文化遗产与科学探索和发现联系了起来。 D.达尔文故居是应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有关世界遗产要承认和纪念杰出科学成就的提议建立的。
| 小题2:英国拥有众多的古迹遗址,其古迹遗址都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其最重要的原因为(?) A.英国众多的古迹遗址也是旅游热点,一些遗产管理很注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以促进当地经济。 B.英国的文物管理部门坚守旅游不可破环遗址的原则,对旅游实施监控,并视情况关闭部分保护区。 C.英国搞古迹遗址的旅游非常注重寓教于乐,以使参观者增长知识,接受文化熏陶。 D.在英国这个随处可见古迹遗迹的国家,有众多热爱本国历史、关心本民族荣辱兴衰的民众。
|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于石器时代的巨石阵,是历史久远的宏大建筑遗迹,是古人祭祀天地的圣殿,其建筑工艺人们至今不得其解。
B.西敏寺是与英国王室名门相关的世界遗产,见证了英国王室一千多年的沿革和变迁,但其门票价格却仅相当于英国两个小时的最低小时工资。
C.英国政府认为,世界遗产是不可再造资源,唯有保护遗存实体才能使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得到体现。
D.为了保持阿德里安长城的原有物境,英国农业部出台了对农业活动的鼓励性政策,并规划出长城小径,兼顾到保护旅游资源和沿线农民受益。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人的孤寂
朱光潜
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也有时不可互相渗透。在可互相渗透时,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层壁。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谈到彻底了解时,人们都是隔着星宿住的。
比如眼前这一朵花,你我所见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嗅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联想的又完全相可么?你觉得香的我固然也觉得香,你觉得和谐的我固然也觉得和谐,但是香的、和谐的,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别,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一般人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么?
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可以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
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锐敏。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点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曲。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
诗人有意要“孤芳自赏”么?他看见常人不经见的景致不曾把它描绘出来么?他感到常人不经见的情调不曾把它抒写出来么?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块地赞叹感泣。可是,在心灵探险的途程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踯躅了。
一般人在心目中,这位独自踯躅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诗人布朗宁在《当代人的观感》一首诗里写过一幅很有趣的画像。一位穿着黑色大衣的人天天牵着一条老狗在不是散步的时候在街上跋来跋去,到处探头探脑。他真是一个怪人!——诗人的当代人革样想。一般人对于诗人的了解就是如此。
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么?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面金装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作礼物么?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作者”。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但是这事谈何容易?”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么?汤姆生在《论雪莱》一文里骂得好:”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殊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
1.下列关于”曲拙愈高,和愈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修养越高,他引发的共鸣就越少。
B.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格调越高昂,他所得到的赞同就越少。
C.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对事物之间的差异刻画越精微,他的知音就越少。
D.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达出的观点越是独特,他获得的认同也就越少。
2.根据原文的内容,对”诗人的孤寂”的表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不想孤芳自赏;他把所见所感写出来就是渴望同别人交流,但是他是失败的。
B.诗人就是创造者,真正的诗人不能因循守旧,要在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不断创新。
C.常人对诗人的观察只限于日常行为等外在方面,得出的结论是诗人的行为古怪。
D.人们购买诗人的印刷精美的诗集,只是为了赶时髦,扮高雅,并不是真正欣赏诗人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意在告诉我们,绝无隔阂的心臭沟通是不可能的。
B.最后一茎干草压死骆驼的典故告诉我们,事物的质变总是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的。
C.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是因为他较常人在感觉上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
D.除主观因素之外,导致诗人孤寂的客观原因是常人感觉迟钝,心灵麻木,思维定势。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有一位大师叫巴金(节选)
刘醒龙
秋叶苍红。秋草苍黄。秋夜苍白。秋水苍茫。
我趴在塞外一张陌生的桌子上,好不容易写下“泪水清扬的满月”这一句。
我晓得此时此刻自己需要一场刻骨铭心的伤痛。
我别无选择,只有将电话打回家,那是一个行将50岁的男人惟一能够彻底敞开胸怀的地方,也只有骨肉至爱的女人的怀抱,才能让早已心如止水的男人隔着千山万水放声大哭。平静了些,我才重新拿起笔来,匆匆写了一段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文字:
“是您自己的选择,还是上苍的安排,泪水清扬的满月,就这样载走了亲爱的巴金老人!从此后,谁堪做文学中国的良心?我惟有匍匐在山海关外的茫茫大地上,祈望天空那颗最大最圆的月亮成为您的永生!”
我还想说,从此后,谁堪矗立文学中国的脊梁?
我还想说,从此后,谁堪标志文学中国的清洁?
长夜难眠,这发自心灵的伤痛,其实早就深植在浅薄的年少时期。那时候,我生活着的小城,流行一种名为“文学青年”的毛病。就像传播非典型肺炎的蝙蝠与果子狸,最初传播这种毛病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每当他们外出参加各种文学活动归来,总要传播一些闻所未闻的小道消息或者是美其名曰的文学新观念。很多次,混迹在听众中的我,闻得种种对巴金老人的不敬,血肉之躯竟然能够产生阵阵莫名其妙的愤怒与激烈。世事如烟,所幸我还能及时看清楚,在谎言被重复千万次的那段时间里,真理并没有真的被淹没。只是以其沧桑历尽的姿态,耐心地等待着对方,用忏悔的耳光痛苦而幸福地抽打自己。年少并不等于无知。真无知是因为个人欲望太过强烈,看不到追名逐利背后的丑陋与肮脏。更看不到文学的真正巨人反而类似老父老母,从不在儿女面前,以哲人姿态散布那种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大话,更不会利用各种方式将自己的书写无限夸张。
有一说法,远处的作家是天才,隔壁的作家是笑话。远处的巴金老人,越来越不被人当成是天才。在我成为一名真正的书写者,并将巴金老人当成动笔就能见到的邻居之后,老人拥有的全部朴实无华,都在证明,真是高僧,只说常话。所以,不将巴金老人当成天才是对的。天降大任于斯,为的就是让巴金老人与众多狂妄之辈的平实相处,及时地帮其来几颗救心丸,饮一剂还魂汤。
一位老人的远去,让一批后学长大许多。第二天的早上,大家又到了一起。回忆着1999年,老人在喉咙里插上两根导管之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从现在起,是为你们活着!”我没有同意对老人最后言语的普遍说法,也没像从前那样只要求自己心里有数,不去触犯众怒。算不上挺身而出,我只是不再习惯从众,不再习惯洁身自好,不再习惯温良恭让。我想让大家同自己一起去触摸一个伟大的灵魂了。
虽然早已不是年轻,这个念头刚一出现,我就觉得肩头上一夜之间磨出了一层老茧。也只有这种老茧才有力量让我将心里的话当众掏出来。当然,这老茧也是老人离去后,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担在肩上的责任。
在我的新长篇小说《圣天门口》中,我形容说,一盏灯最黑。那样的黑是众多逃避所导致的,不是不懂得,而是世界太聪明,非要等到惟一的灯熄灭之后,人们才开始点燃自己的心灵之火。这些年,有多少年轻人都不堪重负的责任,被强压在这位衰弱得无法做出任何行动的老人的肩上;有多少声名显赫位高权重者都三缄其口的话语,还在凭借连呼吸都不能自主的老人的名义发出。老人终其一生从不计较一己之利,不管世俗之眼如何相看,事实无可否认地摆在那里,没有老人的脊梁作为支撑,文学中国也许早就被一些三头六臂的怪物,幻化为出产种种丑陋私利的自家后院。巴金老人是定海神针,是镇宅宝镜。本可以早些仙去的老人,就连文学中国里最基本的良心,也还要以一己之力独自担当,直到悬于一线的生命最后一次搏动。
对巴金老人的尊敬和热爱,就像大树一样年年见长。却不然,这成长连一丝氧气、一只吊瓶都不如,救不回哪怕只需延续到102岁生日的一点点时光。虽然永生也是活着,虽然101岁也是永恒。
好在天空中有一轮最圆的月亮,还活着的失落之心才不至于像枯叶一样四处飘零。我寻找到一处网吧,将无论如何也难表达怀念的文字发送出去。塞外深秋不再是凉的,而是真实的冷。我不想马上回到住处,顺着漫长的街道往前走,不时地心中会怦然一动,以为自己接近了某种渴望。月光如雪水流遍,清冷浸透到灵魂深处。这时候,才想起在河流之上见到的落霞满月,真的是一种预兆。
天地留言,默默雾雨电;星月流响,朗朗家春秋。
好在这世界猛然惊醒过来,像我一样明白,有一种伟大叫巴金!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我想让大家同自己一起去触摸一个伟大的灵魂了”一句中,“触摸”的含义是:?。(2分)
小题2:文中,作者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小题3:作者认为,巴金的伟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6分)
小题4:请谈谈文末所写的“天地留言,默默雾雨电;星月流响,朗朗家春秋”这副对联的妙处。(6分)